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的天問,科學能幹什麼有什麼用,你們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

2021-01-07 歷史有風

歷史學家們一直都有一個觀點,即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專制歷史中,只存在著「技藝」和「經驗」,而從來沒有「科學」可言。那麼歷史在進入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英國人所帶來的工業革命中的科學成果時,作為社會精英的清朝各級官員,乃至於乾隆本身,對於「科學」又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英國人長途跋涉帶來的不僅包括各類先進的武器,還包括乘坐舒適度遠高於清朝的四輪馬車、作為工業革命象徵的火車頭模型,以及十分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

英國人在展示這些工業產品的時候,一方面是希望能夠讓清朝政府和各級官員能夠感受到英國在科技領域的優越性,從而讓清朝政府和官員放棄其狂妄自大的心態,轉而對英國進行崇拜;另一方面英國人也希望以這種方式來引起清朝政府和官員的好奇心,從而引導清朝政府開放國門,進行海外貿易,以便英國商人將這些先進的東西出口到清朝。

英國人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那就是確實引起了清朝各級官員的好奇心,但這種好奇心卻並沒有轉化成清朝政府開放沿海進行貿易的動力,相反他們認為英國人的某些科技不僅是奇技淫巧,而且還違反了祖制和禮儀。

比如英國人那華麗的四輪馬車,因為在車軸上配備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懸浮彈簧,加上車內椅子上的柔軟坐墊,英國四輪馬車的乘坐舒適度和速度遠高於國內的兩輪馬車。

一群清朝官員對於這輛華麗的馬車十分好奇,紛紛圍在了馬車周圍,但卻沒有一個人敢上去試一試,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官員們全都圍在了馬車前面車夫的座位旁。英國四輪馬車的特點就是為了保證駕駛的安全性,車夫的位置一般比較高,以確保車夫能夠有足夠的視野對前方的路況進行觀察。

但在清朝官員們看來,這是違反祖制和禮儀的,馬夫的座椅怎麼能這麼高,完全高得盛氣凌人了,這種居高臨下的位置全大清估計只有皇帝能夠坐。

那麼皇帝既然坐到了馬夫的位置上,馬車裡又應該由什麼人來坐呢?官員們在仔細研究了馬車的車門和車窗,以及窗簾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只有後宮佳麗才能坐在馬車裡。

於是乎英國人靠引起清朝官員的好奇心,來開展出口貿易的幻想也就就此破滅了。

於是英國人將所有的努力押在了在圓明園的那場示範性表演上,英國科學家將在那裡重新組裝好天體運行儀器,並用這個儀器向清朝的官員和百姓展示地球的自轉和太陽系的運行情況。

這對於一個崇尚天圓地方學說的地方來說,英國人的科學展示必定難以起到預想的效果,但英國人所表現出的熟練掌握科學的高傲姿態,和這些能夠自動旋轉的儀器,又著實讓清朝官員們感到了好奇,這種好奇所形成的落差,讓一向高高在上的天朝官員們覺得在這場科學較量中落了下風。

於是為找回天朝上國的優越感,清朝官員們在面對眼前這些得意洋洋的英國人時,拋出了一個至今讓西方國家都難以回答的天問:「你們的科學能幹什麼,有什麼用?你們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

誠如這位官員所說的一樣,自商鞅的《馭民術》開始,到後來的儒禮學說和科舉制度,古代各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術早就從一般的管理制度上升到了藝術哲學的高度,而從學術角度來講,那不正是一種統治科學嗎?從後來的實踐來看,英國的公務員制度不正是借鑑了清朝的科舉制度嗎?

放在歷史環境中,清朝以區區三十萬人口,從山海關外一路南下,以蛇吞象的姿勢穩定的統治了比自己多過1000倍的人口,這種統治科學的關鍵便在於清朝奪取的不僅是那片廣袤的土地和人口,還變本加厲的複製了那套千年來越來越完美的天朝官僚等級制度。

如果說英國人的科學是關於天文、地理和器械的,那麼清朝的這種科學則是關於文化、藝術、吃穿住行的規範、考試的設置、層級的分配等社會各個方面的等級森嚴的、千年來越發精細的統治科學。

