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既沒有在講電車難題,也沒有在替九尾洗白

2020-12-05 愛吃檸檬的侑子小姐

程騰導演在採訪中就說到了他的對標對象是那些以往不看動畫電影、是那些出現認知失調的年輕人,姜子牙很難像哪吒引起大眾共鳴,部分原因在於成品的選擇/服務對象。

姜子牙的舞臺發生在「封神之戰」後,這也註定做不了哪吒那樣的人物弧光。在此之前,他救過很多人,同樣也殺過很多人,所以他不可能像孩童那樣情緒大起大落,其次他是「眾神之長」,他的使命是拯救蒼生。

困籠之鳥也要先知有籠才能破籠。

於是就有了「什麼是蒼生」或者說「什麼能折射蒼生」?

阿九的設定就像《養家之人》的伊德瑞斯,塔利班是一個無法直接述說的符號,所以作品只能藉助一個靠近主角帕爾瓦娜的原教旨主義者的迫害來展現這個符號所造成攻擊性,降低閱讀門檻。

拯救蒼生是很空洞的概念,阿九這個形象的輸入使得整件事情找到了一個非抽象的敘說方式

在姜子牙心中,阿九就是蒼生的縮影。

姜子牙之所以被困北海,是因為他恍惚中放走了九尾的元神;而他恍惚是因為他透過了使命看到了自己所理解的蒼生。

這個蒼生是包含人族的。這也是影片第一處拉開了【兩個神】的概念,在陰謀沒被揭開前,以元始天尊為代表的神強調的是衡量雙方利益後做出更優選擇的「理性神」,而姜子牙是能被迷惑的非理性神。

神如果不能做到拋開一切雜念,做到心無旁騖,自然不能稱為合格的神,這是影片一開始投射的世界觀,也是後來為什麼天尊會說「斬九尾不是斬惡是斬善」。

這裡的「善」事實上指的是「具體的善」,「惡」則是「概念的善」。

所謂的「概念的善」就如同盧梭一邊說著仁愛,一邊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孤兒院。我可以愛所有人,但不能愛身邊的人,多麼偉大的志願。

好像很多人都認為姜子牙要表達的是「不能為拯救蒼生而犧牲一人」,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我們常見的電車難題--生命的價值和數量會不會成為選擇的影響因素?

但,我不認為姜子牙的立論是這樣的。

首先,拯救蒼生的前提是蒼生有必要被拯救,而人族的困境是「神為」的;其次,因神而造成的受害者該不該救?最後,姜子牙所理解的蒼生與師尊的蒼生是否同一?

從天尊來說不該,這本來就是他的計謀;從理性神的角度來看無法救,兩害取其輕;對姜子牙而言得救,因為那是信仰。

並不是神使得姜子牙有了拯救蒼生的心,而是為了拯救蒼生才想成為神,所以當他發現這條道路是不講理的,他所遵循的信仰出現了崩塌,他自然會義無反顧地去追自己的神。

程騰導演曾經說過,希望給姜子牙一個哲學上的轉變,我認為他做到了八成。

城邦給蘇格拉底定的罪名中有一條是蠱惑年輕人信仰外來神,事實上蘇格拉底一直對雅典人民所說的是「要認識你自己,要信仰自己的神」,這個神是「良知神」,說到底還是敬仰自然神的同時信仰自己。

有人認為斷天梯是效仿西方神話?

我個人認為不是,商朝重祭祀信奉神,但周朝可不吃這招,所以信仰只存在某個時代,斷天梯不單單斷的是人與神的囚籠,斷的更是神話與歷史。

關於這點,我認為影片有個佐證的細節是姜子牙攻擊的光從藍色變成了金黃色,青藍色的玄鳥是商的圖騰,金黃色的的鳳凰是周的圖騰(電影鳳凰沒有出現,只出現代表色澤),玄鳥慰問亡靈慰問的是那些因戰爭死去的商朝人,而留存下來的現代人更多是周人。

