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翻譯的時代

2020-11-25 小婷講歷史

與伊斯蘭世界的接觸,無疑對西方思想起了一種刺激作用,這種接觸也成為一種媒介,西方世界通過它重新認識了古希臘哲學。阿拉伯哲學的創造力在13世紀時已經消退,而這時的西方思想重又開始展翅翱翔。經濟和社會狀況的改善也為思想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廣泛的基礎:商務活動和遠洋貿易開始繁榮起來,農業生產力日益提高,城市也相當繁榮,城市市民過著非常自信的生活,因而文學和科學也成為公共事業,它不再為宮廷、教堂和寺院所獨佔。

12世紀時,古希臘人遺留下的文化遺產的一大部分才首次為西方世界所了解。這時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翻譯風潮,人們把許多被翻譯成阿拉伯語的古希臘著作又翻譯成拉丁語,當然針對這些著作而寫的阿拉伯語評論以及使用阿拉伯語寫作的猶太思想家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了拉丁語。古希臘著作有時也會繞一個彎,也就是說,它被翻譯成希伯來文後又重新返回歐洲。後來,人們也直接從古希臘原文把古希臘著作翻譯成拉丁文。再後來,人們又把古希臘著作從拉丁語翻譯成了漸已發展成熟的歐洲各民族的語言。

在這個「翻譯的時代」中,值得一提的翻譯家有12世紀的柯雷默納的格哈德,他在託萊多發現了那裡收藏的很有價值的阿拉伯文書籍,並且把其中的70—80卷著作翻譯成了拉丁語,這是一項非常值得稱道的功績,此外還應提到的是13世紀的莫爾貝克的威廉,他是佛蘭德人,他將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直接從古希臘語翻譯成了拉丁語,從而使西方世界開始對其有所了解。此後,對亞里斯多德的研究,特別是對他之前尚未被人們認識的關於自然和國家學說的研究,持續了幾個世紀之久。

在開始討論鼎盛時期經院哲學的兩位主要代表人物之前,讓我們再簡單回憶一下這一時期的幾個主要特點。

(1)亞里斯多德的統治地位

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統治地位就被奠定後,它一直持續到16世紀。除亞里斯多德之外,沒有一個單獨的個人能夠這樣完全統治過西方的思想。從12世紀開始,通過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介紹亞里斯多德的全部著作開始為歐洲人所了解,特別是他的此前鮮為人知的形上學和物理學著作。人們把他的著作從阿拉伯語翻譯成拉丁語,自13世紀始,他的著作也被直接從古希臘語翻譯成拉丁語。起初,教會對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心存顧慮,主要是因為,他們擔心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著作也會以亞里斯多德的名義跟著流行起來。但是,當13世紀時這些著作的真偽被辨明以後,他們的顧慮也就打消了1210—1215年,教會還嚴格禁止對亞里斯多德自然科學的研究,而過了20年之後,教會不僅公開允許對其進行研究,而且還規定,如果有人沒有閱讀過亞里斯多德,那麼他就不能獲得碩士學位。亞里斯多德的聲望是如此之高,以至於人們在世俗事務中把他看作基督的先驅,而在宗教事務中則把他與基督的先驅施洗者約翰內斯相提並論。他簡直就被看作一切塵世智慧的不可逾越的集大成者。

(2)基督教思想、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思想的接觸

「在此並不缺少一種認識,即這涉及一種來源於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智慧,它與基督教思想截然不同。更確切地說,應該特別強調的正是這一點。因為亞里斯多德好像還不足以是非基督教的,穆斯林和猶太注釋者還必須去開發他的學說中的真正意義。正如那個大異教徒被稱為『哲學家』,那個所有穆斯林中最為背叛基督教的阿威羅伊也被稱為卓越的『注釋家一』。」十字軍東徵的時代,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產生了累累碩果。在哲學領域內,基督教思想與非基督教思想,甚至說與反基督教思想和思想體系進行了接觸。在航海業、城市和貿易的發展文學藝術、建築藝術、地理以及其他科學方面,歐洲都得益於這次廣泛的文化交融所產生的刺激作用,從而豐富了自己。

