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對功利主義的探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你解決了嗎?

2020-12-04 文眼看世界

電車難題不僅是功利主義者面對的道德困境,也是一般意義上各類學說的道德難題。解決好了,人性得到釋放,解決不好,我們就會迷茫和對抗。

1,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最早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論文《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提出,該問題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討論。

電車難題具體內容:

一個瘋子把5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1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杆嗎?

電車難題還有許多「變式」。這些變式修改了一些前提條件,也許會導致人們作出不同於經典電車難題的選擇。

變化1:

電車剎車失靈,面前的分叉口呈「Y」形,左邊綁著5個人,右邊綁著1個人。你是駕駛員,需要決定開往哪邊。

變化2:

胖子難題,一輛失控的電車正在駛過來,軌道的遠方有5個人眼看就要被壓死。假設你恰好站在軌道上方的橋上,橋上有1個胖子,雖然你的身體無法攔住電車,但如果你將胖子推下去使其掉落在軌道上,其體重正好足以阻擋電車繼續前行從而拯救那5個人。你是否選擇犧牲胖子的生命來拯救那五個人?

變化3

一個醫生接到了5個因為不同器官破敗而找不到捐獻者已經瀕臨死亡的病人。這時恰好有1個發熱昏迷的正常病人來就診。醫生是否應該殺死這個人,並用他的5個不同器官分別救治5個瀕死患者?

以上都是電車難題的變種,其意思和意義和電車難題所要表達的都大同小異。

學術界對於「道德應遵循什麼最高原則」的問題看法不同,也因此有回答電車難題的不同視角和解讀。關於道德(電車難題)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和德性主義、共同體主義等流派。

總體來說,功利主義選擇者佔絕大多數,即人們大都傾向於把電車開到只有1個人的那個軌道上,從而挽救另外軌道上的5個人,說白了,就是犧牲少數人,拯救多數人。但這種功利主義做法就真的對嗎?時至今日,我們必須對這個命題加以深度反思和討論。

2,國外學者對功利主義電車難題的解釋

雖然電車難題的提出是為了駁倒功利主義,但事實上,經穆勒修正後的功利主義可以完成對電車難題的解釋。

穆勒的功利主義認為,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當作道德基礎的信條主張,行為的對錯,與它們增進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傾向成正比。所謂幸福,是指快樂和免除痛苦;所謂不幸,是指痛苦和喪失快樂。

這種道德倫理準則所根據的人生理論是唯有快樂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所有值得欲求的東西之所以值得欲求,或者是因為內在於它們之中的快樂,或者是因為它們是增進快樂避免痛苦的手段。功利主義者認為的「快樂與痛苦」,在具體的情境中是可被等效替換為物質或精神上的「得與失」的。

作者本人的結論:

電車難題的提出者菲利帕·福特本人認為改道並不道德,因為改道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者會做的選擇,她試圖以此駁倒功利主義。但應當警惕其依賴的兩個預設。電車改不改道的抉擇作為一個道德判斷,無論從什麼立場來說,都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儘管從表面上看功利主義者們會因為5大於1而輕易做出選擇,但深層損益與表觀得失一樣,都事關人類社會的整體福祉,都是功利主義者們應當考慮的因素。不能因為5個人的利益就損害另外1個人的利益。

他指出,電車改道的選擇,令人詬病的並非「犧牲少數人」這個功利主義傾向,而是「殺死不相關的人」的行為本身。駕駛員選擇改道,事實上構成了故意殺人行為,這一選擇本身包含了對不相干他人生命權的侵犯。因此原題所考量的道德選擇情景,絕不僅僅是5人與1人生命價值的抉擇,而是5人的生命與1人的生命以及生命權利的對峙。

