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難題」真有那麼難嗎?

2021-01-14 燕大元照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就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你會怎樣做?


絕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不推。


這個做法被認為是公平指向的。


如果僅僅著眼於怎樣採取行動,那麼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麼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


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允許司機「撞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反對者屬於異類;而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反對旁觀者「推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贊同者屬於異類。


有分歧很正常,共識從來都是稀缺品,有多數意見就不錯了。


「電車難題」的真正難點,是如何解釋人們從中展現出來的自相矛盾:為什麼同樣是犧牲一條性命拯救五條性命,大多數人卻會做出相反的選擇——同意「撞殺」,但反對「推殺」。


通過連續問答來揭示這個自相矛盾,桑德爾就在課堂上把大家搞懵了。


有一種解釋說,我們的大腦是高度模塊化的,有不同的功能分區,「效率腦」區別於「公平腦」,而且不在一個位置,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分別激活了效率腦和公平腦,因此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上述自相矛盾。但這其實算不上解釋,充其量是個描述。


我們仍可以繼續追問:為什麼同樣是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卻分別激活了不同的腦區?


如果電車難題確實無解,道德哲學家就會喜出望外,因為這將意味著世界上確實存在獨立於後果的道德律令,或者說後果主義不能壟斷倫理和法律的全部解釋權,康德式的道德律令至少在一些邊緣問題上有望保留一席之地。


因此,關於電車難題的深層追問是,咄咄逼人的後果主義是否也有撞牆的時候?


致力於尋找後果主義的理論漏洞,電車難題被設計得如此刻意也算煞費苦心。


但是很遺憾,電車難題其實一點都不難,後果主義可以輕鬆解釋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自始至終都無需求助於公平的概念。


為什麼同樣是為了拯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大家認可「撞殺」卻拒絕「推殺」?


原因很簡單,條件發生了變化,魔鬼藏在細節裡,不變的數字只是刻意設計的掩體。


只需將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做個比較,就會發現:


第一,決策人發生了變化。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只有作為局內人的司機才能決定誰死誰活;但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一個作為局外人的旁觀者卻掌握了生殺大權。這個變化非同小可,意味著權力的擴張。


其二,被犧牲的受害人發生了變化。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只有局內人才可能做出犧牲;但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一個局外人也被卷進了事故之中。這個變化同樣非同小可,這意味著危險場域的擴張。


無論權力的擴張,還是危險場域的擴張,都會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如果我想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只需遠離危險的職業、危險的人物和危險的場所就足夠了。


可如果允許局外人殺死局外人,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人是可靠的?還有什麼職業和場所是安全的?


我還敢去醫院看病嗎?說不定醫院裡還有好幾個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其中一個需要移植肝臟、一個需要移植心臟、一個需要移植肺臟,還有兩個需要移植腎臟。如果有個醫生決心去拯救那五個病人,一個划算的做法就是把我化整為零。


這是個多麼恐怖的世界!沒有人會認為醫生是在大發慈悲,這麼做會毀掉整個醫療行業。


效率版的電車難題則不會引發諸如此類的恐怖聯想,局內人殺死一個局內人以拯救更多的局內人,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事故場域。「封閉」意味著如果這個做法上升為法律或政策,其適用範圍相對固定,不至於造成失控性的外溢。


簡單說,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即使打開「撞殺」的口子,也很容易再堵上;而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推殺」的口子一開就堵不上了。在電車難題的兩個版本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在這裡。


但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細節值得一提。


第一,雖然被犧牲掉的兩個受害人都很無辜,但在我們的感覺中,「推殺」的受害人比「撞殺」的受害人更加無辜。


即使這種感覺是荒謬的,只要沒法消除,它就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更何況這種感覺其實並不荒謬,它只是反應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兩個受害人對於事故風險的耐受度不同。


認為工人比站在橋上的局外人更能耐受風險,應該算是合理的判斷,因為通常情況下,高風險的從業者在其職業收入中就包含了對事故風險的補償。


第二,相比之下,公平版的電車難題包含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當然不是思想實驗本身不確定,兩個思想實驗的條件都是被規定好的,概率值都被設定為100%,不存在不確定性。但實驗條件的設定是一回事,人們的想像是另一回事。


面對公平版的電車難題,很多人會犯嘀咕,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真有那麼強悍的判斷力嗎?他把身邊的那個人推下去真能解決問題嗎?


哪怕是下意識的懷疑,都會影響人們對問題的判斷,因為懷疑意味著觀察者改變了實驗環境中已經設定好的概率值。


說到這裡,答案就很清楚了。


電車難題的兩個版本貌似相同,其實差距甚遠。並且兩個版本的難題都可以訴諸後果主義的邏輯,而無需求助於康德式的道德律令。後果主義解釋不僅足夠融貫,而且有能力揭示更深層的因果關係。


