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詳解「天問一號」:這次探測有六個科學目標

2020-12-06 騰訊網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人類已經進行了47次火星探測,探測火星要比月球難多了。作為中國首次獨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如何對火星進行全球探測?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帶領我們,跟隨「天問一號」探索神秘莫測的火星。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與天體化學家歐陽自遠演講實錄: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天問一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分享的內容包含下面五個方面,也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發射的火星探測器

火星蒙受的不白之冤

自古以來人們對火星就沒有什麼好印象,幾乎每個民族都在咒罵火星。它在歷史上沒有好名聲,一直被認為是一個不吉祥的星。因為火星是紅顏色的,代表了血腥、戰爭、死亡和瘟疫。

但它真的蒙受了不白之冤。

根據離太陽的遠近,火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排列第四。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然後是金星、地球、火星,往後才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火星是地球的鄰居,比我們離太陽稍微遠一點。

古代人覺得火星在天上忽隱忽現的,就給它取了個名字叫「熒惑」,就是描述它像螢火蟲一樣,有時候看得清,有時候看不清。

古人非常迷信,假如熒惑守心的話,一定預示著這個朝代的皇帝要死,而且會發生戰亂。

熒惑守心指熒惑在心宿發生運行方向的改變,其運作方向或由順行轉為逆行,或由順行轉為逆行,並且停留在心宿一段時間的現象

公元前120年,正好熒惑守心,那是歷史上最不吉利的一段時期,剛好那一天秦始皇駕崩,據說天上還掉下一塊隕石,上面刻著幾個字「始皇帝死」,而且預示著地要被分掉。

天文學家們給了它一個標誌,這個標誌就像發射出來的箭一樣,代表著戰爭

古羅馬稱火星為「瑪爾斯(Mars)」,寓意喜歡打仗,喜歡屠殺的戰爭之神。

古希臘的人們把火星稱為「阿瑞斯(Ares)」。阿瑞斯(Ares)是戰爭之神,他很勇猛,但很好戰,喜歡屠殺。

北歐,人們也叫它「戰爭之神」,甚至在古印度也是這樣稱呼。

總之古代幾乎每個民族都認為火星是一顆惡星,它是人類災禍的化身,所以火星一直蒙受這種不白之冤。

但現在我們應該為火星解除它的不白之冤了。

為什麼人們對火星會有這麼壞的一個印象?因為你看到火星的時候,它是紅色的。

為什麼火星會有紅顏色?因為火星的表土裡有一種礦物叫赤鐵礦,赤鐵礦是紅顏色的,是古代作畫時畫紅色的顏料。

赤鐵礦彌散在整個火星的土壤當中,火星又經常發生沙塵暴、全球性的風暴,結果捲起了這些紅色的赤鐵礦夾雜在當中,所以顯得紅,跟血腥一樣,導致人們對火星沒有好印象。

其實真冤枉,火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很好的天體,所以我們應該洗刷它的不白之冤。

火星,地球的好姐妹

火星在八大行星當中排第四,是地球的近鄰,也是地球的好姐妹。火星跟別的七大行星幾乎在一個平面上,大家各自按照各自的軌道,都圍繞著太陽做逆時針方向的運行。

火星在第四個跑道轉圈,地球在第三個跑道轉圈,很有規律,很守秩序,而且一直是這樣運行的,所以火星是地球非常好的一個姐妹。

火星其實跟地球挺像的,它繞著太陽轉一圈,因為火星轉的圈大,要678天。地球轉一圈365天,是我們的一年。

另外,火星大約只能得到地球一半左右的太陽能,因為隔得比較遠,所以太陽對火星就顯得沒那麼熱了。

火星個兒也比較小,大概只有地球的二分之一左右,所以火星的引力也比較小。

但是火星跟地球有一點特別像,它跟地球一樣也是歪著自轉的。

本來八大行星都是直起來,很有規律地繞著太陽逆時針方向公轉,但是地球被一個小天體撞上了,最後產生了月亮,地球也留下了一個「殘疾」,被撞歪了二十三度半,所以現在地球是歪著自己轉,而且同時這麼歪著繞太陽轉。

這反而成全了地球一件事,本來直著自己繞著太陽轉的話,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點,一年下來沒有季節變化,跟太陽的距離和太陽照射的角度永遠沒有變化。

現在歪著繞太陽轉,轉到這邊,北半球靠近太陽,我們中國就是在北半球,那就是我們的夏天到了;再轉另一邊的時候,北半球遠離太陽,我們的冬天就到了。所以,地球就出現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火星也挨過一次撞,所以它也被撞歪了,結果歪得跟地球一樣,也有了春夏秋冬的變化

地球的衛星——月亮,是地球主要的東西被撞了之後散落在地球的周圍,最後慢慢匯集起來的。我們通過基因檢測,證明月亮是地球的「女兒」

火星這兩個衛星可不是它親生的,是一個小天體運行到它附近的時候被火星抓過來,便成了自己家族的一個成員,所以火星有兩個「養子」,但它們跟火星是不一樣的。

火星探測,難在哪裡?

