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人如何回答我們的道德困境

2021-01-12 中國文明網

  莫尼克·康託-斯伯珀 馬潔寧 譯 

  

  

  

  莫尼克·康託-斯伯珀(Monique Canto-Sperber)法國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巴黎科學人文大學前校長、著名道德哲學家。莫尼克·康託-斯伯珀1954年出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1974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獲博士學位;1991年成為CNRS(相當於國家科學院)的研究部主任;2002年成為巴黎高師倫理學院教授;2005年被法國總統任命為巴黎高師的校長(2005-2012)。

  

  怎樣證明古希臘的道德思想對今人仍然是有意義的?我認為古代的道德是一種既無抽象的法律、又無斷然的命令的道德範例。它的中心問題是懂得過哪種生活和怎樣培養自己的性格,道德的完善是與幸福的獲得相聯繫的。這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道德觀,道德的發展從自身出發,最終形成個人的道德品格。康德曾批評柏拉圖的道德哲學,認為後者捍衛的是一種自私的道德觀,僅僅只關注道德的施動者。他的批評其實對於整個古希臘道德來說都是成立的。

  

  我們通常會將古代哲學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懷疑學派。而這個順序不過是兩個世紀前剛剛建立的。在那之前,人們對於古希臘思想的認識是選擇性的,有所偏袒的。中世紀的人較為了解亞里斯多德和斯多葛學派,而柏拉圖的作品則被遺忘,僅僅《蒂邁歐篇》為人所知。古希臘哲學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逐漸被人重新發現。拉斐爾的著名畫作《雅典學派》就證明了這一點。畫作中,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佔據中心位置,前者兩眼望天,後者雙手朝地,一個談論「理念世界」,另一個關注人類的現實。

  

  古希臘道德哲學的影響力從16世紀起,一直持續至今。當這一哲學的踐行者、研究者,或公認的評論作者想要研究某一道德觀念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古希臘人對此是如何看待的,尤其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就好像這些古希臘哲學家們已經達到了一個道德上的普遍形式,始終值得人們對其加以研究。當時有一股重要的道德哲學潮流,即「美德的倫理」,就旗幟鮮明地承襲了亞里斯多德的理論。

  

  這難道不矛盾嗎?我們的一部分道德經驗竟然還能受到兩千多年前的思想的啟發,這該怎麼解釋呢?要知道那時的物質、經濟、社會和政治條件和我們現在的情況大相逕庭,畢竟在當時,奴隸制度、社會不公和等級制度還是被普遍接受的。而且,古代的道德哲學對於宇宙與物理的理解也與我們現在看待世界的科學眼光完全不同。最後,西方世界的道德觀念被猶太-基督教文化深深地打上了烙印,將道德價值視為人的內在品德,並且認為存在普遍的道德義務,而古希臘是絕無類似觀念的。

  

  古希臘道德哲學的重要階段

  

  古代對道德的思考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第一批古希臘思想家,終於一千年之後的基督教思想盛行的5世紀。傳統將其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前蘇格拉底時期」,主要包括德謨克利特和智者學派的思想,提出自然與法律的對立。這一時期有關倫理道德的思想豐富多姿,獨立於蘇格拉底派而存在(事實上,這些作者們是與蘇格拉底同時代的人,卻很不恰當地被劃分為「前蘇格拉底派」)。第二階段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事實上,這三位哲學家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朋友和信徒,而亞里斯多德則在柏拉圖學園學習了很長時間。古代哲學的第三階段涵蓋了所有「希臘化」哲學,其中包括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學派三大支柱。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學派的思想之所以留存久遠,與後人的致力發展有關。比如斯多葛學派的主要著作就是由塞內卡和馬克·奧勒留在克裡西波斯和芝諾創立該學派的六個世紀之後編撰的。

  

