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人提出,如何來通俗解釋形上學這個問題。看起來這是一個很高端與我們普通吃瓜群眾無關的事情,但真正把它說清楚了,實際上是我們吃瓜群眾天天遇到的一個很接地氣的問題。我不一定能夠說得清楚,但願意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來討論。
我們從哲學開始,說說什麼是哲學?
所謂哲學就是講大道理的學問,是研究這個世界最一般理論的社會科學。什麼叫做一般理論呢?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比如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發展的,因此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任何事物都有量變和質變的過程,量變是相對緩慢積累過程,質變是到了臨界點突然由現存事物變成新的事物,是事物性質的改變。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人類一出生,就開始「發展」和「量變」,我們不能從他小時候還是個娃娃,什麼都不懂,就認為他一直都不懂,要相信隨著他的成長,他今後有可能做出大事,當然也可能是個庸人,這就是發展的眼光;人一出生就開始慢慢長大,變成熟,然後變老,這個過程都是量變,但到了最後那一刻,終究死去,這就是質變。
人從沒有,到受精卵結合成人,完成了一次質變;又從人變成了屍體,最終灰飛煙滅成為宇宙元素,這又是一次質變。這兩次質變,都是從一個舊事物,變成了一個新事物。所謂新舊,別理解為「新的」和「舊的」,而是過去和未來不同的事物,在哲學中,過去就是舊事物,未來就是新事物。
萬變不離其宗,這種哲學「大道理」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
所謂「皆準」,就是任何事物發展都有這樣的過程。這就是人類先哲們經過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得到世界最一般的規律。這個規律可以武裝人們的頭腦,成為我們的世界觀,也就是對世界總的看法,然後根據這種世界觀,去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所以哲學又是方法論。
我前面說的發展的眼光、量變質變等哲學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哲學觀點除了唯物主義,還有唯心主義,還有二元論,但實質上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類別。
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意識問題,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不能改變物質世界,但可以反作用於物質世界,物質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意識是依賴物質而存在的;而唯心主義認為意識佔主導地位,意識可以改變一切,意識不依賴與物質存在,沒有意識到的物質就不存在。
因此有什麼樣的哲學世界觀,對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樣。
不同的世界觀,導致自己工作生活的方法就不一樣。這就是有些人信神鬼,有些人是無神論的根本原因。當然只有得到哲學系統訓練的人,才能夠有堅定的世界觀。而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並沒有受到系統的哲學訓練,因此世界觀並不是很堅定的,是游離於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搖擺不定的。
哲學是世界觀方法論,但不是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科學研究的是具體事物的特殊運行規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在研究自然科學時,可以用哲學方法來指導,比如前面說的發展眼光、量變質變理論,但不能夠代替具體的方法,比如用顯微鏡看清微觀世界,用望遠鏡開到百億光年。
有人混淆了這個概念,老用哲學來解釋具體事物,甚至搬出千年古人的某句話,就認為古人早就洞悉了具體科學的特殊規律,現在科學研究只是進一步證明了古人的道理,這就是本末倒置、形上學了。
世界對「形上學」定義本身也還有爭議。
形上學屬於哲學範疇,這個是沒有爭議的,形上學的老祖宗是亞里斯多德。但形上學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哲學,還是有爭議的。
西方哲學認為,形上學是唯心論的基礎,主要研究的是超自然界本原、靈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因果關係等問題。因此,一般認為,形上學是把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或者無法證實其存在的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抽象。
形上學的主要分支有:本體論、認識論、古代宇宙論、玄學等。所謂玄學就是用非科學的想像來臆測生命起源、進化和本質、生命與宇宙、終極與實在之間的關係。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探討這種問題的典型。
