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逆光翀,專注職場領域的優秀創作者,做一名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有亮度的職場導師!
最近,在一期《奇葩說》節目中,被吐槽不會辯論的導師李誕火了一把。這期的辯題是:奇葩星球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隻貓,只能救一方。黃執中站在救貓的立場,說:「如果你選擇救貓,那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限;只有當你選擇了救畫,你才是聽到了遙遠的哭聲,你的層次才足夠高。」這一高見,幾乎徵服了所有觀眾。李誕上場,用三段論反駁:「近處的哭聲,你都不管,你管得了遠處的哭聲嗎?」他用一個記者朋友的故事循循善誘,隨後他引導觀眾進行深度思考:「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我們這樣自私地活著,但是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又不動聲色地煽動情緒:「而正是那些為了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目標,不計後果地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地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李誕講說的那個記者朋友的故事中其實蘊含了一個心理學知識,我們一定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拉杆?你作何選擇,我們不妨簡單分析一下兩種選擇的動機。
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人在面對第一個狀況:可以切換軌道,讓電車撞上一個人,或是不切換,讓電車撞上五個人時,都會選擇切換軌道。但是在面對第二個狀況:親手把路人丟下天橋,讓電車出軌,以拯救五個人,或是不動手,讓電車撞上五個人時,大多數人又會選擇不動手。顯示人類擁有的道德直覺,在第一個狀況中,像是功利主義一樣運作,而在第二個狀況中,則像是道德義務論者。
根據研究調查,許多人會選擇應該。這樣做的動機或許很簡單,一個換五個,多划算啊。如果註定要丟錢,但你可以選擇丟一塊錢和丟五塊錢,我相信人們都會選擇前者。但事實上,生命可以被這樣簡單的衡量嗎?
如果恰巧那一個人是未來的賈伯斯、愛因斯坦或者弗洛伊德呢?如果那五個生命垂危的人只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可有可無呢?甚至他們是五個強盜、騙子和罪犯,這時候你還會認為這五條生命比那一條生命重要嗎?
哪怕上述的情況都不存在,一個人和五個傷者都是情況類似的普通人,我們就可以因為更多人的生命或利益,就犧牲一個無辜者的生命嗎?這毫無疑問是不道德的。
事實上,還有許多人會選擇不應該。他們的理由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也沒有權利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毫無疑問,強制奪走一個人的生命,去換五個人的生命是不正確的。法律也不容許這麼做。但假如我們改變一下情況,如果不是五個人,而是五十個人,甚至五百個人呢?如果犧牲一個人,可以挽救五萬人的生命呢?如果犧牲一個人,可以挽救一個國家的人呢?你還堅持認為這麼做是錯誤的嗎?
其實,兩種選擇很難輕易區分對錯和優劣,它涉及到兩種哲學原則:
道德主義認為:人是目的,而並不是工具。因此,不能簡單認為五個人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更重要。不殺人是道德義務,救人亦是道德義務,這兩種道德義務發生了衝突。道德主義的意旨要求,在面對此類兩難選擇時,應當不作為。功利主義認為,從數量上看,五多於一。因此,五個人的生命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當必須放棄一者時,應當犧牲少數人的生命從而挽救多數人的性命。但是,功利主義面對的一個主要詰難是,生命是無價的,沒有人有權利,也沒有人有能力去比較五條命和一條命孰重孰輕。事實上,兩種主義作為兩把標尺,它們的評判在許多情況下是矛盾的。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犧牲一整支隊伍去拯救一名士兵的故事曾引起無數影迷的探討。但許多時候,我們做決定不僅會考慮到後果,還需要考慮到事件本身的對錯。例如我們在考慮行為的內在原則的時候,有些行為是絕對錯誤的,哪怕會帶來好的結果,因此犧牲一人救五人的做法是絕對錯誤的。相反,有些行為即便帶來了壞的結果,但行為本身則是正確的,例如小時候大家都有想給父母煮一頓飯,結果把廚房弄得一團糟的時候。
所以上述兩種主義就像兩把不同的道德標尺樹立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前我一直在想「當遇到這類兩難的問題時?我們該怎麼做?」
但是自從看了這集《奇葩說》李誕的論述,我感覺我釋然了,那些近處的哭聲和遠處的哭聲都是庸人自擾,人的一生可能有99.9%的可能我們大家都不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不需要做出類似的選擇,何必像心理學家或者哲學家那樣細細琢磨一道並沒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呢,做好自己,但行好事。大家對於這個話題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