這種科學自然要比英國人的那些機器要絕妙得多,畢竟它歷經了二十四史的風塵卻從未落後和被拋棄過,而英國人的科學註定要落後、要被拋棄,這也就難怪英國人在面對清朝官員的天問時,難以回答。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所以,這樣的定義怎麼能表達出什麼是科學和科學精神來?總而言之,一說到什麼是科學,各種回答都是東拉西扯不得要領。為什麼沒人來說清楚什麼是科學?是不是知道的人不屑跟大眾說?還是根本就是沒有人知道?如果全民都不是很清楚什麼是科學,那麼何談科學精神?這是不是正是中國人普遍缺乏科學精神的根本原因呢?鑑於此,我覺得我有責任應該向大家講解一下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
  • 中科院院士詳解「天問一號」:這次探測有六個科學目標
    所以,要去火星,一般情況下有一半是要失敗的,比去月球艱難多了。 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存在嗎? 我們到火星到底去幹什麼? 因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而且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傳說。
  • 他人的目光有什麼用?
    那問題就來了:200年前,一個歐洲教士,根據各種二手資料編輯的,讓歐洲人了解中國的書,對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能有多大價值?說實話,在看到書之前,我也是非常懷疑的。但是真把書翻開之後,就像發現一個新世界一樣,居然裡面別有洞天。舉個很小的例子。書中花了一段不小的篇幅,說到中國的皇帝是怎麼打獵的。這是一個中國名字叫張誠的法國傳教士記錄下來的。打的什麼獵?打老虎。
  • 科學有盡頭嗎?科學的盡頭是什麼?
    常常聽到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句話對嗎?在展開討論之間,我們需先對這三者進行定義。何為科學?人類都有理性和感性兩個方面,本人認為科學就是人類探索真理的最理性的方法,先通過觀察、分析、思考、計算等方式來假定一個理論,然後再嚴謹的通過實踐來證實或證偽,從而逐漸建立起科學的基石。哲學介於理性和感性之間,哲學通過嚴密的邏輯來研究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很多時候哲學的研究對象都是抽象的、很難用實踐來驗證的。
  • 「地震雲」是什麼?真的能預測地震嗎?是否有科學依據?
    「地震雲」是什麼?真的能預測地震嗎?是否有科學依據?在古書當中有這樣的記載,他們通過看雲朵的方式來預測地震的到來,通過雲來觀測地震,看似非常神奇,但這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在古時候沒有現代科學做支撐,我們也只能聽聽罷了,那麼在現代科學當中,我們是以什麼來觀測地震的呢?地震雲是否真的存在呢?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觀測地震的到來嗎?
  • 古人常說的夜觀天象是一種什麼本領,夜觀天象究竟能看到什麼東西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夜觀天象是一種什麼技能?真的能未卜先知嗎?那麼,觀天象,到底是在看什麼呢?和我們現在的天文研究一樣嗎?古人認為,天象會給出很多暗示,他們通過天象來預測人間的旦夕禍福。這種做法有一點點的科學道理,因為確實一些高手可以通過天象判斷出近日的天氣狀況,類似於粗略的天氣預報。古代人靠天吃飯,天氣現象對禍福是有一些影響的,所以會有這一技能。
  • 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究竟有什麼用?
    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究竟有什麼用?直到1669年,在清朝欽天監工作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製作了一架空氣溫度計進獻給康熙皇帝,並於1671年發表了《驗氣圖說》,介紹溫度計的結構、用法和工作原理。南懷仁的這項科學工作獲得史學家相當的重視,也在科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是明清西方科學東傳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標誌著近代歐洲熱學和氣象學知識在中國最早傳播。
  • 科學實踐有什麼用?過時的科學還是科學嗎?
    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科學自身的原因,有科學實施的技術上的原因(技術上難以實現,比如計算能力),有經濟成本的原因,等等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科學的運用是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的,不可生搬硬套。對於科學的運用甚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的修養和藝術能力,辯證法也僅僅提供了一個觀點,並沒有告訴你如何靈活運用,如果真能告訴你,就已經進入機械論中了,進入形上學了。
  • 清朝官帽上的那些石頭,都有什麼說法?
    如今,許多人都自稱對清朝了解很深。一方面,是由於這個朝代和我們現在比較近,流傳下來的故事比較多。另一方面,電視上有一大批關於清朝的宮廷劇上映。比如,許多人都知道清朝的官員頭頂有一個頂戴花翎,這個花翎到底有什麼講究,知道細節的人就少了。本文帶領大家重新學習,一一了解。
