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符合科學哲學價值論的等效原理,和諧社會是國內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國際版的「和諧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交往、社會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基礎,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國內經濟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完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是國際經濟生態系統的有序競爭和相互合作。國內某些行業的資本壟斷和盲目擴張無助於和諧生態系統的建立,而國際資本的壟斷和盤剝破壞了公平與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國是和諧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雙重概念」的提出者和踐行者,不僅在國內的抗「疫」戰中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而且在國際的抗「疫」戰中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幫助,光是口罩一項就援助了2000億隻。
地球的陸地資源日逐枯竭,經過幾千年的農業經濟和幾百年的工業經濟的「深加工」,地球陸地的儲量資源呈加速下降的趨勢,而地球海洋資源、特別是深海資源還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可以將「海底兩萬裡」的海洋科學探索活動看作是先期性的主體性事件,將對海洋資源、特別是深海資源的開採和利用看作是後期性的伴隨性事件,根據科學哲學主體事件和伴隨事件的等效性原理,前期的海洋科學探索成果終將轉化為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科學探索的主體性事件似乎沒有明顯的經濟目的,而對資源的開採和加工、存儲和使用形成了一系列滿足人類需要的經濟活動。「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著陸」世界海洋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這一標誌性的事件表明了中國了建設海洋大國的信念。
新科學哲學原理體系的核心是廣義等效原理,這一原理由無差異原理和差異原理構成,哲學概念的等效原理既不是指單一的無差異原理,也不是指單一的差異原理,而是指兩個原理組成的複合原理。所謂的互補原理或融合原理指的是無差異原理和差異原理的相互滲透,相互整合。所謂的悖論原理或「矛盾原理」指的是無差異原理和差異原理的相互背離,相互反向。所謂的轉換原理指的是無差異原理向差異原理的轉變或差異原理向無差異原理的轉變。所謂的測不準原理指的是人們不可能在無限小和無限大的時空範圍內指明事物的性質:或者主要表現無差異的性質,或者主要表現差異的性質。對於事物的無差異性向差異性的轉變或差異性向無差異性的轉變,人們的觀察和認識有限制性的「時空節點」,比如:超過一個月時間的天氣預報很難做到準確無誤,對股票市場的預測也是如此,人們對「超長時間」天氣和股價的預測進入了宏觀或趨勢預測的範疇。
在科學哲學原理的「大家族」中既有均衡型或對稱型、也有非均衡型或非對稱型的等效原理;既有均衡型或對稱型、也有非均衡型或非對稱型的反等效原理,這說明等效原理和反等效原理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對稱性和非對稱性符合科學哲學類型論或劃分論的等效原理。科學家「人人皆知」的非對稱性反等效關係就是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數量的極端失衡,為什麼宇宙中的物質數量遠遠多於反物質?我們的宇宙為什麼以物質化生存、而不是以反物質化生存?如果物質和反物質、人類和「反人類」數量相同,那麼宇宙中的物質將會消失,地球上的人類將不復存在。
如果從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推導出另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或從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轉化為另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那麼這兩個命題表現為實質或內容的等效原理關係;如果從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不能推導另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或從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不能轉化為另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那麼這兩個命題表現為現象或形式的等效原理關係。命題是對事物存在和性質的語言判斷,可以將等效原理的命題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質性或內容性等效原理的命題,另一種是規象性或形式性等效原理的命題,實質或內容關係的等效原理和現象或形式關係的等效原理符合科學哲學互補性的合成原理或合成性的互補原理。舉例說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物質生產力」的命題和「哲學思辨是第一文化生產力」的命題屬於現象或形式關係的等效原理命題,這是因為「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既不能推導、也不能轉化為「哲學是第一文化力」的命題。
人們經常在兩種場景對比的思維和語言描述中應用現象性或形式性的等效原理,比如:回憶像打開的閘門,思緒像奔湧的潮水。也許在人腦掌管思維的神經系統中存在開啟和斷開思維的「閥門」,在神經電流信號的傳遞中存在「潮起潮落」的脈動,但是,回憶的閘門、潮水的思緒僅表現了回憶和閘門、思緒和潮水之間形式化、形象化的等效關係。水、冰、汽三種形態的物質則反映了三者之間實質化或內容化的等效關係,液體的水可轉化為固體的冰和水蒸氣,反之,固體的冰和水蒸氣可轉化為液體的水,水的物理形態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發生了轉化,而水三種形態的化學成分未隨之發生任何變化。
什麼是美?在所有事物的定義中,美的概念定義最令人困惑不解,可以從科學哲學的原理體系給出一個關於美的定義:美是一種精神化的情感藝術或情感化的精神藝術。客觀事物只是美的載體,只有人的精神和情感才是美和藝術的源泉。美有主觀和客觀的雙重屬性,美的雙重性符合科學哲學的互補原理或交融原理,美的載體表明了美的客觀性,美的理念表明了美的主觀性。美是人的社會性的夲質之一,在未來人和機器人「和平共處」的世界,機器人僅是人工智慧的產物,而人除了「智人」的自然特性,還在文化傳承和美育過程中獲得了審美和藝術表現的能力。認識的主客觀雙重性說明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符合科學哲學認識論等效性的轉換原理或轉換性的等效原理,美感的主客觀雙重性說明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符合科學哲學藝術論等效性的轉換原理或轉換性旳等效原理。哲學和科學解決了人的認識實踐問題,而美學和藝術解決了人的情感實踐問題,以雙因素理論審視,人類面臨了認識和情感的兩大實踐問題,人們實際上生活在「兩個世界」中,一個是科學和哲學認識的「實體世界」,它傾向於一個沒有浪漫情懷的客觀世界;一個是美和藝術的「虛擬世界」,它傾向於一個有浪漫情懷的主觀世界。在網絡和大眾文化的宣講中,做人首先要做一個道德完善的人,尊老愛幼,遵紀守法,而在道德底線的層面之上,做人要做學會科學認識和藝術欣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