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宜居性環境高光譜遙感探測--助力天問一號

2020-11-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火星宜居性環境高光譜遙感探測--助力天問一號

尋找地外生命和宜居性環境是火星探測永恆的主題。正如我們所知,一般生命生存的環境需要液態水、適宜的溫度(-20~122℃)、可用的氧化還原能量以及對高水平輻射和氧化的充分屏蔽。超鎂鐵巖熱液蝕變形成的蛇紋巖被認為可能是行星宜居性的一個指示,蛇紋石化是一個涉及一系列礦物溶解、轉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可發生在非常寬的溫度範圍內(室溫~400℃),可以通過生成H2維持陸地地下環境和海洋環境中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圖1)。在適當的條件下,蛇紋石暴露在富含溶解性無機碳(CO2(aq))的水流體中,會形成滑石和碳酸鹽礦物。被碳酸鹽化的蛇紋巖依然可以在地質年代尺度保存地下『化能營養生態系統』的生物特徵。因此,火星蛇紋石和碳酸鹽礦物的探測對尋找火星宜居性環境和生物標誌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火星諾亞紀時期宜居性模型(Tarnas et al., 2018)。圖中顯示了與蛇紋石化(serp.)相關的H2CH4,可用來支持火星上的地下生命。

可見光-近紅外高光譜遙感是獲取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的主要手段,目前主要的火星軌道光譜儀有ESA的OMEGA和NASA的CRISM,其中CRISM數據具有更高的空間和光譜解析度,在OMEGA的探測基礎上發現了更多的礦物種類,並能夠更好地進行地質背景約束。目前進行火星礦物識別的主要手段是首先利用光譜參數識別礦物大類,然後利用光譜比值法和光譜匹配確定礦物具體類型,但是,光譜比值有時會帶來假信號且非常耗時。2017年,因子分析和目標轉換(FATT)方法在CRISM數據中得到應用,並用來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蛇紋石和碳酸鹽,但FATT方法只能判斷一景圖像中(約100-400km2)是否存在某種礦物,無法給出具體分布,使得無法對探測結果進行驗證,也無法進行地質背景約束。

針對以上問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林紅磊博士後、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張霞研究員與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魏勇研究員、萬衛星院士以及美國布朗大學Jesse Tarnas、John Mustard、Jim Kellner、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F. Klein合作,提出了動態窗口因子分析與目標轉換(DAFA/TT)方法,利用實驗室高光譜數據進行了方法驗證,並以火星蛇紋石和碳酸鹽探測為例進行了應用研究,能夠有效地獲取礦物分布。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21年2月抵達火星軌道並對火星表面進行探測,屆時搭載的礦物光譜分析儀(0.45-3.4μm)會獲取新的火星高光譜數據,增加人類對火星物質組成的認識,DAFA/TT方法能夠直接應用於天問一號高光譜數據,為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科學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撐。

圖1. DAFA/TT方法示意圖

高光譜遙感圖像像元信號常為多種成分的混合,因子分析能夠在混合系統中識別各獨立的光譜成分,即特徵向量,包含了被測混合物中各獨立成分的光譜信息。可以利用CRISM圖像協方差矩陣的前10個特徵向量作為圖像信號子空間,也可以利用Hysime算法等自動識別主要特徵向量;然後目標轉換方法利用因子分析獲得的特徵向量來線性最小二乘擬合實驗室礦物光譜,如果能夠很好地擬合則表明該礦物可能存在於圖像中。我們利用不同形狀的窗口以單像素增量的方式在圖像上移動(圖1),對於每次移動,如果所有窗口都檢測到目標,則認為圖1中黃色標記的像素是真實的探測,反之,如果任何一個窗口未檢測到目標,則該區域返回空值,最後生成目標礦物的聚類。對生成的每個聚類再次進行FATT擬合,由專家檢查擬合效果,以確定目標轉變是否符合與實驗室礦物光譜相似的關鍵指標,包括診斷性吸收的位置、強度和形狀等,因為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數學度量來很好地自動衡量光譜的相似性。

在實驗室內利用成像光譜儀對一塊阿曼蛇綠巖進行了觀測,並進行了拉曼光譜探測以作為真值(圖2)。利用DAFA/TT方法能夠很好地繪製出蛇紋石和碳酸鹽礦物的分布,並與拉曼測量結果一致。