我緊接著要介紹的是探測火星。

人類已經進行了47次火星探測,但是這要比月球探測困難多了,它究竟在什麼地方?

這張圖展示的是太陽、地球、火星,它們在一條直線上,這就是所謂的火星大衝,是火星離地球最近的一個距離。

網上有一個錯誤的信息,說從地球上發射探測器去火星,一定要在火星大衝的時候發射。這個時候地球離火星最近,才5000多萬公裡,等於是兩個物體之間最短的直線距離,這時候發射探測器很快就可以到火星,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

假如這個時候發射的話我們永遠到不了火星,科學家們經過精確計算,要去火星不是想去就可以去的,26個月有一次機會,假如掌控不好這個時間就去不了火星。

當火星在我們前面老遠的地方,從地球上發射一個探測器,大約要飛7個月左右,飛好幾億公裡到達火星的軌道,火星剛好在這個時候通過它自己的軌道,也到達了這一點,這時探測器就可以飛到或降落在火星上。這才是去火星最短的距離,絕對不是大衝的時候發射,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另外,地球在裡面轉圈,火星在外面轉圈,所以一般來說要26個月才能有一次發射窗口。

我們跟火星的距離太遠了,有時候地球在太陽這邊,火星在太陽那邊,我們要發一個信號給火星,它以光速運行,往往都要23分鐘左右。

所以我要是給探測器指令的話,必須提前二十多分鐘,一般來說至少得提前一刻鐘發給它,一刻鐘以後收到了,它才會執行命令。

所以火星探測的難點一個是太遠了,另一個是時延比較長,會有很多困難

第三,火星表面氣候變化劇烈,經常發生沙塵暴,一瀰漫起來,根本看不清火星的表面,這也給著陸器的著陸等造成了很多困難。

所以人類探測火星,統計下來已經進行過47次,但是失敗的次數很多,一直到今天累計下來這47次成功了24次,剛好一半。

所以,要去火星,一般情況下有一半是要失敗的,比去月球艱難多了

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存在嗎?

我們到火星到底去幹什麼?

因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而且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傳說。尤其是天文學家在火星上看到有很多一條一條的直線,認為那是運河。

有運河就一定有農業,有農業就一定有耕作的農民,天文學家認為那一定是火星人在種莊稼所以挖了很多水渠。

也有很多傳說關於火星是不是有火星人,《火星人大戰地球人》,《馬丁叔叔》……有很多大片描寫火星人,也有很多科普書去講火星人,科學家也覺得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個行星,上面說不定還真的會有生命。

所以,探測火星的第一個目的,自古以來都是為了探尋火星上有沒有生命。它是什麼形態的生命,它是怎麼活動的?這是所有科學家們都非常感興趣的問題。難道我們的太陽系,我們的宇宙,就只有地球有生命嗎?其他星球根本一點兒可能性都沒有嗎?

火星是最有可能有生命的,所以大家集中目標去探測火星。

火星探測的第一個科學問題就是火星生命的探尋。

第二才是火星本身的磁層、磁場、大氣、它的表面、它的地質構造等等。

第三,我們的地球受到了很多自然界的潛在威脅。比如說,6500萬年以前,一個小天體撞了地球,導致地球70%的物種滅絕——恐龍滅絕,除此之外,地球上還有一百多萬個物種被滅絕。

另外,地球還不時地發生大面積的火山噴發、巨大的海嘯、強烈的地震。總之,我們的地球有很多的不安寧,再加上人類的很多錯誤行為,導致地球也許不適宜我們生存了。

所以科學家們想,能不能在太陽系裡面找到另外一個天體,慢慢地把它改造成第二個地球?或者至少有兩個姐妹一樣的天體,最後地球和火星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棲息地,這不更好嗎?

