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輪子悖論」困擾當時數學界幾百年,現在看很容易理解

2021-01-13 李論科學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哲學家暨科學家,是柏拉圖的弟子,同時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工具論》(Organon)是亞里斯多德彙編一套六冊、有關邏輯分析的論文集,包括:《範晴篇》《前分析篇》《解釋篇》《後分析篇》《辨謬篇》和《論辯篇》,以上順序是約公元前40年由羅得島的安德羅尼古斯(Andronicus of Rhodes)所排定。雖然柏拉圖、蘇格拉底對於邏輯分析也有相當鑽研,但是亞里斯多德才是以系統性整理邏輯學的第一人,並從此引領西方世界科學論證長達兩千多年。今天說下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和輪子悖論。

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

《工具論》的功用並不在於告訴讀者何者為真,而是告訴讀者該採用什麼方式探索真理、該如何用有意義的方式理解世間萬物。三段論法是亞里斯多德最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臂如以下這三段的論證句子:「所有女人都會死亡,埃及豔后是個女人,所以,埃及豔后也會死亡。」只要兩個前提為真,我們就可以確信接下來的結論也一定為真。亞里斯多德也區分了通相(廣義範疇)與殊相的不同,埃及豔后是一個特殊項,女人和死亡則屬於通項,而我們通常會在通項之前加上「所有」「部分」「沒有」之類的用詞。亞里斯多德分析了很多種三階段的論證方式並指出其中哪幾種才是有效的推論。

亞里斯多德還把包含模態性質的論證一也就是那些包含「可能」和「必定」用詞的模態邏輯——納入三段論法的分析中。近代數學邏輯可以從亞里斯多德的方法論為起點,再把他的思路延伸到其他種類的句型結構,像關聯性更為複雜的表達方式,或像「沒有任何女人喜歡那些總會不喜歡某些女人的所有女人」這種在一個句子中包含數個量詞的句型。無論如何,亞里斯多德試圖以系統性方式所發展出來的邏輯分析,已經被公認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提供遠古時代與邏輯有緊密關係的數學領域一塊發展的基石,甚至也影響了神學家理解實在的探索方式。

亞里斯多德輪子悖論

記述在古希臘教科書《論力學》上的亞里斯多德輪子悖論,是一個好幾百年以來讓不少最偉大數學家們感到困惑的謎題。一個小輪以同心圓方式固定在另一個大輪上,則大輪圓周上的每一點,都可以在小輪的圓周上找出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也就是說,對大輪圓周上的任何一點而言,在小輪圓周上都只能找到唯一一個對應點,反之亦然。接下來,不論是以小輪在一根橫杆上滾動,或者是讓大輪直接在地面滾動時,這個組合輪的水平位移距離應該一樣;可是這怎麼可能呢?我們明明就非常清楚知道這兩個輪子的圓周長是不一樣的。

如今數學家們已經知道,存在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並不表示兩條曲線的長度相同;康託爾(Georg Cantor)就證明出不論線段長短,在上面可以取得的點基數都是一樣的。他稱點的這種超限數為「連續統」。舉例而言,所有存在於0與1這個區間中的點,都可以用一對一的對應方式擺進另一條無限長的直線上,而在康託爾之前的數學家顯然就是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不過,在此也要用物理學的觀點說明一下,當大輪真的在地面滾動時,被拖行的小輪其實並不會完整滾過與其接觸的橫杆。

雖然普遍認為《論力學》出自亞里斯多德之手,但有些學者懷疑這本最古老的工程教科書的作者恐怕另有其人,也就是亞里斯多德的學生、朗普薩克斯的斯特拉圖(Straton ofLampsacus Strato Physicus)。斯特拉圖早在約公元前270年就離開人世,因此,這本教科書確切問世的時間和真正的作者恐怕會永遠覆上一層謎一樣的面紗。