  這樣的階段劃分方式雖然有助於揭示古希臘道德哲學的基本框架,但是我們仍需謹慎對待。首先,有些哲學家無法被歸類,比如皮朗和「小蘇格拉底學派」。其次,沒有一個時期的思想能夠達到統一一致的狀態:亞里斯多德強烈抨擊柏拉圖;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和懷疑學派之間則從未停止過互相爭論。最後,我們不能將希臘哲學和拉丁哲學完全割裂地對待,因為部分拉丁化本就是各種文化混合的產物。盧克萊修和西塞羅都是拉丁語作家,但是他們都曾將大量精力用於闡釋希臘文化中固有的一些論題(原子論和禁慾論),希望能藉此教化拉丁語世界。此外,還有一件事值得指出,那就是在基督教時代來臨之前,古希臘哲學家中,唯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這兩位的著作以較為可靠的形式留存了下來,使我們能夠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而通常來說,其他哲學家的著作只是以殘篇、轉述或引用的形式為人所知。

  

  自然與法律碰撞下的動蕩時期:德謨克利特和詭辯學派

  

  從公元前7世紀開始,古希臘思想中就不乏關於自然與法律的討論。但是隨著公元前5世紀一系列政治事件的發生,尤其是由於「三十年戰爭」,即古希臘哲學與文化的發源地雅典對斯巴達發動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二者之間的對立變得尖銳起來。公元前404年,這場戰爭以雅典的悲劇性失敗宣告結束,並且引發了劇烈的社會矛盾,希臘社會從此政治衝突不斷,原有的價值體系也經歷了嚴重危機,而這在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等古希臘悲劇作家的筆下都有所體現。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肆虐雅典的瘟疫所造成的最慘重的後果之一,便是一切道德觀念的崩潰。同時,他也提及了人們對於法律所持的越來越懷疑的態度:「無論是從神明的角度,還是從人類的角度考慮(前者是一種觀點,而後者則是確信),自然法則永遠不變的是:唯有強者發號施令。」

  

  於是和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建立了第一套將法律制度化的理論,因而,法律(nomoi,希臘語「法律」的複數)不再是超驗的標準,而被定義為人類的生存和利益的相互保護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以後的智者學家們,尤其是普羅塔哥拉,將會深入發展這一觀點,並強調法律(nomos,希臘語「法律」的單數)與自然(phusis)之間的對立。根據智者學派的觀點,道德與法律的規矩僅僅屬於法律(nomos)或人建立的制度範疇,根據各個城邦的情況而定,並且只有在伴隨了懲罰與制裁的情況下才能夠被遵守。

  

  其他一些被稱為自然主義者的智者學派認為,法律(nomos)和自然(phusis)之間的對立似乎彰顯的是個人利益的力量和情感的迫切衝動。法律(nomos)代表的是一系列約束,因欲望的相互牽制而產生,並且尤其注重保護弱者的利益。而自然(phusis),或者說是自然本身的力量,則是具有真正價值的唯一現實。《柏拉圖對話集》中的某些人物,尤其是《高爾吉亞篇》中的卡裡克勒斯,也支持這一論述,即法律是用來保護弱者的,與之相對立的自然所規定的則是一種真正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即保護強者的利益,正如《理想國》中的色拉敘馬霍斯所說的那樣:「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蘇格拉底的思想,以及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正是在這些爭論的基礎上展開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公元前1世紀末,西塞羅強調指出,倫理的哲學思考是從蘇格拉底開始的。確實,蘇格拉底開創了一個與人的行為相關的領域,並且對其下了定義,從而能夠對其中包含的一些概念進行研究,這些概念(如美德、幸福)我們至今仍然常常提及。但是蘇格拉底所做的貢獻更多地體現在他的哲學思考和批評風格,後世的許多哲學家都將此視為哲學研究的特有標誌。蘇格拉底就此與所謂的「前蘇格拉底派」思想家的道德思考劃清了界限,並且徹底擺脫了與他同時代的智者學派、悲劇作家和歷史學家的道德式思考,以及他們的表達方式,即利用神話、史詩、例子和具有教化作用的故事來表達觀點。