權利和義務,作為社會成員遵守的契約,其穩定性是需要成本維繫的。規則是為了保證群體淨福祉的增加而制定的,但它卻無法保證零損害。不能輕易「通融」規則,否則規則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受損,會更大程度地損害規則體系內每個成員的利益和福祉。電車難題中駕駛員選擇改道的行為意味著拒絕付出維持規則的成本,此舉會模糊規則的界限。此時受害者表面上是1人,實則是潛在的無數社會契約遵守者:「如果為拯救更多人的生命便可將無辜者的生命作為手段使用,那麼將這條原則推而廣之,則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那個無辜者,則每個人的生命安全都將受到威脅,因此選擇犧牲胖子這個決定,表面上看是為了多數人(5個人)的利益,實際上是在侵害所有相關者(遵守契約的全部社會群體)的利益。」對生命法益的侵害,毫無疑問將消解既定社會規則的穩定性,而生命法益作為被法律保障的最重要的物質權利,對每個人都意味著「福祉的根基。」

3,目前普遍一致的看法

從以上闡述可以看出,即便是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說,電車難題也不能必然推導出「殺1救5」的結論。5個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也更能代表「更大的幸福」,但是社會規則的維繫以及對遵守規則者權利的保障更能夠促進「整體的幸福」,這才是電車難題中需要我們做出回答的問題。

人的生命價值,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如果那5個人全都是殺人犯或無惡不作的壞蛋,而另外那個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社會貢獻者,或者對整個人類來講非常重要的科學家,我們又該如何抉擇呢?

因此,很多情境是難以衡量得失計算福祉的,因此功利主義的可行性不高。比如在此情境下,1個人的生命也許牽扯到數10個人的安危(因為這個人還有家庭,有親人和朋友呀),或1個人能做出的社會貢獻也許遠大於另5個人,不能簡單地認為5比1大,就舍1保5。

但現實中人們的思維就是如此功利,要麼就是大眾的思維跟不上精英們的思維,普通民眾大都會選擇犧牲1個人救下其他5個人,即絕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功利性結果。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相關焦點

