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整體性源於「王陽明之心」必須有一標準,來推斷是非善惡。源於思維的外來性質,而私意的內性質的辯證關係。無標準,則以私意之顯現。有標準,則以客觀整體的標準。私意則矛盾,一性則社會和諧。
然而這一標準在陽明心學中卻沒有非常明確的推理過程。
只說良知,只說與生俱來,只說知行合一。原則為根本,一體,客觀整體的思維,實踐性、知行合一則是整體性的外在表現。
一體的原則是辯證的原則,更是解決問題的原則,引導實踐的方向。
實踐不僅指的是身體力行,同時也包含思維的過程,包括邏輯思維,經驗行動,因知而行,因思而行,因行而思,而實踐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在於思維與行動的一體,是思辨,也是實踐,因為它是事物的分析推理判斷的過程。結果就在於實踐的結果,語言形式的表述,身體力行的行動都是實踐的部分。
理論與實踐是相對的概念,而不是單指做某事。是哲學範疇裡的概念。哲學是沒有範式的,但本號中概念儘量不會超過通用的概念範疇,但不能因為本人的概念與你的概念不合,正心誠意才能看清。
實踐本身有對有錯,而對錯的標準就在於良知的一體性。
「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傳習錄》王陽明
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的人就在於沒有客觀思維,只憑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的人是沒有整體性的思維,只看到事物的部分,只在部分裡打轉轉,只的所謂詭辯,而無做事的方法。
知行合一,是既要有知,有要符合良知的一體根本性的實踐。
以前總有人說中國沒有科學理論,而古希臘就建立起了理論體系促進了現代文明的產生。就是混淆了理論與實踐,就是混亂了文明傳承的關係。
科學的理論就是將人類經過研究後構成的一系列自然與規律用以語言、文字、符號等等進行表述。
必須先明白什麼是科學的外在表現形式:
比如勾三股四弦五是直角三角形的邊的關係;a2+b2=c2,同時也是直角三角形邊的關係。
勾三股四弦五,a2+b2=c2是理論形式,本質是三角關係的規律。
再比如牛頓定律與《墨經》裡的描述:力,形之所以奮也。止,以久也。這是慣性定律。加重於一旁,必捶。
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則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這是槓桿原理。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成景於下。這是小孔成像。
「形而上」既是客觀事物在思維意識中的反映,然而無法真正地完全地表達,人們必須通過「形而下」等方法來體現思維的反映以及內容,文字只能體現片斷,完全真正地反映,內在的思維才能完成現實的映像。
因此,本質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規律,而外在形式則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表述。
本質仍然是客觀事物和意識的關係,上面雖然哆哆嗦嗦地講述一些比較抽象的思維,好好地悟一悟二者的關係,將會在後面不斷地用到二者的關係來解釋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只有用這種角度來解釋現實,而後才能看清關係,才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只有能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找問題,是人心,是意識,是思維方法。
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
由於現代教育所推行的使用西方的學科語言,使得原本古代就存在的一些理論形式,當代人看不懂了,就如同只懂英語的句式,看不懂中文的字一樣,否定古代科學發展的成果了。
科學的本質需要外在表現形式來體現。同時科學的外在表達必須符合科學的本質規律,不可以任意表達與泛化應用科學的本質,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科學包括自然規律的本質與外在的理論形式,其本質與內容是物質的,就是不依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這是科學的物質性。
而科學外部表現形式即理論、概念、符號、試驗、邏輯等等是屬於意識的,是由人的意識所建立的。科學的本質與外在的表現形式構成了科學的現實整體,必須是統一的整體,本質是不變的物質性,外在的表現是可變的意識性。
科學的外在表現形式、現象等當成科學的全部了。希臘的、西方的科學理論形式並不產生科學,科學理論產生的本質是實踐的,而不是理論形式的,所以對於西方乃至古希臘理論形式的崇拜與宣揚,本質是對意識的崇拜,對理論形式的崇拜。
而錯誤的科學意識還會影響到教育方向。關於個體性與社會性可以看本號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