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不是「電車難題」!請不要再用道德,譴責劇情的刻奇

2020-11-23 騰訊網

國慶黃金周悄然來到第5天,而國慶檔的總票房也累計近30億的水平,似乎已足夠確證國內院線回暖至疫情前的程度了。

只不過就在這一天,原本領跑票房的《姜子牙》卻被《我和我的家鄉》趕超了(截至5日下2點總票房超過9千萬,實時票房也有近4千萬的差距),再加上排片率約10%的差別,似乎本年度國慶檔冠軍已經可以實錘為《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只能屈居老二位置了---

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只能說豆瓣評分確實有著很強的輿論帶跑能耐。

僅有的0.4分差距,居然很有可能導致最終票房數億至十億的差距,而這個數額也足夠光線傳媒再拍攝1到2部封神宇宙的續作了(《哪吒》製作在6千萬左右,《姜子牙》據說5億左右)---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就得是《姜子牙》評分羸弱了?

一個全民公認的事實是「《姜子牙》劇情的共情點不足,人物的弧光轉變並不明顯」,但隨著越來越多人參與觀影,如今網絡上也湧現出一大批對《姜子牙》「毀三觀」的吐槽。

在這群網友眼中,《姜子牙》不是平庸,而是刻奇,他們認為姜太公的行為選擇簡直就是為了一己私慾,是一種究極潔癖的體現。

那他們究竟說的有理沒理呢?下面內容我將詳細展開分析---

01.一場「電車難題」引發的口碑悲劇

「電車難題」是在1967年經由菲利帕·福特提出的思想實驗(所謂思想實驗就是在腦海中通過邏輯推理去評判事情發展的對錯)。

後來因為此思想實驗之評判複雜以及後世學者長久以來的爭論不休,最終它被視為人類十大思想實驗之一,直至今天也仍為無數文學和影視作品所借鑑---

就比方說暑期檔上線的《妙先生》,這部國漫所刻畫的世界觀就存在一種名叫「彼岸花」的神奇植物。

傳說它具備實現一切願望的能力,但同時它也會導致附近居民的心性墮落,而且更荒誕的是這種植物只生長於純潔善良的人身上,一旦摘除好人便會立即喪命---

一邊是成千上萬貪婪墮落的群眾,另一邊則是純潔善良的彼岸花宿主,在此等局面下,導演便拋出「殺好人救壞人」的矛盾命題,並讓妙先生背負上如此沉重的救世壓力,而妙先生在過程中的焦灼和無奈也不失為這部國漫的一大亮點。

同理,電車難題也曾出現在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中。

那位玩世不恭的小丑為了逼迫蝙蝠俠破戒(強迫他殺死自己,讓蝙蝠俠背離程序正義),於是搗蛋了一出「究竟是炸囚犯的船,還是炸旅客的船」的戲碼。

而這幕劇情也沒少被超英粉絲所讚頌,認為它是助推《蝙蝠俠》從爆米花走向神壇的關鍵所在---

可以看到,「電車難題」的思想實驗如果用得好,確實能給劇情加分不少。

但如果濫用,那就定然會被觀眾予以「毀三觀」的譴責。

比如在部分網友看來,《姜子牙》就是妥妥的濫用電車難題的代表,畢竟在劇情開篇不久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段描述---

「封神大戰結束後,姜子牙奉命斬殺九尾妖狐,然而就在屠刀落下的最後一刻,姜子牙因為看到狐妖體內存在一名無辜女子而毅然決然的將狐妖放生,導致後者逃離崑崙且很可能再度造成世間的混亂」

自此姜子牙被貶下凡,但在此後十年中一直不思悔改,並在小九出現之後再度違規踏上旅途,且在過程中因為拯救小九而導致四不相和申公豹通通死亡了...