(3)合一

在神學領域,形成了一個這種「合一」的初級階段,這就是所謂的《箴言集》,它主要由彼得·朗巴爾德所寫。他把基督教的主要教義按照問題範圍做了劃分,以教父格言的形式排列在一起,讓人一目了然。十字軍東徵使歐洲人的地理、社會和思想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起來,通過了解亞里斯多德和阿拉伯科學,學者們的知識也變得異常豐富起來,這使得經院哲學思想本身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並且它的概念也劃分得更為細緻,所有這一切促成了一種哲學的追求,即它要把所有已知的知識囊括進一個涵蓋一切的封閉的世界觀體系之中,囊括進一個「涵蓋所有科學知識的百科全書式的體系之中,它在神學中走向頂點可以把它比作這一時期的那種高聳入雲的哥德式大教堂。」在中期經院哲學的偉大「合一」中,這種追求達到了它的頂點,通過對大量的知識素材的整理,一個基督教的宇宙圖景就被描繪出來,人類、自然、靈魂以及超凡世界都被囊括在一起。

(4)大學和修會

中世紀的大學是一種超越民族界線的文化機構,它將所有的知識領域都囊括進來,最後在無所不包的基督教神學那裡匯總到一起。在中世紀中期,哲學在剛剛誕生的大學裡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家園。巴黎、科隆、牛津、博洛涅和帕多瓦都有較為著名的大學。大學從而取代了迄今為止存在的那些寺院學校和神學院的地位。哲學的維護成為藝術系的任務,它與神學是分離的。

