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踐有什麼用?過時的科學還是科學嗎?

2020-08-28 唯資訊理論

9.科學與辯證法

在科學的理論研究上,科學堅持的是機械論,但在科學的實際運用中,科學的態度就是堅持辯證法的觀點。

人在實際的生活中,具體的行為指南,不僅僅是科學,還需要文化的指導,甚至絕大多數情況下,文化的指導,多於科學的指導。

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科學自身的原因,有科學實施的技術上的原因(技術上難以實現,比如計算能力),有經濟成本的原因,等等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科學的運用是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的,不可生搬硬套。

對於科學的運用甚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的修養和藝術能力,辯證法也僅僅提供了一個觀點,並沒有告訴你如何靈活運用,如果真能告訴你,就已經進入機械論中了,進入形上學了。

10.沒有錯誤的理論,只有錯誤的應用

任何理論,只有是符合邏輯的(就是不符合邏輯的,也可以分區以後符合邏輯),都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因為主觀和客觀是同源的,唯一遵守的最基本的規律是完全相同的,完全等價的。

所以任何理論,都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與之相對應。所謂錯誤,是指理論的應用不對,應用場合不對,並不是理論本身的絕對錯誤。

任何理論體系的核心基礎都是數學,數學永遠不會被自身證偽。(當然有偽證,偽證是另一回事兒,是一個邏輯沒走完。)

數學的發展只有拓展,沒有證偽,就是說數學的領域的不斷的擴大,以前證明正確的,永遠都是正確的。

11.態度決定一切

連物理都是顛三倒四,今天說東,明天說西,沒個準頭,就更別說其它學說了。

態度決定一切。沒錯的,但你不能濫用。

科學是可以比比高低的,科學性差的就不能稱之為科學了,後面在科學性裡還要講。


12.實踐的檢驗

搞學術爭論,最多的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本來這句話,是好話,告訴大家,要謙虛。但吵來吵去,雙方都祭起了實踐標準的大旗,可還是一樣,說別人的時候,自己的鼻涕還嗒嗒滴,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本質上一個科學體系的科學性,不是依靠實踐所能檢驗的,這就是為什麼在辯論中,誰也說服不了誰的一個重要原因。

看來這句話,有問題。

前面說了,態度決定一切,別說對空間時間構造的檢驗,就連對電子的檢驗也很難。

退一步說,就是檢驗了,又怎麼樣?你用你的理論解釋,我用我的方法解釋。

實驗本身的前提,就是要認可一些基本概念,我連你做實驗的基本概念都不認,你叫我怎麼認可你的實驗結果?

真理在實踐面前,還是檢不出來的。

那麼要科學實踐有何用途?

有用,非常有用。

科學實踐的作用有兩個,第一是拓寬科學邊界的認識,第二是尋找科學的合理的適用範圍。

要說實踐有檢驗的功能呢,就是對一個學說以及背後的科學體系,進行的合理的適用範圍的檢驗。

檢驗的結果,大家切記不要當成真理,這只能說明一個學說的合理性的範圍。

實踐檢驗對於基礎科學,更多的不是檢驗,而是如何應用的問題。

終極的基礎科學,都會進入純數學的領域,只取決於態度,不取決於檢驗。

13.科學的包容性

科學非常包容。科學不因為研究對象的不同,就歧視一門學科,任何研究對象,任何研究領域,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無論是物質世界的,還是人類社會的,只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都可以成為科學。

但反命題並不成立,科學對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根本沒有任何要求,有要求的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科學的方法論是對科學本質的唯一要求。


14.科學的時效性和先進性

科學是具有時效性的。一個理論並不能永久成為科學,一個落後的理論,要麼被其他理論取代,要麼被其他理論包含,而喪失了原有的先進性。

這樣的理論,如果自身結構邏輯性和數學理論高度足夠高,而且和現有的體系是相容的,而且,仍然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儘管這種指導的精度較差,儘管這種理論的應用範圍較窄,但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足夠了,這樣的過時的理論,我們仍然可以稱之為科學。

牛頓的經典力學就是這樣,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稱之為科學。託羅密的幾何天文學(地心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當之無愧的科學,但在今天,就已經完全過時,找不到任何保留的價值。

體系很複雜,不便於理解,精度不夠,應用範圍很有限,這樣的理論,我們今天不再稱之為科學了。

日心說的勝利,根本不能把地心說從本質上證偽了,我們今天說日心說是科學,不過是因為它更簡單更合理,但切不可把日心說就當成了真理,甚至連日心說與真理接近的想法,都不要有。