相關焦點

  • 困擾數學界80年的問題被天才青年「簡單」解決了
    這兩天數學界出現了一爆炸性新聞,困擾數學界80年的問題終於被攻下了,同時摘下了「數論界最高獎」柯爾獎,他就是來自牛津大學的青年數學家James Maynard。「孿生素數猜想」和Duffin-Schaeffer猜想孿生素數被認為是數論史上的經典難題,也是諸多著名數學猜想之一。自提出以來,便一直困擾著數學家。孿生素數是指那些相差為2的素數對,比如3和5、5和7、11和13、17和19、599和601……除了第一對孿生素數(即3和5)之外,每個孿生素數對中的第一個素數總是比6的倍數小1,所以第二個孿生素數總是比6的倍數大1。
  • 科洛弗三部曲之「科洛弗悖論」
    」(又名上帝粒子)「科洛弗悖論」的背景設定在未來。科洛弗三部曲:「「科洛弗檔案」(2008)是偽記錄風格,過程為重,第一人稱看外星人毀滅地球。「科洛弗道10號」(2016)是懸疑驚悚風格,密室暗鬥,科幻設定很簡單。「科洛弗悖論」(2018)是科幻驚悚風格,空間站和「科洛弗道10號」的密室懸疑相似,但科幻設定很重。」
  • 這個天才青年還解決了困擾數學界近80年的「簡單問題」
    △ James Maynard在思考質數問題在他獲得博士學位後的數年中,他在數論領域的長足進步,使得他聲名鵲起。2017年,時年30歲的他受聘成為牛津大學數學學院教授。作為一名數論學家,他最新的「戰績」,是解決了一個曾困擾數學家們近80年的難題:Duffin-Schaeffer猜想。
  • 讀這本2000多年前的《物理學》,看亞里斯多德如何理解「無限」
    亞里斯多德如何理解「無限」?在他看來,要想真正理解運動、時間、空間、質料,甚至宇宙,我們必須首先理解「無限」是怎麼回事,但是理解這個概念又非常困難。面對這個難題,亞里斯多德給出的解決辦法是:「點」並不是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只是我們進行分析時的一個思想工具,也就是由我們的思想創造出來的。點其實就是進行劃分的可能性,但是這些可能性不會全都實現出來。這和我們今天在數學裡說到的「點」其實是一樣的,或者說現代數學繼承了亞里斯多德對於「點」的理解。
  • 亞里斯多德悖論,一個思考下去會顛覆你的數學認知的難題
    而悖論是對於人類大腦的一種挑戰。在諸多的科學領域之中,數學可謂是最為嚴謹的科學,也是最為精確的,但是在數學領域同樣存在著悖論,如果我們去思考這些悖論,那麼就能夠切身體會到頭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的一個著名的哲學家,他的成就不僅局限於哲學,在科學和教育方面同樣有著傑出的成績。
  • 反直覺的「生日悖論」問題
    這個結論看起來不可思議,所以被稱為悖論。其實不是的,覺得這個結論不可思議主要有兩個思維誤區:第一個誤區是誤解「存在」這個詞的含義。讀者可能認為,如果 23 個人中出現相同生日的概率就能達到 50%,是不是意味著:假設現在屋子裡坐著 22
  • 貞本義行人設街機遊戲「星與翼的悖論」PV第二彈公開~
    貞本義行擔任角色設定的新企劃「星與翼的悖論」PV第二彈公開,在PV內菅野洋子作曲的主題曲「星與翼的悖論」也公開了。由sunrise擔當世界觀設定和動畫製作的企劃「星與翼的悖論」,是一款「高速對戰機甲動作」遊戲,在PV中公開的主題曲由兒玉雨子作詞,EGOIST的chelly演唱。
  • 二十年前的全民學英語風潮,如今變成了「學 Python」
    至於為什麼叫 Python,是因為當時範羅蘇姆正好在看 BBC 的喜劇《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他覺得要給自己的產品起一個簡短、獨特且略帶神秘感的名字,於是就用了帶有「蟒蛇」之意的 Python。那麼 Python 到底好在哪裡?
  • 數學界的3次危機,最後一個難題困擾人類100年,至今未被解決
    其中有部分問題和現有的理論體系是相悖的,它們被人類定義為悖論。數學界曾經發生過三次數學危機,最後一次與悖論有關。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今天,各個學科的形勢基本穩定下來了,也就是說現代不再像18、19世紀那樣頻繁出現學科上的重大理論,因為前人已經基本將它們開發完了。就算有新的理論出現,恐怕也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會被認可。
  • 困擾數學界159年的黎曼猜想被證明 會有什麼意義
    黎曼猜想困擾數學界159年1859年,德國數學家黎曼發表了《論小於已知數的素數個數》論文。提出一個假說似乎容易,但證明它卻要花費極大的力氣,這個假說困擾了數學界整整159年。現在,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數學家之一、也是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獲得者的英國數學家麥可·阿蒂亞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公開了他證明黎曼假設(猜想)的預印本,並將在24日的海德堡桂冠論壇上以45分鐘的演講形式展示他的成果。阿蒂亞能證明黎曼猜想嗎?誰能證明阿蒂亞的證明是正確的?
  • 2020年阿貝爾獎公布,又一位數學「三大獎」大滿貫得主誕生