  

  提及「蘇格拉底」這個名字就能讓人想到哲學。然而,我們熟知的蘇格拉底的所思所感,並不能用來概括哲學家們的活動。蘇格拉底從未寫作,也並無授課經歷。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在雅典的廣場上不停地詢問市民,無論他們「年輕與否,本地或外鄉」,為了警醒世人「切莫記掛肉體與財富,千萬修煉靈魂與美德」。《柏拉圖對話集》的頭幾章就完美重現了蘇格拉底與市民的公開交談,讀者仿佛可以看到蘇格拉底面對著一位市民侃侃而談,四周圍著聚精會神的聽眾的畫面。

  

  蘇格拉底人生中的關鍵事件發生在公元前399年。當時,年屆七旬的他以「不敬神明」的罪名被指控,被迫接受審判,並被判處死刑。在被處決之前,蘇格拉底已被關押了大約一個月。他本可以輕鬆逃脫滅頂之災,但卻選擇了放棄求生。蘇格拉底之死通常被視為一種思想在面對權力的淫威時的不屈精神的象徵。

  

  在他之後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則留給了我們古代道德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兩份著作。他倆的作品內容浩瀚豐富,思想連貫清晰,有力地將道德思考與本體論和認識論聯繫在了一起。亞里斯多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柏拉圖的學生,雖然他對後者曾提出過非常尖銳的批評。事實上,柏拉圖試圖證明倫理是一種認識的過程,而這與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亞里斯多德認為,道德的目標並不是對美德的認識,而是成為品行高尚的人。此外,他還拒絕像柏拉圖一樣,以研究自然科學的方式,將道德機械化和精確化。最後,柏拉圖排斥大多數人的觀點,而亞里斯多德則建議從大眾的觀點出發,以辯證的方式解決困難和問題,避免採用類似探索行星運行規律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事件。

  

  主要概念

  

  美德

  

  蘇格拉底將美德定義為道德和理性的理想化自治。他認為美德應能保護人們不受來自他人的傷害,也不受時代變遷的影響。這樣的觀念在整個「後蘇格拉底」時期的倫理思想中均有體現,而且對歐洲文化的影響一直持續到17世紀。蘇格拉底對於美德的定義完全有別於荷馬的觀點,後者把道德視為一種自我肯定,正如《伊利亞特》的第十一章中,年邁的珀琉斯對他的兒子阿喀琉斯所說的「永做第一,永為最優(aristeuein),永超旁人」。蘇格拉底的美德,也與智者學派所倡導的人的成就,或是在個人生活和公共領域遊刃有餘的能力是相對立的。

  

  蘇格拉底對於道德的觀念之所以如此出名,也是源於他所捍衛的徹底的理智主義。事實上,蘇格拉底認為,人的惡念恰恰來源於他的無知,對行為原則的無知,或對所處情況的特點的無知。將美德定義為知識,就能夠將其視作一種維護靈魂秩序的認知活動。各種道德代表不同的精神狀態,與對善與惡的感知有關。

  

  柏拉圖忠實地將美德與知識之間的關係發展了下去,但他也明確了美德作為一種知識,是可以通過回憶或某種特別的教育而被獲取的。因此,在《理想國》中描繪的理想城邦裡,只有城邦的統治者們才能接受適當的教育,從而獲得美德的知識。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柏拉圖關於美德的觀念內部也存在一些衝突。美德有時被定義為純粹的思想練習(根據《斐多篇》和《泰阿泰德篇》),有時則變成一種深思、欲望和情感的混合(根據《理想國》)。

  

  柏拉圖定義的美德所包含的內部衝突(美德是思想嗎?是思想、欲望和情感的混合嗎?)由亞里斯多德解決了。他將美德劃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理智美德,即理論上的智力美德——知識、智力;二是道德美德,或實用智慧(phronēsis),即「能夠在深思熟慮後採取行動,像一個謹慎的人該做的那樣審時度勢,選取中庸之道的能力」。因為亞里斯多德認為,美德是由欲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共同組成的。實用智慧在思考活動、對結果的預計,和對情況的實際判斷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但是對於善的認識卻不足以讓人變得品行高尚。在這一點上,亞里斯多德與蘇格拉底,以及柏拉圖,完全不同。