相關焦點

  • 《電車難題》:倫理情感難題該如何判定?
    一輛有軌電車失去了控制,前方軌道上有五個人,而旁邊岔道上也站著一個人,司機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進撞死前方的五個人,或將電車轉向到旁邊岔道上撞死另一個人。問題:司機是否應該改變電車行使軌道?這就是由英國哲學家菲莉帕·富特於1967年提出的「電車難題」,此後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一直在社會各界人士之間進行,至今都沒有一個結果。託馬斯·卡思卡特在其著作《電車難題》中模擬了一樁案例,從檢察官、辯方、心理學家、哲學家和普通人角度出發,探討了社會中不同身份、職業的人對案件的判斷。
  • 從法律角度解「電車難題」,原來如此簡單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內最為著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大致內容可概括為:一輛有軌電車駛來,前方的軌道上有5個人,片刻之後這5個人就會被電車碾壓致死;此時你手邊有一個拉杆,拉動之後電車會變道,這5個人可以倖免於難,但變道後的軌道上也有1個人,這個人將被電車碾壓致死。考慮以上情形,你是否應該拉動拉杆?
  • 電車難題的六大主流觀點(上)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電車難題,痴迷於電車難題的男人們就是電車痴漢。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福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基本情況我想各位老闆都十分清楚,就是說有個火車失控了,而火車道前方有五個人,為了不撞死這五個人,火車司機可以選擇變道駛入另一條岔路,但這條岔路上有一個人,那麼火車司機該做出變軌這一操作嗎?
  • 電車難題——一道經典的倫理哲學思考題!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道哲學題:一輛有軌電車失去了控制,疾馳向前,司機看見前方的軌道上有五個人,他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行,那麼這五人一定會被撞死。這時候他發現旁邊恰好有一條岔道,岔道上只有一個人,因此他也可以選擇將電車拐入岔道,這樣就只會撞死一個人。那麼,他是否應當把電車開到人少的軌道上,撞死一個人而不是五個人呢?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近些年來,「電車難題」引發了學術界的各種討論。作為一個思想實驗,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很快就要碾壓到他們,但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扳道岔),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無辜的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怎樣做?
  • 好書推薦之《電車難題》
    透過一次虛構的審判,首次將大名鼎鼎的「電車難題」巧妙而趣味盎然地予以全景式呈現。 ——《電車難題》 履歷豐富,職業多變,從大學授課到臨終關懷,均有涉足。67歲時開始寫作生涯,首部作品(合著)《柏拉圖與鴨嘴獸一塊上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一炮而紅,暢銷全球。目前與妻子居住在紐約。
  • 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不可逾越的鴻溝:「電車難題」
    (原標題: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不可逾越的鴻溝:「電車難題」)
  • 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兩種情況下的電車道德難題01想像一下:你駕駛著一輛電車在一條鐵軌上飛馳。有5個修理工在鐵軌上施工,顯然,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電車朝他們撞過來。你本能地踩下剎車,沒想到關鍵時候,電車的制動系統失靈了。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 高人對功利主義的探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你解決了嗎?
    電車難題不僅是功利主義者面對的道德困境,也是一般意義上各類學說的道德難題。解決好了,人性得到釋放,解決不好,我們就會迷茫和對抗。1,電車難題電車難題最早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論文《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提出,該問題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討論。
  • 「電車難題」,公平到底該怎麼做?一個法理上的難題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重讀電車難題:當無人車不得不殺人 誰決定誰生死
    【網易智能訊 9月24日消息】最近,「電車難題」這個一個廣為人知的道德倫理思想實驗,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當未來由汽車來決定我們的生死時,這個難題將成為噩夢般的存在。然而,在許多研究自動駕駛汽車的專家眼中,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是過於偏激的。他們認為電車難題是譁眾取寵,而且也無關緊要的。但這種態度是不對的。由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電車難題將得到解決。
  • 《電車難題》:站在人性的軌道交叉口,該如何做出正義的倫理選擇
    在實驗提出50年後,美國奧克蘭還真發生了一個類似的案例;2012年10月5日,瓊斯發現一輛電車失控,在軌道前方有五個人正在行走,她毫不猶豫的拉動了電車道岔扳手,導致失控的電車撞向了另一條軌道上的行人法利,讓其當場死亡。
  • 世界十大悖論之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摘要]關於電車難題,你可能並不陌生:一輛失控的電車正沿著一條軌道向下衝去。軌道前方有五個工人, 如果電車衝過去,他們肯定會被撞死。但你可以用一個操縱杆把電車轉向鄰近的軌道上,但是那個軌道上也有一個工人,如果電車衝過去了,他也同樣會被撞死。
  • 「電車難題」的自然主義視角
    「有軌電車難題」是道德心理學研究中被反覆討論的思想實驗。它假設了這樣一種情形:你正駕駛一輛失去剎車的有軌電車,在軌道前方有五個正在施工的工人,如果電車繼續直行必然會致其死亡,而旁邊的軌道上只有一名工人,你選擇變換軌道撞向一個人,還是繼續直行撞向五個人?
  • 「電車難題」中,如果你是那個扳道工,你會扳道嗎?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於1967年提出,它是一個關乎人類倫理道德問題的思想實驗,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假設你是電車站的扳道工,一輛電車突然剎車失靈正極速駛來,主道上有5個工人正在專心工作,難以躲避電車,如果電車繼續在主道上行駛,這5人很大可能被撞死
  • 道德永遠是個「難題」——電車難題、自利與理性
    電車難題的無奈答案在《蝙蝠俠:黑暗騎士 》中,小丑劫持了兩艘緊急疏散城市人口的渡輪,一艘船上是普通公民,另一艘船上是囚犯。就這樣,諾蘭把哲學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搬到了商業電影的熒幕上:一輛電車即將撞上兩群人,一邊人更多,一邊人更少,你手裡掌握著決定電車方向的軌道控制器,你會如何選擇?
  • 「電車難題」不應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緊箍咒
    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杆?如果以電車難題為基礎來一次發散思維,你確實能得到大量難以解答的問題。比如,自動駕駛汽車應該為了保行人而放棄駕駛員嗎?那麼事故當頭,老人和年輕人誰更應該做出犧牲?如果車輛能獲知附近駕駛員的信息,在車輛失控前它是否應該根據這些信息進行選擇性的碰撞?
  • 有軌電車難題:殺死五人還是殺死一人?
    假設你是一位電車司機。當電車駛入彎道時,突然發現前方有五名路軌工人正在修整鐵軌。電車此時正在穿越峽谷,旁邊就是萬丈深淵;如果你不想撞死那五位工人,你就必須立即停下,你拼命的踩剎車,這個時候,剎車居然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