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和美的科學哲學解釋

2021-01-18 鄧如山

和諧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符合科學哲學價值論的等效原理,和諧社會是國內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國際版的「和諧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交往、社會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基礎,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國內經濟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完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是國際經濟生態系統的有序競爭和相互合作。國內某些行業的資本壟斷和盲目擴張無助於和諧生態系統的建立,而國際資本的壟斷和盤剝破壞了公平與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國是和諧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雙重概念」的提出者和踐行者,不僅在國內的抗「疫」戰中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而且在國際的抗「疫」戰中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幫助,光是口罩一項就援助了2000億隻。

地球的陸地資源日逐枯竭,經過幾千年的農業經濟和幾百年的工業經濟的「深加工」,地球陸地的儲量資源呈加速下降的趨勢,而地球海洋資源、特別是深海資源還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可以將「海底兩萬裡」的海洋科學探索活動看作是先期性的主體性事件,將對海洋資源、特別是深海資源的開採和利用看作是後期性的伴隨性事件,根據科學哲學主體事件和伴隨事件的等效性原理,前期的海洋科學探索成果終將轉化為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運用。科學探索的主體性事件似乎沒有明顯的經濟目的,而對資源的開採和加工、存儲和使用形成了一系列滿足人類需要的經濟活動。「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著陸」世界海洋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這一標誌性的事件表明了中國了建設海洋大國的信念。

新科學哲學原理體系的核心是廣義等效原理,這一原理由無差異原理和差異原理構成,哲學概念的等效原理既不是指單一的無差異原理,也不是指單一的差異原理,而是指兩個原理組成的複合原理。所謂的互補原理或融合原理指的是無差異原理和差異原理的相互滲透,相互整合。所謂的悖論原理或「矛盾原理」指的是無差異原理和差異原理的相互背離,相互反向。所謂的轉換原理指的是無差異原理向差異原理的轉變或差異原理向無差異原理的轉變。所謂的測不準原理指的是人們不可能在無限小和無限大的時空範圍內指明事物的性質:或者主要表現無差異的性質,或者主要表現差異的性質。對於事物的無差異性向差異性的轉變或差異性向無差異性的轉變,人們的觀察和認識有限制性的「時空節點」,比如:超過一個月時間的天氣預報很難做到準確無誤,對股票市場的預測也是如此,人們對「超長時間」天氣和股價的預測進入了宏觀或趨勢預測的範疇。

在科學哲學原理的「大家族」中既有均衡型或對稱型、也有非均衡型或非對稱型的等效原理;既有均衡型或對稱型、也有非均衡型或非對稱型的反等效原理,這說明等效原理和反等效原理的均衡性和非均衡性、對稱性和非對稱性符合科學哲學類型論或劃分論的等效原理。科學家「人人皆知」的非對稱性反等效關係就是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數量的極端失衡,為什麼宇宙中的物質數量遠遠多於反物質?我們的宇宙為什麼以物質化生存、而不是以反物質化生存?如果物質和反物質、人類和「反人類」數量相同,那麼宇宙中的物質將會消失,地球上的人類將不復存在。

如果從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推導出另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或從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轉化為另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那麼這兩個命題表現為實質或內容的等效原理關係;如果從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不能推導另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或從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不能轉化為另一個等效原理的命題,那麼這兩個命題表現為現象或形式的等效原理關係。命題是對事物存在和性質的語言判斷,可以將等效原理的命題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質性或內容性等效原理的命題,另一種是規象性或形式性等效原理的命題,實質或內容關係的等效原理和現象或形式關係的等效原理符合科學哲學互補性的合成原理或合成性的互補原理。舉例說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物質生產力」的命題和「哲學思辨是第一文化生產力」的命題屬於現象或形式關係的等效原理命題,這是因為「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既不能推導、也不能轉化為「哲學是第一文化力」的命題。

人們經常在兩種場景對比的思維和語言描述中應用現象性或形式性的等效原理,比如:回憶像打開的閘門,思緒像奔湧的潮水。也許在人腦掌管思維的神經系統中存在開啟和斷開思維的「閥門」,在神經電流信號的傳遞中存在「潮起潮落」的脈動,但是,回憶的閘門、潮水的思緒僅表現了回憶和閘門、思緒和潮水之間形式化、形象化的等效關係。水、冰、汽三種形態的物質則反映了三者之間實質化或內容化的等效關係,液體的水可轉化為固體的冰和水蒸氣,反之,固體的冰和水蒸氣可轉化為液體的水,水的物理形態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發生了轉化,而水三種形態的化學成分未隨之發生任何變化。