斷天梯其實就是原著裡提到的「絕地通天」,民間有一種說法斷天梯是因為神煩凡人老是順著天梯上來求一些瑣事,所以才決定要跟人類斷開聯繫,但廣泛被接受的其實是「顓頊絕地天通」,很明顯這裡的話語權在神,人們太過於去追崇神了,以至於有限的資源都被神奪走了;而電影則是姜子牙發現「封神之戰」是一場陰謀後,從人間向上主動發起的一次信仰改革

斷天梯斷的不單單是神對人對妖的欺騙與操縱,更重要的是姜子牙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託。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被元始天尊命為封神管理者,很大原因在於他與仙緣淺薄,不產生因果,另外姜子牙封了365位神,有個共同點都是死人。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亡國之君商紂王能成為神了? 那麼影片成為神的標準是什麼?

首先,人死後是能成為神,如商皇后就成了太陰星,按道理來說商紂王死後應該是太陽星,可末年他被妖色所惑、昏庸無能不理政事,害得商朝亡國自然是罪,所以姜子牙並沒有將他封為太陽星,但他早年治國有方,再加上生前為一國之君(商是宗教氏族),就定他為姻緣神。

其次,按照電影的邏輯和態度來說,天尊之所以讓姜子牙去斬九尾,更大的原因在於「替姜子牙決定他成為什麼樣的神」,這個問題換一種清晰的說法,就是不是姜子牙在封神,是天尊借姜子牙來封神,現在輪到姜子牙了。

如果按原著的套路,姜子牙是封不了神的,但影片的結尾是「用自己的方式,成為真正的神」,說明兩處的「神」是不一樣,天尊關於「神」的看法依舊是原先的態度,但姜子牙所說的「神」是現代人的態度,他的態度大概與蘇格拉底所說的神區別不大。

所以姜子牙斷天梯斷的是原先族人對神的過度崇拜與敬畏,使「人」從「神」又回到關注「人」。

這個設定不吃香,很大原因在於國內並沒有宗教信仰,自然它的回歸韻味很難引起共鳴,事實上我覺得這種方式跟日本「為我所用」的宗教觀差別不大,信仰是什麼東西,我不知道,我可以初一上廟宇,結婚時去教堂,除了我主動需要的情況下,神並不存在。

有人說姜子牙連九尾都制服不了,卻可以一棍子打碎天梯,這不荒唐嗎?

這確實不荒唐,民間習俗有句話「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我聽長輩說過是因為元始天尊把封神的事情交給姜子牙的同時給了打神鞭,打神鞭傷害不了人妖,對神威力十足。

打碎天梯更多強調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要時刻銘記姜子牙沒有封神,他至多只能稱作「人神」,他替人去強調人的利益是合情合理的。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不為救蒼生而犧牲一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動畫所要傳遞的?

師尊在九尾和人族少女蘇妲己身上扣上了宿命鎖,使得姜子牙斬九尾不單單只停留在斬惡這個層面上。

這裡先說另一件事情,我並不認為這部作品替九尾平反,雖然影片中確實有多處刻意展現出人族對狐族的偏見以及激進,但並不能以人族態度的惡劣來反證九尾是好妖。

要知道,這場孽緣能夠展開,很大原因在於九尾默許了師尊的做法,她的罪是實實存在的,槍響之後無贏家。

其次,九尾和阿九並不是兩位一體,她們是獨立存在的兩個個體,九尾選擇附身於阿九,但阿九並沒有選擇九尾,也沒有認可九尾的做法。

都不存在冤情,談何平反?要平的也只是蘇妲己這個可憐的人族少女,絕不存在狐族。

而且在姜子牙心中,阿九就是他看得到的蒼生。不是為一人犧牲蒼生,是為人族的蒼生而戰鬥。所謂的「不犧牲一人」更多是指不為了遠方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呼聲而忘記周圍的慘叫聲。

