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本質是實踐,實踐本質是心,心的根本在一體

2020-11-22 岐黃道心

一體、整體性源於「王陽明之心」必須有一標準,來推斷是非善惡。源於思維的外來性質,而私意的內性質的辯證關係。無標準,則以私意之顯現。有標準,則以客觀整體的標準。私意則矛盾,一性則社會和諧。

然而這一標準在陽明心學中卻沒有非常明確的推理過程。

只說良知,只說與生俱來,只說知行合一。原則為根本,一體,客觀整體的思維,實踐性、知行合一則是整體性的外在表現。

一體的原則是辯證的原則,更是解決問題的原則,引導實踐的方向。

實踐不僅指的是身體力行,同時也包含思維的過程,包括邏輯思維,經驗行動,因知而行,因思而行,因行而思,而實踐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在於思維與行動的一體,是思辨,也是實踐,因為它是事物的分析推理判斷的過程。結果就在於實踐的結果,語言形式的表述,身體力行的行動都是實踐的部分。

理論與實踐是相對的概念,而不是單指做某事。是哲學範疇裡的概念。哲學是沒有範式的,但本號中概念儘量不會超過通用的概念範疇,但不能因為本人的概念與你的概念不合,正心誠意才能看清。

實踐本身有對有錯,而對錯的標準就在於良知的一體性。

「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傳習錄》王陽明

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的人就在於沒有客觀思維,只憑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的人是沒有整體性的思維,只看到事物的部分,只在部分裡打轉轉,只的所謂詭辯,而無做事的方法。

知行合一,是既要有知,有要符合良知的一體根本性的實踐。

以前總有人說中國沒有科學理論,而古希臘就建立起了理論體系促進了現代文明的產生。就是混淆了理論與實踐,就是混亂了文明傳承的關係。

科學的理論就是將人類經過研究後構成的一系列自然與規律用以語言、文字、符號等等進行表述。

必須先明白什麼是科學的外在表現形式:

比如勾三股四弦五是直角三角形的邊的關係;a2+b2=c2,同時也是直角三角形邊的關係。

勾三股四弦五,a2+b2=c2是理論形式,本質是三角關係的規律。

再比如牛頓定律與《墨經》裡的描述:力,形之所以奮也。止,以久也。這是慣性定律。加重於一旁,必捶。

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則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這是槓桿原理。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成景於下。這是小孔成像。

「形而上」既是客觀事物在思維意識中的反映,然而無法真正地完全地表達,人們必須通過「形而下」等方法來體現思維的反映以及內容,文字只能體現片斷,完全真正地反映,內在的思維才能完成現實的映像。

因此,本質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規律,而外在形式則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表述。

本質仍然是客觀事物和意識的關係,上面雖然哆哆嗦嗦地講述一些比較抽象的思維,好好地悟一悟二者的關係,將會在後面不斷地用到二者的關係來解釋現實世界的各種現象,只有用這種角度來解釋現實,而後才能看清關係,才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只有能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找問題,是人心,是意識,是思維方法。

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

由於現代教育所推行的使用西方的學科語言,使得原本古代就存在的一些理論形式,當代人看不懂了,就如同只懂英語的句式,看不懂中文的字一樣,否定古代科學發展的成果了。

科學的本質需要外在表現形式來體現。同時科學的外在表達必須符合科學的本質規律,不可以任意表達與泛化應用科學的本質,二者是對立統一的。

科學包括自然規律的本質與外在的理論形式,其本質與內容是物質的,就是不依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這是科學的物質性。

而科學外部表現形式即理論、概念、符號、試驗、邏輯等等是屬於意識的,是由人的意識所建立的。科學的本質與外在的表現形式構成了科學的現實整體,必須是統一的整體,本質是不變的物質性,外在的表現是可變的意識性。

