日常對象:從科學主義形上學到常識本體論

2020-11-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Ordinary Object:From Scientistic Approach to Metaphysics to Common Sense Ontology

  作者簡介:李主斌(1984- ),湖南耒陽人,哲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學哲學、語言哲學、認識論和分析馬克思主義。上海 200240

  原發信息:《自然辯證法研究》第20186期

  內容提要:(日常)對象在漫長的西方哲學史中一直是其本體論中的基本存在,但近些年來這一立場受到了哲學家們的挑戰,人們已經提出了諸多論證以否定日常對象的存在。對於這些論證的爭論如今方興未艾,其中的主要質疑是這些論證往往基於研究形上學的科學主義立場,而這一立場值得商榷。本文嘗試梳理這一爭論,並進而試圖不基於科學主義立場來提出一個拒斥日常對象存在的論證。

  Ordinary objects has always been the basic existence in the ontology of Western philosophy.This position,however,has been challenged by philosophers in recent years and many argu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deny the existence of ordinary objects.The debate for these arguments are now in the ascendant.The main suspicion is that these arguments are often based on a scientistic approach to metaphysics which is problematic.In this paper,I try to sort out this debate,and then propose an argument to reject the existence of ordinary objects which doesn't depend on the scientistic approach to metaphysics.

  關鍵詞:常識/科學主義形上學/元形上學/模糊性/本質/common sense/scientistic approach to metaphysics/meta-metephysics/vagueness/essence

  標題注釋:上海交通大學青年人才科研能力培育專項項目(16X100040008),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5ZDB016),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4CZX013)。

  一、引言

  在漫長的西方哲學史上,(日常)對象一直是其本體論中的基本存在,例如,對西方哲學產生深遠影響的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就把所有存在的東西分為實體與屬性兩類,而最有資格稱為實體(第一實體)的即是個體,如一個個別的人、一匹個別的馬。[1]10這樣的個體即是日常對象,即常識意義上的對象。存在日常對象,這一觀點在西方哲學史上被奉為圭臬,因此,即使是極端唯心主義者貝克萊,他也並不否認存在日常對象,而只是認為日常對象是觀念的集聚而非物質對象。[2]599

  直觀上看,關於日常對象是否存在這一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有那麼多的「硬」證據支持這一點。比如,我身前的桌子存在,因為:我可以看到它,我可以摸到它,如果我把電腦放桌子上則電腦不會掉下去……但是,近些年來的形上學研究卻表明,上述證據可能並非是判定性的。

  近二十多年來,關於日常對象是否存在,哲學家們已經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爭論,這一爭論的觸角已經延伸至元形上學中。具體而言,迄今為止,日常對象的拒斥者(後面簡稱為「取消主義者(eliminativist)」)已經構想出不少論證試圖表明日常對象不存在,如過度決定論證(Overdetermination Argument)、物質構成(Material Constitution)問題、基於模糊性的連鎖論證(Sorites-style Arguments),以及特殊組合性問題(Special Composition Question),等等。對這些論證,一些日常對象的辯護者(後面簡稱為「保守主義者(conservative)」)認為,它們基於一種研究形上學的科學主義進路——這種進路認為形上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片段,然而這種進路本身值得商榷。

  在本文中,筆者嘗試梳理這一論爭,並回答日常對象是否存在這一問題。文章的結構如下:第二節給出已有的拒斥日常對象的主要論證;第三節討論這些論證的元形上學問題,即它們是否如保守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基於一種有問題的形上學立場;第四節嘗試給出一個不基於科學主義立場的、拒斥日常對象的論證。需提前指出的是,在考慮日常對象是否存在時,有生命的日常對象(如某個具體的人)與無生命的日常對象(如某張桌子)之間的巨大差別有可能將人們引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從而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例如,梅裡克斯否認日常對象存在,除了作為日常對象的個人。[3]146;[4]為了使討論不複雜化,本文僅討論無生命的日常對象;雖然這樣會使得結論適用性縮減,但依然很廣,且足夠廣。

  二、拒斥日常對象存在的論證

  學者們已經提出了諸多拒斥日常對象存在的論證,其中主要有如下幾類:過度決定論證、物質構成問題、基於模糊性的連鎖論證,以及特殊組合性問題。這一節,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這些主要論證。

  先看過度決定論證。前面提到,那些支持日常對象存在的「硬」證據被認為是非判定性的,為什麼會如此?難道我看到、摸到這張桌子還不能表明它的存在?對此,拒斥者並不否認我們看到、摸到了某物,他們只是否認所看到、摸到的是日常對象,因為還有另一個候選者可供我們看、摸,甚至坐上去。這一候選者即是更基本的物理實體(基本粒子、場等)。

