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困擾我的「電車難題」看完《奇葩說》李誕講的故事後突然釋然

2021-01-15 逆光翀

作者:逆光翀,專注職場領域的優秀創作者,做一名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有亮度的職場導師!

最近,在一期《奇葩說》節目中,被吐槽不會辯論的導師李誕火了一把。這期的辯題是:奇葩星球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方。黃執中站在救貓的立場,說:「如果你選擇救貓,那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限;只有當你選擇了救畫,你才是聽到了遙遠的哭聲,你的層次才足夠高。」這一高見,幾乎徵服了所有觀眾。李誕上場,用三段論反駁:「近處的哭聲,你都不管,你管得了遠處的哭聲嗎?」他用一個記者朋友的故事循循善誘,隨後他引導觀眾進行深度思考:「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我們這樣自私地活著,但是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又不動聲色地煽動情緒:「而正是那些為了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目標,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李誕講說的那個記者朋友的故事中其實蘊含了一個心理學知識,我們一定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拉杆?你作何選擇,我們不妨簡單分析一下兩種選擇的動機。

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人在面對第一個狀況:可以切換軌道,讓電車撞上一個人,或是不切換,讓電車撞上五個人時,都會選擇切換軌道。但是在面對第二個狀況:親手把路人丟下天橋,讓電車出軌,以拯救五個人,或是不動手,讓電車撞上五個人時,大多數人又會選擇不動手。顯示人類擁有的道德直覺,在第一個狀況中,像是功利主義一樣運作,而在第二個狀況中,則像是道德義務論者。

根據研究調查,許多人會選擇應該。這樣做的動機或許很簡單,一個換五個,多划算啊。如果註定要丟錢,但你可以選擇丟一塊錢和丟五塊錢,我相信人們都會選擇前者。但事實上,生命可以被這樣簡單的衡量嗎?

如果恰巧那一個人是未來的賈伯斯、愛因斯坦或者弗洛伊德呢?如果那五個生命垂危的人只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可有可無呢?甚至他們是五個強盜、騙子和罪犯,這時候你還會認為這五條生命比那一條生命重要嗎?

哪怕上述的情況都不存在,一個人和五個傷者都是情況類似的普通人,我們就可以因為更多人的生命或利益,就犧牲一個無辜者的生命嗎?這毫無疑問是不道德的。

事實上,還有許多人會選擇不應該。他們的理由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也沒有權利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毫無疑問,強制奪走一個人的生命,去換五個人的生命是不正確的。法律也不容許這麼做。但假如我們改變一下情況,如果不是五個人,而是五十個人,甚至五百個人呢?如果犧牲一個人,可以挽救五萬人的生命呢?如果犧牲一個人,可以挽救一個國家的人呢?你還堅持認為這麼做是錯誤的嗎?

其實,兩種選擇很難輕易區分對錯和優劣,它涉及到兩種哲學原則:

道德主義認為:人是目的,而並不是工具。因此,不能簡單認為五個人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更重要。不殺人是道德義務,救人亦是道德義務,這兩種道德義務發生了衝突。道德主義的意旨要求,在面對此類兩難選擇時,應當不作為。功利主義認為,從數量上看,五多於一。因此,五個人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當必須放棄一者時,應當犧牲少數人的生命從而挽救多數人的性命。但是,功利主義面對的一個主要詰難是,生命是無價的,沒有人有權利,也沒有人有能力去比較五條命和一條命孰重孰輕。事實上,兩種主義作為兩把標尺,它們的評判在許多情況下是矛盾的。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犧牲一整支隊伍去拯救一名士兵的故事曾引起無數影迷的探討。但許多時候,我們做決定不僅會考慮到後果,還需要考慮到事件本身的對錯。例如我們在考慮行為的內在原則的時候,有些行為是絕對錯誤的,哪怕會帶來好的結果,因此犧牲一人救五人的做法是絕對錯誤的。相反,有些行為即便帶來了壞的結果,但行為本身則是正確的,例如小時候大家都有想給父母煮一頓飯,結果把廚房弄得一團糟的時候。

所以上述兩種主義就像兩把不同的道德標尺樹立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前我一直在想「當遇到這類兩難的問題時?我們該怎麼做?」

但是自從看了這集《奇葩說》李誕的論述,我感覺我釋然了,那些近處的哭聲和遠處的哭聲都是庸人自擾,人的一生可能有99.9%的可能我們大家都不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不需要做出類似的選擇,何必像心理學家或者哲學家那樣細細琢磨一道並沒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呢,做好自己,但行好事。大家對於這個話題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哦。