科學的外在表現形式、現象等當成科學的全部了。希臘的、西方的科學理論形式並不產生科學,科學理論產生的本質是實踐的,而不是理論形式的,所以對於西方乃至古希臘理論形式的崇拜與宣揚,本質是對意識的崇拜,對理論形式的崇拜。

而錯誤的科學意識還會影響到教育方向。關於個體性與社會性可以看本號前文。

相關焦點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作 者2020年6月23日目錄緒論第一部分 總說第二部分 證據第一章 西方哲學分析第二章 中國哲學分析第三章 佛教經典分析第四章 現代科學分析第三部分 實踐緒論(1)引文:「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下部)
    執著心是起始的偏頗之力,對應著作用力;生命場變形恢復的本能之力,對應著反作用力。於是去執著心與消業也成為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領域裡的對應。治病、養生、升華生命,其本質是一樣的。物理學規律、邏輯規律、生命提高層次的規律,其本質也是一樣的。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中部)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無畏樂園 著2020年(接上)第十八節 康德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的批判哲學是他回答先天綜合判斷的先驗哲學體系。在他的著作中分析冗長、繁複,貌似艱深難懂,若簡而言之,他所謂的先天綜合判斷就是我們早就說過的佛性,或者叫本性、自性。
  • 科學實踐有什麼用?過時的科學還是科學嗎?
    但吵來吵去,雙方都祭起了實踐標準的大旗,可還是一樣,說別人的時候,自己的鼻涕還嗒嗒滴,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本質上一個科學體系的科學性,不是依靠實踐所能檢驗的,這就是為什麼在辯論中,誰也說服不了誰的一個重要原因。看來這句話,有問題。
  • 本質環保-將科學研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環保新思維
    在我國科技發展已經處於趕超轉換期的新時代,有必要將科技創新與傳統文化和中國實踐更緊密結合。科學是認識世界,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西方主導的科學體系比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先進的地方在於其背後支撐的工業文明,但是用目前的科學體系來支持生態文明建設是很難成功的,因為其本質是分科而學,分科而研,越分越細,容易陷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界。
  • 從治國實踐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
    隨著黨治國理政實踐的不斷發展,國家治理現代化日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集中體現,並且越來越展現出諸多不同於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本質特徵。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   十八大以來,中央通過加強黨的領導制度改革不斷提高黨的領導能力。
  • 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核心要點: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著眼新的發展實踐,深入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出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等重要論斷,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
  •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劉叔博客:我先來說一說科學的本質。哲學上有這樣一種認識,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及其規律,其它什麼也沒有。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和運用規律。科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探索過程,一個創新的過程,這裡也包括探索和創新過程中的觀念,方向,制度,體制等一整套的配置,這其實是科學探索的手段問題,在很多時侯,科學的進步狀態,決定於這些手段,有時候,科學的落後,也是因為這些手段的落後,所以,不管是前沿科學,還是後方創新,都要首先解決手段問題。
  • 語言服務概念框架的再反思:存在依據、普遍本質及實踐邏輯
    鑑於此,下文擬從不同視角統合已有的相關成果,對照語言服務的現象世界,探索語言服務的普遍本質,釐清現象世界和本質世界的對應或一致關係。探討語言服務的概念化問題,不僅是建構語言服務知識譜系和話語體系的學術要求,也是語言服務產業整體規劃與縱深發展的實踐需要。近年來,學術界圍繞語言服務的概念化問題從不同維度進行了開拓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反思和借鑑的觀點。
  • 千年謎題——揭開宇宙本質
    心臟是心功能(映照景色)的根本,始終如一,不發生變化;心性是心產生的覺知表象,隨時間景物發生改變。千百年來,歷史上不同時代的先知哲人追根溯源,力圖揭開宇宙的本質,然而所有說法不過表象之談。​宇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 科學文明的三個方面和四個維度