電影更多強調的是「實際的效益而非虛幻的效益」,強調的是以人為本。

我一直認為西方神話與中國神話更大的區別在於,西方神話裡的災難大多情況下都是神為了懲罰不聽話的子民們的一種形式,而中國神話大多將其歸為自然災害,並用人微薄的力量去治理統籌災害,其代表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

姜子牙的故事簡單化就是--代表人的神姜子牙去幫百姓爭取公正的故事。

至於天尊是不是一個好人?我覺得不是很重要。

導演在採訪中提到過在姜子牙質疑師尊的時候,「姜子牙」這三個字從這位高高在上的神嘴裡面蹦出來的時候,依舊保留著「遙不可及」的尊貴感,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更多是一個符號或者是群像。

他是不是好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世界觀是否符合我們目前所需求的?

答案是否定的,師尊代表的是一個理性冷漠定型的符號,首先,理性冷漠並不是這個符號有問題的地方,而是把這個屬性定型了,所以姜子牙反抗師尊斷天梯真正抗的是這個被定型且強迫實施的規則。

假設,姜子牙沒有發現這場戰爭是「神為」的是刻意的,繼續他封神的任務。對他而言,他是個好神,為民除害;對師尊而言,等於間接維護了他一步一步築起來的規則和枷鎖

任何東西變成唯一,都是可怕的。影片的唯一是師尊對神的理解,能在九尾和蘇妲己身上綁上宿命鎖,看似在證明他被禁住了,考慮到人族的性命而不會食言九尾,事實上是掩蓋了他覺得為達到某種目的任何犧牲都是值得的態度。

既然如此,又為何要將此任務交給姜子牙?

答案只有一個,姜子牙確實是他的得意子弟,但並沒有達到他的要求。給九尾扣宿命鎖跟讓姜子牙去斬九尾並不存在因果關係,前者是他對九尾承諾的表態,放心,你帶著個人類我不會殺你;後者是他對姜子牙的期待,只是這個期待剛好是幫他解決先前留下的麻煩,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到了幽都山,師尊依舊在設法影響姜子牙的選擇。

這部電影確實也有在「破宿命論」的表態,小的是擺脫了神對人與妖的控制,大的是破掉「姜子牙不能成神」的宿命。

如果因為姜子牙像耶穌而被質疑該電影在講西方神話,那確實蠻冤枉的。

姜子牙從上映到現在一直都是褒貶不一,每個人對國產動畫都有自己的要求與標準,所以它是否合格或多或少會受主觀因素影響。

但每次看到有人說「對動畫要求那麼高去幹嘛」,還是想反駁一句,姜子牙可以不合格,但動畫不能只服務孩子。

動畫電影與真人電影一樣屬於視聽藝術,源於生活也反映生活。傳統的藝術一般會分為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而動畫電影則是把這兩點綜合起來,更大程度地擴寬作者的想像力與創作思維。

其實所有的電影都有假定性,就像敏感所說的,導演們都在追求道格瑪95原則,可事實上並沒有電影真正地遵守了。因為完全貼近現實的電影根本不存在,動畫電影的假定性不同於真人電影,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建立在非真實的製作手段上。

其時間觀念與實拍電影也不同,它的每一個鏡頭動作都不必與現實時間同步,這是它的特權,也是它吸引觀眾的魅力所在,這項特權也使得它在表達童話神話民間故事佔了優勢,如《風中奇緣》《大鬧天宮》《天書奇譚》《獅子王》《千與千尋》等優質動畫作品,無不藉助了這特殊的表現手段,且獲得了認可。

動畫藝術就是想像與創作的藝術,天馬行空本身也是動畫的標誌。或許人們習慣在真人電影中尋找普通人的現實,但動畫電影不必做到如此,它可以排除理性思維與傳統美學的制約,通過幻想去構造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是充滿童真、浪漫如《龍貓》《尋夢環遊記》,也可以充滿算計、戰爭《養家之人》《凱爾經的秘密》,既可以表達普通人的生活如《倫敦一家人》,又可以陳述普通人的毀滅如《貓湯》。