  • 為你解讀「天問一號」任務有什麼意義
    「天問一號」很快就要發射了,「天問一號」任務有什麼意義自然也是我們的關注點。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天問一號」有什麼意義。「天問一號」,計劃在一次任務中完成環繞、著陸和巡視3個目標。其重約5噸(含燃料),由一個環繞器和一個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組成。
  • 胡寶鋼:科學有什麼用?
    科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世紀性的話題。有人說科學很有用,有人說科學很沒用!其實,科學究竟有沒有用?爭論的本身就已經違背了科學的初衷。科學以無用為起點,以有用為說理,最後又以無用為歸宿,這不僅是科學的軌跡,也是牛頓的蹤跡!
  • 清朝為何打不過日本?對比一下二者的發展模式,你能不佩服日本嗎
    日本不但面積小,而且人口還特別多,資源又特別少,自然災害卻特別多,拿清朝的綜合資源和日本比,那就是大象比鼴鼠。但現實中卻是,這隻小小的鼴鼠卻靠著自身的努力打敗了清朝和沙俄這兩頭歐亞巨象。小小的日本強大後尚且如此,如果大清國也變成了下一個「日本」,那還有西方國家的活路嗎?什麼叫烏合之眾?就是那些人云亦云的愚昧無知之人。
  • 清朝奇女子僅活了29年,卻科學解釋了日食月食,擁有自己的星星
    清朝從乾隆時期開始施行閉關鎖國,通商口岸也變成了只有廣州一個,因此清朝的老百姓和官員對外的交流變少,逐漸與世界脫節,而清朝皇帝則以天朝上國自居,除了朝貢以外,很少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以致於鴉片戰爭開打了,很多官員都不知道英吉利在什麼地方,即使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對於世界的認識也是有偏差的
  • 踏入隕石領域的您還在為什麼是科學與什麼是偽科學而迷茫無助嗎?
    至此正義與邪惡、科學與偽科學產生碰撞。由於邪惡與偽科學論更容易迎合受生活壓力而想走捷徑這類群體的虛榮心裡,得到了本來就心態不正這類人的擁護和支持。在這個新生的商業領域由於剛剛興起,國家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機構,這群人就明目張胆宣傳偽科學謬論,以偽科學謬論來誤導更多對隕石感興趣又不明真相的人,來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隕石圈內發生亂象的根源。
  • 探測火星究竟有多難?「天問一號」意味什麼?
    探測火星有多難火星探測任務十分艱難,雖然很早以前就有國家對火星進行探測,但是直到現在真正完成對火星探測的國家或者組織也僅僅只有四個。進入火星大氣層後探測器要經歷所謂的「恐怖7分鐘」,這對探測器來說更是一項巨大的考驗,探測器要擁有良好的防熱措施,以及降落傘、氣囊和緩衝火箭等在這個過程中都能按程序進行工作並且非常精確確,才能保證探測器可以順利達到火星。
  • 古代官員也有年終獎清朝皇帝一般會賞賜!1月8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古代官員也有年終獎清朝皇帝一般會賞賜!1月8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最新匯總 【摘要】螞蟻莊園小課堂2021年1月8日今日支付寶答案!
  • 科學是有什麼依據的呢?科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科學有什麼依據呢?科學邏輯推理與事實是一樣的,科學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己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 如果按照國內公知的觀點的話,科學而非技術是脫胎於神學的一種數理化認知方式。他量化了一些東西。但是根本上,絲毫上不涉及到世界觀。最早的」科學」而非技術就是歐洲的宮廷數學。教會數學,天文學。
  • 清朝護照什麼樣?國家雖然孱弱,但護照上的字依然振奮人心
    02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閉關鎖國政策應該在明朝就有了,當時為了防止倭寇進犯用的。隨著清朝代替了明朝的統治,一些明朝的政策也沿用了,其中就包括這一政策。清朝前中期沒有用,因為根本不存在外患的問題,後來隨著問題出現,這一政策才實施。具體來說,閉關鎖國政策一直在,只是清朝一直沒有用。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社會科學,什麼是社會主義科學和資本主義科學
    其對象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小編認為,科學(的定義)的應該有兩方面的包容性,除了「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規範用詞包容下,還應該有兩方面的包容:一,所謂的科學其實都是觀點。比如「萬有引力定律」這個科學其實就是牛頓的觀點。
  • 牙髓幹細胞有什麼用牙髓幹細胞儲存的作用牙髓幹細胞庫
    牙髓幹細胞有什麼用,牙髓幹細胞的用途是什麼?牙髓幹細胞庫是什麼,牙髓幹細胞庫是幹什麼的?首先,我們先介紹一下牙髓幹細胞是什麼,牙髓幹細胞是幹細胞採集的一種途徑,我們社會上主要由生物科技公司進行細胞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