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的提法過於新穎、前衛,某自媒平臺拒載了以這一提法為標題的圖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人們熟悉的理念和說法,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這是人們在語言文字的表述上不熟悉的概念和語句。科學技術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第一推動力,「第一推動力」在經濟領域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推動力」在軍事領域則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第一生產力論和第一戰鬥力論符合科學哲學第一推動力論的等效原理。現代戰爭的立體化、合成比、機動化的作戰樣式突出了科學技術在戰場上的作用,做好軍事鬥爭的準備包括打一場「非接觸性」的高科技戰爭。
走科技強國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走科技強軍之路,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強國之路和強軍之路符合政治哲學科學觀的等效原理。科學技術達到什麼水平,生產力和戰鬥力相應地達到什麼高度。深海潛水技術既可用在民用的潛水器,也可用在軍用的潛水艇;深空探測技術既可用於月球、小行星和火星等外星的探索,也可用於太空軍事裝備的研製。美國正在發展「太空軍」,中國不支持「太空軍事化」的主張,但也會有所準備。忽忘近代史的經驗教訓,經濟和技術落後就會遭受外囯列強的侵略和挨打。生產方式和作戰方式的現代化同行;生產工具和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同進,經濟和囯防現代化的」齊頭並進」形成融合性、互補性的良性循環。2035年的現代化目標既體現在經濟建設,也體現在軍事建設方面。
嫦娥五號登月,奮鬥者號潛水器下海,中國科學家對天空和海洋未知世界的探索取得了新的進展。地球表面大約有71%的面積被海水覆蓋,世界四大洋的海底蘊藏了大量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礦藏等自然資源。海洋深度深的深、淺的淺,靠近大陸架海域的水深在200米以內,遠離大陸架海域的水深從幾千米到幾萬米不等,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大約為3795米。2020年11月10日,中國研製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世界海洋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地實現坐底,下潛的深度為10909米,突破了1萬米潛水深度的大關。人們熟悉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2009年到2012年連續下潛到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深海區域。「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的深度遠超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300多米的高度。不能將「蛟龍號」、「奮鬥者號」的下潛實驗簡單地看成是為了完成一項海洋科學的「極限挑戰」或「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深海探測為我囯將來開採海底的自然資源進行了必要的前期準備。探月和潛海的科學價值符合資源哲學開發論和利用論的等效原理。「上天、入地、下海」的科學探索往往看上去無任何的經濟和實用價值,然而,一旦將以科學探索為目的的技術轉化為資源開採和國防建設,由科學探索轉化而來的經濟和實用價值就充分地表現出來。
現代科學發展是分析哲學產生的重要原因。分析哲學既包括「英式哲學」的批判經驗主義流派,如英囯哲學家穆爾的概念分析、邏輯分析,英囯邏輯實證主義學派的句法分析、語義分析,日常語言哲學的語用分析等,也包括「德式哲學」的批判理性主義流派,分析哲學的思潮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未德囯哲學家、邏輯學家弗雷格的哲學著作中,除了弗雷格,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有阿瑟、摩爾、羅素、卡爾納普、維根斯坦等。中國網民對英國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羅素比較熟悉,他最先將形式化和邏輯化的哲學方法用於對語句和語義的分析和研究。現代科學哲學的興起與分析哲學存在歷史的淵源,從上個世紀六十、七十年代以來,科學哲學形成了以庫恩和費耶阿本德為代表的歷史社會學派和以塞拉斯、普特南為代表的科學實在論學派。
為什麼提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實踐主義分析哲學」的新定義?這是因為馬恩除了把改變世界的實踐概念作為「新哲學」的主要使命以外,也非常重視語言和邏輯分析在哲學中的作用,概念的明確性和推理的嚴密性在馬恩著述中處處可見,無論是來自哲學經驗主義、還是哲學理性主義的學派,無論是產生於無產階級陣營、還是產生於資產階級陣營的理論、觀點和方法,馬恩都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梳理和校正。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科學性是在不斷地論證、分析和校正的長期過程中完成的,馬恩的歷史與現實、抽象與具體、邏輯與經驗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符合科學哲學融合性的互補原理或互補性的融合原理,因此,可以將馬恩的分析哲學或哲學分析定義為「實踐主義分析哲學」或「實踐分析哲學」、「實踐論分析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