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科學與辯證法
在科學的理論研究上,科學堅持的是機械論,但在科學的實際運用中,科學的態度就是堅持辯證法的觀點。
人在實際的生活中,具體的行為指南,不僅僅是科學,還需要文化的指導,甚至絕大多數情況下,文化的指導,多於科學的指導。
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科學自身的原因,有科學實施的技術上的原因(技術上難以實現,比如計算能力),有經濟成本的原因,等等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科學的運用是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的,不可生搬硬套。
對於科學的運用甚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的修養和藝術能力,辯證法也僅僅提供了一個觀點,並沒有告訴你如何靈活運用,如果真能告訴你,就已經進入機械論中了,進入形上學了。
10.沒有錯誤的理論,只有錯誤的應用
任何理論,只有是符合邏輯的(就是不符合邏輯的,也可以分區以後符合邏輯),都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因為主觀和客觀是同源的,唯一遵守的最基本的規律是完全相同的,完全等價的。
所以任何理論,都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與之相對應。所謂錯誤,是指理論的應用不對,應用場合不對,並不是理論本身的絕對錯誤。
任何理論體系的核心基礎都是數學,數學永遠不會被自身證偽。(當然有偽證,偽證是另一回事兒,是一個邏輯沒走完。)
數學的發展只有拓展,沒有證偽,就是說數學的領域的不斷的擴大,以前證明正確的,永遠都是正確的。
11.態度決定一切
連物理都是顛三倒四,今天說東,明天說西,沒個準頭,就更別說其它學說了。
態度決定一切。沒錯的,但你不能濫用。
科學是可以比比高低的,科學性差的就不能稱之為科學了,後面在科學性裡還要講。
12.實踐的檢驗
搞學術爭論,最多的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本來這句話,是好話,告訴大家,要謙虛。但吵來吵去,雙方都祭起了實踐標準的大旗,可還是一樣,說別人的時候,自己的鼻涕還嗒嗒滴,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本質上一個科學體系的科學性,不是依靠實踐所能檢驗的,這就是為什麼在辯論中,誰也說服不了誰的一個重要原因。
看來這句話,有問題。
前面說了,態度決定一切,別說對空間時間構造的檢驗,就連對電子的檢驗也很難。
退一步說,就是檢驗了,又怎麼樣?你用你的理論解釋,我用我的方法解釋。
實驗本身的前提,就是要認可一些基本概念,我連你做實驗的基本概念都不認,你叫我怎麼認可你的實驗結果?
真理在實踐面前,還是檢不出來的。
那麼要科學實踐有何用途?
有用,非常有用。
科學實踐的作用有兩個,第一是拓寬科學邊界的認識,第二是尋找科學的合理的適用範圍。
要說實踐有檢驗的功能呢,就是對一個學說以及背後的科學體系,進行的合理的適用範圍的檢驗。
檢驗的結果,大家切記不要當成真理,這只能說明一個學說的合理性的範圍。
實踐檢驗對於基礎科學,更多的不是檢驗,而是如何應用的問題。
終極的基礎科學,都會進入純數學的領域,只取決於態度,不取決於檢驗。
13.科學的包容性
科學非常包容。科學不因為研究對象的不同,就歧視一門學科,任何研究對象,任何研究領域,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無論是物質世界的,還是人類社會的,只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都可以成為科學。
但反命題並不成立,科學對研究領域和研究對象,根本沒有任何要求,有要求的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科學的方法論是對科學本質的唯一要求。
14.科學的時效性和先進性
科學是具有時效性的。一個理論並不能永久成為科學,一個落後的理論,要麼被其他理論取代,要麼被其他理論包含,而喪失了原有的先進性。
這樣的理論,如果自身結構邏輯性和數學理論高度足夠高,而且和現有的體系是相容的,而且,仍然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儘管這種指導的精度較差,儘管這種理論的應用範圍較窄,但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足夠了,這樣的過時的理論,我們仍然可以稱之為科學。
牛頓的經典力學就是這樣,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稱之為科學。託羅密的幾何天文學(地心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當之無愧的科學,但在今天,就已經完全過時,找不到任何保留的價值。
體系很複雜,不便於理解,精度不夠,應用範圍很有限,這樣的理論,我們今天不再稱之為科學了。
日心說的勝利,根本不能把地心說從本質上證偽了,我們今天說日心說是科學,不過是因為它更簡單更合理,但切不可把日心說就當成了真理,甚至連日心說與真理接近的想法,都不要有。
始終記住科學不是真理,科學是一種合理的學說。
「真理」這個詞,還是放到廟裡供著,千萬別讓他在街上跑著。就是偶爾放出來嚇唬嚇唬野蠻人,也得給他套個籠子,套好了,免得傷到了小朋友,傷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