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時代擔當|從陸谷孫的翻譯智慧看機器翻譯的未來

2020-11-26 上海觀察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資深翻譯專家陸谷孫先生,最近不幸因病醫治無效而辭世。我不是學習英語專業的,但因為關心與機器翻譯相關的人工智慧的哲學問題,故而平素也就多留意陸先生關於翻譯問題所發表的一些真知灼見。在此篇小文中,筆者借悼念先生的機會,從「如何對人類的翻譯機制進行機器模擬」的角度,重新發掘一下陸先生翻譯思想中的一些洞見。

 

陸先生於2015年經由「復旦外語」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討論翻譯技巧的短文。先生在文中指出,翻譯要講求做到「飛躍」與「抵達」,即從源語言的表達式的文化氣場出發,飛躍源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的文化隔閡,準確抵達目標語言中相應文化氣場中的那個「著陸點」。因為不同的待譯文本具有其各自的文化氣場,因此,譯者就需要根據語境的變化機敏地選擇最恰當的「飛躍路線」,在譯文生成過程的終端實現最順當的「文化軟著落」。

 

陸先生舉過一個翻譯案例,來說明這種「飛躍」與「抵達」。某出版社曾諮詢陸先生,如何為一篇題目為《租界》的中文小說,翻譯一個妥帖的英文標題。直譯當然是「The Concession」,但陸先生讀完小說,發現作者說的是發生在舊上海法租界的故事,所以就譯為了「In the French Concession」,並用介詞「in」強調了租界本身只是故事發生的場所,而非小說的真正描述對象。後來,出版社又改了主意,覺得題目應當換成小說的主人公名字,即「中國排骨」。但這又怎麼譯成英文呢?陸先生發現,若直接譯為「Chinese ribs」,洋人肯定會誤認為這是菜譜,而「排骨」在漢語語境中所具有的「纖弱秀氣」的意思就全丟淨了。或許其意思更接近於「Bony Green Knight」吧,但此詞帶有中世紀色彩,放置到小資味濃濃的上海租界的語境中,就有點關公戰秦瓊的「違和感」了。翻譯為「Bony She-Man」則脂粉氣過濃,因為根據小說,那個叫「上海排骨」的男人還沒有那么娘娘腔。總之,根據陸先生自己的描述,他就像直升機一樣在作為對象語言的英語領地上空盤旋,為尋找一處最佳的著陸地點而費心煩神。

 

可見,面對此類高度複雜的翻譯任務,譯者需要付出極大的心智努力才有可能向讀者奉上信、達、雅的譯作,而期間的腦力付出,有時甚會至遠遠超出用母語進行思想原創之付出量。面對如此艱巨的腦力任務,做人工智慧研究的工程師或許不免會「想入非非」:倘若吾輩能夠根據陸先生的翻譯精神編制出一種程序,讓機器自動進行文本翻譯,那該有多好啊!

 

但凡事都是「說易行難」。現有的機器翻譯的主流思路,分為「符號進路」與「統計進路」兩種。很可惜,這兩種進路都無法忠實地落實陸先生關於「飛躍與抵達」的翻譯經驗談。

 

先來看「符號進路」。按此進路,在機器翻譯中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巨型雙語語料庫,並憑藉現有的雙語翻譯詞典(如陸先生自己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搭架現成的源語言表達式與目標語言表達式之間的橋梁。更精細的相關建模工作甚至還要求對個別詞彙進行語義框架構建。譬如,「排骨」這詞的框架,就自帶有與諸如「豬皮」、「膏湯」、「蹄髈」之類詞彙相關的推理關係表徵。這樣,系統一旦觸發了一個特定詞彙,就會觸發與之相關的語義框架,並由此使得一些簡單的語義推理得以成為可能。

 