  

  幸福與道德

  

  幸福經常被古希臘思想家視為一個行動的原因,且不需要其他原因就足以解釋人的行為。但是古希臘思想家所謂的「幸福」(eudaimonia)並不是指一種滿足或愉悅的感覺,甚至與之相似的伊壁鳩魯式享樂主義也並未採用這種對於幸福的主觀定義。要獲得eudaimonia,更應擁有一些實在的、具備能夠代表人的行為最重要的目的性的客觀價值的能力。對於蘇格拉底來說,這些能力可以融為一體,那就是認識能力。但是柏拉圖還提到了秩序、節制和限度,這三者存在於任何人類社會,促進了幸福能力的產生。

  

  除了智力,亞里斯多德還認為,產生幸福的原因還包括一些外在因素,如健康和美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財富能夠為品行高尚的人提供展現其慷慨靈魂的可能性。無論如何,對於亞里斯多德來說,完美的幸福莫過於人類所擁有的最傑出能力的實現。這一能力遠非感受快樂的能力,而是運用理性的能力。通過智力的運用得到的快樂優於單純的快樂,因此可以推得,快樂並不是「善」。要獲得幸福,必須擁有必要的能力和靈魂的品質,從而達到純粹心智的寧靜。

  

  何為「善」

  

  「善」的概念是柏拉圖的道德哲學的關鍵,這與蘇格拉底頗為不同。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展現了未來城邦的執政者怎樣僅僅通過哲學教育,就能夠欣賞體現美麗、秩序和對稱三種外在特色的「人的存在中最卓越的部分」。人的靈魂嘗試通過自身複製宇宙的有序活動,並且在人的活動中實現類似「善」的目標。《理想國》卷七非常精彩地闡述了上述內容。但在這部分之前,柏拉圖講了一個很長的寓言,內容是關於一群戴著鐐銬的人呆在一個洞穴之中,他們只能從洞穴四壁上看到現實的影像和影子。柏拉圖將這個設定與人的狀況相比較,認為後者還未得到「善」之光的照耀。

  

  但是,正如柏拉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那樣,意味著禁慾和超脫的「向善」,與《斐利布斯篇》中的「善」的觀念之間存在矛盾,後者將「善」定義為一種融合了知識與最純粹的快樂的混合和諧的生活。於是,「善」就成了一種有節制的現實,由「通過『有限』聯繫起來的所有『無限』」組成。最好的生活就是做出對人來說最容易達到的道德選擇,在《理想國》卷十結尾的厄爾神話中,這被定義為一種「中庸的生活」。「中庸」並非指的是平庸,而是指充滿節制。

  

  在對「善」的定義方面,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可謂針鋒相對。柏拉圖對「善」的定義被亞里斯多德認為缺乏連貫性,且毫無用處。柏拉圖的「善」不僅沒有統一的含義(以實質判斷,「善」可以是上帝或智力;以素質判斷,是美德;以數量判斷,是節制……),相反卻擁有多重含義。因此,「善」本身無法成為認識對象。而且,即使這樣的「善」真的存在,那對人來說也是一個無法企及且無法辨認的模式。道德作為媒介,完全不需要任何「善」的概念來指導思想或行動,因為好的生活並不是根據一個模式來定義的,而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這和每個人的職能的完成情況是相聯繫的。這裡的職能指的是在生活中儘可能地發揮人所特有的能力,即實用理性。

  

  我該如何生活?

  

  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問題「我該如何生活?」在古代道德哲學內部,得到了多種多樣的回答。試圖讓自己活得類似神明或完全仰賴智力嗎(根據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尋找最大程度的快樂嗎(伊壁鳩魯)?選擇一種理智與欲望達到和諧狀態的混合式生活嗎(還是根據柏拉圖)?遵守自然規律地生活(斯多葛派)?

