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

2020-12-08 中國畫報出版社

歷史常常聚焦於偉大人物的功績,古希臘歷史也不外乎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們著書立傳,筆下儘是亞歷山大大帝、荷馬和蘇格拉底。

但是,在城邦中生活、死去的普通的古希臘人,從沒有領導過軍隊,沒有寫過一部史詩,或提出過新的哲學思想,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做什麼的?在那樣的時代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

支離破碎的文獻、記錄和考古證明給了我們答案。

社會是怎樣構成的?

各個城邦的社會結構起源於戰場上的布局。為了有效禦敵,需要大量的士兵組成方陣,並且保持隊形。

如果士兵覺得自己是所守護城邦的一分子,那麼在戰場上就更有可能勇敢殺敵。

古希臘的公民思想也因此誕生:

如果每個人在戰場上都要加入方陣、參與戰鬥,那麼在城邦中他們也應該參與政事。

▲ 圖為18世紀對古雅典城的刻畫,可以看見衛城和廣場

公民最嚴苛的義務是接受城邦召喚,加入方陣(多數城邦四年中有三年在打仗,公民受召參戰的頻率是很高的)。

此外,他們還具有公民責任。他們必須參加501人的陪審團(人數之所以眾多,是為了防止陪審員收受賄賂),而且多數人還要參與500人的議會。

富裕的公民遇到緊急情況時需要納稅(如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並按要求支付特殊的費用,如戰船費,慶典活動以及新建體育館的費用等。

在古希臘,獲得公民身份成了一種理想,而公民身份僅限於完成軍事訓練的成年男性。

▲ 圖為兩支重裝步兵,手持漆色鮮亮的盾牌在廝殺

城邦還有其他的居民,不過他們的社會地位因身份而不同。

雅典的外國人被稱為外邦人。

這類人有義務服軍役,但沒有公民身份,不能參與選舉、擔任公職或擁有土地。不過,他們有權利參與司法程序。

作為外邦人有諸多限制,但在公元前5世紀早期的波斯戰爭之後,雅典就接收了大批移民,比如往安全的地方出逃的愛奧尼亞人。

在之後的幾十年裡,外來人口持續增加。到公元前431年達到2萬人,大概佔到了雅典人口的十分之一。

▲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最為知名的人物之一,但因他出生於古希臘北部,在雅典城被列為外邦人

按規定,外邦人每月要支付一德拉克馬的人頭稅,否則就會被貶為奴隸。

處於社會等級最底層的是奴隸,佔到雅典人口的四分之一。奴隸務工的作用在希臘社會不可小覷,它使公民有時間參與民主管理。

蓄奴規模通常不大,因為買賣奴隸的利潤並不大。

女奴通常用來做家務、做飯或幹其他雜事。男奴常常兼有自己的作坊,從事貿易,偶爾也能掙足夠的錢贖回自由,獲得外邦人身份。

▲ 圖為墓碑雕像,一名奴隸正在侍奉去世的主人

女性的地位通常比奴隸好不了多少,尤其是在雅典。

女性無權參與政事,名下不能擁有財產,常常依附於丈夫、父親或其他男性親屬。她們多數時候待在家裡,進行編織或演奏樂曲。

購物通常由奴隸來完成,女性走出家門的最好機會是打水。不過,在富裕家庭,打水也由奴隸來做。

只有在宗教方面,雅典女性才享有自主的機會。

雅典城的保護神雅典娜由女祭司侍奉,其他神靈祭拜的中心環節中也有女祭司參與。賽思摩佛羅斯節用來紀念德墨忒爾和慶祝豐收,只有女性參加。

▲ 圖為特爾斐神廟裡的阿波羅女祭司。米開朗基羅繪

還有春季酒神節用來紀念酒神狄奧尼索斯,氣氛尤為熱烈,女性可以離開市區,敞開飲酒,男人則通常要遠離慶祝中的女性。

孩子們如何接受教育?