圖2 實驗室蛇綠巖可見光-近紅外和拉曼光譜觀測,DAFA/TT能夠準確探測到蛇紋石和碳酸鹽礦物的分布

利用已確切探測到蛇紋石和碳酸鹽礦物的CRISM圖像數據進行DAFA/TT的應用驗證(圖3),結果表明,DAFA/TT不僅能夠有效地探測到前人手動識別到的礦物位置,並且在更大範圍內對蛇紋石和碳酸鹽礦物進行填圖。

圖3. DAFA/TT在CRISM圖像上探測到的蛇紋石和碳酸鹽分布

利用DAFA/TT對Ganges Chasma和Nili Fossae部分區域的45景CRISM數據進行了處理,在NiliFossae地區的FRT00009971圖像發現新的蛇紋石出露點,並進行了有效地光譜驗證,是目前第四個確切探測到蛇紋石的位置。下一步工作通過對全球CRISM數據以及天問一號探測數據的處理,將繪製蛇紋石和碳酸鹽礦物的全球分布圖,為理解火星的蛇紋石化過程提供信息支持。

圖4. 利用DAFA/TT探測到的新的蛇紋石出露點

蛇紋石化的環境可以為生命的存在提供必需的條件,蛇紋石化礦物的探測可以更好地理解火星蛇紋石化過程,進而為尋找火星宜居性環境提供幫助。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重點項目資助下,蛇紋石化過程的地球化學實驗正在有序進行中,實驗室的實驗過程及觀測將為火星蛇紋石化礦物的探測以及尋找火星宜居性環境提供重要支持。DAFA/TT的MATLAB代碼已上傳到https://github.com/linhoml?tab=repositories。

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1360,41525016, 41902318)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重點項目(IGGCAS-201905)的資助。Lin Honglei, Tarnas J. D., Mustard J. F., Zhang Xia,Wei Yong, Wan Weixing, Klein F. & Kellner J. R. (2020). Dynamic aperturefactor analysis/target transformation (DAFA/TT) for Mg-serpentine and Mg-carbonatemapping on Mars with CRISM near-infrared data. Icarus, 114168.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16/j.icarus.2020.114168

