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人向「神」發起挑戰的近200年裡,科學孜孜不倦地汲取著人文主義思想的能量,迅速成長。
1620年的英國倫敦,天空是絢麗多彩的。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不,確切地說只是提出了這種可能性。這本身具有革命性質、可以顛覆整個地理學的可能性,在當時,卻如一滴水珠落入洶湧的大海,僅泛起一瞬漣漪。
弗朗西斯·培根
在搞哲學、科學以前,弗朗西斯·培根是玩兒政治的,只不過他的志趣一開始就沒放在國務活動上,而是對科學探索積極地思考、深挖。典型的當官兒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求知才是畢生的理想。
提出大陸漂移的可能性,在他一生坎坷卻又輝煌的記載中,根本沒有佔到什麼重要的位置,畢竟我們是站在「上帝視角」去審視過去,而他處於當時那個環境,又無法孤身一人徹底將自己提出的可能性實踐驗真。
「大陸漂移學說」,直到1912年,才由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正式提出,隨著古地磁與地震學、宇航觀測的發展,才讓一向飽受爭議的它,迎來正視的目光。
弗朗西斯·培根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一點是十分明確的,「大陸漂移說」這個說法,在當時,是經典的「偽科學」案例。原因很簡單,當時的認知,不能容忍這種理論的存在,也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就好比,現在突然有一個人出來顛覆進化論,當然會受到極大的質疑,因為進化論已經在我們的認知當中根深蒂固(近來也受到了某些發現的動搖),而且也沒有足夠的科學實證來推翻這艘大船。
弗朗西斯·培根如果看到,自己當初的「預言」成真,偽科學變成現在的原科學,不知作何感想。
這種例證,並非少數,歷史上諸如此類的「預言帝」不勝枚舉,他們的一些理論,因為太過超前,都被當代劃入「偽科學」的黑名單,有的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值得引發的思考就是,偽科學到底是超越科學階段理解的存在,還是毫無作用價值。這個問題,很難斷定,就像「玄論」是否為偽科學一樣發人深省;與「科學的終點,是神學。」一樣耐人尋味。
在科學的進程中,人與「神」的爭鬥,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02
哎!南來的北往的,走過的路過的,瞧一瞧看一看啊!
嘿!這位帶孩子的仁兄,請留步,我看你的孩子眉清目秀,骨骼清奇,我這裡有一套日本目前最尖端的量子波動速讀培訓,通過這樣高速的翻動書本,產生波動,利用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十分鐘就能速讀十萬字,願不願意當下一個中國愛因斯坦的爹?了解一哈?
啥?貴不貴?不貴不貴,8萬8一個療程...不是,一套課程,包教包會...
如果不是某教育機構,組織6—10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場「量子波動速讀大賽」被曝光,赤裸裸地把吃瓜群眾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隨後網上火了一把,這幫人還能舒舒服服地在家數錢。
所謂的「量子波動速讀」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新興領域下,常人不太懂,卻又聽說過的量子力學,非常適合被心懷不軌的人利用。
第一想法是,都21世紀了,還能看到「皇帝新裝」的現代版。話說,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說出這種謊話很難吧?會不會和她一樣笑場?
似曾相識?像不像曾經風靡全國的氣功學說?
回過頭來,這種明顯的騙局,為何有人上當,甚至給孩子報名的不乏高學歷的父母,有多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利用家長的攀比心,二是利用人類的從眾心。把人的無知和人性當中的弱點利用起來,雙管齊下,無往不利。
還有一種,我們經常看到的一些文章標題「了解這些可以救你一命!!」「快轉給家人,吃了這些可致癌!」......一般封面圖片的小姐姐穿得越性感,文章內容宣傳偽科學的概率就越大。(我好像暴露了什麼?)
這些為了博人眼球、牟取利益的「智商測試題」,就是現代【偽科學】(傳統偽科學的嚴謹定義為: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但現在很多偽科學難以自圓其說,幾乎不攻自破。)
需要強調一下現代偽科學和假說、假設的區別。科學需要後者,因為事實表明,嚴謹求知的過程中,有95%的假說和假設都是錯誤的,它們就像是「拐杖」,扶持科學大膽向前嘗試、探索;而科學的孿生兄弟——對利益趨之若鶩的現代的偽科學,徹頭徹尾把人往坑裡帶。
這些現代偽科學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發酵下,日漸酸臭。甚至讓人忍不住大放感慨之詞:噫籲嚱,人心不古,回首過往,「偽科學」尚歸於科學範疇,而至今日,為何沾染銅臭哉?
這是一個崇尚科學的時代,(相比之前的只有科學學者關注科學的時代來講)換言之,這是一個很容易用「科學的旗號」博取關注的時代。
想必大家已經發現了作者的一點小心思,我在痛斥現代偽科學的同時,並沒有去抨擊偽科學的存在,是因為這其中藏著一點糾結。
在求真的路上,充滿荊棘,卻也講究方法論,有一個哲學思考是,我們怎麼能百分百肯定現階段科學造就的方法論就是正確的,那又怎麼能確定什麼是偽科學,什麼是原科學?
偽科學如影隨形,在我看來,它就像是科學的陰影部分,如果用辨證思維來看,它真不一定完全沒有意義。為什麼這樣說呢?
03
我們定義的現代偽科學,大多數沒啥營養,但有些模稜兩可的論述,的確不好用當前的認知證真偽,現階段的科學,就像冰山,僅僅露出了一角,冰面下蟄伏的龐然大物,或許我們窮起所有的資源和時間也開採不完,所以如何揣測其最深處?怎能判定從最深處挖上來的「七彩冰塊」是假的?
例如玄論,是中國特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玄論思想是源於老子對於玄的論述,出自《道德經》。這其中論述體系完整、龐大,內涵深奧且晦澀,我也只能採摘一二,用它經典的一句來凝縮——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但它能流傳數千年,至今仍被無數學者深入研究而難通所有精髓,甚至結合現代科學,也無法完全吃透,確實證明了其超然的價值。如果用現在的定義,將它定義為偽科學,我相信,不光是我,泱泱大國五千年傳承的所有繼承者,都是不好接受的。
中西不同文化滋養了差異化的科技,這要看如何理解科技,對於世界的解釋,雙方都根本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用的不是一個系統,如何相通?索性井水不犯河水,我們的傳統方法論也在摒棄著其中的一些糟粕,汲取著現代科學的部分精華。反觀之,也一樣。(例如現代醫學對中醫的研究也在一步步飛進。)
至於說將「科學的終點,是神學。」這句話奉為經典,且不說科學有沒有終點,我更願意把「神學」歸結為科學未探索到的、藏於水下的巨大冰塊,而科學的作用,就是將這個冰塊融化。我們在古代人眼裡,是能上天、入海、摧山、攬月的神仙,放在現在,也不過是對應不同的現實場景,這個例證也算是對我這個觀點的微薄支撐吧。
想表達的重點是,偽科學從宏觀角度來看,不一定全「偽」,或許是一種瞎猜,或許是不小心猜中,卻被當前的階段的科學證偽,總之,科學和偽科學這對孿生兄弟,是在不斷發展的時代下不斷辨證地相愛相殺,就像人與「神」的爭鬥一樣,或許,我們人,在不斷成為自己原先心目中的「神」。
至於這篇文章是不是偽科學文呢?誰知道呢,和弗朗西斯·培根一樣,把真相留給未來的時間長河去辨別吧。
聲明: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
|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