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亞里斯多德認為, 「 教育源於痛苦,終於甜美。」

多數古希臘城邦把教育看作幫助人們成為未來合格公民的途徑。

不過,城邦在教育上起到的作用很小,教育的重任落在父母和私家教師身上。

孩子長到18歲時城邦開始介入,要求他們服兩年的兵役。早期教育沒有統一的形式,通常是在家,由母親或奴隸擔任教育者。

從6歲起,多數古希臘男孩會上三種不同的課程。

他們要為這種特權付費,只不過費用很低,除去最為貧窮的家庭之外,所有人家都有能力讓孩子至少上幾年學。

▲ 紙莎草紙很昂貴,因此上學的古希臘男孩子用蠟板和鐵筆學習讀寫算

授課通常在教師的家裡進行,每個班級有10到20個男孩。

第一種課程教文法和基本知識。等到有能力學習更長的作品時,男孩們開始學習荷馬史詩,並能夠成段背誦。

第二種課程的老師是琴師,教音樂相關的知識,包括音樂、舞蹈、各種詩歌。

最重要的是體育課,由體能訓練者來教授。學生在這裡學習各種運動,如跤、跑步、擲鐵餅和投槍。

古希臘人普遍認為體能訓練很有必要,有益身體健康,改善體型。最為重要的是它令男孩們為服兵役做好了準備。因此,體育課老師是所有老師中收費最高的。

▲古希臘有著強悍的武士文化

進入青少年時期以後,多數男孩的教育終止,開始學習經商。

不過,富裕的家庭會繼續掏錢,讓孩子跟隨智者、四處講學的哲學家兼老師(從一個城鎮轉移到另一個城鎮,講授修辭技巧)學習。

對有抱負的古希臘年輕人來說,修辭技巧是一種重要的技能。能把話說好,影響議會和法庭是獲取權力的不二途徑。

公元前392年,伊蘇克拉底(Isocrates)在雅典建立起一所永久性的修辭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這讓他積累起相當可觀的財富。

不過,並非所有的雅典人都認可伊蘇克拉底傳授的價值觀。

有的雅典人指出其弊端,認為過於強調了修辭在教育體制中的作用。

雅典作為民主城市,遇到重要決定,都要召開全體男性公民大會,通過投票進行表決。雅典曾被斯巴達佔領。很多雅典人把戰爭失敗歸因於教育:

不是因為公民不懂得投什麼票,而是因為修辭技能讓某些人說服議會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隨著哲學在古希臘的發展,教育作為終身學習的思想開始出現。

▲ 圖為在龐培古城柏拉圖學園發現的馬賽克圖像

公元前387年之後,柏拉圖首次出訪義大利和西西里島後返回,創辦了雅典學園。人們通常認為,這家學園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學。

與伊蘇克拉底不同,柏拉圖不太注重修辭學,學生們可以學習數學,科學,辯證法以及政治。

亞里斯多德曾是雅典學園的學生。他在學院學習了20年,然後才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並建立起自己的學校——呂克昂學園。

在古希臘,正規的教育對象僅限於男孩子。富人家的女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老師通常由奴隸擔任,教女孩子讀書、寫字、吹長笛。

只有在斯巴達,女孩子才可以接受正規教育。

除了學習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斯巴達女孩還進行體能訓練,甚至學習跑步、摔跤和投擲。

▲ 斯巴達女孩和男孩一塊訓練

這一時期的人們認為,強壯的女性可以生出強壯的後代,還可能成為緊急時刻的最後一支防禦力量。

古希臘人做什麼工作?