什麼是美?在所有事物的定義中,美的概念定義最令人困惑不解,可以從科學哲學的原理體系給出一個關於美的定義:美是一種精神化的情感藝術或情感化的精神藝術。客觀事物只是美的載體,只有人的精神和情感才是美和藝術的源泉。美有主觀和客觀的雙重屬性,美的雙重性符合科學哲學的互補原理或交融原理,美的載體表明了美的客觀性,美的理念表明了美的主觀性。美是人的社會性的夲質之一,在未來人和機器人「和平共處」的世界,機器人僅是人工智慧的產物,而人除了「智人」的自然特性,還在文化傳承和美育過程中獲得了審美和藝術表現的能力。認識的主客觀雙重性說明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符合科學哲學認識論等效性的轉換原理或轉換性的等效原理,美感的主客觀雙重性說明了,主觀性和客觀性符合科學哲學藝術論等效性的轉換原理或轉換性旳等效原理。哲學和科學解決了人的認識實踐問題,而美學和藝術解決了人的情感實踐問題,以雙因素理論審視,人類面臨了認識和情感的兩大實踐問題,人們實際上生活在「兩個世界」中,一個是科學和哲學認識的「實體世界」,它傾向於一個沒有浪漫情懷的客觀世界;一個是美和藝術的「虛擬世界」,它傾向於一個有浪漫情懷的主觀世界。在網絡和大眾文化的宣講中,做人首先要做一個道德完善的人,尊老愛幼,遵紀守法,而在道德底線的層面之上,做人要做學會科學認識和藝術欣賞的人。