校對:李玉鈐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遙感所:火星含水礦物高光譜目標探測算法研究
    這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式實施。除了要實現火星制動捕獲、探測器進入,天問一號還肩負著「繞」「落」「巡」的三連任務及許多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實屬全球首次。科學目標「天問一號」的科學目標,主要是實現對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表面土壤物質特徵與水冰分布、大氣電離層及氣候與環境、物理場與內部結構等的探測研究。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由於當時我國地面測控能力的問題,該探測器只能搭載在俄羅斯的&34;探測器內,當到達火星軌道時螢火一號與其分離進入火星軌道,主要研究火星的電離層及周圍空間環境、磁場等。天問一號天問一號主要性能和任務&34;探測器由三大部分組成
  • 奔向火星!「天問一號」一飛沖天,「上海製造」全力助推「天問」
    環繞器除中繼通信外,還將開展科學遙感探測,其中搭載的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將在近火段800公裡以下軌道,採用推帚式成像、多元實時動態融合的總體技術方案,獲取火星表面地貌圖像與相應位置的光譜信息。這些儀器突破了紅外背景抑制、高效分光組件、器上組合定標等關鍵技術,集輕小型、低功耗、高性能於一身,以期實現探的更「精」、測的更「準」的科學探測目標。
  • 火星探測有多難?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接下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的漫漫徵途。目前,人類火星探測的成功率只有50%左右。在飛往火星的路上,無數挑戰正在等著我們。天問一號是否能順利抵達火星?我們期待,我們等待。7個月,這是一趟漫長又艱難的旅程。人類對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目前已實施40餘次探測任務,但只成功20餘次,成功率只有50%左右。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上海智造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昨天成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院長張宏俊介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擔長徵五號助推器以及火星環繞器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另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的兩臺有效載荷也來自上海製造!
  • 華為存儲乘風破浪,助力「天問一號」逐夢火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開啟探索火星之旅。6個科學目標,分別是:1、火星全球和著陸器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的探測與研究;2、火星全球和著陸器土壤厚度、成分及其分布;3、火星全球和著陸器次表層地下水體的分布;4、火星重點地區(著陸候選區)的詳查;5、火星磁層、電離層、大氣層及其氣候特徵;6、火星物理場(磁場、重力場以及內部結構)探測。
  • 深度解析2020火星探測,看中國天問一號與美國毅力號PK,誰主沉浮
    天問1號著陸巡視器,其中火星車重約2401、任務起點高,技術跨度大: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繞、著、巡」,著陸有效質量僅次於好奇號(好奇號的總質量為899千克),環火探測能力與國際相當。
  • 厲害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的兩臺有效載荷來自上海製造,將去探測火星上的這些秘密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器今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火箭助推器、「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全來自上海!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負責研製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和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兩臺有效載荷,將分別在著陸巡視和火星環繞兩個環節對火星表面元素與礦物成分開展科學探測。
  • 火星環境惡劣竟是因為磁場,天問一號或能揭開這層面紗
    火星和地球之間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一天的長度,以及四季的更替等等。並且在數億年以前,火星曾有過一個厚且溫暖的大氣層,並且地表有液態水流動,甚至可能存在過生命,這說明那時候的火星環境可能與現在的地球環境極其相似。
  • 「天問一號」拍了拍「火星」:中國來了!陝西動力助力問天
    但駕長徵御天問,夢啟九州探穹宇!今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揭秘「天問一號」的「雙眼」:除了火星表面,還能看到更多
    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火星上到底有什麼,是否蘊含礦物「寶藏」?7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兩大載荷:搭載在火星車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以及軌道器上的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將成為此次火星探索的「雙眼」,點亮此次火星之旅。兩臺有效載荷,分別在著陸巡視和火星遙感兩個環節對火星表面元素與礦物成分開展科學探測。軟著陸於火星表面後,火星車將搭載著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等載荷駛離著陸平臺,開始火星漫步。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其中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由中國科技大學研製,其主要功能是獲取火星空間磁場環境高精度數據,全面準確地測量火星空間邊界層,探測火星南部局地巖層的剩磁及火星感應磁層,研究近火空間處的行星際等離子體和行星際磁場等,同時還會結合其他載荷儀器對火星大氣中的粒子逃逸等問題開展研究。
  • 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你了解多少?
    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目標是環繞並探測火星。天問一號這個名稱由何而來?何時發射?在哪裡發射?下面為你一一解答。2020年的&34;火星探測任務將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天問一號預定於今年7月和8月間擇機發射,2021年2月開始執行火星探測任務。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組成是什麼?它配備了哪些科學儀器?
    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兩部分組成,總質量約5噸。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環繞器攜帶了7臺科學儀器:01 高解析度相機它用於拍照火星表面重點區域精細觀測圖像02 中解析度相機它用於探測火星地形地貌及其變化,繪製火星全球遙感影像圖。03 火星礦物光譜探測儀它用於分析研究火星整體化學成分與化學演化歷史、火星礦物組成與分布以及析火星資源及其分布區。04 次表層探測雷達用於探測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主要成分以及火星表面地形等。
  • 「天問一號」啟程,探測火星它帶上了哪些「神器」?
    剛剛,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火箭,開始了奔赴火星的徵途。作為我國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後的又一大航天探測工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標誌著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正式拉開。在明年成功著陸火星後,「天問一號」將開展為期兩年的科學探測,對火星的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大氣環境等重要數據進行探測。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記者郭倩)《經濟參考報》7月24日刊發題為《「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的報導。文章稱,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行星探測第一步。
  • 外媒:中國首次執行的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意味著什麼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按計劃即將發射,德國媒體7月4日刊文解析,中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背後一些重要信息你了解多少?」火星探測任務的目標是環繞並探測火星。「天問一號」這個名稱因何而來?何時發射?在哪裡發射?德國之聲7月4日指出,中國2020年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天問一號」預定於2020年7月至8月間擇機發射,2021年2月開始執行火星探測任務。
  • 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據國家航天局介紹,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進入艙和火星車)和環繞器組成。此次任務要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成功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進行巡視探測。目前,國際上只有美國實現了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但不是一次實現,而是分幾次任務實現的。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我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行星探測第一步。作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這是其他國家火星探測任務從未有過的。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都配備了哪些科學儀器
    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著陸巡視器兩部分組成,總質量約5噸。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環繞器攜帶了7臺科學儀器:,繪製火星全球遙感影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