對多數古希臘男人來說,最理想的人生莫過於做一名悠閒的紳士。

這種紳士不必為生活奔波,可以把精力投入城邦的政治與社會義務中。

一個公民要在直接民主制中充分發揮作用,必須見多識廣,有能力參加各種討論、辯論,為政策制定施加影響。

不過大多數古希臘人沒有這麼幸運,有閒在廣場消磨時光。

阿提卡有半數以上的人在鄉村勞動,要麼種自家的小塊耕地,要麼租種富人的耕地,按一定的百分比上交收成。

那些在城市裡工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生意人,負責著城裡人的日常需求,如鐵匠、雕刻匠、繪畫者、木匠,等等。但他們很多人是公民。

奴隸可以代表主人做生意。相對於做家務的家奴,這些奴隸在生活上有一定的獨立性。不過,他們掙的每一分錢都屬於主人。也有少數可以自己保留一小部分。

受僱於成功手藝人的不單單是奴隸,窮困的公民也會在作坊中幹活,儘管為其他希臘人做工身份尷尬。

受僱公民的地位甚至比奴隸都低,因為奴隸至少還有一定的職業安全感。

▲ 古希臘的經商者既有為主人幹活的奴隸,也有非常富裕的自由商人

商業的發展使古希臘人互相之間聯結起來,並且與外面的世界有了聯繫,如波斯、印度、英國、中國。

就這樣,各個城邦開始專職於某一行業。

科林斯以制瓷聞名,尤擅製造雙耳細頸酒罐,用來盛放橄欖油和酒,銷往整個希臘和外國。到後來被雅典的制陶商取而代之。但科林斯後來又開發了新的金屬製造業務。

▲ 紅繪式陶器在雅典成為一種新的藝術潮流。這種陶器在黑色的背景上繪出紅色的人物和紋樣,易於辨識,取代了原產於柯林斯的老式黑繪式陶瓷

此時,最好的紡織品產自米利都,最好的羊皮紙產自凱拉米克斯。

隨著各行業的發展與繁榮,新型的工業、銀行業和貸款業務也發展起來。現金流量巨大的商人憑藉信用證貸款,在生意結束時歸還。

因為這種借貸關係,一些愛奧尼亞的城邦不得不僱用金融顧問,記錄現金流,也因此促進了複雜金融系統的發展,並為公民提升社會地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雅典曾有位叫帕西翁的奴隸,因為在經營信貸業務中表現出非凡的才智而獲得了自由。