然而,對於符號進路的機器翻譯路徑的實現,需要編程員預先對大量雙語語料對應關係以及各個詞彙自身的語義框架進行建模。其工作的繁瑣度就不提了,其不靈活性更是其致命傷。具體而言,信息再完備的此類系統,也很難對前面提到的「上海排骨」這樣古怪的短語進行準確的信息解碼,因為在通常狀態下,譯者若不對整部小書有哪怕是相對粗淺的了解,此題目恐怕就只能被譯為「Chinese ribs」這樣的「菜名」。但對於現有的翻譯系統來說,對整部待譯小說進行「宏觀把握」,卻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統計學進路的機器翻譯,似乎能夠解決符號進路的機器翻譯研究所無法解決的問題。目前最流行的統計學機器翻譯路徑,乃是由所謂「深度學習」系統來實現的。概而言之,「深度學習」是一個升級版的人工神經元網絡系統,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在亞符號層面上將語義對象解析為一個複雜的特徵簇,然後通過神經元網絡的多層次加工,從中逐層將高階語義重新構造出來。按照此進路,一個諸如像「排骨」這樣的詞彙,就應當被還原為一簇特徵的矢量表徵,其原始形態只有數學特徵,沒有語義特徵。這樣一來,源語言表達式(如「中國排骨」)與目標語言表達式(如「Bony Green Knight」)之間在語義層面上的「彼此可譯性」,就可以被定義為兩個矢量表徵在數學層面上的彼此接近性。由於深度學習網絡允許系統對語義相似關係作出模糊處理,因此,其靈活性顯然超過符號進路的系統。

 

不過,與陸谷孫先生的翻譯智慧相比,深度學習網絡的火候還差得遠呢。且不提此類系統的運行所需要消耗的大量計算資源,光在一個問題上它就完敗於陸先生了:它必須有大量的訓練樣本,以幫助其在一類源語言詞彙與另一類目標語言詞彙之間預先搭建起大致的相關性關係簇——然後,它才能夠依循成例,摸索出與之比較接近的「跨越方式」。像陸先生那樣超越一切翻譯成例而進行創造性「跨越」的大本領,此類系統可是學不來的。

 

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陸先生的翻譯智慧,任何機器都無法模仿呢?我當然也不那麼悲觀。現有的機器翻譯進路之所以有問題,與其說是因為「超級人工智慧」這想法自身不靠譜,還不如說是因為業內人士太滿足於玩弄工程學層面上的「奇技淫巧」了,不愛琢磨學理層面上的抽象問題。翻譯畢竟是活生生的人做的活,譯者的翻譯技巧畢竟是以其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經歷為背景的。

 

考慮到這一點,機器翻譯就不宜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項目而「孤軍深入」,而應當成為人工感知、類比推理機制等相關領域內的研究成果的衍生產品。而這一條新進路,在國際上一般被稱為「通用人工智慧」,以有別於主流人工智慧。或說得更通俗一點,按此新進路,人工智慧專家與其去模仿老年陸谷孫的翻譯能力,還不如先去模仿陸先生咿呀學語時的「通用智力」,然後再求日益精進。在我看來,此路徑看似滄桑曲折,實際上才是人工智慧研究之「人間正道」。


作者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本文來源於解放日報思想周刊觀點版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合辦欄目《哲學的時代擔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欄目主編:王多