天使之卵

所以,它該努力的方向並不是製造現實,而是通過其特有的誇張與渲染超越現實,去展現一個真人電影無法構造的世界,這才是它真正的能力。

動畫電影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問答題。

因此,用動畫手段來做姜子牙並不該感到意外或牴觸,童真只是動畫電影能表達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即使是宮崎駿的作品,也是以自己兒時的記憶與夢想為基底,塑造了一個並不存在的貓頭鷹與穴熊結合的靈物龍貓或者亦真亦假的油屋世界。

神話何嘗又不是早期人類做的一場夢,只是這場夢延續到了今日,變成了現代人的神話。所以,為什麼動畫電影只能追求童真,而不能去折射一些變形的信仰或精神需求?為什麼動畫電影只能講過往,而不是講未來的焦慮?

這不是觀眾給動畫電影的使命,而是它與生俱來的魅力。它沒有做到沒有說服觀眾,是創作者的能力不夠,而不是它本來就不能,觀眾更不能因此認為它的實力和魅力只停留在追憶人們逝去的東西或製造童趣。

它既是「畫」出來的運動,就說明在動畫片當中,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以做到,只要作者的想像力足夠,只要編劇的表達能力夠。浪費了動畫電影這項特殊功能,其實也是在浪費人類無限的創造力。

我們可以說姜子牙不合格,也可以說姜子牙比不上魔童,還可以說國產動畫一直講不好故事,但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用幽默的語言風格表達童趣是動畫電影唯一的出路。

寫在最後--

我個人認為姜子牙是一部合格且中式的電影,不知道是在它身上看到了《天官賜福》的影子還是在天官中找到了它的感覺,又或者說它是神話故事的普遍態度

天官賜福裡面有個說法,神存在取決於信徒的供奉(或數量),日本動畫《野良神》以及國產動畫電影《小門神》其實也有這樣的態度,我個人認為《姜子牙》也有。

圖源:wb畫手軒影重樓

也正是因為如此,天尊即使擁有非凡的能力,它也不能直接殺死人類,因為神或許是靠人的供奉才存在的,如果人類發現了這場醜陋的算計,將某位神從歷史的篇章劃掉,天尊豈不虧了?

