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因為人想知道的太多,所以就要預見未來,準不準自己掂量】
讀者:
1為什麼會需要認知和知識?智能系統不同於非智能機械系統,在於智能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為了實現目的,系統需要感知環境變化,認知變化規律,從而對未來做出預見,進而預設系統的反應機制,來實現目的。所以,對智能系統來說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與處理是最核心部分。認知和知識都是為了能正確的做出預見和預設而形成的。
【圖片說明:公式有公式的好,公式在公式的世界就是黑桃A】
喬力:
對,智能即隨機應變,非智能即公式,應變顯然需要知己知彼,公式就簡單多了,應變的耗時比公式長,因為一顆思路清晰的人腦處理信息不如電腦快,更何況是一顆混亂的大腦,以及複雜混亂的信息呢?智能比非智能的正確率高很多。
【圖片說明:人的一生就是糾錯的一生】
讀者:
2哲學是體系化的認知。體系化就是各認知觀點間是有關聯,而且是邏輯自恰的。所以,不是隨便什麼些觀點都可以自稱為哲學。 哲學有兩類工作,一是對因果關係進行溯源來產生新的認知,這就是形上學,二是分析已認知到的各個因果關係之間是否統一和邏輯自洽,從而對認知是否有錯誤做判斷。
【圖片說明:雖然都是零散,也分是否規律兩種情況,規律的零散是如此的邏輯自適】
喬力:
觀點只是觀點,零散的。 哲學是一門學問,學問自然有要解決的幾個大的主題,人,動物,宇宙,以及彼此關係。 哲學是一個學科,學科自然是系統化的,由淺入深的。 第一類工作,就是理清頭緒。 第二類就是,自我校正。 理清萬事萬物的頭緒, 校正當下的事物的位置和狀態。
【圖片說明:矛與盾,煙與火,有趣的存在】
讀者:
3那麼,一個邏輯是否需要依賴其它邏輯才能形成呢?如果是,那第一個邏輯理性是如何產生的呢?如果不是,那非邏輯和無理性的東西中,又如何能形成邏輯理性?所以,理性總是先驗的假設其認知是正確的,直到出現了矛盾或悖論,才判定原來的認定邏輯有錯誤,這就是辯證思想。
喬力:
一個邏輯需要依賴其他邏輯產生,區別在於,並不是依賴相同的完善已成型的邏輯,而是依賴一個大的不成型的沒有內容只有框架的邏輯思路,這個大的邏輯思路的工作是把碎片的知識通過思路編織,形成一個成熟完善的邏輯,這也是邏輯形成的工作機理。
讀者:
4這也是為什麼,從邏輯上來說只能確定錯誤的所在,而無法斷定沒有發現錯誤的就是正確。是否正確,最後只能由實驗或實踐來證明。哲學意義在於,一是排除邏輯可以發現的錯誤,以確定所要實踐的內容,二是當實踐出錯後,分析導致錯誤的原因。
喬力:
比如靈魂,以前,有人認為迷信,後來被實驗測量出真實存在,在得到結果以前,人只能猜測,還有很多事物需要科學驗證。 直接領悟需要做什麼,避免沒頭沒腦什麼都做。 善後。
讀者:
5科學就是通過實驗或實踐來判斷認知是否屬實,科學精神就是用實踐或實驗來證明的求真求實精神。「科學」這一概念範疇的核心就在與可否進行實驗或實踐。「科學的」就是經過實踐或實驗證明的,否則就僅是一個猜想。沒手段實驗和實踐,僅從邏輯上來做出判斷分析的只能被歸為哲學觀念,而不能說是科學的。偽科學的盛行正是現代科學界模糊了哲學與科學區別,把哲學觀念也標示為科學理論,導致什麼都是科學。
【圖片說明:定製的更適合,沒毛病】
喬力:
此言得之,科學是實驗的,用科學的測量方法來給哲學量體裁衣顯然是鬧笑話。
以下為非回復內容:
看過我的《哲學穿不上科學的褲子,歷史穿不上藝術的裙子——喬力西方哲學分析0序A》文章的讀者都知道,我正在將哲學通俗化,所以,在文章中,我使用了非常通俗的語言,因為我知道,很多人都還是門外漢,完全不知和一知半解的情況很多。
而這位讀者的評論,看得出是一位有哲學理論功底思路清晰的人,所以我的回覆也不再規避,不再擔心他是否看不懂,所以,用詞,表達,但求凝練簡明,學術交流嘛,這也是對他的尊重。
難得在百家號遇見專業的讀者,找到了2013年在哲學群的感覺,久違了。
2019.7.21.01:09
中國 海南 三亞
評論+回復共約1200字
全文1464字
【作者簡介】
喬力,互動百科名人百科作家喬力,字仲奚,曾用筆名泥巴,空杯子,90年,西安長安人,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參會學者,國際作家聯盟成員,西安太極城哲學創新研究院研究員,中華作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河西區作家協會會員,14歲開始注重思想創作,過往作品類型為:散文,雜文,哲理詩,約500篇,近期作品為奧修《沒有水沒有月亮》《沙的智慧》梭羅《瓦爾登湖》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書分析近5萬字,目前已開始著手中西哲學分析,以及人文書籍讀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