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面對「電車難題」,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道德選擇

2020-11-23 騰訊網

編者按:電車難題原本只是一個思想實驗。但是無人車的發展卻繞不開這個問題。因為機器在無論如何都會撞死人的情況下必須靠預先植入的道德代碼做出判斷:該犧牲誰,該保誰。但是一項有全球230萬人參與的調查表明:這個問題並不存在普適性的道德選擇。這個問題的解決也許需要進行一場全球性的公開討論才能達成共識——或者永遠也無法達成共識。《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綜述。

目前好幾家主流技術公司和汽車製造商都在開發著無人車。

當一位司機猛踩剎車以避免撞上非法穿過馬路的行人時,其實他正在做出一個道德決定,這個決定會把風險從行人轉嫁到車內的乘客身上。無人車可能很快也要自行做出類似的道德判斷——但是給汽車設定通行的道德代碼也許是一項棘手的任務,這是對全球230萬人進行調查後得出的結論。

這項有史以來有關機器倫理的最大型調查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布。調查發現,許多知道司機做出決定的道德原則往往因國家而異。比方說,有一種場景下行人和乘客的某種組合都會因衝撞而死亡,相對繁榮、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的人對放過非法穿越馬路的行人的態度會沒那麼友好。

Iyad Rahwan 是MIT的計算機科學家,也是本項研究的聯合作者之一。他說:「說到機器倫理,有些人以為好像可以通過想出一套完美的規則指導機器人來實現,但我們的數據表明普遍規則並不存在。」

這項調查的名字叫做道德機器,裡面列舉了13種不可避免會有人死的場景。受訪者被要求在各種情況下做出賦予誰生存權的選擇,這些情況涉及到不同的變量組合:年輕或者年老,有錢或者沒錢,更多人或者更少人。

大家極少會遇到如此突出的道德困境,部分批評者則質疑調查中提出的那些場景是否與無人車的道德與實際問題相關。但研究作者成這些場景代表了司機每天都要做出的微妙的道德決定。他們提出,這些發現揭示了政府和無人車製造商必須考慮的文化上的微妙之處,如果他們希望這種車能獲得大眾接受的話。

至少有一家攻關無人車的公司——德國汽車製造商奧迪說這項調查可以幫助他們推動有關這些問題的重要套了(其他有著無人車研發計劃的公司,包括汽車製造商豐田和技術公司Waymo與Uber,拒絕對該發現置評。)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Nicholas Christakis則對這些發現感到著迷。

「這是一份引人矚目的論文,」他說。關於道德是否具有普遍性或者因文化而異的爭論由來已久,Christakis說,而現在這個有關如何對無人車進行編程的「21世紀問題」讓這個問題重新又被點燃。

未選之路

一些全世界最大型的技術公司,包括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Uber和Tesla,以及汽車製造商現在都有自己的無人車計劃。很多這些公司都認為這種車能夠改善道路安全性,促進交通並且提高燃料效率。社會學家則稱這種車會引起道德問題,而且可能會對公共安全和環境造成意外後果。

2016年,Rahwan的團隊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無人車的道德悖論:在調查中,大家說自己希望無人車能保護行人,哪怕這意味著要犧牲乘客——但同時他們又不想購買被按照這種規則編程好的無人車。

出於好奇無人車將來會不會引發其他的道德難題,Rahwan聚攏了一支由心理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經濟學家組成的團隊,發起了道德機器項目。在18個月內,這項在線調查記錄了來自233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做出的4000萬項決定。

其發現是,無論年齡、性別或者居住過差異如何,大多數人都決定首先拯救人而不是寵物的生命,先拯救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的生命。這些回應跟也許是目前有關無人車的唯一政府性指南(2017年德國道德委員會關於自動化及聯網駕駛的報告)建議的規則是一致的。

但是共識也就到此為止了。當論文作者分析了受訪者至少超過100人的130個國家的人的回答之後,他們發現那些國家可以分為3個組。一個包括北美和若干歐洲國家,其共同特點是在這些地方歷史上基督教曾經是統治性的宗教;另一個組說日本、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有著深厚的儒教或者伊斯蘭教傳統。第三組是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及法國和前法國殖民地。不同組之間的回答差別很大,比如說第一組相對於第二組對於犧牲老人拯救年輕人表現出更強烈的傾向。

道德羅盤:對全球230萬人進行的調查發現有不同的道德原則來指導司機做出決定。受訪者需要面對13種場景,在這些場景裡面,行人和乘客的某種組合會因為碰撞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受訪者需要決定應該拯救誰的生命。科學家利用這些數據對國家和地區進行分組,最後基於其道德態度分出了三組(西方、東方、南方)。