所以,火星探測現在是航天的一個重點,火星是人們最願意探測的,因為它畢竟是在太陽系裡離我們還算比較近的。

火星生命的探測經歷了大概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首先是想直接探測到底有什麼生命在活動

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主要發射探測器和著陸器探測,最後科學家們大失所望,火星表面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

後來說有水就有生命,而且發現火星地下有很多水。它表面也有很多河流湖泊,甚至出現過海洋,只不過現在已經乾枯了。

火星曾經有過水體,生命跟水是在一起的,所以就跟蹤水來探測生命,不過探測到今天也沒個結果。大家期望能夠找到哪怕是最低等的生命,哪怕是細菌也是值得珍惜的。

後來火星的探測拍到了很多照片。這是火星的河道,現在已經乾枯了,這些河道都可以看出支流和主流。

另外,火星的北半球曾經是一個巨大的海洋,現在只剩下一個海底的海盆地了。

我們也積累了火星很多年的照片。這是同一個地方,先拍的那張很清楚,是一個陡坡,第二張照片裡面顯示出這陡坡突然塌方了,緊接著裡面湧出水來,證明火星的水是在地下

因此,後來提出一個說法,說火星的水都轉入了地下,所以我們要找生命可能要到地下去找,因此探測器又去探測地下水的分布

中國的「天問一號」有一臺儀器,可以探測整個火星地下水的分布。例如它的河道一共有多少水等等,這些我們都要進行探測。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火星,證明這裡曾經有過很深的水覆蓋了火星,平均大概有100米深的水,而這些水現在一滴都沒有了。

火星離太陽比較遠,當然比較冷,所以看不到液態水,最多看到有一點冰,而且年平均溫度很低,零下60度,而只有夏天的幾天,赤道的溫度可以高於0度,達到十幾度,所以大概也有很深的水,而現在的水都不在表面

另外,南北極的兩塊地方曾經都發育過海洋,所以大家覺得跟著水探測生命也沒有希望了。

後來又有一個新發現,發現火星的大氣是以二氧化碳為主的,95%是二氧化碳,之後發現也有少量的氧氣,少量的水蒸氣,此後還發現火星的大氣裡有甲烷氣體

甲烷就是我們的煤氣,就是天然氣。天然氣一般都是生命活動產生的,人類也會排出甲烷,稻田也會排出甲烷,那能不能跟蹤甲烷去探測生命

這是火星的水蒸氣分布以及甲烷的分布。甲烷的分布只有十億分之幾,很少很少,科學家們還要抓住這一點一直探測。

後來探測下來也沒有一個結果,不能說明我們發現了生命的徵兆

下圖是甲烷的探測

特別是「好奇」號火星車,它裝備了非常先進的儀器,專門去探測火星上的有機化合物,最後也沒有得出很好的結果。

後來又想了一個辦法,能不能去研究火星掉下來的石頭——火星隕石,能不能結合甲烷看看有沒有什麼發現?

因為甲烷在自然界可以沒有生命而產生,可以是自然合成的,也可以在高溫下合成,當然也有生物體排洩出來的甲烷。

在儀器上完全可以把最後形成的甲烷區分開來,但是現在沒有辦法去做。

人類一共得到了大概四五十塊從火星掉到地球上來的石頭,所以我們準備下一步用電子顯微鏡觀測隕石的內部。

1984年,在南極找到一塊隕石,在裡面發現有很多小蟲子,這是不是細菌?

美國人說這是細菌,歐洲的科學家說是汙染,吵到今天也還是沒個結果。

下圖是這些細菌的橫截面

此外,在火星隕石裡還發現了很多奇怪形狀的東西。比如說圖中像油炸麵包圈一樣的東西是不是也是細菌?我們也沒有答案。

另外,中國在南極找到了12400多塊天上掉下來的石頭。

其中這兩塊是火星掉下來的,中國的科學家也去研究這裡面有沒有生命的信息,最後也證明沒有。

但是中國科學家另外做了一件事。2011年在摩洛哥沙漠裡掉了一塊隕石,中國科學家把它買回來觀察了裡面的碳顆粒

這都是納米級、微米級的碳顆粒,在電子顯微鏡下研究,然後分析碳的同位素組成。

最後得出一個驚天動地的結論:這些碳是火星的生命產生的碳。

比如說,拿一塊煤給我,我就可以研究出這塊煤裡面的碳過去是植物;拿一滴石油給我,我就可以研究出這滴石油裡面的碳曾經是一些微體的動物。這些我們都可以做到。

最後結論出來,發現這是由火星生命形成的碳,但是很遺憾,美國封鎖了我們,不讓我們在美國最高級的雜誌上發表。為什麼?