再者,姜子牙有個明顯的主題是成為自己的神,在過去,姜子牙可以成為神,但他成為的只是天尊想要的那個神,而不是自己初心的那個神。在這個大方向上,姜子牙並沒有走偏。

我也並不認為姜子牙想做「電車難題」這個哲學命題,畢竟人為(神為)的電車難題在現實生活中可是犯法的。

相關焦點

  • 《姜子牙》不是「電車難題」!請不要再用道德,譴責劇情的刻奇
    「電車難題」是在1967年經由菲利帕·福特提出的思想實驗(所謂思想實驗就是在腦海中通過邏輯推理去評判事情發展的對錯)。 比如在部分網友看來,《姜子牙》就是妥妥的濫用電車難題的代表,畢竟在劇情開篇不久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段描述--- 「封神大戰結束後,姜子牙奉命斬殺九尾妖狐,然而就在屠刀落下的最後一刻,姜子牙因為看到狐妖體內存在一名無辜女子而毅然決然的將狐妖放生,導致後者逃離崑崙且很可能再度造成世間的混亂」
  • 《姜子牙》明天上映!「神獸」四不像和九尾妖狐只是神話?觀影前必看
    而是變成了「帥大叔」坐騎是神獸四不像要對抗的敵人則是九尾妖狐該片講述的是封神大戰之後姜子牙因一時之過被貶下凡間失去神力被世人唾棄為重回崑崙踏上旅途尋回自我的故事而上古神獸四不像則是跨三界相隨我們今天既不討論電影劇情也不評論其中的人物只講講預告出現的兩種動物也就是九尾妖狐和四不像它們在現實中是否存在
  • 《姜子牙》一場刻意深沉的無病呻吟,究竟是誰的鍋?
    從狐妖蠱惑姜子牙開始,西方哲學中「電車難題」的探討就開始隱隱出現,在電影中的呈現是「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探討,可謂格局宏大,然而在片中最後的落腳點卻又變成了師尊的陰謀欲望。(本人贊同1人和蒼生價值等同的理念,但反對沒有結果就轉化話題的無賴做法) 電影中「電車難題」的探討,談論了一半就不討論了,師尊的陰謀欲望也沒有完全得到展現,完全沒有看出來師尊在這場封神大戰中得到了什麼,即是說電影拋出了問題卻不給出任何答案,所以看完電影會有種導演不知所云的疑惑感。
  • 口碑兩極分化,《姜子牙》有「釣」到你嗎?
    贏得勝利的姜子牙,本對「誅盡狐妖,天下太平」之說深信不疑,卻在斬殺九尾之際,看到她體內困著一位無辜少女。姜子牙一念之善下放走九尾被貶北海,而本片的主線劇情,在姜子牙重遇少女小九後正式開啟。 「救一人還是救蒼生」,這一句有力的口號和它背後經典的電車難題
  • 《姜子牙》彩蛋深海講的是什麼? 電影《姜子牙》大結局是什麼?
    《姜子牙》彩蛋深海講的是什麼?在正片結尾給出的第一個彩蛋是:姜子牙在對抗師尊,斬斷天梯後,受到懲罰被關押到「渡劫城」,這時他遇到了他師祖的三個徒弟,分別是二郎神楊戩、雷震子和黃天化。
  • 《姜子牙》:一部兒童看不懂,成年人看不透的電影,票房破10億
    為重回崑崙,姜子牙踏上了旅途。在戰後的廢墟之上,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也發現了當年一切的真相。二、兒童看不懂《姜子牙》繼承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超高水準的特效和壯大、宏大的場景。一開始就被震懾住了,嘆服於製作組的精心製作。劇情從姜子牙伐紂講起,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反倒強大的九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凸顯了首席大弟子姜子牙的不凡。
  • 《姜子牙》最大問題是把姜子牙塑造成了「孫悟空」
    如果從「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角度來看待《姜子牙》,會發現,觀眾之所以感到不滿,主要是因為姜子牙這個人物出現了「角色錯位。」片中的姜子牙是一名剛剛率領眾神伐紂,贏得封神大戰勝利的軍事統帥,這樣的一個軍事領袖,照理說,他對於片中天尊提出了「犧牲少數人,拯救蒼生」的觀點是不會有異議的,因為戰爭就是如何解答「電車悖論」,就是用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勝利的算計。
  • 《姜子牙》超然國漫故事簡介
    故事的一開始定在姜子牙未封神前,和一個小姑娘因為一次偶然的遭遇變得而頗有淵源。多年後,人間被各種妖魔屢屢侵襲,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於是極具正義感的姜子牙便立志為百姓斬妖除魔,蕩平一切邪魔歪道,成為一個真正的神。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近些年來,「電車難題」引發了學術界的各種討論。作為一個思想實驗,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很快就要碾壓到他們,但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扳道岔),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無辜的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怎樣做?
  • 《姜子牙》超凡鄉村人的故事簡介