圖片編輯:雍凱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世界哲學史:翻譯的時代
    這時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翻譯風潮,人們把許多被翻譯成阿拉伯語的古希臘著作又翻譯成拉丁語,當然針對這些著作而寫的阿拉伯語評論以及使用阿拉伯語寫作的猶太思想家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了拉丁語。古希臘著作有時也會繞一個彎,也就是說,它被翻譯成希伯來文後又重新返回歐洲。後來,人們也直接從古希臘原文把古希臘著作翻譯成拉丁文。再後來,人們又把古希臘著作從拉丁語翻譯成了漸已發展成熟的歐洲各民族的語言。
  • 未來的世界:機器翻譯VS人工翻譯
    、汗水與智慧,每一步都充斥著經歷者的理想、信念與奉獻,我們的喜悅與驕傲是值得追憶的,也必將敦促來者們努力前行。但是,從目前機器翻譯的發展程度看,再專業也還達不到100%的翻譯準確率,解決人工的校對和修改這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這種編輯不是文字翻譯,也不是僅懂翻譯技能的編輯,而是必須有專業知識(如他們根據瀏覽源語文獻標題和摘要知道翻譯的需要和價值,在編輯翻譯文本時根據專業知識能判讀翻譯的錯誤準確以便核對原文)和專業翻譯能力的編輯。這就是語言服務的一種工作。
  • 機器翻譯七十年:百度領跑神經網絡翻譯時代
    TechWeb報導 機器翻譯距今已有70年的發展歷史。自上世紀40年代起,基於規則、實例以及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漸次登場,各領風騷。
  • 機器翻譯時代,英語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單詞和語法
    電腦出世時間雖短,卻足以成為今天最具代表性的,彰顯人類智慧的符號。從普及程度和綜合功能來看,完全可以直接雄居在人類工具排行榜第二名。位於榜首的是語言。其實,解放人類體力的工具,確實是人類智慧在現實中轉換的代表,可以代表進步,是我們人類智慧的應用。可是,解放腦力的工具,真的是好事嗎?語言與電腦,真的可以相提並論嗎?
  • 王維、楊絳與機器翻譯的本質
    那麼,如果對於英文的讀者來說,當他們看了英文的詩之後,是否能夠站到王維原作的情境當中呢? 這是一個非常哲學性的翻譯問題,到底有沒有完美的翻譯,翻譯到底能不能完美到讓你讀完這個東西之後,你立刻就能夠感受到原作的所有的附加內涵呢?
  • 機器翻譯正走入現實生活 未來還需要人工翻譯嗎?
    參考消息網2月21日報導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月16日刊登了題為《科幻作品中的翻譯機器現在成為現實》的文章,作者為本·麥金太爾,文章摘編如下:本周,我讀了一本250頁的俄文書,儘管我連一個俄語單詞都不會說也看不懂。
  • 翻譯行業的發展方向:機器翻譯VS人工翻譯
    近年來,機器翻譯技術有了很多新的突破,在實際的語言服務實踐中,機器翻譯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機器翻譯必將深刻影響翻譯服務行業,將給人工翻譯帶來實際的威脅。另一方面,機器翻譯以其人工翻譯難以比擬的速度,將提高人類對於海量信息的處理能力,彌補人工翻譯在速度和成本方面的不足。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無法迴避機器翻譯的發展。如何利用機器翻譯技術成了翻譯服務行業的重要課題。
  • 80本翻譯書籍推薦,CATTI、MTI和實戰翻譯指導
    4.何剛強《筆譯理論與技巧》,這本書從翻譯的語義、句法、使用策略等角度進行論述,理論與實例結合。5. 曹明倫《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是翻譯史、翻譯理論和翻譯批評的統一,對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進行了反思。6. 《中國譯學史》,當然,如果大家對中國的翻譯史感興趣的話還可以看一看陳福康先生的《中國譯學史》這本書,內容很有意思。
  • 機器翻譯能解放生產力嗎?
    機器翻譯能否代替人工翻譯」這類的話題呢?在翻譯領域裡,基於自然語言「神經網絡模型」的機器翻譯的出現,終於讓大家看到了顛覆性的技術。從中,大家看到「神經網絡」的革命性和未來性,內心中對這項技術有了些憧憬和疑問,也就有了如此疑問。我們不講總的機器翻譯歷史和時間軸事件,僅從應用角度到來看,軟體翻譯可以有三個階段。
  • 機器翻譯什麼時候能取代人工翻譯?知行翻譯公司認為不可能
    機器翻譯是通過計算機將一種自然語言(源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自然語言(目標語言)的過程。它是計算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機器翻譯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機器翻譯技術在促進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NMT機器翻譯技術,或將開啟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近日,在百度機器翻譯技術開放日上,百度技術委員會聯席主席、自然語言處理部技術負責人吳華博士表示,基於領先的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以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百度早在1年多以前就率先發布了世界上首個網際網路NMT系統,引領機器翻譯進入神經網絡翻譯時代。