美國的「好奇」號也在做這件事情,他絕對不希望中國人先發現。最後中國沒有辦法,就在歐洲的一個雜誌上發表。

這是雜誌的封面,登出了這塊隕石,而且登出了全部的結果,時間是2014年12月2日

「好奇」號也在2014年12月16日發現同樣的結果。他們在火星上研究的碳顆粒也被證明是來自生命的。

他們立即召開了一個全世界的記者招待會,宣布火星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跟中國的結論一樣。但他們很遺憾,中國發表的時間是2014年12月2日,他們是2014年12月16日,比中國晚了半個月。

火星的生命探測就是這樣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科學家的目光

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天問一號」

中國將會在7月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我國曾經做過一次火星探測,當時是在2011年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探測器名稱為「螢火一號」。

因為中國的探測器搭載在俄羅斯的飛船裡,是俄羅斯把我們的探測器送到火星,然後我們自己再出來探測的。結果沒有想到俄羅斯的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的第二天,由於軌道調整失敗,最後向地球的大氣層墜落,被燒光了。

這是中國第一次火星探測,失敗了,但是我覺得沒關係,我們應該吸取教訓,應該更努力地去做好,所以我建議將這次火星探測稱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

我們這一次去火星探測的主要任務是發射一個火星的衛星,讓衛星繞著火星飛;同時,也有一個著陸器會落在火星上,一輛火星車會走下來,一邊走一邊探測火星。

我們著陸的位置已經選好了,在火星北邊高緯度的地方,曾經是火星海洋的位置。

因為當地比較平緩,所以我們選擇了兩個位置。我們的著陸器、火星車將著陸在那兩個位置上。

這就是著陸器,火星車在上面,它會走下著陸器邁步到火星表面,一邊走一邊探測。

我們的探測大概有六個科學目標。

第一,火星的衛星上放了七臺儀器,主要探測整個火星的地形地貌、巖石分布、氣候變化。總之這是全球性的探測。

此外,我們的火星車上放了六臺科學儀器,要探測火星地下的土壤分布、土壤的成分、底下是不是有地下水的分布。

我們的衛星在天上探測,而火星車在地上也探測地下水的分布,聯合起來探測。

火星車上還有一臺氣象站,探測記錄火星的氣候變化。

全面探測火星一共有13臺儀器,它們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這次是中國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測,再過幾年,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國要著陸在火星上,要在火星上採樣返回。

現在人類還沒有得到任何一塊自己從火星採回來的樣品。

火星上掉下來的石頭,我可以研究出是什麼石頭,有什麼樣的特點,它也許能解答火星的某些科學問題,但是我不知道它是從火星什麼地方掉下來的,所以用處還不是太大。

我們也有一個詳細的計劃,中國還要去探測小行星帶,從小行星取樣返回。

我們還要去探測太陽系最大的那個行星——木星。木星有69個衛星,它的衛星是連軸轉的,我們要探測它一系列的衛星,還要繼續對行星際的穿越探測。

所以在我們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以後,所有的這些探測計劃都要逐步實現。

中國有能力飛得更遠,我們也應該飛得更遠。我們要探測整個太陽系,我們要向太陽系的星辰大海挺進,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所以我真誠地希望年輕的朋友們,希望你們真正地熱愛科學,了解科學,學習科學,弘揚科學精神,很好地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將來擔當起這種重任,為實現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