形上學也研究神學,與神學哲學的主要區別就是,神學哲學對假設與科學實踐是否矛盾不深究,而形上學的假設雖然很可能無法被科學證實,但至少不能與科學實踐相矛盾。這樣形上學的理性分析和縝密辯證的邏輯思維,曾經對神學產生了巨大衝擊,使宗教神學信仰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在頂級自然科學家中,不信教比例越來越大,甚至幾乎全部。
自然實驗科學的興起,摧毀了形上學的地位。
歷史上,形上學曾經風靡一時,成為社會的推崇的主流意識。很多人讀書學富九車後,就開始了或四海遊歷,或山洞閉關,朝思暮想,參禪悟道,有一天突然開了竅,得出一些經天緯地的大道理,並且在與名人的辯論中勝出,就成功了,成為一代宗師。
隨著觀測實驗科學研究的興起,伽利略、牛頓等一批批科學家,用科學方法推進了科學研究,成果不斷湧現,並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大大提升了社會文明和人民的生活水準,社會崇尚理性和證據的科學價值觀越來越佔據上風,形上學不靠譜的思維方式,和暴露出的缺陷越來越受到質疑,由此形上學漸漸式微起來。
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哲學家都對形上學有過尖銳的批判。馬克思認為哲學要與現實生活相通,把現實的人作為哲學研究的出發點,把人的自由和價值發展作為追尋的目標。有人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終結了抽象、思辨的形上學。
中國古代的形上學曾風靡一時,影響深遠。
最著名的就是《易經·繫辭》中的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是認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超越一切世間事物而存在。就是說這些「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存在於冥冥之中,高高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統治著萬物運行;而「器」就是世間萬物有形的存在,包括人的精神思想意識,都屬於形而下的「器」,「道」對世間萬物起著主導主導作用,人間一切「形」、「器」、「象」都受「道」的支配。
「道」的創立者是老子,推行「道」的學派叫「道學」,如今的道教就是這一脈傳承下來,當然現在有許多分支。總體上,中國的「道」屬於形上學的範疇,宣揚的主要是意識可以決定和改變一切,因此是屬於唯心哲學觀點,這些哲學觀點在歷史上對推動人類認識世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陷入玄學的東西很多,又嚴重束縛和限制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這些形上學的東西,至今影響較大。有人拿出古人說的一些辯證論述,似是而非,認為這些古人早就悟出了現在科學的許多重大發現,比如量子力學、宇宙大爆炸理論、天體演化等等,符合古代道的想法,比如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物極必反等等哲學思想。
但哲學思想是不能替代科學驗證的。
形上學基本都是憑空想像,但這種想像是不能與科學發現相矛盾,更不能對立。後來的實驗科學發展,有很多已經完全與過去憑空想像的東西矛盾了,比如過去哲學認為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是靜態永恆的;現代天文物理學已經否定了這種觀點,認為宇宙是動態的,有界無邊,有始有終,隨時都在運動變化的。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就是根據事物發展變化過程,隨著自然科學的認識深入,不斷修正和完善的哲學。如果誰硬搬這些哲學理論來壓制科學發現和違背發展規律,就不是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而是打著旗號的騙子。
在自然實驗科學還沒有出現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哲學層面,用形上學指導解釋世界現象,所以在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分得並不是很清楚,自然科學理論家一般同時又是哲學家,其發現發明中混雜這許多哲理,甚至有許多技能不具備科學性。實證科學出現後,發現和證據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這時還用臆想和邏輯推論來認識事物顯然就是本末倒置了。
現代實驗科學一定要以發現和實驗結論為依據,科學的方法就是全世界科學界都認為能夠最大限度接近真相的方法,任何科學結論都需要經得起全世界任何科學家,甚至任何人用科學方法重複驗證。這樣我們是相信得到科學驗證的東西呢,還是相信憑著一些邏輯推理和想像得出的無法驗證的東西呢?
這本來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但很多人用了一生都鬧不明白,還越來越糊塗,就是被那些把「道可道,非常道」之類古人名言,弄得越來越玄乎的江湖騙子們忽悠的。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