各會的託缽僧修會和多米尼克修會成為哲學和神學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的活動中心。在四位中期經院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中,有兩位是方濟各會修士:哈勒斯的亞歷山大和波拿文都拉。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有補充的可以給小編留言!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學者翻譯前蘇格拉底哲學殘篇
    學者翻譯前蘇格拉底哲學殘篇 2014年05月14日 08: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春海 張夢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史學巨著《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惠澤國人
    它發端於阿克頓勳爵策劃與主編的14卷本《劍橋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編劍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為名,於上世紀末陸續翻譯出版,惠澤眾多中國學人與世界史愛好者。    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於2010年底獲準立項。
  • 哲學的時代擔當|從陸谷孫的翻譯智慧看機器翻譯的未來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資深翻譯專家陸谷孫先生,最近不幸因病醫治無效而辭世。我不是學習英語專業的,但因為關心與機器翻譯相關的人工智慧的哲學問題,故而平素也就多留意陸先生關於翻譯問題所發表的一些真知灼見。在此篇小文中,筆者借悼念先生的機會,從「如何對人類的翻譯機制進行機器模擬」的角度,重新發掘一下陸先生翻譯思想中的一些洞見。
  • 《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全面展現文藝復興哲學多樣面貌
    布克哈特(Burckhardt)傑出的論著,關於哲學對文藝復興文明的貢獻基本上保持沉默,而盎格魯-薩克遜學術傳統通常認為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死後的兩個世紀,如果有什麼意義的話,也只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新哲學」英雄般時代的陪襯。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作者簡介:高策,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所教授;喬笑斐,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所講師。  標題注釋: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量子論與新科學哲學的興起」(16ZDA1l3)階段性成果。第一階段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代表,構成了整個物理學的支柱,其應用被延伸到了幾乎所有物理學的分支領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第二階段以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和宇宙學的標準宇宙模型為代表,在物理學的統一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第三階段以超弦與圈量子引力為代表,雖然目前它們還只是數學結構,而非成熟的物理理論,但正因如此,哲學討論的意義更大。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文明正處於巨大的斷裂中,哲學已經不能靠回憶和美化過去時代度日了。哲學必須具有未來性。」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長孫周興在2018年首屆「未來哲學論壇」上曾這樣說道。 孫周興是尼採和海德格爾哲學研究專家,近些年開始對當代藝術理論和技術哲學尤為關注,組織和主持了一系列學術活動,主編有《未來哲學叢書》,出版有《未來哲學序曲——尼採與後形上學》。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本體論」是哲學中的一門,如果本來沒有哲學,又怎會有本體論呢?中國人以前分「經、史、子、集」四部,最重視的是「經」,「經」是儒家成德之學,「史」是歷史,「子」是其他諸子的思想,「集」是文學,這種分類中沒有甚麼哲學、本體論等項目。由此而言,中國當然沒有哲學,沒有本體論。
  • 學術| 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與實踐——從一次哲學翻譯(中譯英)工作...
    對談嘉賓 |[美]麥查德 鬱振華 吳冠軍等 摘要 《成己與成物——意義世界的生成》系楊國榮教授「具體的形上學」三書之一,其英譯本已由印弟安納大學出版社作為「世界哲學」系列之一出版。
  • 翻譯:阿祖萊2020年世界哲學日致辭
    2020年世界哲學日在許多方面都是非同尋常的。今年的世界哲學日慶祝活動,適逢一系列危機:健康危機、經濟危機、氣候危機、以及存在危機。這場疫情多方面考問著我們的社會,從我們與集體的關係,到我們作為個體的存在狀況,以及我們的經濟和政治制度。This Day is therefore particularly meaningful this year.
  • 【思想中國】謝地坤:外國哲學研究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代表性著作有《費希特的宗教哲學》《走向精神科學之路》《西方哲學史》(第六卷,主要作者)《西方哲學史》(第七卷,主編兼主要作者)《求真至善 唯美——謝地坤自選集》。對於西方其他哲學著作和思想,我們基本是棄之不顧,比如希臘羅馬哲學,16~18世紀經驗論和唯理論哲學,法國啟蒙哲學,意志哲學、生命哲學,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分析哲學等等,這就使得我們西方哲學的研究不僅與世界相分離,而且也違背了「哲學是時代的精神」這一宗旨。
  • 彼得·沃森 |思想史
    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後的魔法師,最後的巴比倫人和蘇美爾人,他和不到一萬年前那些開始鑄造我們思想遺產的人用同樣的眼光注視著這個物理世界和思想世界。」當然,對我們來說,牛頓仍然最主要是建構現代宇宙觀念(即宇宙因為重力作用而凝聚成形)的人。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專家:思想史能夠保存哲學上的「瀕危物種」(圖)
    我想要理清當代法國哲學理論裡那團有創造性的亂麻——這些年來美國這邊很受其影響。它也源自我早年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概念的研究。我注意到,總體性概念的批評者中,有些人非常懷疑『上帝般的視野』,也就是從上往下俯瞰的全知全能的視野,而欣賞一種與世界更切近、沉浸於其中的關係。因此,我認為我們語言中的視覺隱喻,以及實際上的視覺經驗,都是有政治意涵的。
  • 世界變了,你還沒變!《人類世的哲學》出版,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世代,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孫周興認為,「人類世」意味著一個文明的大變局,即自然人類文明及其精神表達系統的頹敗以及技術統治時代新人類文明的形成。在該書中,作者力圖突破技術樂觀主義與技術悲觀主義的線性思維藩籬,開展一種「二重性」或「二重化」的技術哲學和生命哲學之思。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康德二、康德的重要著作1755年《自然通史與天體理論》1756年《物理單子論》1766年《視靈者的幻夢》1770年《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1775年《論各種不同的人種》1781年《純粹理性批判》1783年《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1784年《從世界公民的觀點撰寫世界通史的想法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他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例,指出其產生本身就是由闡釋走向創造的變奏,在這一發展歷程中,個體、群體、整體各層面交互作用。他近一步回顧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指出其大體呈現出「創造—闡釋—創造」的轉換周期,同時也是「闡釋—創造—闡釋」的發展態勢。郭湛先生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後,學界發生了從重視「論」欠缺「史」到重視「史」欠缺「論」的轉變。
  • 鮮為人知的哲學迷幻史
    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誠如本文所言,人類最早的哲學與神學思想的萌芽可能就受惠於致幻物質的使用。巫覡宗敎將其使用在治癒、佔卜、通過儀式與綜攝等活動上。當迷幻藥物或其他物質,例如菸草,被使用於宗教用途時就稱為宗教致幻劑。迷幻藥物近些年在西方也被嘗試使用在治療憂鬱症、藥物成癮、叢集性頭痛等疾症。
  • 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威海舉辦
    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教育國際研討會現場9月21日至22日,由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世界翻譯教育聯盟主辦題為「翻譯教育與新時代翻譯實踐」的翻譯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山東大學威海校區舉辦,來自全國十餘所高校、出版社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 讀《世界哲學史》3-1——古希臘哲學之前蘇格拉底時期
    1、前蘇格拉底時期——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2、鼎盛時期——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哲學3、後亞里斯多德時期——亞里斯多德之後的希臘羅馬哲學前蘇格拉底哲學是第一個接受東方數學的天文知識的希臘人,是古典哲學和現在哲學的鼻祖。據傳說,他曾經有過如下問答:問: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答:認識自己。
  • 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
    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鑑。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首先要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基礎的學問——歷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