  就桌子這一具體對象而言,我們有兩張桌子:其一是常識意義上的桌子,它擁有外延、顏色、相對而言能持存;其二是「科學的桌子」,它「大部分是虛空。在虛空中稀疏地散落著數量龐大、高速運轉的電子」[5]xii。兩張「桌子」儘管有諸多差別(第一張而非第二張有外延、顏色等),但是它們能做一些相同的工作:

  儘管其構造怪異,〔科學的桌子〕是一個完全高效率的桌子。它如〔常識的桌子〕一樣令人滿意地支撐我寫字的紙……如果我倚靠在桌子上,我不會穿過去……[5]xii

  換言之,常識的桌子與科學的桌子擁有相同的因果解釋力:可以支撐我的紙;如果倚靠它,我並不會穿過去;等等。如果是這樣,那麼設定兩個桌子對於我沒有穿過它這一現象(以及其他現象)在因果上就是過度決定的。根據奧康姆剃刀,我們或者假定日常對象,或者假定科學對象,而無需同時假定兩者。由於物理學擁有更好的認識論資質[6]497,因此,我們可以從本體論中刪除日常對象。或者更強一些,根據埃利亞原則(Eleatic Principle),只有擁有因果效力(或產生因果不同)的實體才存在。因此,科學的桌子與常識的桌子之一不存在。我們很難去否認物理實體的存在,因為如果否認物理對象的存在,那麼日常對象也會因此而不存在,就此而言,日常對象不存在。[3]81;[4]137-40

  對於過度決定論證,一個自然的回應是:為什麼要認為常識桌子與科學桌子在因果解釋上是競爭者?為什麼不能說它們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一個從宏觀的角度看,一個從微觀的角度看?但是,這一回應面臨著明顯的困難:一不能同一於多。一張常識桌子是一,而科學桌子是數量龐大的基本粒子,是多。對此,一個建議是,常識桌子等同於構成科學桌子的那些(恰當排列的)基本粒子的集聚。然而,這種做法並沒有消除困難,因為常識的桌子與基本粒子的集聚具有完全不同的模態性質、持存條件和歷史性質:[7]4;[8];[6]496

  模態性質:一張桌子就其本質是一張桌子,但相應粒子的集聚並非在本質上是一張桌子。

  持存條件:一張桌子,當構成它的基本粒子有幾個發生改變(消失,或被替換)時該桌子能夠倖存下來,相應粒子的集聚不行;反過來,構成一張桌子的基本粒子當重新排列時,粒子的集聚能夠倖存下來,該桌子則未必。

  歷史性質:一張桌子可能上個星期才開始存在,但是構成它們的基本粒子之集聚也許早已存在。

  所以,根據萊布尼茨律: ,常識的桌子與科學的桌子是不同的東西。[9]180-3;[8]200

  實際上,這一分析本身也構成了一個對日常對象的拒斥。假設S表示一個陶土雕塑,C表示做成該雕塑的陶土。那麼,存在如下拒斥日常對象的論證:S(如果存在)擁有與C不同的性質,所以S≠C;若如此,則在同一時空位置上存在兩個不同的對象;但是,在同一時空位置上不能存在兩個不同的對象;因此,S不存在。[3]38-47;[10]125-7;[11]219-22這一論證也被丹尼爾·科曼(Daniel Z.Korman)稱為「物質構成問題」[12]9-10。

  再來看一下連鎖論證。眾所周知,日常對象(以桌子為例)有下述兩個典型性特徵:

  (1)一張桌子是由數量龐大但有限的粒子構成。

  (2)從一張桌子中移除一個粒子不會使得該桌子變得不是桌子。

  但是,通過重複(2)一定(相當龐大的)次數後,我們發現自己處於這樣一種情境中,即被迫得出這樣的結論:某一單個粒子(甚至沒有任何一個粒子)是一張桌子,這與(1)矛盾。[2]594所以,日常對象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應該拒斥日常對象的存在。[13]20-28

  對這一論證的可能回應是拒斥(2),即斷定它或者是假的,或者缺乏真值。但(2)的合理性來自於常識概念(比如,日常對象)本身的模糊性,即在可以被看作是一張桌子與不可以被看作是一張桌子之間不存在一條界限分明的線。退一步看,假設(2)被拒斥,即我們只接受邊界清晰的對象。那麼實際上對於一張桌子,我們有數量龐大的、不同粒子的集聚(它們僅在一個或很少數的粒子上有所不同),問題是:在這些不同的粒子集聚中,哪一個應被看作是這張桌子?或者它們全是這張桌子?對第一個問題的任何回答看起來都會過於隨意而毫無希望;對第二個問題的肯定回答則會導致所謂的「多數問題」:一旦我們承認某個辦公室有一張桌子,則我們不得不得出結論認為該辦公室存在無窮多的桌子。[12]11即是說,這裡有一個二難:要麼否認該辦公室存在桌子,要麼認為存在無窮多的桌子。這兩個選項沒有一個是常識論者所願意接受的。基於此,一些哲學家認為,如果我們接受日常對象,我們就得認為它們是模糊的對象[2]594-595,也即接受條件(2)。但是,大部分哲學家否認在世界中存在模糊的對象,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本身是完全精確的,只有我們的概念或語言可能模糊。[14]212

