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2020-12-04 留白心境

兩種情況下的電車道德難題

01

想像一下:你駕駛著一輛電車在一條鐵軌上飛馳。有5個修理工在鐵軌上施工,顯然,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電車朝他們撞過來。你本能地踩下剎車,沒想到關鍵時候,電車的制動系統失靈了。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

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的確,如果車禍不可避免,我們會本能地考慮如何使損失最小化。顯然,犧牲1人比犧牲5人造成的損失要小很多,這也是大多數人選擇變軌的主要原因。

可反對者的觀點似乎也很有道理:

第一,人的生命無法比較。為了保全5人而犧牲1人,看似是一個"划算的買賣",可同時卻違背了一條道德準則:把生命當作"買賣"。生命本身是無價的,沒有人能評估生命損失的大小。

第二,如果你是那位獨自在側軌的修理工呢?"我本不會有事,是電車司機的主觀行為剝奪了我的生命。"沒有人能決定他人生死。如果換位思考,原本更道德行為卻掉入了道德低谷。

第三,假如在側軌的修理工是你的摯愛呢?或許大多數人就不會選擇變軌了。這又說明了什麼呢?"生命無價"可能也只是相對而言。當決策的結果與自身利益切實相關時,人們就容易拋棄原有的道德觀念,"雙標"也就是這麼誕生的。

02

同樣的場景,一輛電車將撞向5個修理工,不同的是,你是一位旁觀者。你發現身邊有個胖子,胖到什麼程度?只要你把他推向電車,便足以改變電車的方向。當然,這個胖子也會就此犧牲。問題來了:假設你能推動這個胖子,你會去推嗎?

此時,大多數人選擇了無動於衷。

這兩種情況的相同點在於,我們都有能力改變事態的發展方向,也就是有權利決定犧牲1個人還是5個人。

可為何人們的決策卻大相逕庭呢?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有人說,電車本身不可控,而我們的行為是可控的。"推胖子"是有意識的行為,"推"無異於"故意謀殺"。用"謀殺"的手段去換取他人生命,道德上本身說不過去。

有人立刻反對:這並不是問題的根本,因為"轉動方向盤"也是我們思考過後做出的決定。"轉"和"推"並沒有本質區別。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個裝置,可以通過轉動方向盤把胖子推倒呢?

有人說,胖子身為"局外人",讓他牽扯進來是否太無辜了?

其實也不然。誰能說側軌的修理工就不是無辜的"局外人"呢?他本來也不會發生意外。

電車難題的延伸

關於為何兩種情況的決策大相逕庭,本人愚見,是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被潛意識中的責任感所支配。第一種情況,身為電車司機,我們默認自己為局內人,撞人的責任在所難免,儘量減少損失就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因素;第二種情況,身為旁觀者,我們默認自己為局外人,事情本身與我無關,自然也不需要負任何責任。可"推胖子"的行為無疑把自己扯進了事件中。雖然我們救了5個人命,但也因此要為1條人命負責。"迴避責任"的本源心理讓我們望而卻步。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討論:我們是否應該為了保全更多人而犧牲少數人。對於電車難題,其約束在於討論的對象是"生命",而"生命"的特殊性讓我們放不開手腳。如果將問題延伸,把討論對象換成是"利益"、"思想"等,是否會有不同的見解?比如:我們是否應該為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我們是否應該遵循更多人的價值觀念而把"特立獨行"的人排斥在外?

記得李誕在奇葩說裡說過這樣一段故事:有一位記者在採訪完當事人後總有一個困擾,如果把當事人的故事報導出去,會幫助到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社會的一些陰暗並加以防範,可一旦報導,這位當事人的人生可能就完了,因為可能會遭到某些人的報復。這位記者到底應不應該為了更多的人而犧牲這一個人呢?