始終記住科學不是真理,科學是一種合理的學說。

「真理」這個詞,還是放到廟裡供著,千萬別讓他在街上跑著。就是偶爾放出來嚇唬嚇唬野蠻人,也得給他套個籠子,套好了,免得傷到了小朋友,傷到自己。

相關焦點

  • 科學有盡頭嗎?科學的盡頭是什麼?
    常常聽到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句話對嗎?在展開討論之間,我們需先對這三者進行定義。何為科學?人類都有理性和感性兩個方面,本人認為科學就是人類探索真理的最理性的方法,先通過觀察、分析、思考、計算等方式來假定一個理論,然後再嚴謹的通過實踐來證實或證偽,從而逐漸建立起科學的基石。哲學介於理性和感性之間,哲學通過嚴密的邏輯來研究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很多時候哲學的研究對象都是抽象的、很難用實踐來驗證的。
  • 清朝官員的天問,科學能幹什麼有什麼用,你們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
    歷史學家們一直都有一個觀點,即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專制歷史中,只存在著「技藝」和「經驗」,而從來沒有「科學」可言。那麼歷史在進入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英國人所帶來的工業革命中的科學成果時,作為社會精英的清朝各級官員,乃至於乾隆本身,對於「科學」又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 科學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科學是真理嗎?你怎麼看呢?
    科學到底是什麼呢?科學這個詞彙是和具體語境密切相關,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才能準確理解的默意詞彙,所以我們很難給科學下一個統一和同一的定義。首先,我們還是給科學下一個抽象而泛意的定義:科學是人類依賴實踐發現和證實的,關於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真理體系,包括關於實踐的方法論。
  •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劉叔博客:我先來說一說科學的本質。哲學上有這樣一種認識,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及其規律,其它什麼也沒有。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和運用規律。科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探索過程,一個創新的過程,這裡也包括探索和創新過程中的觀念,方向,制度,體制等一整套的配置,這其實是科學探索的手段問題,在很多時侯,科學的進步狀態,決定於這些手段,有時候,科學的落後,也是因為這些手段的落後,所以,不管是前沿科學,還是後方創新,都要首先解決手段問題。
  • 《弗蘭肯斯坦》的「科學怪人」假想過時了嗎?
    兩百年時光匆匆而過,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那位「科學怪人」又意味著什麼?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如今人類不再將科學視為鍊金術式的神秘產物。毋寧說,科學有可能為人類帶來災害,早已成為老生常談。於是,在瑪麗·雪萊筆下令人恐懼的「科學怪人」,也在潛移默化之間改變著自己的形象。2014年上映的電影《屠魔戰士》中,「科學怪人」亞當搖身一變,晉升為頭號男主角,肩負起抗擊惡魔的重任。
  • 《周易》預測是「迷信」還是「科學」?
    雖然國學熱持續了許多年了,但是一聽到《周易》還是會有人說:你那是迷信,21世紀我們只相信科學。其實包括我自己也迷惑了很多年。所以,我去查了「迷信」與「科學」的定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光就二者的定義都有無數種說法。或者說,二者的定義還沒有定論。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早已分不清什麼叫迷信,什麼叫科學。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為什麼要用「科學」這個詞來形容?「科學傳播的科學」橫空出世作為實踐的科學傳播,誕生於現代科學產生之際,並隨著工業革命和二戰而逐漸羽翼豐滿。而作為研究領域的科學傳播,則成形於1970-1980年代。但我們可以看到,迄今為止,在爭議性的議題上,不論是轉基因還是磁懸浮,我們科普工作幾乎都在試圖提升公眾的知識。所以說這樣的科普並不科學,這就有必要專門提出「科學傳播的科學」這樣一個新名詞。
  • 尊重科學,是歷久彌堅的實踐品格
    尊重科學,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這樣一種精神氣象,在抗疫鬥爭中蔚然深秀,為疫情防控提供強大支撐,也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大河注入汩汩泉流。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鬥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 科學的限度:社會科學是科學嗎?
    我們似乎默認了「科學」的含義,但它具體所指為何,似乎並不清楚:中醫是科學嗎?鍊金術是不是科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科學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科學能夠解決我們的人生困惑嗎?答案也不清楚。蒂姆·盧恩斯(Tim Lewens)《科學的意義》一書就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試圖回應這些問題。