    二人都曾獲沃爾夫數學獎,Gregory Margulis 還是 1978 年菲爾茨獎得主。阿貝爾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三大獎項」,如今,Gregory Margulis 已經成為集齊三大獎項的數學家之一。阿貝爾獎以挪威數學家 Niels Hendrik Abel 的名字命名。自 2003 年起,該獎項每年頒發給為數學界帶來重大影響的人。
  • 為什麼很多「天才」也會犯「愚蠢」的錯誤?
    為了真正理解這個奇怪的天才悖論,我想先說一個萊納斯 · 鮑林 (Linus Pauling) 的故事。出生於20世紀初的萊納斯 · 鮑林是科學界的巨人。我覺得現在應該連普通人也不會相信維生素可以治好癌症,但是這個想法在當時得到了不少的支持。畢竟,提出這種療法的可是當代最聰明的科學家之一。
  •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
    不幸的是,當時的「大爆炸理論」並不能解釋宇宙的元素分布  比利時天文學家勒邁特雖然頂著「大爆炸之父按照目前恆星中氦生成的速率生成這麼多的氦,需要270億年,當時的熱「大爆炸模型」推算出的宇宙年齡是遠遠小於270億年的,因此伽莫夫得出結論——恆星中的氦元素必定在恆星形成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它們有可能是在大爆炸時候產生的,核反應的結果幾乎完全取決於密度和溫度,密度決定了給定體積裡的原子數,密度越高,兩個原子發生碰撞並聚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溫度的增加會使得原子的運動速度也更快,這意味著它們的核更容易發生聚變
  • 數學接力賽:費馬大定理困擾數學界350年,高斯和歐拉都失敗了
    除了這23個問題之外,數學界還有三大猜想沒有解決,費馬大定理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發現者是法國數學家費馬,一個業餘的數學家,主業是法官。身份的特殊性,讓他有了「業務數學家之王」的稱號,費馬本人他的成就感到自豪。想成為一名數學家並不容易,沒點天賦的人根本學不好這門課,這一點想必大家都清楚。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數學,那時候學的知識並不難,可就有人考試不及格。
  • 困擾數學界159年的黎曼猜想被證明,會有什麼意義 |新京報專欄
    黎曼猜想困擾數學界159年1859年,德國數學家黎曼發表了《論小於已知數的素數個數》論文。在文章中,黎曼定義了一個函數:黎曼ζ(zeta)函數,並推測,ζ函數會在某些點上取值為零,在這些點中,有些被稱作是非平凡零點,這些非平凡零點都分布在一條特殊的直線上,這條直線通過實軸上的點(1/2,0)並和虛軸平行,非平凡零點的實數部分(實部)都是1/2。
  • 萬物理論03·重大突破「遺傳密碼」
    按照目前恆星中氦生成的速率生成這麼多的氦,需要270億年,當時的熱「大爆炸模型」推算出的宇宙年齡是遠遠小於270億年的,因此伽莫夫得出結論——恆星中的「例如給自行車打氣的時候,用手摸上去就會感到熱。」這樣極早期的宇宙,必然是一個極高溫的環境,極高溫的情況下,所有的物質都破碎成最基本的物質形式。
  • 集合論的漏洞:全體自然數和羅素悖論,第三次數學危機延續至今
    亞里斯多德在研究數字的時候,提出自然數是潛在無窮的,不管多大都不是它的盡頭,因為永遠有個數字比它大1。亞里斯多德支持潛在無窮當時的數學界,主流觀點便是亞里斯多德提出的「潛在無窮」,否定了「實在無窮」。康託爾和集合論微積分微積分問世後,數學界關注的焦點再次變成了無窮小量
  • 古董地圖與蘇格拉底悖論
    「Gutenberg’s first print」當思想傳播的成本被降低的時候,思想的影響力就被釋放了出來。印刷術被認為是西方文明史上對人類追求知識最有革命性的發明之一。有經濟學家估算,印刷術的普及使得歐洲擁有印刷術的城市比其它城市的發展要快接近68% 。從15世紀到18世紀,歐洲各地印製了大量的書和圖紙,很多歐洲城市都因為知識的自由流動而成為了世界上新的思想、文化、科技、藝術和社會形態的中心。
  • 芝諾的「運動悖論」——困擾了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幾千年
    悖論是這樣定義的:儘管從真實的前提出發進行了看似合理的推理,卻得出了一個看似自相矛盾或邏輯上不可接受的結論。悖論包括相互矛盾但又相互關聯的因素,這些因素同時存在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存在。悖論對促進批判性思維很有價值。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事實上,我們更應將其理解為思想的歷史,而且主要是源於數理邏輯的思想——數理邏輯是一門晦澀艱深、跡近邪教的學科,最初誕生於19世紀。 數理邏輯的先驅是一些哲學傾向濃厚的數學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喬治·布爾(George Boole)和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而啟發他們的,是萊布尼茨的通用「概念語言」以及亞里斯多德的古老邏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