  最後來看一下特殊組合性問題。所謂「特殊組合性問題」,如皮特·凡·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所表達的,指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即在滿足什麼條件時眾多對象組合成了某個進一步的對象?[10]30-31例如,給定四條腿和一塊板,按何種方式組合它們一起構成了一個日常對象(如桌子),按何種方式組合它們不過依然是一堆木材?這就意味著,保守主義者需要提供一套統一的組合性原則,該原則將告訴我們,滿足何種條件後,眾多的對象可以組合成一個進一步的對象。關於組合原則,從文獻來看,現有的三種建議都不會得到保守主義者的支持:虛無主義(nihilism)認為組合根本不曾出現;[15]234-286無限制的組合原則認為對於任意兩個對象,存在一個新的由該兩個對象組合而成的對象[14]212;中間立場如因瓦根的有機主義認為,一些對象組合成了一個新的對象若且唯若這些對象的活動構建了生命[10]90。在這三種立場中,虛無主義與有機主義會拒斥日常對象的存在,而無限制的組合原則儘管會承諾存在日常對象,但保守主義者通常也不會接受它[12]1-3,因為一個常識本體論不會認為(舉例來說)我的鼻子和遠在萬裡之外的艾菲爾鐵塔組合成了一個新的對象[2]595。

相關焦點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所以如果說我們追溯到範疇說的始祖亞里斯多德,我們也可以看到,亞里斯多德並沒有進入到本體論領域。但是康德並沒有大規模使用本體論這個詞,只有在上帝證明的時候,提及了這個詞。一般用到的是形上學,在康德的時代,形上學有四個分支:本體論、理性自然學、宇宙論和理性神學。形上學指的就是超越於經驗的知識。不過從它們各自研究的對象來說,還是有區別的。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在古希臘的時候,亞里斯多德寫過很多著作,涉及到哲學、科學等各個學科。不過那個時候並沒有「哲學」「物理學」這些現代學術界的分科。一個叫安德羅尼柯的古希臘哲學家在整理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時,用「研究有形體的事物」和「研究沒有形體的事物」把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分成了兩大類。
  • 本體論及其應用(上)
    1.1 哲學本質術語本體論來自於哲學。根據Webster詞典定義,本體論的含義是指:一個與存在的本質和關係相關的形上學的分支;一個關於存在本質或者存在種類的特定理論。本體論(存在科學)是一個字詞,類似於形上學,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為揭示形上學命題的似是而非,卡爾納普(R.Carnap)在1934年提出了語言的邏輯句法理論,主張將形上學命題之類的假對象句子翻譯為分析性的句法句子,以此澄清其看似能表述某種知識的迷惑性。此後,奎因(W.V.O.Quine)批評卡爾納普使用語義規則來解釋「分析性」,並藉助一階邏輯的量詞理論凸顯關於本體論的承諾,以此維護形上學。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人類對教育本體論的認識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複雜,我們需要重新追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問題。本研究回顧了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教育本體論發展,指出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必須正視教育的複雜性問題。進一步結合對「網際網路+教育」創新特徵與本質的分析,提出「聯通主義」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1932年,卡爾納普發表了《通過語言的邏輯分析清除形上學》一文,卡爾納普認為,脫離經驗的形上學命題統統是無意義的,只要對於這些命題進行語言分析便可以消解掉形上學,他認為所謂有意義有兩條標準1、命題中的詞必須具有經驗可觀察的所指,對於類似於類概念的詞,必須通過分析,將其分解為可觀察或記錄句子裡的詞。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亞里斯多德在歸納人類所有知識時,把「以存在為對象」的學問稱之為狹義的「metaphysics」,所以我們把這種「形上學」叫做「本體論」。在普通人眼中,這世界是科學、哲學、神學三大理論層次覆蓋知識面,但是在哲學家、學問家眼中,這世界只分為物理學和超越物理學的知識,即可知與不可知。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亞里斯多德雖然沒用過「metaphysics」一詞,但在《形上學》裡圍繞「第一哲學」(也叫「第一科學」)與其他科學進行比較時,曾明確指出了它們在研究對象和地位意義方面的鮮明差異:第一哲學是從普遍性視角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而像數學這樣的專門科學只是研究存在的某個片段。
  • 吳曉明: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馬克思與海德格爾
    為了從這種粗疏混亂中擺脫出來,有必要思及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對現代形上學的本體論批判上)有決定性開展的「同時代人」,而這樣的同時代人將特別包括海德格爾。現代形上學的本質性在於「意識」的存在特性,這種存在特性是通過主體性被規定的,從而現代形上學作為「我思」哲學或主體性哲學是以意識的內在性(Immanenz)來作為基本建制的。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曾經是哲學界的爭論話題。有人主張有,有人主張無,當然,這問題的關鍵是「甚麼是本體論」。這問題和「中國有沒有哲學」一樣,中國的學問自古以來就沒有「哲學」這一科,沒有這種分類,就如沒有「科學」這個科目一樣。