通過上述描述,我們不難看到姜子牙乃一位「在蒼生和好友、小九」之間毅然決然選擇了後者並一直貫徹到底的偏執主義者。

如果說《妙先生》刻畫的是在電車難題面前的「選擇矛盾」,那《姜子牙》所刻畫的則是姜子牙乾脆利落的人生觀(小九大於一切)。

這種思潮其實也和《大魚海棠》椿為了拯救鯤而罔顧整個神界存亡的作為有著異曲同工的味道,因此也就難免會遭到網友的批判,被視為毀三觀的存在---

但問題來了:《姜子牙》果真是濫用電車難題的代表嗎?(註:《姜子牙》的製作也有《大魚海棠》導演深度參與)

不好意思,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而且我需要強調的是,如上吐槽純屬偏見,是選擇性忽略《姜子牙》劇情要點所導致的誤會。

02.魔鬼在細節

《大魚海棠》講述了一個為愛瘋狂的故事,導演雖在末尾用亞當夏娃式的創世劇情來畫上句號,也算是給劇情賦予些許積極意義。

但歸根結底這部國漫都難逃刻奇和中二的吐槽,並不符合主流的審美價值觀。

但《姜子牙》不同,雖然表面看是姜子牙放生狐妖,但實際上此等行動也只是迫於無奈的結果,以及製作人也通過一系列劇情來弱化所謂的刻奇感:

1.姜子牙是在屠斬九尾的最後一刻看到小九的,而當時的他也並非一根筋的放生狐妖,相反選擇了喝止天尊,希望後者能夠延期裁決時間(絕不是二選一的命題,完完全全可以兩全其美);

2.天尊自始至終都在用「這只是狐妖的幻術」來否決姜子牙的提議,不過即便如此,姜子牙也在拯救小九的時候,很利索的將狐妖的實體給摧毀了(證明姜子牙有強烈的殺害狐妖的心);

3.在狐妖逃生後,製作人並無刻畫此等妖物對世間的任何傷害,他只是一直寄宿在小九體內,哪怕後來覺醒了也沒有任何畫面刻畫她對平民百姓的殘殺(徹底抹除了姜子牙的道德責任);

4.製作人不斷強調狐妖的「受害者」一面,而她甦醒後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前往歸墟並將自己的族人放生出來,並對天尊予以反擊(將劇情的焦點從電車難題徹底轉變成對極權力量的反抗);

5.雖然申公豹和四不相都是被狐妖殺害了,但並不能將他們簡單等價於「在申公豹和四不相,還是小九」之間二選一的電車難題。因為他倆的死亡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註定的,而且他們的行動也是出於自願選擇,非姜子牙強迫的。

最終的死亡只是一場意外,而他們的死也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是一種出於對可寶貴事物的捍衛犧牲,是對人性璀璨光芒的詮釋。

對如上5大劇情細節的忽略,造成網友的「毀三觀」批判,也催生出一大批鍵盤俠站在道德高地予以《姜子牙》排山倒海的抨擊。

但鍵盤俠終究是鍵盤俠,他們的立場是站不腳的,而此等偏見也決定他們不可能品味到《姜子牙》的精粹內涵,所謂的崇高立意就更不可能領略一二---

03.《姜子牙》究竟講了什麼?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這是王菲《傳奇》中的一句歌詞,在歌曲的語境中它描繪情侶之間刻骨銘心的愛,也算是將至死不渝的情感給淋漓盡致的詮釋了出來。

姜子牙所有的遭遇確實源於他對小九的一瞥,但這絕不是愛,而是一種猛烈的隱喻。

天尊當屬極權統治者的代表,他一直以來都極為傲慢和自利,他口中所謂的「為了蒼生」,其實只是借拯救蒼生的名號來引爆封神大戰,以便實現一統三界的私慾(哪怕其餘兩界已淪為廢墟)---

而姜子牙對小九的一瞥則象徵著「真相的萌芽」,哪怕周遭夥伴不斷喃叨這只是狐妖的幻術,但姜子牙卻依舊選擇相信自己的感受,並在後來的歷險中窺探到越來越多的殘酷真相,也自此越陷越深。