  • 搜狗機器翻譯團隊獲得 WMT 2017 中英機器翻譯冠軍
    近年來,幾乎所有的研究機構在發表關於機器翻譯新方法的論文時,都會以 WMT 數據集作為實驗數據,並以 BLEU 評分來衡量方法的有效性,給出一個量化的、可比的翻譯質量評估,因此,WMT 數據集已經成為機器翻譯領域公認的主流數據集。
  • 陸谷孫手稿展:「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陸谷孫手稿展:「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11月18日,陸谷孫手稿展在復旦大學開幕,以紀念陸谷孫先生誕辰80周年。
  • 「落拓棗」與翻譯人生的甘苦
    原標題:「落拓棗」與翻譯人生的甘苦上世紀80年代以來,譯作是出版社的主攻方向之一,過去恐怕從來沒有過這樣持久的大規模翻譯出版運動。做文學翻譯工作的譯者有不少是文筆精湛的外文專家,有些甚至是翻譯家。而現在從事歷史、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著作翻譯的譯者當中,資深的學科專家並不多,敷衍了事趕活的普通學者不少,有的甚至還是在校學生。
  • 2020國際機器翻譯大賽:火山翻譯力奪五項冠軍
    此外,火山翻譯團隊還拿下了「德語 -英語」和「德語-法語」語向機器翻譯項目的冠軍,更斬獲了平行語料過濾對齊項目普什圖語和高棉語的兩項第一。39支隊伍角逐國際頂級機器翻譯大賽WMT國際機器翻譯大賽(WMT)由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 (ACL) 舉辦,是全球學術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機器翻譯比賽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學理基礎,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對中國哲學的期許,也是中國哲學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自20世紀上半葉中國哲學學科誕生以來,這一學科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面對時代挑戰、將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帶入新境界的過程。
  • 百度翻譯打造定製化翻譯服務、AI同傳等全產品矩陣 企業效率工具擔當
    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百度AI技術生態部總經理劉倩、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委員會主席何中軍進行主題演講,同時與在場的40多位來自金融、製造、能源等行業企業信息化負責人聚焦機器翻譯的價值、企業應用需求、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展開深入的互動討論,分享最佳實踐經驗,助力企業更好的提升機器翻譯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推動企業智能化升級。
  • B站「不靠譜」翻譯大賽:機器翻譯,還遠不能取代人工翻譯
    在國內知名的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上,很多up主上傳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機器翻譯視頻。 網友們把一些影視劇、動漫或者其他著名場面中的臺詞用谷歌翻譯重新加工。如果只是翻譯一遍的話,可能效果還不理想——它們錯得還不夠精彩。於是,網友們把谷歌翻譯的結果再翻譯成第三種語言,然後再翻譯成第四種語言,最後再用谷歌翻譯回中文。
  • 機器翻譯應用價值凸顯 百度翻譯豐富產品矩陣助力企業智能化升級
    機器翻譯作為人工智慧關鍵技術之一,正日益成為企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應用場景。12月1日,百度大腦開放日舉辦了以「機器翻譯 溝通全世界」為主題的專場活動。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百度AI技術生態部總經理劉倩、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委員會主席何中軍進行主題演講,同時與在場的40多位來自金融、製造、能源等行業企業信息化負責人聚焦機器翻譯的價值、企業應用需求、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展開深入的互動討論,分享最佳實踐經驗,助力企業更好的提升機器翻譯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推動企業智能化升級。
  • 機器輔助翻譯之TRADOS知多少
    劉洪燕西訊翻譯項目部 中級翻譯/主管西訊語言培訓中心教學部 中級培訓導師隨著網絡資訊時代的不斷發展,如何有效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語言障礙,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翻譯是克服語言障礙的有力手段,專業的翻譯公司是跨文化交流的橋梁,translator更是文化傳播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