  • 電車難題的六大主流觀點(上)
    抽獎還是老辦法,6.66元你懂的,第一次參與的老闆如果不知道怎麼操作的話,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回到2049,點擊首頁下方的續命按鈕便可查看。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電車難題,痴迷於電車難題的男人們就是電車痴漢。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福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基本情況我想各位老闆都十分清楚,就是說有個火車失控了,而火車道前方有五個人,為了不撞死這五個人,火車司機可以選擇變道駛入另一條岔路,但這條岔路上有一個人,那麼火車司機該做出變軌這一操作嗎?
  • 世界十大悖論之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電車難題」,公平到底該怎麼做?一個法理上的難題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近些年來,「電車難題」引發了學術界的各種討論。作為一個思想實驗,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很快就要碾壓到他們,但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扳道岔),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無辜的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怎樣做?
  • 道德永遠是個「難題」——電車難題、自利與理性
    就這樣,諾蘭把哲學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搬到了商業電影的熒幕上:一輛電車即將撞上兩群人,一邊人更多,一邊人更少,你手裡掌握著決定電車方向的軌道控制器,你會如何選擇?在這部電影中,雖然選擇權到了這兩群人手裡,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電車難題要我們在多數和少數之間做選擇,小丑要我們在罪犯和普通公民之間做選擇,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人的生命的價值,可以拿來論斤論兩的計算和比較嗎?
  • 「電車難題」中,如果你是那個扳道工,你會扳道嗎?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於1967年提出,它是一個關乎人類倫理道德問題的思想實驗,大概內容是這樣的:假設你是電車站的扳道工,一輛電車突然剎車失靈正極速駛來,主道上有5個工人正在專心工作,難以躲避電車,如果電車繼續在主道上行駛,這5人很大可能被撞死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摘要]關於電車難題,你可能並不陌生:一輛失控的電車正沿著一條軌道向下衝去。軌道前方有五個工人, 如果電車衝過去,他們肯定會被撞死。但你可以用一個操縱杆把電車轉向鄰近的軌道上,但是那個軌道上也有一個工人,如果電車衝過去了,他也同樣會被撞死。
  • 「電車難題」不應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緊箍咒
    說起自動駕駛,許多人就會不自覺的聯想到上世紀 70 年代誕生的經典電車難題,這個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正在成為整個行業不斷前進的絆腳石。因此,現在我們是不是該向前看,把這個問題徹底翻篇,不要再用這一道德問題來拷問自動駕駛汽車了?所謂的電車難題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一直困擾我的「電車難題」看完《奇葩說》李誕講的故事後突然釋然
    黃執中站在救貓的立場,說:「如果你選擇救貓,那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限;只有當你選擇了救畫,你才是聽到了遙遠的哭聲,你的層次才足夠高。」這一高見,幾乎徵服了所有觀眾。李誕上場,用三段論反駁:「近處的哭聲,你都不管,你管得了遠處的哭聲嗎?」他用一個記者朋友的故事循循善誘,隨後他引導觀眾進行深度思考:「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1、智能汽車的道德難題著名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機器人系列》裡面,提出了影響力極大的機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定律,除非違背第一定律,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 有軌電車難題:殺死五人還是殺死一人?
    你突然發現軌道的右側有一條岔路,你可以將電車駛入,以拯救前方五位工人,不幸的是,這條岔路也有一名路軌工人,而你的正確行駛路線並不是這條路,如果你不轉入右側岔路,你就會軋死五位工人,如果你駛入這條岔路,你就會軋死一位工人。這就是湯姆森於1985年在《有軌電車難題》中的描述,這個悖論作為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是由福特於1967年提出。
  • 電車難題——一道經典的倫理哲學思考題!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道哲學題:一輛有軌電車失去了控制,疾馳向前,司機看見前方的軌道上有五個人,他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行,那麼這五人一定會被撞死。這時候他發現旁邊恰好有一條岔道,岔道上只有一個人,因此他也可以選擇將電車拐入岔道,這樣就只會撞死一個人。那麼,他是否應當把電車開到人少的軌道上,撞死一個人而不是五個人呢?
  • 「電車難題」真有那麼難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就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你會怎樣做?絕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不推。這個做法被認為是公平指向的。如果僅僅著眼於怎樣採取行動,那麼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麼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
  • 控辯大戰:閱讀《電車難題》(二)
    「人不能獨自扮演上帝」,「費城某器官移植案」與「電車案」都一樣。觀點五反對多數人的「危險先例」「多數人的暴政」與自然權利1. 存在避免完全意義上的功利主義之法:美國憲法;2. 毫無受限的功利主義將剝奪少數人的生命、自由、財產;3.
  • 《電車難題》:站在人性的軌道交叉口,該如何做出正義的倫理選擇
    在一個電車軌道的交叉口的前方,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了電車正要駛向的軌道上,恰在此時一輛失控的電車已經快速駛過來,很快就要碾壓掉這些不能動彈的人;而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作為幸運觀眾的你,發現可以輕易拉起一個拉杆,就能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就在你站在正義制高點要英勇行動時,忽然發現另一條軌道上也被瘋子綁了一個人。
  • 倫理學家靠邊站 ,律師才是解決自動駕駛「電車難題」的定海神針
    雷鋒網按:說到自動駕駛汽車,就不得不提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這個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其大致內容為: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視頻]兩歲男孩為「電車難題」提供了一個創意解決方案
    電車難題
  • 當自動駕駛遇上「電車難題」
    讓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擔責,鼓勵人們了解其運行機制,才能慢慢找到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式「電車難題」的方案。 這個難題最熟悉的版本可以追溯到60年代,但它更久遠的版本可以追溯到關於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討論,以及在那之前的古典哲學。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一輛電車失控了,它會撞到一個被困在鐵軌上的五口之家。
  • 從法律角度解「電車難題」,原來如此簡單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內最為著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大致內容可概括為:一輛有軌電車駛來,前方的軌道上有5個人,片刻之後這5個人就會被電車碾壓致死;此時你手邊有一個拉杆,拉動之後電車會變道,這5個人可以倖免於難,但變道後的軌道上也有1個人,這個人將被電車碾壓致死。考慮以上情形,你是否應該拉動拉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