他繼承了主人的銀行業務,建立起一家制盾廠,給國家捐贈了1000塊盾牌和1艘三列槳座的戰船,並因此被授予雅典公民稱號——對一個曾經的奴隸而言,這是極高的獎賞。

本文內容摘選自《諸神退位:古希臘的日常》

相關焦點

  • 走進幾千年前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探究古希臘神話起源與文明歷史
    奧運會的全稱叫做奧林匹克運動會,它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雖然這個兩千多年前面積並不大的國家對當今世界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一提起「古希臘」這個名字,很多人首先想起來的還是它那些有關於神話的傳說。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也涉及到神話。
  • 身體與靈魂的和諧,古希臘公民為何能在休閒生活中「理性」運動?
    但作為歐洲文明搖籃的古希臘,那裡的城市公民卻早早地興起了休閒運動之風,領先於同時期的諸多地區。那為何古希臘人會如此早的產生休閒運動觀念呢?這種觀念對我們的日常運動又能帶來什麼啟發?古希臘人將體育運動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追求身心的平衡發展1.把體育運動當做是生活的一部分,與生活高度融合對於古希臘人而言,體育已經滲透到思想、政治、實踐活動等諸多領域,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古希臘神話的特點。
    古希臘神話主要由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大部分組成。神的故事主要包括開天闢地,神的產生、神的譜系、天上的改朝換代、人類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動等,其中又分前奧林匹斯神系和奧林匹斯神系兩大階段。古希臘神話的特點:(1)具有人神同性同形的特點。人和神同樣具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希臘神話中的神實際上是人化的神,希臘神話中的人實際上是神化了的人,顯示了希臘神話的進步性、現實性。(2)人本主義與樂觀主義並存。
  • 古希臘的高度理性主義
    其實所有商朝的人都像商王一樣,很迷信,都很自然地認為整個世界所有事情都是神靈支配的。而在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宗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不那麼起眼,神廟只是神來暫住幾天的地方,不是人們宗教集會的固定場所,也沒有其他古老文明裡面專職的祭司群體,古希臘的政治權利也不是神權統治。
  • 古希臘神話:神與人同形同性
    古希臘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相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神與人同形同性。神與人同形同性所謂「同形」是指神和人有著一樣的形體,而不是三頭六臂。在希臘神話裡,男神通常有著一身健美的肌肉,突出男性剛強、力量的一面。女神都有著婀娜的身姿,突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
  • 古希臘人如何回答我們的道德困境
    怎樣證明古希臘的道德思想對今人仍然是有意義的?我認為古代的道德是一種既無抽象的法律、又無斷然的命令的道德範例。它的中心問題是懂得過哪種生活和怎樣培養自己的性格,道德的完善是與幸福的獲得相聯繫的。這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道德觀,道德的發展從自身出發,最終形成個人的道德品格。康德曾批評柏拉圖的道德哲學,認為後者捍衛的是一種自私的道德觀,僅僅只關注道德的施動者。
  • 宗教、文化、儀式,古希臘植被隨處可見,為何還會產生植物崇拜?
    希臘遺址二、植物崇拜存在於古代希臘人生活的方方面面1、典禮儀式上不可或缺古希臘植物崇拜中的神聖行為豐富多彩,出現於各種儀式與生活之中,供奉神靈的場合與儀式、婚喪儀式、祝禱儀式,以及古希臘人的社會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之中都有植物崇拜的身影
  • 奧林匹斯山,古希臘人尊奉為神山,是奧運會的發源地
    奧林匹斯山,古希臘人尊奉為神山,是奧運會的發源地歷史悠久的古希臘文化植根於古希臘神話的肥沃土壤裡,而奧林匹斯山則是希臘神話的載體。中國人認為神仙都住在天上,而古希臘人認為統治世界的諸神就住在奧林匹斯山上,因此把它尊為「神山」。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古希臘人比現代高科技世界做得更好的11件事
    儘管許多人都意識到希臘無疑是有史以來對人類文化有著驚人貢獻的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古希臘人在技術水平上有多先進。許多技術領域的發明和發現都歸功於它們,儘管其中一些發明和發現在整個世紀都得到了改進。然而,即使以現代標準衡量,古希臘人也太神奇了,不可能是真的。
  • 「古希臘人站在海邊,眺望著紫色的大海」,等等,大海是紫色?
    實際上在古希臘文學的世界裡,你根本找不到單純是藍色的大海或者天空。同樣奇怪的是,古希臘人的詞典中沒有黃色的概念。他們用 xanthos 這個詞來形容變化多樣的各種黃色:眾神閃耀的金髮、琥珀、泛紅的火焰。Chloros 這個詞與 chloe(草)有關,因此古希臘人用它形容綠色。但是,Chloros 也能表示像蜂蜜那樣的亮黃色。古希臘人對顏色的體驗似乎和我們不太一樣。
  • 古希臘神話中隱藏的愛情觀,為什麼宙斯最愛的人是他?
    如果要論神話的文學性、故事性,我認為當屬古希臘神話為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古希臘神話那是相當「精彩」。這可能得益於古希臘神話的傳承,主要依靠詩人、作家之類的人群,因此古希臘神話故事,充滿戲劇性和民俗特色。而中國神話,主要由古代歷史學家記錄整理,因此風格偏正式。簡單的說,中國神話更注重神性的體現,而古希臘神話更注重人性的體現。