  

  希臘化時期的哲學家們為這個問題提供了非常有趣的答案。事實上,他們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完全不同於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世界中去。這一世界從公元前4世紀的馬其頓統治期開始,結束於1世紀的羅馬帝國輝煌期。這一時期的哲學並不關心超驗性,也不對真理進行客觀的研究,而是引領人們達到幸福。

  

  希臘化時期的道德哲學希望告訴人們,在現時現世完全能夠達到完全控制自身幸福的狀態。因此,一個智者形象應運而生。智者的道德模型涵蓋了理性、自律、對美德和自治的崇拜。這一系列優點等同於一種卓越的倫理。智者擁有智慧,就像士兵配備武器和口糧一樣,能夠幫助其抵禦一切匱乏。他可以按照伊壁鳩魯派倡導的排除一切煩惱的方式生活,也可以像斯多葛派那樣,過一種沒有衝突,完全不依靠偶然條件和外在情況的生活。

  

  對於我們來說,古希臘的道德思想具有什麼樣的價值?

  

  我想將這部分作為結論,對我在這篇關於古希臘道德哲學的簡短陳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做一個大致的回答:怎樣證明古希臘的道德思想對今人仍然是有意義的?我認為古代的道德是一種既無抽象的法律、又無斷然的命令的道德範例。它的中心問題是懂得過哪種生活和怎樣培養自己的性格。因此,古希臘的倫理思想代表了一種道德觀念的最完整的形式,而這一道德觀念是建立在「善」的吸引力的基礎上的。因此,道德的完善是與幸福的獲得相聯繫的(這與另一種絕對的觀念是相反的,後者認為道德品行源於獨立於人的充分發展之外的義務)。古希臘倫理思想的特點在於,這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道德觀,道德的發展從自身出發,最終形成個人的道德品格。康德曾批評柏拉圖的道德哲學,認為後者捍衛的是一種自私的道德觀,僅僅只關注道德的施動者。他的批評其實對於整個古希臘道德來說都是成立的。

  

  古代道德哲學對於整個哲學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事實本身使我們對自古到今有沒有進步這個問題感到疑惑,如有進步,其首要作用之一就是將古希臘的思想歸結於一個已經消失的古代人的世界裡。而我們的許多道德困境其實也是古希臘人的困境,他們的一部分回答也是我們的回答。

  

  (翻譯:馬潔寧)