最終真相大白於天下,姜子牙也進化成究極形態,並手持打神鞭將整個崑崙給摧毀殆盡了---

「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願世間再無不公!」,這句臺詞才是《姜子牙》的核心命題,製作人詮釋的並不是「兩難選擇」,而是「對極權體制的反叛」,是一種對人民權力和自由意志的解放。

所以說《姜子牙》的立意是非常崇高的,而此般隱喻也非常講究度量的把控,稍有差池很可能會淪為審核的犧牲品---

好了,如今問題又拋回給鍵盤俠了---

「在過去,你們因為國漫低幼橫行而吐槽國漫的粗製濫造,那如今《姜子牙》果敢的邁出大人國漫的第一步了,但你們卻因為選擇性忽略而予以排山倒海的『毀三觀』吐槽,此刻的你們可會良心有愧嗎?」

救救國漫,就從支持《姜子牙》開始吧。

相關焦點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無人駕駛的電車應走哪一條軌道,事先需要如何設定程序?再進一步設想,如果無人駕駛汽車行駛途中出現意外情況,不能兼顧乘客安全和車外行人安全時,人工智慧系統應如何進行決策?人工智慧背景下的「電車難題」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變數,問題似乎更難解決。  「電車難題」的關鍵在於面臨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這是典型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的產物。
  • 《姜子牙》最大問題是把姜子牙塑造成了「孫悟空」
    ,其他再無任何交集。而反對者認為,該片的前半部分劇情拖沓,情節進展緩慢;姜子牙等角色缺乏明顯的驅動力,片中的人物都是「紙片人」,完全被劇情推著往前走;各種劇情邏輯上的硬傷到處可見,故事不能自圓其說;而片中「不救一人,何以救蒼生」的所謂哲學命題也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
  • 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兩種情況下的電車道德難題01想像一下:你駕駛著一輛電車在一條鐵軌上飛馳。有5個修理工在鐵軌上施工,顯然,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電車朝他們撞過來。你本能地踩下剎車,沒想到關鍵時候,電車的制動系統失靈了。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 道德永遠是個「難題」——電車難題、自利與理性
    就這樣,諾蘭把哲學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搬到了商業電影的熒幕上:一輛電車即將撞上兩群人,一邊人更多,一邊人更少,你手裡掌握著決定電車方向的軌道控制器,你會如何選擇?不要認為自利是壞事,我們沒有把自己所有的吃穿用度捐到非洲去,沒有四處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人奉獻犧牲,難道不是因為自利嗎?自利,是生存的基本。
  • 姜子牙既沒有在講電車難題,也沒有在替九尾洗白
    好像很多人都認為姜子牙要表達的是「不能為拯救蒼生而犧牲一人」,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我們常見的電車難題--生命的價值和數量會不會成為選擇的影響因素?但,我不認為姜子牙的立論是這樣的。首先,人死後是能成為神,如商皇后就成了太陰星,按道理來說商紂王死後應該是太陽星,可末年他被妖色所惑、昏庸無能不理政事,害得商朝亡國自然是罪,所以姜子牙並沒有將他封為太陽星,但他早年治國有方,再加上生前為一國之君(商是宗教氏族),就定他為姻緣神。
  • 電車難題的六大主流觀點(上)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電車難題,痴迷於電車難題的男人們就是電車痴漢。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福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基本情況我想各位老闆都十分清楚,就是說有個火車失控了,而火車道前方有五個人,為了不撞死這五個人,火車司機可以選擇變道駛入另一條岔路,但這條岔路上有一個人,那麼火車司機該做出變軌這一操作嗎?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摘要]關於電車難題,你可能並不陌生:一輛失控的電車正沿著一條軌道向下衝去。軌道前方有五個工人, 如果電車衝過去,他們肯定會被撞死。但你可以用一個操縱杆把電車轉向鄰近的軌道上,但是那個軌道上也有一個工人,如果電車衝過去了,他也同樣會被撞死。
  • 從法律角度解「電車難題」,原來如此簡單
    「電車難題」難在它觸碰了人類的倫理底線、道德底線,讓人不停地拿不同數量的生命作比較,但又無法拋下生命皆平等的倫理觀念。而且它幾乎囊括了倫理、道德、哲學、社會學等多個思想領域,即使作為一個普通人,僅僅就這一個問題思考上個把月怕也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永遠想不出一個說服自己的答案。那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那就是電車難題的升級版——自動駕駛汽車的選擇難題。具體的場景比如這樣,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這時候突然冒出來一個人橫穿馬路,這時候人工智慧檢測到了這個意外,但是剎車已經來不及了,這時候它就面臨了一個選擇。如果不轉向,那麼會撞死行人,如果轉向,那麼乘客會死於翻車。