  • 什麼是科學?科學與變革以及科學與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那麼為什麼要開展科學工作呢?——個人視角那麼,上述所有這些人都在做什麼呢?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正在收集信息以測試新想法或反對舊想法。科學家以發現改變我們對自然的思維方式的新事物而聞名,無論該發現是恐龍的新物種還是原子鍵合的新方式。
  •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所以,這樣的定義怎麼能表達出什麼是科學和科學精神來?總而言之,一說到什麼是科學,各種回答都是東拉西扯不得要領。為什麼沒人來說清楚什麼是科學?是不是知道的人不屑跟大眾說?還是根本就是沒有人知道?如果全民都不是很清楚什麼是科學,那麼何談科學精神?這是不是正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科學精神的根本原因呢?鑑於此,我覺得我有責任應該向大家講解一下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
  • 科學和實踐分析哲學
    科學技術達到什麼水平,生產力和戰鬥力相應地達到什麼高度。深海潛水技術既可用在民用的潛水器,也可用在軍用的潛水艇;深空探測技術既可用於月球、小行星和火星等外星的探索,也可用於太空軍事裝備的研製。美國正在發展「太空軍」,中國不支持「太空軍事化」的主張,但也會有所準備。忽忘近代史的經驗教訓,經濟和技術落後就會遭受外囯列強的侵略和挨打。
  • 科學是有什麼依據的呢?科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科學有什麼依據呢?科學邏輯推理與事實是一樣的,科學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己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 如果按照國內公知的觀點的話,科學而非技術是脫胎於神學的一種數理化認知方式。他量化了一些東西。但是根本上,絲毫上不涉及到世界觀。最早的」科學」而非技術就是歐洲的宮廷數學。教會數學,天文學。
  • 科學本質是實踐,實踐本質是心,心的根本在一體
    結果就在於實踐的結果,語言形式的表述,身體力行的行動都是實踐的部分。理論與實踐是相對的概念,而不是單指做某事。是哲學範疇裡的概念。哲學是沒有範式的,但本號中概念儘量不會超過通用的概念範疇,但不能因為本人的概念與你的概念不合,正心誠意才能看清。實踐本身有對有錯,而對錯的標準就在於良知的一體性。
  • 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究竟有什麼用?
    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究竟有什麼用?南懷仁的這項科學工作獲得史學家相當的重視,也在科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是明清西方科學東傳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標誌著近代歐洲熱學和氣象學知識在中國最早傳播。  這看起來是一件具有進步意義的事,缺憾之處在於,南懷仁引進和介紹的是當時西方已經過時了的科學和儀器。他用被歐洲科學革命推翻的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來解釋儀器的原理。
  • 科學!到底什麼是科學?
    在我漢民族的語彙中,"科學"一詞並非古已有之。這是一個外來詞語。"科學"一詞如何進入我漢民族語彙,循流探源當追溯到拉丁語。拉丁語系古羅馬人所使用的語言,居住在義大利拉蒂厄姆一帶的古人也使用拉丁語。根據百度百科:科學[science]它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與一致性,其為探索客觀世界最可靠的實踐方法。
  • 2020年發生了這麼多「大事」,科學真的還科學嗎?
    2020年發生了那麼多大事,科學真的還科學嗎?有網友提出了這個問題,其實2020年發生了哪些大事呢?我想最嚴重的就是這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了。除此之外,還有「南極氣溫超20攝氏度」、「2020一月份最熱」、「澳大利亞山火」、「蝗災」這些事件。
  • 美國科學教育中的探究與實踐
    他們認為,改革美國科學教育標準的必要性有4個理由:美國競爭性優勢不再明顯,2010年在美國本土所申請的專利中,美國人不到一半;美國高科技的出口呈現下降趨勢,高科技產品的貿易持續虧損;美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在許多測試中不盡如人意,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測試(PISA)中,美國在6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科學排名第21名,數學第26名,閱讀素養第17名,缺乏優勢;科學在未來社會發展和人們就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社會科學,什麼是社會主義科學和資本主義科學
    其對象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小編認為,科學(的定義)的應該有兩方面的包容性,除了「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規範用詞包容下,還應該有兩方面的包容:一,所謂的科學其實都是觀點。比如「萬有引力定律」這個科學其實就是牛頓的觀點。
  • 科學是什麼
    一、科技不分:科學是用理論解決問題,根據自然界中的現場與事實結合,去建立一個有效的知識理論系統。技術,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科學是未知領域的探索,技術是成熟領域的實踐。 解決方案探索:首先清晰科學和技術的概念。把現象中的問題,抽象出來,用演繹法重新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