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宋正海發出「慎用偽科學」的倡議,他認為,「偽科學」本來指的是「偽造科技成果或剽竊他人成果」,現在卻被濫用,並成為打擊「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紮根於傳統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戰性的科技原創性成果和民間科學」的武器。
為此,他懇請有關部門將「偽科學」一詞從科普法中剔除。據悉,該倡議目前已獲得150名學者籤名響應。但是也有反對的聲音,近年來以反「偽科學」著名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表示,慎用偽科學的建議「很荒唐」。「偽科學」這一提法是否應該被剔除出科普法,尚有進一步討論商榷的空間,不必遽下結論。但對宋正海提出的,「謹慎使用『偽科學』一詞」的觀點,筆者認為非常值得重視,它不僅不荒唐,還有助於促使我們對什麼是真科學及其地位作用進行認真反思。而在我看來,這種反思,至少應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
其一,從科學自身的層面上反思。真正的科學以及對它的認識判斷,究竟應當是靜止凝固的、絕對性的,還是變化發展和相對性的?答案應該是很清楚的。無論從「地心說」到「日心說」,還是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無數科學發展的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囿於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和客觀世界的無限性,科學的過程本就是、也只能是一個不斷突破舊知、創造新知,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無止境過程。反過來講,任何時候任何既有的科學結論都不可能是絕對和不可改變的,否則,科學就會走向教條、謬誤和僵化,最終桎梏真正的科學發展。也正是基於此一認識,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提出:「可證偽性」乃科學之為科學的基本標準。這意味著,任何自詡不包含任何缺陷、不具有可否定性的認識,都並非真科學,換言之,真正的科學都必定具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是可以也必須被不斷突破否定的。
如此背景下,再來審視「偽科學」之說,其「慎用」的必要性無疑十分突出:首先,這樣才有利於我們全面完整地理解科學的特徵和內涵,不至於誤以為真科學就是不允許存在缺陷的「完美」科學;再者,可以避免有人借打擊「偽科學」之名來阻礙科學的發展,促進形成一個寬鬆、寬容的科學發展氛圍。
其二,從人類精神文化層面上反思。科學之於人類生活是否就是全部的、可以統攝一切的?非科學的精神文化是否也有存在的價值,且為我們所必需?如果我們承認,除了求真之外,追求善和美同樣也是人類須臾不可或缺的立生之基,且後兩者本質上並非純粹的科學領地,而歸屬於道德倫理、文學藝術的領域,那麼對於上述反思,就不難作出合乎實際的回答。這表明,從根本上講,科學不是萬能的,它不應該也不可能包攬、裁斷我們生活的所有問題,也就是說,「科學」不意味著生活及世界的終極價值,「非科學」也不意味著毫無意義。比如說藝術、愛情和宗教,我們能因其非(偽)科學性,而棄之若敝屣嗎?
如此看來,以所謂「偽科學」的說辭,動輒指責傳統文化這不科學那不科學,起碼有點「驢唇不對馬嘴」。在這個問題上,也許需要更多的理性與寬容。(張貴峰湖北職員)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