相關焦點

  • 哲學、神學、科學和偽科學
    最初,我們的祖先把解釋不了的現象,都歸為是眾神的行為。他們修起巨大的神像和莊嚴的神廟,他們向神祈禱。可是,人們並沒有得到眾神的庇佑,對眾神的懷疑漸漸在人們的心中產生。懷疑是人類進步的一把鑰匙,它是人們脫離執念和教條的開始。這就像是在黑暗中有了些微弱的亮光。
  • 科學哲學原理和應用
    由於宇宙學研究最大的物質結構,物質學或粒子學研究最小的宇宙結構,因此,宇宙學和物質學、天體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符合科學哲學結構論的等效原理。科學哲學既不是純粹地以科學、也不是純粹地以哲學為研究對象,而是主要以科學和哲學的相互關係為研究對象。科學哲學是一門跨學科的交叉科學,科學和哲學的交叉性符合科學哲學共有論的等效原理。
  • 科學 哲學和神學
    19世紀前的大部分科學家都是虔誠的教徒,,他們的研究就是在用理性的力量論證上帝的存在,他們把自己的發現當作神諭,牛頓評價自己的科學發現時,有過這樣的表述:「自然界一切井然有序,就符合我在紙上寫下來的這幾個定律,我們是生活在可以用數學推算的精密系統之中。」所以在他死後,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給他寫墓志銘:「大自然和它的規律深藏在黑夜裡.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太空移民面臨了諸多疑難,比如:太空旅行技術和行星之間的天文距離,但是,一切皆有可能,地球人產生了對太空旅行的技術需求,太空技術對太空科學的作用和太空科學對太空技術的反作用符合哲學動力學的「等效原理」。不能僅將太空旅行和太空移民理解為「出走地球」,這是因為未來的太空技術和太空移民可能提貢解決地球人生存危機的高效手段。
  • 科學與哲學關係應該是科學要研究哲學
    哲學和科學歸屬兩個知識層面,哲學評價哲學,科學評比科學。若要貶評中醫,需要先懂得一些哲學,包括西方近現代哲學,用哲學角度,才有資格討論評價中醫。因為,哲學層次及層面在科學之上。在國家教育部學科設置中,哲學學科也是高於所有具體科學學科的。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Q2、20世紀早期許多科學家都對哲學有很深的興趣,包括愛因斯坦、玻爾、馬赫和波恩,現在我們已經失去了聯繫嗎?是的,我想我們失去的是一種獨特的科學思維方式。追溯到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時期,科學一直是我們更廣泛的文化史的一部分。二十世紀初,相對論理論和量子力學的開創者們接受了一些哲學學習。當時物理學上一些最深刻的爭論具有一定的哲學性質。
  • 因果關係的新哲學解釋
    既可以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和邏輯經驗主義解釋哲學概念的因果論,也可以從德囯的理性主義和辯證理性主義解釋哲學範疇的因果關係,「英式哲學」和「德式哲學」對因果論或因果關係的兩種解釋方式符合解釋哲學方法論和目的論的等效原理。
  • 科學哲學
    我: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一種多元性的活動,就算是去問科學家,可能也無法給出明確的定義。與宗教相類似,科學是試圖理解、解釋和預言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它們的本質區別在於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科學具有兩個特徵——科學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實驗法,天文學除外)和科學理論的建構。什麼是科學哲學?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社會科學,什麼是社會主義科學和資本主義科學
    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題於書室的八字聯就很有哲學味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意思是說,大海之所以偉大,之所以寬廣,就是因為大海能包容和聯通世界各地大江、大河之水,乃至涓涓細流。所以,更具包容性的真理,更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個真理也包括哲學和科學。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我們完全可以說作為一門學科,科學哲學形成於邏輯經驗主義,但這種形成有其前史,或者說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所導致的結果。很早以前,科學的概念、科學的分 類、科學中的認識原理、方法以及科學中使用的語言就是哲學家們和自然科學家們關注與反思的對象。這是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的不同之處。技術受 到哲學反思是19世紀才發生的,而科學本來就是哲學的一部分。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科學與邏輯不應是簡單地佔領意志與價值的解釋空間,而應嘗試解釋意志與價值產生及發生作用的機理,而後者也需反過來重新審視其與科學和邏輯的兼容關係。科學與邏輯的背後,同樣包含著對秩序的追求,這種追求不能不被看成是一種特定的價值旨趣,所謂剔除不科學內容的過程也不能不與剔除不道德內容的過程保持著內在的共性。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二者適應性的邊界問題,也需要我們以二者統一的視角去看待。
  • 科學和實踐分析哲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人們熟悉的理念和說法,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這是人們在語言文字的表述上不熟悉的概念和語句。科學技術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第一推動力,「第一推動力」在經濟領域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推動力」在軍事領域則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第一生產力論和第一戰鬥力論符合科學哲學第一推動力論的等效原理。
  • 《科學哲學》之深入淺出一
    第一章:何為科學隨著大學的普及,具有專門科學知識的人越來越多,但大多數人不了解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的豐富內涵、科學的精神底蘊和文化意義,當然就不能以公允和平和的心態看待科學了。科學哲學作為對科學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學,搞懂科學哲學,對提高科學素養有很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書作者是薩米爾·奧卡莎對科學哲學深入淺出的講解必將給你帶來深刻啟發。每個人都知道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但如果問你使科學得以成為科學的東西是什麼,這個問題就不在顯得那麼平凡了。
  • 科學和哲學有什麼不同?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先區分開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其次,則是要弄明白哲學的旨趣。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首先,古代科學包含於古代哲學之中。哲學外延大,科學外延小。到了近代科學,則哲學的生存空間被壓縮,科學取代了哲學來研究真理。
  • 生物、人工智慧、經濟、哲學和系統科學的新流派
    體系論以全新視角解讀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延伸出的或許是生物進化、人工智慧、經濟、哲學和系統科學的新流派。2宏觀生物學基因編輯、結構生物學、腦科學都是微觀層面的研究,而這是生物領域宏觀層面的理論,體系論用進化和熵減把微觀和宏觀都串聯起來,也意味著生物領域的大一統理論、宏觀理論和終極理論。
  • 太極所包含的「自然和諧」超過了相對論和量子論
    從這一真理中獲得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體現在本體論和倫理學上,傳遞出這樣的信息:「自然界的主要力量之間正在進行一場巨大的鬥爭,但在更高層次上是和諧的。」作為一種解釋世界存在的方式,三位一體和二元性被提出,並被賦予符號。一些以物質和能量等現實的象徵結束,伴隨著大爆炸和黑洞。
  • 哲學和科學有什麼關係?
    而歸納法只是為演繹法整理資料和發現問題,建立各種現象的外在聯繫。歸納法是由個體到整體,屬於西方思維,受到了質變的限制。因而,只是局部的認識,一旦超出了質的範圍,就會走向認識的反面,反而制約了認識的發展。演繹法是由整體到個體,屬於東方思維,受到了信息不足的限制。因而,受到了邏輯的限制,假說的提出是非邏輯的,需要有很強的創造力和直覺的領悟力。
  • 哲學與科學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一,哲學是介乎於科學與神學之間的東西科學講求實證,講求嚴謹的推論,講求依據於客觀存在的事實和現象,來探究它們運動變化的規律。神學則是「隨意」地多,遇見無法理解、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者自主地在腦海中,構建一個莫須有的形象,並且也付諸於一套似乎可以「自圓其說」的理論,來支持自己的神學觀點。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4、觀念的主要作用是對經驗的思維意義上的解釋和分析,對個人和人類社會具有精神上的引導、規範作用5、科學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或者說以經驗主導的認知)已經明確說明了,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或者說是以經驗主導的認知,因為還有科學觀念部分。
  • 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哲學的對象大都是虛無縹緲的,不同哲學家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得出的結果也不會令所有人都信服。科學更加青睞一個問題得出的結果,而哲學更加注重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研究對象的不同科學是確定性的(確切的研究對象,方法,結果);哲學是不確定性的科學起初以自然之物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的規律,後來社會科學也逐漸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