青年朋友們,青少年們,祝福你們以後勇於擔當,完成我們建設「兩個一百年」的夢想,實現我們偉大的強國之夢。

你們一定會實現的!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飛行1.55億千米,歐陽自遠:將完成6個科學目標
    目前,除了日本成功完成火星探測器的任務後,我國也緊隨其後發射了「天問一號」,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它發射後會發生些什麼吧?1.55億千米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我國航天局傳出消息,截至當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飛行航程已經達到1.55億千米,距離地球超過1530萬千米,目前整體運行相當穩定,按照先前制定的飛行計劃來看,「天問一號」已經飛行了三分之一的總路程,在此期間,飛行軌道進行過4次修正和一次升空機動修正,等到了後期,對我們的軌控能力也將是一大考驗
  • 「天問一號」上13臺科學載荷詳解
    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使中國躋身於國際深空探測第一梯隊。「天問一號」主要由一個火星環繞器和一個火星著陸巡視器構成,共配置13臺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科學國家隊功不可沒
    按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將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始為期近7個月的奔火之旅。在「天問一號」任務中,中國科學院繼續牽頭論證提出了任務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繼續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重要產品的研製任務,後續還將與國家航天局聯合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磁強計  獲取火星空間磁場環境高精度數據  火星探測任務作為我國深空探測重大科學工程的第一次任務,將在一次任務同時實現「繞、落、巡」三個目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 火星探測有多難?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接下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的漫漫徵途。目前,人類火星探測的成功率只有50%左右。在飛往火星的路上,無數挑戰正在等著我們。天問一號是否能順利抵達火星?我們期待,我們等待。7個月,這是一趟漫長又艱難的旅程。人類對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已實施40餘次探測任務,但只成功20餘次,成功率只有50%左右。
  • 火星宜居性環境高光譜遙感探測--助力天問一號
    火星宜居性環境高光譜遙感探測--助力天問一號針對以上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林紅磊博士後、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張霞研究員與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魏勇研究員、萬衛星院士以及美國布朗大學Jesse Tarnas、John Mustard、Jim Kellner、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F.
  • 毅力號探測能力比天問一號強!但絕不是先進
    「天問一號」是我國第一個火星 探測器,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放眼世界,除開我國,還沒有其他國家這樣嘗試過,這就是實力 的體現,有了探月工程的成功經驗,天問一號才能有足夠的底氣。作為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共攜帶了13個高科技科學儀器,火星磁力儀,火星礦物學光譜儀,火星離子和中性粒子分析儀,火星高能粒子分析儀,火星軌道地下探測雷達,地形攝像機,火星探測器地下探測雷達,火星表面成分檢測器,火星氣象監測器,火星磁場檢測器,光譜攝像機,還有裝備兩臺超高清攝像頭。
  • 「天問一號」開啟全球深空探測時代
    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近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外媒指出,如果此次任務圓滿成功,中國不僅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讓漫遊車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並運行的國家,也將成為首個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任務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事業,並取得了重大進展,「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夯實並提升中國的太空實力。
  • 「天問一號」開啟全球深空探測時代
    《自然》雜誌則進一步指出,「中國火星任務的成功發射拉開了全球深空探測時代的序幕」。又一個裡程碑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英媒《衛報》稱,近幾十年來,中國的航天航空項目發展迅速,中國嘗試通過「天問一號」任務加入到徵服火星的「精英俱樂部」。
  • 中科院多單位參與「天問一號」研製 突破地火數傳等關鍵技術
    在「天問一號」任務中,中科院繼續牽頭論證提出任務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繼續承擔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重要產品的研製任務,後續還將與國家航天局聯合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
    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火星探測任務從未有過的。在業內看來,如果能一次性完成「繞、著、巡」三步走,這一跨越式方案將成為全球首次,將提升我國空間探測器的研製水平,推動我國在行星探測和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全面發展,使我國躋身國際空間探測領域先進行列。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行星探測第一步。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火星探測任務從未有過的。
  • 「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神器」中有吉林元素
    來源:吉網23日12點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作為我國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後的又一大航天探測工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火星,我們來了!」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天問一號天問一號主要性能和任務&34;探測器由三大部分組成,但是起點是比較高的,這次&34;的探測內容主要有5項:一是研究火星形貌與地址構造特徵,他呢火星全球地形地貌特徵,獲取典型地區的高精度形貌數據,開展火星地質構造成因和演化研究。
  • 天問一號 | ​進入停泊軌道 開始科學探測
    「       2021年2月24日,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 『天問一號』 再傳喜訊。2月10日,探測器抵達火星軌道,成為中國首顆人造火星衛星;2月12日,天問一號火星捕獲過程影像公開,從距離地球1.9億公裡之外傳回新春的祝福;2月15日,天問一號成功實施捕獲軌道遠火點平面機動,完成「側手翻」。
  • 「天問一號」開啟全球深空探測時代(國際論道)
    外媒指出,如果此次任務圓滿成功,中國不僅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讓漫遊車在火星上成功著陸並運行的國家,也將成為首個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任務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事業,並取得了重大進展,「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夯實並提升中國的太空實力。外媒紛紛表示,「中國將成為一個全方位的太空強國」。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啟動 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行星探測新篇章
    「天問一號」開啟問天之旅。此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巡視勘測。這次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正式拉開了行星探測的序幕。當天中午,坐標海南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最後一聲倒計時完畢,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點火升空。大約2167秒後,「天問一號」成功進入地火轉移軌道。
  • 「緬懷」萬衛星院士的「天問」
    這裡記錄著楚民族先人的歷史,也有許多奇奇怪怪的事物,由此引起了一連串的質詢……而科學發展到今天,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人類仍然充滿了好奇,不停地翹首觀星問天。而天問,在2020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時,被正式選為整個中國行星際探測計劃的總稱。這個龐大計劃的首個任務,就是前往火星的「天問一號」。
  • 「天問一號」,究竟要問什麼?
    科技日報 於紫月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我國在海南島文昌航天發射場,用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了我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是我國邁向比月球更遠的深空探測的第一步,舉國關注。那麼,「天問一號」究竟問什麼?
  • 「天問一號」:欲問哪些火星之秘?
    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實施。「天問一號」是我國邁向比月球更遠的深空探測的第一步,舉國關注。那麼,「天問一號」究竟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