  • 有軌電車難題:殺死五人還是殺死一人?
    假設你是一位電車司機。當電車駛入彎道時,突然發現前方有五名路軌工人正在修整鐵軌。電車此時正在穿越峽谷,旁邊就是萬丈深淵;如果你不想撞死那五位工人,你就必須立即停下,你拼命的踩剎車,這個時候,剎車居然失靈。
  •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道德心理學作為一種自然主義的道德研究路徑,正蔚然成風,而其興起和盛行是填補道德問題本質與傳統倫理學研究方法之間鴻溝的必然所向。  「有軌電車難題」是道德心理學研究中被反覆討論的思想實驗。該思想實驗由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在1967年首次提出,後來發展出「有軌電車難題」的開關版本和人行橋版本,作為旁觀者,在開關版本中你可以通過控制開關來決定電車駛向哪條軌道;在人行橋版本中,你可以通過將身旁的胖子推向軌道讓電車停止。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電車難題」真有那麼難嗎?
    如果僅僅著眼於怎樣採取行動,那麼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麼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允許司機「撞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反對者屬於異類;而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反對旁觀者「推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贊同者屬於異類。
  • 世界十大悖論之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電車難題」不應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緊箍咒
    說起自動駕駛,許多人就會不自覺的聯想到上世紀 70 年代誕生的經典電車難題,這個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正在成為整個行業不斷前進的絆腳石。因此,現在我們是不是該向前看,把這個問題徹底翻篇,不要再用這一道德問題來拷問自動駕駛汽車了?所謂的電車難題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自動駕駛汽車的「電車難題」:缺少通用道德準則
    (配圖來自:Ford)除了公布研究成果,MIT 還發布了一份名為《機器道德》(The Morol Machine)在線調查問卷。來自世界各地的受訪者,被要求在各種情況下作出兩種選擇,類似於著名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
  • 當自動駕駛遇上「電車難題」
    汽車自主行為是一系列複雜的評估和決策過程的自然結果,無法為我們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人們也無法對自動駕駛汽車完全信任。 讓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擔責,鼓勵人們了解其運行機制,才能慢慢找到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式「電車難題」的方案。
  • 「電車難題」,公平到底該怎麼做?一個法理上的難題
    電車難題首先追問,為了拯救五個人的生命,能否犧牲一條人命?能,或者不能,這是一個問題。 從功利主義者的視角來看,電車司機當然應該轉動方向盤,拯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兩種選擇都會出現道德缺陷,這就是電車難題所提出的道德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哲學家朱迪斯·湯姆森對電車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版本,她說,假如你不是電車司機,而是一個旁觀者,你眼見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即將裝上五個人,而你站在一個岔道的開關旁邊。你要麼保持旁觀態度,任由電車撞死五個人,要麼扳動岔道開關,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 「電車悖論」:一場1:5的生死局,人性和道德的考驗,無人能倖免
    我不是凝望深遠的人,我就是深淵。」這是我從一本小說中看到的,小編是一個非常喜歡探索心理的人,偶然在罈子上看到了一篇名為《十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的文章,所以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倫理學領域最知名的「電車難題」。電車難題,亦稱電車悖論。
  • 當AI面對「電車難題」時會如何選擇?
    AI面對「電車難題」會如何選擇 「電車難題」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而此時你可以選擇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