李誕的見解無與倫比,他說:"不要這樣想問題,因為所謂'會幫助到更多的人',只是一種想像。你為了一種想像,而把現實中活生生的人給犧牲掉了。這麼想問題的人往往知識豐富,卻總覺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總是想怎麼犧牲別人,,怎麼犧牲小的去救大的,怎麼犧牲近的去救遠的。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自私'的人,只有'自私'的活著而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而為了所謂宏偉的事業和遠大的目標而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的人,反而頻頻地讓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或許,"不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

電車難題的解釋

當然,對於類似的道德問題,遠非幾個案例可以解釋清楚,遠非幾家之言可以理解透徹。思考了這麼多,我們也得聽聽"大學者"們的研究理論:

有一種原始的道德推理: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

結果主義道德推理:事情到底正確與否,取決於你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以及對外界產生的影響。

比如,如果最後被救的有5個人,哪怕有1人犧牲也是值得的。

如果我們對結果主義的道德推理作進一步思考,便會產生一系列疑問。你在考慮是否應該這麼做時,會考慮行為的本身是否是一種道德行為。比如,即使救了5個人,卻殺害了一位無辜者,這種行為本身很難被接受。這就引出了第二種道德推理——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

絕對主義道德推理:道德有其絕對的道德原則,有明確的責任和權利,而無論所造成的結果是怎樣的。

道德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人生的每一個決策,沒有絕對的對錯,或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近,我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也就是新冠疫情了。為了控制疫情而封城,是否也契合這個道德難題?