  • 古希臘人兩千年前即已製造計算機(組圖)
    新發現的奧林匹克計時器北京時間7月3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研究人員表示,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人便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一個裝有刻度盤、齒輪和嵌齒的盒子,在這臺「超級計算機」的幫助下,古希臘人能夠提前幾十年預測日食和月食。
  • 想要了解古希臘文明?那首先得聽他們的神話故事!
    只有古希臘的神話人物不僅跨域千年的歷史流傳下來,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廣為傳播。本書的作者武漢大學的趙林教授認為,古希臘神話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原因有二。一是古希臘神話具有優美的文化形態。在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神的特點是「神人同形」和「神人同性」。所謂神人同形就是神具有人的身形和外貌。所謂神人同性則是指這些神也具有人的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他們行事作風完全按照個人的心情,根本不受道德的約束。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社會結構、歷史背景中解讀,認為古希臘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樸素的自然主義,但缺乏歷史意識和批判精神。作者發現,自泰勒斯到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和智者,古希臘哲學流派中暗含著一條思想主線,它奠定了古希臘哲學的基本格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是對其的發展和完善,這就是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傳統和本質與現象的區分問題。蘇格拉底哲學的轉向:捍衛巴門尼德本體論傳統一些學者將蘇格拉底哲學視作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向」,即蘇格拉底將哲學研究中心從對自然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人自身的倫理生活上來。
  • 古希臘柱式識別指南
    原標題:古希臘柱式識別指南 提起古希臘,相信不少小夥伴的第一反應是傻傻分不清關係的奧林匹斯眾神,但其實,古希臘還有一樣能令很多人迷茫的「大殺器」——古希臘柱式。
  • 古希臘文明之希臘神話
    古代希臘人喜歡口述文學作品,除了荷馬史詩之外,還有許多神話傳說。在與自然鬥爭的過程中,許多英雄的業績也開始在古希臘人中口耳相傳,經過藝術的再加工,逐漸發展成豐富多彩的古希臘英雄傳說。同時,這些英雄也受到了日後希臘城邦和部落的祭祀和崇拜。
  • 生活的藝術就在日常的細節裡
    對日用品講究的人,大概都是細節控,不知你有沒有同樣的習慣,我日常使用杯子碟子碗,跟穿衣服一樣,會根據季節、天氣、心情、環境、食材,來搭配。就是喜歡用賞心悅目的東西,讓自己切切實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社交媒體上,常常看到生活美學、儀式感之類的字眼。當我明白美可以成為每一天每一餐的日常後,我很少使用並儘量避開這兩個詞。不需要談什麼高大上的概念,也無需聽生活應該怎麼樣的雞湯。
  • 諾貝爾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近日,接力出版社翻譯出版了韓國科普名家李鍾鎬的「漫遊諾貝爾獎創造的世界」叢書,從日常生活角度系統介紹諾貝爾科學獎。該叢書解析諾貝爾獎的全新角度,或許能在這個冬季如「韓流」般帶來一股科學教育的清新之風。    每年的10月中旬,無一例外都會有一個備受關注的新聞焦點——在瑞典和挪威公布的五項諾貝爾獎獲獎者名單。
  • 古希臘神話也用泥土造人?他們的「女媧」是誰?
    說起古希臘神話,我們很多人也不陌生。遠了不說,奧運會就是起源於古希臘,跟古希臘神話息息相關。更別說我們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常見的古希臘神話元素了。其實古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頗有相似之處。就比如說造人神話這一塊,古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就極其相似。按我們中國神話的說法,是女媧大神用泥土捏出了人類。而古希臘神話中,人類同樣也是用泥土捏出來的,那麼這位古希臘神話中的「女媧」是誰呢?古希臘神話傳說中,人類是由一位叫普羅米修斯的泰坦神,參照自己的摸樣,用泥土捏出來的。
  • 蘇格拉底與波拉克西特列斯:古希臘藝術的自覺意識和規矩意識
    古希臘人的制度意識、規則意識深深印刻在他們的心中,不僅體現在他們的政治制度上,還體現在他們的藝術裡,他們的藝術裡面,有重要而且不可違背的規範。雖然這幅彩繪花瓶仍然具有很強的宗教作用和政治作用,它展現的仍然是古老的神話題材,但是在這一幅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古希臘人對於藝術表現激發的探索和開發。到了公元前五百多年到公元前四百多年這一段時間內,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在那個社會仍然是最低微、最不惹人注目甚至會遭到歧視,但是這一時期藝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