    科學理論源於探索實踐的總結,科學理論是一切基礎的方向方法。科技是沿著科學方向,利用科學方法開發的實踐應用,是藉助科學理論創造條件利用自然的手段。科學的法制建設和社會調理是法治,也是協調治理環境與社會的政治。科學尊重遵循客觀自然規律,科技藉助科學理論利用自然規律,法治依循客觀的科學理論。究竟其理方能用之有方、行之有術、張馳有度。
  • 科普:心有靈犀是否屬於信息傳遞的範疇?其本質是不是量子糾纏?
    有時間當我們拿起手機時,腦中突然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他要給我打電話,結果他的電話就真的打過來,有時候當我們正在思念一個人的時候,正在被思念的那個人也能被感應到,可能某一刻身在異鄉的我們突然感覺心很痛、很難受,感覺肯定有什麼事發生,結果隨後就收到了親人離世的消息,這種詭異的心理現象我們既無法控制,也無法用科學解釋,它多數發生在親人與戀人之間,我們將它們統稱為:心有靈犀
  • 從「心」出發 黎明職業大學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隊協助鯉城區金洲社區開展以「蓮花朵朵話廉潔張妍 供圖東南網9月11日訊(本網記者 陳詩婷 通訊員 張妍)日前,黎明職業大學從「心」出發實踐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了以「疫後重振,從『心』出發」為主題的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實踐活動。
  • 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
    時代日新月異,世事紛繁複雜,我們只有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善於抓住事物的根本和關鍵,堅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更好地推動工作。  回望歷史,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科學認識方法,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經驗總結。毛澤東曾講:「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嚮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
  • 西宅小學:集理念與實踐於一體,從科學走向STEAM
    西宅小學:集理念與實踐於一體,從科學走向STEAM源稿: | 發布時間:2019年11月13日 08:33:44 | 作者:吳曉婷 | 編輯:董之震  「小朋友,你們知道降雨形式有哪些嗎?根據降雨的多少不同,雨又可以怎麼分呢?」
  • 易經預測的科學本質
    易經預測的科學本質預測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預測。預測的本質,就是在事物尚未發生之時,根據已有的信息對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和最終結果做出判斷,並據此做出決策,指導我們的行為。但利用易經進行預測時,我們所獲取的信息,比如卦象、天幹地支,以及五行生剋制化關係等等,都是我們不能理解、也不能用西方科學解釋的,所以人們對易經預測或者覺得高深莫測,或者覺得荒謬怪誕,甚至斥之為封建迷信。其實仔細思考一下,兩者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
  • 從「心」觀時空:客觀實在性,本質上是主觀的
    大家好,我是徐春芳,時空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人的時空觀——從「心 "觀時空。從「心 "觀時空源於從「心」觀世界、從「心」觀萬物,認為天地萬物及其時空皆依賴於心。中國古代從先秦到兩漢,原來沒有這種哲學,也沒有這種時空論。
  • 社區公基政治知識: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而且在認識論上也是根本對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是科學的認識論。它不僅同不可知論是根本對立的,而且同唯心主義的可知論根本不同,也同舊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有本質的區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強調實踐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說,對不可知論「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
  • 凝聚於心、實踐於行的時代楷模
    《海魂:兩個人的哨所與一座小島》以王繼才夫婦從1986年上島至今32年的守島經歷為描述主線,詳盡再現了這一對秉持「家就是島,島就是國」樸素理念,以愛國情懷凝聚於心、以恪盡職守實踐於行的「時代楷模」和「愛國擁軍模範」的感人事跡。作為「時代楷模」,王繼才夫婦是一面彰顯愛國、敬業的鮮豔旗幟。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下)
    這精神的宇宙乃是主宰一切物質的宇宙以及生命現象的根本。生命從中析散出而形成靈魂。靈魂是絕對精神與肉體的中介。肉體則把我們固著在物質世界裡。(28)思想是「我」的本質。我是什麼?從別人觀察角度看,我首先體現為一個肉體,具有身高、體重、相貌等外在特徵。但是這些東西是不實在的。因為一個人從胚胎到死亡整個發展過程,肉體始終處於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