  • 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問題
    在Γ卷中,亞里斯多德將形上學界定為這樣一門科學:「它研究的是存在之為存在( )以及那些本身就屬於它的東西。它與其他任何具體科學都截然不同,因為那些科學沒有一門會普遍地考察存在之為存在,而是從中截取一部分。」⑧按照後來通行的理解,以存在本身作為對象的科學即是存在論。按照亞里斯多德的上述界定,形上學就是以存在本身為對象的科學,形上學無疑就是存在論。
  • 程志華 | 人類如何可能——李澤厚的歷史本體論建構
    而且,「哲學」即是廣義的形上學,它作為人類的永恆追求,以探究宇宙根源、人生意義和生活價值為鵠的。他說:「哲學,又稱形上學。廣義的形上學,恐怕是人類心靈的一種永恆追求,是對人生的意義、生活的價值、宇宙的根源等等的了解和詢問,這既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追求。」因此,「哲學」雖不像科學那樣可提供具體的實用知識,但它卻可「轉換」「更新」人的「知性世界」,從而影響具體實用知識的創造。
  • 從「重寫」到「本體論」
    帶有認識論色彩的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受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影響,提出所謂文化就是一些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對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種尋求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求意義的解釋科學。45格爾茨的出現使人類學從原來對於結果的關注,轉變到開始關注人們賦予行為、生活和世界的意義,將人類學引向關注人們的主觀世界,而非客觀結果。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總是習慣於用「本體」去解釋西方的oV(存在、是)、用「本體論」去翻譯西方的ontology(存在論、是論)了。這是因為,中國人觀念中最高、最抽象的範疇都沒有脫離日常生活的經驗性事物。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則強調,馬克思哲學真正「顛倒了柏拉圖主義」並「完成了對形上學的終結」。這見解凸顯了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而且與馬克思哲學的「文本」相符。「縱觀整個哲學史,柏拉圖的思想以有所變化的形態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形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而馬克思哲學從一開始就批判柏拉圖主義並拒斥「形上學」。
  • 思與言小組·線上講座第八期|物質組合與物質構成:對強緊縮論的四種回應
    本文著重於日常對象的形上學領域,以物質組合(material composition)與物質構成(material constitution)課題為例,考察當代本體論的實在論者對Hirsch(2002)、Bennett(2009)等強緊縮論者(strong deflationists)的四種回應策略。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四、從社會歷史性的交互主體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廣松涉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的歐洲哲學已經在傳統認識論的廢墟上苦苦掙扎了許久。第一階段,從洛克和康德的認識論開始,就已經在努力「推翻前近代的形上學的獨斷論」,這當然是指從經驗論開始的認識論反思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所帶來的「哥白尼革命」;第二階段,這之後的新康德主義的認識論,有意識地開始「調和『近代』構想中宿命性的主體主義(Subjektivismus)和客體主義(Objektivismus)的相互作用(Wechselspiel)[毋寧說是拉鋸戰],承擔這一近代的地平的守夜人的使命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如果說"總體性"代表了本體論哲學特徵的話,那麼列維納斯"不被總體化的他者"就要顯示其超出本體論的意義。區別於本體論,列維納斯喜歡用"形上學"(metaphysics)一詞指稱自己的哲學,當然這是一種後海德格爾的形上學。從亞裡斯多德到海德格爾,形上學從來是研究存在的學問,而列維納斯努力使之成為超越存在的學問。
  • 哲學的本體論——什麼才是最真實的東西?
    哲學的本體論的內容就是關於「什麼是最真實的東西?」的研究,實在的本質是什麼?實在是一個評價性的術語;它是一種衡量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當中,什麼是最基本的和什麼是最真實的問題?最基本最真實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說沒有東西是最真實的,那就是說我們完全不相信世界這一回事,或者完全不相信我們用於相信世界的心靈的存在。
  • 形上學的繪畫及建築影響
    在18世紀以前,科學(science)被稱為「自然哲學」,對那時候的人們來說只是「知識(knowledge)」的一種。但隨著科學方法的廣泛運用,自然哲學逐漸成為了一種基於實驗的經驗科學,開始和哲學的其他領域分道揚鑣。到了18世紀末,科學才正式和哲學分割開來,並且正式得名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