相關焦點

  • 自動駕駛技術讓機器的道德困境提前到來 算法要如何在生命與財產...
    在科幻作品領域,人工智慧未來面臨的道德和倫理困境經常成為探討的核心,我們熟悉的很多影視作品都是由此展開,比如《我,機器人》、《機器人管家》、《人工智慧》等。相關文藝作品的爆發,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強烈關注。
  • 機器倫理學:機器人道德規範的困境
    學習算法隨後會在這些案例中分類選擇,直至找到指導機器人在新情況下如何行動的辦法。  隨著這種「機器學習」的發展,機器人甚至可以從模糊不清的輸入中提取出有用的知識。理論上,這種方法有助於機器人在遇到更多情況時,作出更符合道德的決策,但也有許多人擔心,這種好處也是有代價的。
  • 人對智能機器行為的道德判斷:現狀與展望
    然而,人工智慧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及相關領域的爭議,如技術、立法、倫理道德等方面。鑑於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和智能機器的「自主性」,在人-智能機器交互(甚至智能機器-智能機器交互)中,智能機器必然面臨諸多的道德情境,做出自主選擇的相關道德行為。如當自動駕駛汽車遭遇道德兩難困境時(緊急避險可拯救多人性命,但會導致少量無辜者犧牲),應當如何決策?
  • 「道德與法治」如何強化學科育人特色
    從生活情境入手「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無論是道德教育還是法治教育,都不只是教給學生寫在書本上的道德和法律知識,而應注重培育學生做人、做事的法治意識和實踐智慧,引導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比如,開展了同桌交流「小水滴用處多」活動,將學生的生活經歷納為重要課程資源,進行情境模擬,讓學生體會沒水的困境,進一步設想假如地球沒有水了的可怕場景。教師還可以通過出示水汙染的課件,讓學生從內心產生保護水資源的道德認識。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古希臘神話:神與人同形同性
    古希臘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相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神與人同形同性。神與人同形同性所謂「同形」是指神和人有著一樣的形體,而不是三頭六臂。在希臘神話裡,男神通常有著一身健美的肌肉,突出男性剛強、力量的一面。女神都有著婀娜的身姿,突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
  • 走進幾千年前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探究古希臘神話起源與文明歷史
    任何自由人,不分社會地位高低,都可以參加比賽。這也恰恰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古希臘文化的精髓中的公平原則。對於競技體育的影響力只是古希臘這個國家對於這個世界所產生諸多影響的一部分。在今天,無論是欣賞藝術,還是談論哲學,或是探討科學,追根溯源都不可避免地要提起「古希臘」這個名字。那麼千百年來,它又是怎樣發展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
  • 《自然》雜誌:面對「電車難題」,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道德選擇
    他說:「說到機器倫理,有些人以為好像可以通過想出一套完美的規則指導機器人來實現,但我們的數據表明普遍規則並不存在。」 這項調查的名字叫做道德機器,裡面列舉了13種不可避免會有人死的場景。受訪者被要求在各種情況下做出賦予誰生存權的選擇,這些情況涉及到不同的變量組合:年輕或者年老,有錢或者沒錢,更多人或者更少人。
  • 自然雜誌:面對「電車難題」,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道德選擇
    這項調查的名字叫做道德機器,裡面列舉了13種不可避免會有人死的場景。受訪者被要求在各種情況下做出賦予誰生存權的選擇,這些情況涉及到不同的變量組合:年輕或者年老,有錢或者沒錢,更多人或者更少人。大家極少會遇到如此突出的道德困境,部分批評者則質疑調查中提出的那些場景是否與無人車的道德與實際問題相關。
  • 【一天一學】古希臘人如何測量地球與月球距離
    下面來介紹聰明的古希臘人是如何計算的。有一點需要說明,當時的古希臘人已經計算出地球的周長和直徑。以此為基礎,古希臘人進行了一個巧妙的幾何計算。我們知道,在太陽底下的物體都會有一個陰影,如果一個圓形的物體,就會有一個圓形的陰影,隨著物體不斷升高,陰影逐漸形成一個黑點,這個黑點到物體的距離恰好是物體直徑的108倍,也就是說物體能形成自己直徑108倍長的陰影區,地球也是如此。
  • 人有三衰六旺,沒有人一直順風順水,面對困境我們如何破局?