相關焦點

  • 目前無解的道德難題:電車難題及其延伸問題
    兩種情況下的電車道德難題01想像一下:你駕駛著一輛電車在一條鐵軌上飛馳。有5個修理工在鐵軌上施工,顯然,他們並沒有注意到有一輛電車朝他們撞過來。你本能地踩下剎車,沒想到關鍵時候,電車的制動系統失靈了。千鈞一髮之際,你發現有一條側軌,側軌上只有1個修理工,且電車的方向盤沒有壞,那麼問題來了:你會為了救5個人而轉動方向盤,讓電車駛向側軌嗎?這就是經典的電車難題,也稱電車撞人悖論。大多數人表示,如果自己是那位電車司機,會選擇變軌。
  • 「電車難題」的「道德物化」解法
    「電車難題」提出後,又出現了不少類似版本,都創設了無論選擇怎樣做都存在道德缺陷的情景。  隨著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電車難題」重新引起熱議。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無人駕駛的電車應走哪一條軌道,事先需要如何設定程序?再進一步設想,如果無人駕駛汽車行駛途中出現意外情況,不能兼顧乘客安全和車外行人安全時,人工智慧系統應如何進行決策?
  • 李誕最讓人羨慕的,不是有錢
    熱門綜藝《嚮往的生活》《奇葩說》《火星情報局》開始請他當嘉賓,電梯上隨處可見「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的廣告,證明著市場對李誕的認可。東東槍說李誕,「一直處在一個特別走心、甚至走心過度的狀態,講個笑話恨不得把腦子裡想的都說出來」[14]。2016年時,李誕曾在微博上感慨過一次,他專門向唐國強老師的經紀人核實了,唐國強居然真的有一個助理叫姜維。這是作為「作家李誕」會痴迷的巧合——在1994版《三國演義》中,唐國強飾演了諸葛亮,姜維是諸葛亮唯一的徒弟。
  • 《電車難題》:倫理情感難題該如何判定?
    這就是由英國哲學家菲莉帕·富特於1967年提出的「電車難題」,此後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一直在社會各界人士之間進行,至今都沒有一個結果。託馬斯·卡思卡特在其著作《電車難題》中模擬了一樁案例,從檢察官、辯方、心理學家、哲學家和普通人角度出發,探討了社會中不同身份、職業的人對案件的判斷。
  • 姜子牙既沒有在講電車難題,也沒有在替九尾洗白
    我可以愛所有人,但不能愛身邊的人,多麼偉大的志願。好像很多人都認為姜子牙要表達的是「不能為拯救蒼生而犧牲一人」,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我們常見的電車難題--生命的價值和數量會不會成為選擇的影響因素?但,我不認為姜子牙的立論是這樣的。
  • 李誕reaction像極了我本人 誕總吐槽我就是一個陪襯
    說起李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李誕總是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近日,20201年首個開播的綜藝《最強大腦》第八集,在2021年1月8日在江蘇衛視閃耀回歸了,可是李誕reaction像極了我本人上熱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Reaction是什麼意思?做了reaction是什麼梗?
  • 李誕,到底是一顆什麼蛋
    李誕的欣賞者,主要來自(當然,也已經不年輕了的)90後群體。為啥這麼喜歡他?簡單,沒距離,以至於好多人都覺得——李誕中有我,我中有李誕。一樣的懶。《奇葩說》最新一期的結尾,李誕也走了一下心。跟現在的很多90後一樣,因為怕被嘲笑,羞於熱愛、談夢想。
  • 「電車難題」的難題
    在這些思想實驗中,「電車難題」大概是最著名(或者最臭名昭著)的一個問題了,它探討了犧牲小部分的人來拯救電車上更多人性命的可容許性。除了「電車難題」以外,還有數千個其它的思想實驗,有些案例甚至包含了多達數十個不同版本。考慮到思想實驗的存在幾乎和哲學自身一樣久遠,最近的哲學界對它的重視程度似乎有些異乎尋常了。
  • 電車難題的經濟學解釋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大致內容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
  • 電車難題的六大主流觀點(上)
    好了今天我們來說電車難題,痴迷於電車難題的男人們就是電車痴漢。1967年,英國哲學家菲莉帕-福特提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基本情況我想各位老闆都十分清楚,就是說有個火車失控了,而火車道前方有五個人,為了不撞死這五個人,火車司機可以選擇變道駛入另一條岔路,但這條岔路上有一個人,那麼火車司機該做出變軌這一操作嗎?
  • 道德永遠是個「難題」——電車難題、自利與理性