    故事的開頭設置在姜子牙之前的封神之前,由於一次意外的遭遇,與小姑娘有著密切的關係。許多年後,這個世界屢遭各種妖魔鬼怪的襲擊,人們的生活十分悲慘。於是姜子牙懷著強烈的正義感,決心為人民除妖除惡,成為真正的上帝。
  • 影評丨龍月:淺談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敘事方式
    截至10月12日,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票房為15億元左右,為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姜子牙》選擇了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形象姜子牙為影視文本的主要形象,講述了姜子牙率領眾神伐紂,在過程中姜子牙奉師尊之命誅殺九尾,為了救九尾體內的孩子姜子牙選擇被放逐,再次見到女孩後,姜子牙與她一同踏上旅程,並在旅程尋找自我認同和自我覺醒的故事。
  • 電車難題的經濟學解釋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大致內容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
  • 淺談《姜子牙》的現實折射:玩規則,講秩序,人到中年命不由己
    直到在重溫預告的時候,天尊一句「姜子牙,你可知罪」突然讓人一陣雞皮疙瘩。 天尊的強調慢慢悠悠卻隱含怒威,在畫面中渺小的姜子牙在他龐大的神軀前簡直不堪一提。突然讓人聯想到電影的最後,人間暴亂的罪魁禍首卻被發現就是天尊本人,而姜子牙拼盡全力的阻攔依然沒能阻止眾神對人類的掌控。
  • 從電影姜子牙,說說合盤中的宿命點
    九尾妖狐的肉體被斬時,蘇妲己的元神歸位到自己的肉體中,因為宿命鎖的緣故,九尾妖狐的元神並沒有毀滅,同時還依靠妖力重塑肉身,最終引發了一場惡戰。 蘇妲己在重生之後能夠聽到九尾妖狐幻術的召喚,誤以為是家人的召喚而執著的想要去幽都山,因此結識了姜子牙
  • 看不懂《姜子牙》,體會不到電影想表達的意思?那就對了!
    十年前的那場戰爭,仿佛錯都在狐妖身上,而除了狐妖之外的所有人,都沒有錯。紂王甚至能夠因此飛升成神。電影中的紂王似乎延續了之前《哪吒傳奇》中的深情,一心等待著自己的愛妃。按著電影的設定,和紂王談戀愛的人是狐妖,並非蘇小姐,狐妖處決紂王的時候,一點感情都不帶,看來在電影中,紂王確實只是狐妖的一個「工具人」。
  • 道德永遠是個「難題」——電車難題、自利與理性
    電車難題的無奈答案在《蝙蝠俠:黑暗騎士 》中,小丑劫持了兩艘緊急疏散城市人口的渡輪,一艘船上是普通公民,另一艘船上是囚犯。就這樣,諾蘭把哲學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搬到了商業電影的熒幕上:一輛電車即將撞上兩群人,一邊人更多,一邊人更少,你手裡掌握著決定電車方向的軌道控制器,你會如何選擇?
  • 「電車難題」,為何總覺得受傷的不會是自己?
    今天在B站聽完了羅老師講解電車難題,感覺受益匪淺,但我想到的是另一個問題,為何身邊很多人都覺得死一個比四五個要好,說的理所當然,說的毫無愧疚,如同他們就是掌管一切的主宰,但為何他們從來沒想過那一個人是他自己或者他的直系親屬?
  • 《電車難題》:倫理情感難題該如何判定?
    一輛有軌電車失去了控制,前方軌道上有五個人,而旁邊岔道上也站著一個人,司機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進撞死前方的五個人,或將電車轉向到旁邊岔道上撞死另一個人。問題:司機是否應該改變電車行使軌道?這就是由英國哲學家菲莉帕·富特於1967年提出的「電車難題」,此後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一直在社會各界人士之間進行,至今都沒有一個結果。託馬斯·卡思卡特在其著作《電車難題》中模擬了一樁案例,從檢察官、辯方、心理學家、哲學家和普通人角度出發,探討了社會中不同身份、職業的人對案件的判斷。
  • 從法律角度解「電車難題」,原來如此簡單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內最為著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大致內容可概括為:一輛有軌電車駛來,前方的軌道上有5個人,片刻之後這5個人就會被電車碾壓致死;此時你手邊有一個拉杆,拉動之後電車會變道,這5個人可以倖免於難,但變道後的軌道上也有1個人,這個人將被電車碾壓致死。考慮以上情形,你是否應該拉動拉杆?
  • 電車難題的六大主流觀點(上)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電車難題,痴迷於電車難題的男人們就是電車痴漢。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福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基本情況我想各位老闆都十分清楚,就是說有個火車失控了,而火車道前方有五個人,為了不撞死這五個人,火車司機可以選擇變道駛入另一條岔路,但這條岔路上有一個人,那麼火車司機該做出變軌這一操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