    人有三衰六旺,沒有人一直順風順水,面對困境我們如何破局?「一邊是防控疫情,一邊是逐步恢復生產」我們在同時進行,心底真心的感嘆,了不起我的國,這是我們強大政府執行力和國家強盛的具體體現。至於我們個人普通人身上,在此期間也經歷的著不同的困境。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筆者作為旁觀者想為困境之人破局。「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人生沒有一輩子的順風順水,陷入人生困境之時,我們該怎麼破局?
  • 經濟學如何從古希臘走到當代?
    經濟學一詞最早來源於希臘語「oeconomicus」,意思是說一家人如何利用手頭的資源。某種意義上講,經濟學的歷史確實不能僅僅從亞當·斯密說起,而要前溯到古希臘等古代文明,畢竟從那時開始就出現了種種經濟活動。今天的經濟學家,會經常提到哈耶克、弗裡德曼和凱恩斯,這些經濟學巨匠的觀念深深影響了公共政策和經濟實踐。
  • 「岔道困境」:為救五人犧牲一人還是不救人
    一個關於對與錯的哲學謎題》一書通過講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告訴了讀者哲學家們為什麼以及如何與這個哲學謎題抗爭,而這些回答將可以告訴讀者許多關於對與錯的知識。不妙,又出差錯了:他看見另一條鐵軌上也綁著一個人,改變電車的方向肯定會讓這個人送命。他該怎麼辦?從現在起,我們將把這一困境稱作「岔道困境」。岔道困境與邱吉爾曾經面對的謎題肯定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間也有相似之處。當時的英國政府面臨著一個抉擇:要麼無所作為,要麼通過提供虛假情報讓德軍改變「小飛蟲」的彈道,以拯救人們的性命。死亡的對象會因此不同,而且數量會變少。
  • 電車悖論—生活中的倫理選擇困境
    價值標準的多元化以及現實的人類生活本身的複雜性,常常導致在具體情境之下的道德判斷與抉擇的兩難困境,即「倫理困境」。倫理的現代困境面對複雜的倫理問題或倫理困境,如何進行倫理選擇和倫理決策?在倫理困境中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能僅是靠他律的倫理規範,對每一位行為者來說,「我對……負責」的決定權在於生動的生活而不在於教條的規範,這就要求行為者不論是遵循倫理規範,汲取不同倫理原則的合理之處,還是恰當處理上述各種倫理關係, 具體的責任落實是依賴於「我」積極主動的道德踐履而非冰冷枯燥的規範說教。
  • 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
    支離破碎的文獻、記錄和考古證明給了我們答案。社會是怎樣構成的?各個城邦的社會結構起源於戰場上的布局。為了有效禦敵,需要大量的士兵組成方陣,並且保持隊形。古希臘的公民思想也因此誕生:如果每個人在戰場上都要加入方陣、參與戰鬥,那麼在城邦中他們也應該參與政事。
  • 古希臘眾神的混亂家族史,武大教授趙林:那是古希臘文明的光芒
    武漢大學教授趙林在《古希臘文明的光芒》一書中,為我們將「古希臘神話」做了一個總結: 古希臘神話是在對神和英雄的崇拜過程中產生的 有人說,古希臘眾神史學,就是一部最混亂的家族史。這一次,讓我們一起走進古希臘神話,揭開古希臘神話背後的秘密。
  • 古代人如何繪製地圖?古希臘人完全靠步行丈量
    那麼你知道古人如何繪製地圖嗎?可能有人會認為地圖描繪的都是陸地、河流和道路,但最早的地圖實際上描繪的是夜空,也就是說,描述的是人們對天空觀察的結果。就像公元前600年巴比倫人繪製的地圖一樣,大多數地圖描述的都是關於某一地區的地形以及附近的道路和城市。而且,這些地圖都是綜合了旅行者日記、科學假設、文獻和航海家報告等信息。
  • 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如何突破安全困境
    (原標題:中國應如何突破「安全困境」)總結50年的大國興衰歷史,一個大國在崛起時都會面臨安全環境的變化,以及可能導致的「安全困境」。如何進行戰略選擇?看法不一,實踐不同。中國選擇的是和平發展道路,國崛起也是和平崛起。
  • 麥克尤恩如何想像人工智慧:「機器人不理解我們,因為我們不理解...
    人類發明機器人總是出於種種美好的目的,但為何總是事與願違——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現實世界,我們總是對日益智能、類人的機器人充滿恐懼。在小說中,亞當和夏娃的出廠設定中包含道德參數,事實上它們是按照上帝的至善標準製造的,但在深度介入男女主角查理和米蘭達的生活後,深信後現代道德相對主義的人漸漸陷入困境。在小白看來,機器人包含道德參數的出廠設定以及它深度學習的能力決定了機器人會發展出比人類更強大、更不容置疑的倫理目標和價值觀,這註定了它將違背人類的意願,而這就是小說中最重要的衝突點。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這本書有三大看點: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