    電車難題的無奈答案在《蝙蝠俠:黑暗騎士 》中,小丑劫持了兩艘緊急疏散城市人口的渡輪,一艘船上是普通公民,另一艘船上是囚犯。就這樣,諾蘭把哲學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搬到了商業電影的熒幕上:一輛電車即將撞上兩群人,一邊人更多,一邊人更少,你手裡掌握著決定電車方向的軌道控制器,你會如何選擇?
  • 李誕下一步怎麼說「人間不值得」?
    李誕是一個蒙古人,他的外表不像帥他生來就有一張喜劇的臉,在他的身上我沒有看到蒙古人的英雄,而是看到了他的喜劇才華和才華。他年輕時讀了很多書,喜歡寫作。他從一個無名的段子手成長為《吐槽大會》策劃者和首席編劇。他還創立了「上海笑果文化」在節目最喜歡是李誕和池子「相愛相殺」。
  • 《姜子牙》不是「電車難題」!請不要再用道德,譴責劇情的刻奇
    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只能說豆瓣評分確實有著很強的輿論帶跑能耐。「電車難題」是在1967年經由菲利帕·福特提出的思想實驗(所謂思想實驗就是在腦海中通過邏輯推理去評判事情發展的對錯)。
  • 電車難題:自動駕駛汽車的道德難題
    那就是電車難題的升級版——自動駕駛汽車的選擇難題。具體的場景比如這樣,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在路上行駛,這時候突然冒出來一個人橫穿馬路,這時候人工智慧檢測到了這個意外,但是剎車已經來不及了,這時候它就面臨了一個選擇。如果不轉向,那麼會撞死行人,如果轉向,那麼乘客會死於翻車。
  • 從法律角度解「電車難題」,原來如此簡單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內最為著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大致內容可概括為:一輛有軌電車駛來,前方的軌道上有5個人,片刻之後這5個人就會被電車碾壓致死;此時你手邊有一個拉杆,拉動之後電車會變道,這5個人可以倖免於難,但變道後的軌道上也有1個人,這個人將被電車碾壓致死。考慮以上情形,你是否應該拉動拉杆?
  • 「電車難題」真有那麼難嗎?
    有一種解釋說,我們的大腦是高度模塊化的,有不同的功能分區,「效率腦」區別於「公平腦」,而且不在一個位置,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分別激活了效率腦和公平腦,因此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上述自相矛盾。但這其實算不上解釋,充其量是個描述。我們仍可以繼續追問:為什麼同樣是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卻分別激活了不同的腦區?
  • 中國在發電廠放了3000隻羊,就解決了困擾世界幾十年的難題
    在您關注後,您的留言評論小編都會看,您的建議和反饋同樣十分珍貴,希望您關注能見證小靜的一步步成長,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近一百年來,科技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日新月異。一百年來人們得到的科技成果比過去一千年還要多,因此人們們滋長了一些驕傲的情緒——就是沒有高科技解決不了的事。
  • 李誕們向左,脫口秀向右-虎嗅網
    兩個都是講脫口秀被大家認識的、都是在一些人眼中可以擔得起「中國脫口秀第一人」這個稱號的人,在這個周六晚上的境遇差別很有意思。短短一個周末後,李誕在各種自媒體文章裡已經從青年人的精神偶像、生活態度代言人,直接變成 90 後信仰崩壞的縮影。
  • 現在自動駕駛出車禍 更像是「酒駕」,無關「電車難題」
    福特提出了許多相關的場景, 其中之一就是現在著名的電車難題。 另一種假設是, 一群暴徒威脅說,如果法官不處決一個無辜的人,他們就會報復,殺死更多的人。法官該怎麼辦?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電車難題——在更多或更少的死亡之間做出選擇。 但是,大多數支持電車操縱員撞死一名工人的人,也會對陷害無辜的人感到震驚,福特寫道。
  • 當自動駕駛遇上「電車難題」
    讓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擔責,鼓勵人們了解其運行機制,才能慢慢找到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式「電車難題」的方案。不過在我看來,只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當要危及他人性命之時,汽車必須首先嘗試自殺。 並非「電車難題」 首先,來理一下我們試圖回答的問題。 對於我們正在討論的這些情況,顯然有些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