研究人員還識別出一個國家內其居民的一般觀點與社會與經濟因素的相關性。該團隊發現,有著強有力政府體系的國家,比如芬蘭和日本,相對於與政府體系較弱的國家,如奈及利亞和巴基斯坦,會更傾向於選擇撞非法穿過馬路的行人。

有的場景則迫使受訪者在一頭的無家可歸者以及另一頭的企業主管之間做出抉擇,這方面的選擇又揭示了另一個背離點。大家所做選擇往往跟其所處文化的經濟不平等程度相關。來自貧富差距相對較小的芬蘭對於拯救誰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傾向性。但是經濟差異性很大的哥倫比亞的一般受訪者則選擇撞死地位低的人。

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Azim Shariff發現這個結果很有趣,因為這說明這項調查真實反映了大家的道德偏好。「如果你假設收入不平等程度較低的地方有著偏好平等主義政策的話,這項調查表明支持這些政策的道德規範在大家玩這些遊戲時就已經表現出來了。」

前面有坑?

儘管無人車尚未面向公眾開始銷售,但測試版的無人車已經在若干美國城市巡遊了。到2021年,至少有5家製造商希望有無人車或者無人卡車得到廣泛使用。

南卡羅來納大學的法學教授Bryant Walker Smith對道德機器調查是否具備任何實際價值表示懷疑。他說這項研究不切實際,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也就是車輛要面臨在碰撞兩種不同類型的人的選擇。Walker Smith說:「我也很想知道無人車會如何處置面臨小行星撞擊的情況。」

但研究作者說他們的場景代表了人類司機日常做出的不怎麼重要的道德判斷,而這些判斷有時候會是十分致命的。在崎嶇山路為了躲避騎自行車的人而打方向盤的司機會增加撞上來車的機會。如果道路上無人車的數量增加,那麼它們牽涉到此類事故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一些汽車公司正在傾聽。奧迪負責領導研究無人車倫理的Barbara Wege說此類研究很有局愛之。Wege認為無人車會減少事故發生,事故率將比人類司機要低——但那些牽涉到機器人的事件會引起更多的注意。

