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就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你會怎樣做?
絕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不推。
這個做法被認為是公平指向的。
如果僅僅著眼於怎樣採取行動,那麼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麼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
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允許司機「撞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反對者屬於異類;而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反對旁觀者「推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贊同者屬於異類。
有分歧很正常,共識從來都是稀缺品,有多數意見就不錯了。
「電車難題」的真正難點,是如何解釋人們從中展現出來的自相矛盾:為什麼同樣是犧牲一條性命拯救五條性命,大多數人卻會做出相反的選擇——同意「撞殺」,但反對「推殺」。
通過連續問答來揭示這個自相矛盾,桑德爾就在課堂上把大家搞懵了。
有一種解釋說,我們的大腦是高度模塊化的,有不同的功能分區,「效率腦」區別於「公平腦」,而且不在一個位置,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分別激活了效率腦和公平腦,因此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上述自相矛盾。但這其實算不上解釋,充其量是個描述。
我們仍可以繼續追問:為什麼同樣是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卻分別激活了不同的腦區?
如果電車難題確實無解,道德哲學家就會喜出望外,因為這將意味著世界上確實存在獨立於後果的道德律令,或者說後果主義不能壟斷倫理和法律的全部解釋權,康德式的道德律令至少在一些邊緣問題上有望保留一席之地。
因此,關於電車難題的深層追問是,咄咄逼人的後果主義是否也有撞牆的時候?
致力於尋找後果主義的理論漏洞,電車難題被設計得如此刻意也算煞費苦心。
但是很遺憾,電車難題其實一點都不難,後果主義可以輕鬆解釋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自始至終都無需求助於公平的概念。
為什麼同樣是為了拯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大家認可「撞殺」卻拒絕「推殺」?
原因很簡單,條件發生了變化,魔鬼藏在細節裡,不變的數字只是刻意設計的掩體。
只需將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做個比較,就會發現:
第一,決策人發生了變化。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只有作為局內人的司機才能決定誰死誰活;但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一個作為局外人的旁觀者卻掌握了生殺大權。這個變化非同小可,意味著權力的擴張。
其二,被犧牲的受害人發生了變化。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只有局內人才可能做出犧牲;但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一個局外人也被卷進了事故之中。這個變化同樣非同小可,這意味著危險場域的擴張。
無論權力的擴張,還是危險場域的擴張,都會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如果我想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只需遠離危險的職業、危險的人物和危險的場所就足夠了。
可如果允許局外人殺死局外人,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人是可靠的?還有什麼職業和場所是安全的?
我還敢去醫院看病嗎?說不定醫院裡還有好幾個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其中一個需要移植肝臟、一個需要移植心臟、一個需要移植肺臟,還有兩個需要移植腎臟。如果有個醫生決心去拯救那五個病人,一個划算的做法就是把我化整為零。
這是個多麼恐怖的世界!沒有人會認為醫生是在大發慈悲,這麼做會毀掉整個醫療行業。
效率版的電車難題則不會引發諸如此類的恐怖聯想,局內人殺死一個局內人以拯救更多的局內人,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事故場域。「封閉」意味著如果這個做法上升為法律或政策,其適用範圍相對固定,不至於造成失控性的外溢。
簡單說,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即使打開「撞殺」的口子,也很容易再堵上;而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推殺」的口子一開就堵不上了。在電車難題的兩個版本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在這裡。
但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細節值得一提。
第一,雖然被犧牲掉的兩個受害人都很無辜,但在我們的感覺中,「推殺」的受害人比「撞殺」的受害人更加無辜。
即使這種感覺是荒謬的,只要沒法消除,它就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更何況這種感覺其實並不荒謬,它只是反應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兩個受害人對於事故風險的耐受度不同。
認為工人比站在橋上的局外人更能耐受風險,應該算是合理的判斷,因為通常情況下,高風險的從業者在其職業收入中就包含了對事故風險的補償。
第二,相比之下,公平版的電車難題包含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當然不是思想實驗本身不確定,兩個思想實驗的條件都是被規定好的,概率值都被設定為100%,不存在不確定性。但實驗條件的設定是一回事,人們的想像是另一回事。
面對公平版的電車難題,很多人會犯嘀咕,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真有那麼強悍的判斷力嗎?他把身邊的那個人推下去真能解決問題嗎?
哪怕是下意識的懷疑,都會影響人們對問題的判斷,因為懷疑意味著觀察者改變了實驗環境中已經設定好的概率值。
說到這裡,答案就很清楚了。
電車難題的兩個版本貌似相同,其實差距甚遠。並且兩個版本的難題都可以訴諸後果主義的邏輯,而無需求助於康德式的道德律令。後果主義解釋不僅足夠融貫,而且有能力揭示更深層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