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一種多元性的活動,就算是去問科學家,可能也無法給出明確的定義。與宗教相類似,科學是試圖理解、解釋和預言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它們的本質區別在於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科學具有兩個特徵——科學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實驗法,天文學除外)和科學理論的建構。
什麼是科學哲學?科學哲學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去弄明白實驗、觀察和理論建構等方法是如何幫助科學家揭開那麼多自然之謎的。簡而言之就是去分析各門科學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科學哲學的部分工作就是去質疑科學家認為理所當然的假設。
演繹和歸納是科學家所採用的兩種重要推理形式。演繹推理保證推理有效的根據並不在於它的內容,而在於它的形式。它的前提是一般性的,其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所以在現實中很多理論的證明都需要用到歸納推理。
科學是否「科學」,始終是一個概率問題,與大多數哲學問題一樣,無法找出終極答案。英國哲學家休謨指出,我們的歸納推論建立在自然的齊一性假設之上。但是我們無法證明自然齊一性是正確的,並且我們只有迴避這一問題才能為它的正確性提供經驗性證據。所以,我們的歸納推論依據的是一種關於世界的假設,對於該假設我們沒有很好的根據。休謨斷定,我們對於歸納的信心只是盲目的確信——無論如何它無法在理性上得到辯護。
「不存在類似絕對真理的東西——真理總是相對於特定的文化而言的。」都說迷信是錯誤的,科學是正確的(在我們的語言裡迷信被賦予了貶義,而科學被賦予褒義,我們不妨只把它們看成普通的概念性名詞)你也這樣認為,可是你並沒有看到迷信不起作用,也沒有看到電子在圍繞著原子核瞎胡亂轉,一切都是建立在別人告訴你之後你自己想像的基礎上。
科學,就是當今世界的普世價值觀,正如迷信就是過去世界的普世價值觀。或許未來科學也會被賦予貶義,未來的人看待今天的科學就像我們看待迷信一樣。歸根結底,這只是認知的不同,只要你願意相信。而認知的發展可能是起伏的,所以我們現在所了解到的,不一定就比古人正確。
對於科學,我們應該持有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不管某一種科學理論具有多大的權威性,我們都不能放棄批判性思維。就像本書中所說的,「對待科學家關於不可觀察的實在所提出的主張,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一種徹底的不可知論。這些主張要么正確要麼錯誤,但是我們不能辨別其正誤。」
這本書概念性的東西有點多,理解起來沒那麼容易,看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後面的章節囫圇吞棗似的看完了。準備有時間再梳理一遍,將內容濃縮一下,手寫一篇總結。
荒原狼(書友):迷信這個詞本身就有貶義色彩,可以理解為盲目的信念。它應該是相對科學來說的。科學也意味著普世性,放之四海而皆準、普變必然性。迷信就不可能具備普世性,在現在來看不可能有。一個知識在一個時代有普世性,不代表在任何時代都有普世性,因為時代背景、或者範式、科學共同體變了。
當然我們不能保證我們有些知識在未來有可能是錯的,但我們可以保證有些古代的知識在現代是錯的,而如果在現代的時代背景下如果還堅信一些錯誤的(現在認為)知識那就是迷信了。
舉個例子,魔術我們都知道是障眼法,即使它騙過了我們的眼睛,為什麼我們能有如此的自信認為它只是魔術,因為它展示給我們看到的是違背物理法則的,而我們相信物理法則是必然正確的,它(物理法則)構成了我們的世界觀的一唯,它使得我們是如此看世界的,它界定了我們的世界,而我們不可能超出我們的世界來看世界。
一個真實的例子講的是一次人們發現海王星的運動軌跡跟牛頓力學有偏差,在此人們不會認為牛頓力學錯了,而是會認為人們的測量、觀察有可能出錯了,最後人們得出有可能是被一個未知的天體影響了海王星的軌跡,而那個未知的天體就是冥王星。是的在那時人們不會認為牛頓力學有可能出錯,因為牛頓力學構成那個時代的範式,除非能有另一個範式能取代它,那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一個迷信之所以是迷信還不只是因為它是錯誤的,而是它有不可證偽性,它甚至無法給出它在哪個地方可以被認為是偽的,波普爾認為科學必須有可證偽性,因為你給出一個你認為可以證偽它的論證,而它則會附加上無數多的解釋來否認你的證偽。比如氣功,當它沒有引起它應有的作用時,它可以給出使用它的人狀態不佳、或者它會說它其實已經起作用了、只不過現在看不來。又比如算命的,給一個人卜了一卦,說某人有當官的命,而如果某人最終沒有當官,那麼它會說是你家的一隻狗或者一棵樹壞了你的風水,總之它可以有無限的解釋。
科學之所以被我們稱為科學,還因為它嵌入了我們世界中,並在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帶來了方便、高效。但是科學也不是萬能的,人類的很多活動不能用科學來解釋,比如宗教、藝術等領悟,因為他們之間不是同一種範式。即使在科學之中,也不是用一個範式的。比如物理不能用來解釋化學、化學不能用來解釋生物,否則會出現「人(生物學、人類學的範疇)不過是一堆原子(物理學的範疇)構成的」,這是很多人常犯的錯,甚至包括一些科學家也經常犯這種錯誤。
註:寫於2018年2月26日,前半部分是我寫的總結,後面是書友看完我寫的總結後發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