像道德機器這樣的調查可以幫助開啟關於這些不可避免的事故的公共討論,從而培養大家對無人車的信任。她說:「我們需要就我們願意承受哪些風險達成社會共識。」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135-0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面對「電車難題」,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道德選擇
    編者按:電車難題原本只是一個思想實驗。但是無人車的發展卻繞不開這個問題。因為機器在無論如何都會撞死人的情況下必須靠預先植入的道德代碼做出判斷:該犧牲誰,該保誰。但是一項有全球230萬人參與的調查表明:這個問題並不存在普適性的道德選擇。這個問題的解決也許需要進行一場全球性的公開討論才能達成共識——或者永遠也無法達成共識。《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綜述。
  • 道德永遠是個「難題」——電車難題、自利與理性
    就這樣,諾蘭把哲學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搬到了商業電影的熒幕上:一輛電車即將撞上兩群人,一邊人更多,一邊人更少,你手裡掌握著決定電車方向的軌道控制器,你會如何選擇?在這部電影中,雖然選擇權到了這兩群人手裡,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電車難題要我們在多數和少數之間做選擇,小丑要我們在罪犯和普通公民之間做選擇,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人的生命的價值,可以拿來論斤論兩的計算和比較嗎?
  • 自動駕駛「電車難題」如何解?不同的文化給出不同的答案
    該論文整理了 2016 年一個叫做「道德機器」(Moral Machine)的在線測試的數據。該測試要求用戶回答關於車禍發生時的一系列道德問題。類似於此前著名的「電車難題」:你是選擇讓失控的電車撞上鐵軌上的 5 個人,還是拉動拉杆,讓電車換到側軌撞死 1 個無辜的路人?「道德機器」對 9 個不同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測試,例如,車禍發生時是選擇撞男性還是女性?
  • 當AI面對「電車難題」時會如何選擇?
    AI面對「電車難題」會如何選擇 「電車難題」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而此時你可以選擇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杆?
  • 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兩種情況下的電車道德難題01想像一下:你駕駛著一輛電車在一條鐵軌上飛馳。有5個修理工在鐵軌上施工,顯然,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電車朝他們撞過來。你本能地踩下剎車,沒想到關鍵時候,電車的制動系統失靈了。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如果一個可以控制拉杆(扳道岔)的人,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無辜的人死亡,無論死五個人還是一個人,都是有道德缺陷的。甚至他無所作為也不道德,因為這等於他放任這些人面臨死亡。「電車難題」提出後,又出現了不少類似版本,都創設了無論選擇怎樣做都存在道德缺陷的情景。  隨著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電車難題」重新引起熱議。
  • 「電車難題」真有那麼難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就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你會怎樣做?絕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不推。這個做法被認為是公平指向的。如果僅僅著眼於怎樣採取行動,那麼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麼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
  • 自動駕駛汽車的「電車難題」:缺少通用道德準則
    為了解公眾對此事的態度,麻省理工學院決定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社會團隊的 230 萬人進行採訪。結果發現,他們對回答不盡相同。論文合著者、MIT 計算機科學家 Iyad Rahwan 表示:「從機器倫理上考慮,一些人認為能夠對機器制定一套完善的規則。然而研究表明,其沒有通用的規則」。
  •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道德心理學作為一種自然主義的道德研究路徑,正蔚然成風,而其興起和盛行是填補道德問題本質與傳統倫理學研究方法之間鴻溝的必然所向。  「有軌電車難題」是道德心理學研究中被反覆討論的思想實驗。它假設了這樣一種情形:你正駕駛一輛失去剎車的有軌電車,在軌道前方有五個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電車繼續直行必然會致其死亡,而旁邊的軌道上只有一名工人,你選擇變換軌道撞向一個人,還是繼續直行撞向五個人?
  • 《電車難題》:站在人性的軌道交叉口,該如何做出正義的倫理選擇
    導讀:《電車難題》被譽為倫理學上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這是因為它僅僅通過實驗,就能輕易地勾起絕大多數人去挑戰思維極限的欲望,讓人不自覺地代入實驗中,身臨其境的去理性思考,並陷入道德倫理糾結,探尋心中的正義方向!
  • 《電車難題》:倫理情感難題該如何判定?
    這就是由英國哲學家菲莉帕·富特於1967年提出的「電車難題」,此後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一直在社會各界人士之間進行,至今都沒有一個結果。託馬斯·卡思卡特在其著作《電車難題》中模擬了一樁案例,從檢察官、辯方、心理學家、哲學家和普通人角度出發,探討了社會中不同身份、職業的人對案件的判斷。
  • 高人對功利主義的探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你解決了嗎?
    電車難題不僅是功利主義者面對的道德困境,也是一般意義上各類學說的道德難題。解決好了,人性得到釋放,解決不好,我們就會迷茫和對抗。1,電車難題電車難題最早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論文《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提出,該問題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討論。
  • 電車難題的六大主流觀點(上)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電車難題,痴迷於電車難題的男人們就是電車痴漢。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福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基本情況我想各位老闆都十分清楚,就是說有個火車失控了,而火車道前方有五個人,為了不撞死這五個人,火車司機可以選擇變道駛入另一條岔路,但這條岔路上有一個人,那麼火車司機該做出變軌這一操作嗎?
  • 電車悖論—生活中的倫理選擇困境
    《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首次提出:假設你是一名電車司機,你的電車以60km/h的速度行駛在軌道上,突然發現在軌道的盡頭有五名工人在施工,你無法令電車停下來,因為剎車壞了,如果電車撞向那五名工人,他們會全部死亡。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1、智能汽車的道德難題著名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機器人系列》裡面,提出了影響力極大的機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定律,除非違背第一定律,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 「電車悖論」:一場1:5的生死局,人性和道德的考驗,無人能倖免
    「凝望深淵的人,深淵也在凝視你。我不是凝望深遠的人,我就是深淵。」這是我從一本小說中看到的,小編是一個非常喜歡探索心理的人,偶然在罈子上看到了一篇名為《十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的文章,所以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倫理學領域最知名的「電車難題」。
  • 「電車難題」不應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緊箍咒
    當時 Foot 拿墮胎打了一個比方,如果產婦難產,是摘掉產婦的子宮放手一搏來救孩子(屬於「預見」的範疇,成了皆大歡喜,失敗了就一屍兩命),還是直接結束孩子的生命(屬於「打算」的範疇)來救產婦一命呢?同樣都是面對產婦難產,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帶來不同的道德結論。Foot 當時還引申出了許多類似的情況,其中之一就與有軌電車司機有關。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有軌電車難題:殺死五人還是殺死一人?
    你突然發現軌道的右側有一條岔路,你可以將電車駛入,以拯救前方五位工人,不幸的是,這條岔路也有一名路軌工人,而你的正確行駛路線並不是這條路,如果你不轉入右側岔路,你就會軋死五位工人,如果你駛入這條岔路,你就會軋死一位工人。這就是湯姆森於1985年在《有軌電車難題》中的描述,這個悖論作為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是由福特於1967年提出。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你是讓電車變換軌道撞死一個人,還是什麼都不做,讓它撞死五個人? 關於電車難題,你可能並不陌生:一輛失控的電車正沿著一條軌道向下衝去。軌道前方有五個工人, 如果電車衝過去,他們肯定會被撞死。但你可以用一個操縱杆把電車轉向鄰近的軌道上,但是那個軌道上也有一個工人,如果電車衝過去了,他也同樣會被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