相關焦點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近些年來,「電車難題」引發了學術界的各種討論。作為一個思想實驗,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很快就要碾壓到他們,但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扳道岔),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無辜的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怎樣做?
  •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2017年06月06日 10: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殷傑 字號 內容摘要:目前,包括劍橋大學、哈佛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內的多所高校都成立了專門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室
  • 道德永遠是個「難題」——電車難題、自利與理性
    電車難題的無奈答案在《蝙蝠俠:黑暗騎士 》中,小丑劫持了兩艘緊急疏散城市人口的渡輪,一艘船上是普通公民,另一艘船上是囚犯。就這樣,諾蘭把哲學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搬到了商業電影的熒幕上:一輛電車即將撞上兩群人,一邊人更多,一邊人更少,你手裡掌握著決定電車方向的軌道控制器,你會如何選擇?
  • 「電車難題」真有那麼難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就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你會怎樣做?絕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不推。這個做法被認為是公平指向的。如果僅僅著眼於怎樣採取行動,那麼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麼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
  • 從法律角度解「電車難題」,原來如此簡單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內最為著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大致內容可概括為:一輛有軌電車駛來,前方的軌道上有5個人,片刻之後這5個人就會被電車碾壓致死;此時你手邊有一個拉杆,拉動之後電車會變道,這5個人可以倖免於難,但變道後的軌道上也有1個人,這個人將被電車碾壓致死。考慮以上情形,你是否應該拉動拉杆?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1、智能汽車的道德難題著名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機器人系列》裡面,提出了影響力極大的機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定律,除非違背第一定律,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 《電車難題》:倫理情感難題該如何判定?
    一輛有軌電車失去了控制,前方軌道上有五個人,而旁邊岔道上也站著一個人,司機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進撞死前方的五個人,或將電車轉向到旁邊岔道上撞死另一個人。問題:司機是否應該改變電車行使軌道?這就是由英國哲學家菲莉帕·富特於1967年提出的「電車難題」,此後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一直在社會各界人士之間進行,至今都沒有一個結果。託馬斯·卡思卡特在其著作《電車難題》中模擬了一樁案例,從檢察官、辯方、心理學家、哲學家和普通人角度出發,探討了社會中不同身份、職業的人對案件的判斷。
  • 好書推薦之《電車難題》
    透過一次虛構的審判,首次將大名鼎鼎的「電車難題」巧妙而趣味盎然地予以全景式呈現。 ——《電車難題》 目前與妻子居住在紐約。 內容簡介 本書虛擬了一樁符合「電車難題」情境的事件及隨之而來的審判,檢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屬、陪審團、律師、媒體、大學師生、電視觀眾、論壇網友等各路人馬紛紛登場,各自表態,一場思維的激烈碰撞就此展開。
  • 世界十大悖論之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電車難題的六大主流觀點(上)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電車難題,痴迷於電車難題的男人們就是電車痴漢。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福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基本情況我想各位老闆都十分清楚,就是說有個火車失控了,而火車道前方有五個人,為了不撞死這五個人,火車司機可以選擇變道駛入另一條岔路,但這條岔路上有一個人,那麼火車司機該做出變軌這一操作嗎?
  • 當AI面對「電車難題」時會如何選擇?
    AI面對「電車難題」會如何選擇 「電車難題」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而此時你可以選擇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杆?
  • 「電車難題」,公平到底該怎麼做?一個法理上的難題
    電車難題首先追問,為了拯救五個人的生命,能否犧牲一條人命?能,或者不能,這是一個問題。 從功利主義者的視角來看,電車司機當然應該轉動方向盤,拯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兩種選擇都會出現道德缺陷,這就是電車難題所提出的道德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哲學家朱迪斯·湯姆森對電車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版本,她說,假如你不是電車司機,而是一個旁觀者,你眼見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即將裝上五個人,而你站在一個岔道的開關旁邊。你要麼保持旁觀態度,任由電車撞死五個人,要麼扳動岔道開關,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 電車難題——一道經典的倫理哲學思考題!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而是一個思想實驗。思想實驗其實很常見,你老婆問你,「她和你母親同時掉進水裡,你先救誰?」,這也是一個思想實驗。這道經典的先救誰難題,令男性同胞傷透了腦筋,回答的好還可以,答不好就送命。為什麼這道題這麼難回答,仔細思考一下,似乎已經不是先救誰的問題了,而是親情和愛情,哪一個更重要?
  • 「電車難題」的難題
    思想實驗,作為一種短小的假象場景,被哲學家們發揚光大,他們設計出獨立的,並且往往和我們形成並實踐道德的日常生活差異巨大的場景,藉此探討關於某種倫理準則的合理性。在這些思想實驗中,「電車難題」大概是最著名(或者最臭名昭著)的一個問題了,它探討了犧牲小部分的人來拯救電車上更多人性命的可容許性。除了「電車難題」以外,還有數千個其它的思想實驗,有些案例甚至包含了多達數十個不同版本。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福特的簡短論文為當代讀者提供了一種更細緻入微的方法,來思考涉及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場景,而不是只用所謂的電車難題來分析。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福特遵循了在亞里斯多德之後一種被稱為道德倫理的傳統。但是,遵循道德規範並不會引發目前大多數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爭論。相反,對最終結果是自動駕駛汽車佔主導的社會的關注,是最令人擔憂的。
  • 高人對功利主義的探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你解決了嗎?
    電車難題不僅是功利主義者面對的道德困境,也是一般意義上各類學說的道德難題。解決好了,人性得到釋放,解決不好,我們就會迷茫和對抗。1,電車難題電車難題最早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論文《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提出,該問題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討論。
  • 重讀電車難題:當無人車不得不殺人 誰決定誰生死
    【網易智能訊 9月24日消息】最近,「電車難題」這個一個廣為人知的道德倫理思想實驗,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當未來由汽車來決定我們的生死時,這個難題將成為噩夢般的存在。然而,在許多研究自動駕駛汽車的專家眼中,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是過於偏激的。他們認為電車難題是譁眾取寵,而且也無關緊要的。但這種態度是不對的。由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電車難題將得到解決。
  • 《姜子牙》不是「電車難題」!請不要再用道德,譴責劇情的刻奇
    「電車難題」是在1967年經由菲利帕·福特提出的思想實驗(所謂思想實驗就是在腦海中通過邏輯推理去評判事情發展的對錯)。 同理,電車難題也曾出現在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中。 那位玩世不恭的小丑為了逼迫蝙蝠俠破戒(強迫他殺死自己,讓蝙蝠俠背離程序正義),於是搗蛋了一出「究竟是炸囚犯的船,還是炸旅客的船」的戲碼。
  • 德國「對華沉默」,是跳出「電車難題」的正確處理辦法
    哲學界有個著名的電車難題: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拉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