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究竟有什麼用?

2021-01-13 中國氣象局

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究竟有什麼用?
——來自兩則例子的啟示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20-05-29

張改珍 劉波

  閱讀優秀的氣象史研究文獻是進行氣象史研究的起點和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石雲裡的文章《康熙宮廷裡的一縷機械論科學之光:在華耶穌會士介紹溫度計的另一著作》和《我的氣象生涯:陳學溶百歲自述》中陳學溶先生所講的雨量觀測故事都結合了「中西古今」氣象史,研究意義和價值令人深思。
  石雲裡的研究講述了溫度計傳入中國的故事。史學家認為,世上最早的溫度計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於公元1593年發明的。直到1669年,在清朝欽天監工作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製作了一架空氣溫度計進獻給康熙皇帝,並於1671年發表了《驗氣圖說》,介紹溫度計的結構、用法和工作原理。南懷仁的這項科學工作獲得史學家相當的重視,也在科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是明清西方科學東傳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標誌著近代歐洲熱學和氣象學知識在中國最早傳播。
  這看起來是一件具有進步意義的事,缺憾之處在於,南懷仁引進和介紹的是當時西方已經過時了的科學和儀器。他用被歐洲科學革命推翻的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來解釋儀器的原理。當時的歐洲已經通過實驗建立起新的空氣物理學和熱學,並由此認識到了舊空氣溫度計的缺陷,從而發明了新的液體溫度計。但南懷仁顯然對這一根本性的變革一無所知。
  雖然遲了十幾年,約1687年後,耶穌會士白晉將這種新的液體溫度計帶進了中國,並寫了介紹著作《驗氣寒暑表說》(簡稱《寒暑表說》)。《寒暑表說》介紹了新式液體溫度計,指出老式氣體溫度計的不足,並系統引進伽利略到波義爾之間發展起來的氣體靜力學理論,在新機械論物理學的基礎上對溫度計進行理論性討論,與南懷仁藉助於亞里斯多德物理學,利用「自然厭惡真空」的概念來解釋溫度計工作原理的做法截然不同。
  這則來自中國古代的科學傳播故事告訴我們:科學是可錯的,被尊為絕對權威2000多年的亞里斯多德物理學,最終被歐洲科學革命推翻;科學是歷史性的,有它發展的過程,人們曾經持續2000多年用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來解釋物理現象,之後新機械論物理學代替了它。由於持有科學理論的可錯性和歷史性,科學傳播也是可錯的、歷史的。《驗氣圖說》得以出版,而更為「科學」的《寒暑表說》卻最終沒有出版,這說明清代西方科學東傳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而通過耶穌會士建立起來的傳播渠道非常脆弱。
  石雲裡的研究歸屬於氣象史研究範疇。氣象史研究除了本身的拓展知識價值外,還進一步通過打開歷史的方式,告訴人們真正的科學是什麼。氣象學家通過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本身將有更深的認識。對於科學普及來說,除了普及科學知識,同時需要傳達對科學、科學精神等的認識,科學史在此方面應該發揮獨特的價值。
  陳學溶在百歲自述中講了兩個關於雨量觀測的故事。第一個是「1936年拉薩有5000毫米的降水」,後人看到可能會懷疑這個記錄有誤,因為拉薩測候所後來很多年的平均雨量只有400毫米至500毫米。但是陳學溶先生認為這是一個特殊的記錄,不是錯的。他基於三點得出這個判斷:首先,雨量觀測者徐近之是中央大學地理系的畢業生,並在西北考察團工作過一年,有很豐富的觀測經驗;其次,徐近之就這件事曾說過,「如果不是我在那裡的話,大概連我自己都要懷疑」;此外,徐近之的兩篇文章,一篇題為《拉薩今年之雨季》,介紹了1935年拉薩的降水情況,另一篇題為《拉薩旱澇說》(發表於1937年),比較分析了1935年和1936年拉薩的雨量。
  第二個故事是,中國根據國際極地年計劃設立的兩個高山測候所之一——峨眉山測候所曾經在13個月的觀測期間,測得了9000多毫米的雨量,有人質疑這個數據的真實性。陳學溶認為這也只是一個特殊的記錄。首先,峨眉山地形特殊,雨量本身變化很大,如果站點設得很密的話,常可以得到驚人的數字;其次,雨量觀測負責人胡振鐸也在西北考察團工作過一年,而且還帶了兩個畢業於第二屆氣象練習班的測候生,也都很有觀測經驗。
  陳學溶說:「我仔細閱讀了徐近之先生的那兩篇歷史文獻後,曾想到如果徐近之和胡振鐸兩位先生分別親自觀測到的拉薩和峨眉山的雨量都不可信,我們還能相信誰的觀測資料呢?」陳學溶先生對這兩個數據的研究和考證也屬於氣象史研究範疇,是氣象史研究直接影響氣象科學研究的一個例子。氣象史研究可能會影響或直接推動氣象科學研究。
  在科學史研究領域,席澤宗先生在1955年發表的天文學史研究工作——《古新星新表》考訂了中國從殷代到公元1700年間的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發記錄,它和1965年在《科學通報》第5期發表的《中朝日三國古代的新星紀錄及其在射電天文學中的意義》為超新星爆發的物理模型以及恆星演化理論提供了重要依據。幾十年來,這兩篇天文學史文獻以及席澤宗後續一系列科學史研究被各國天體物理學家在討論超新星、脈衝星等天體以及射電、γ射線和X射線觀測時頻繁引用。
  長時間尺度的氣象學相關研究具有與上述古天文學史研究相同的特徵,因此,氣象史研究特別是古氣象史研究有助於推動氣象科學問題解決的潛在價值。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5月27日四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研究「空氣中自由下落的小水滴能否砸死人」有什麼用?
    曾經專門寫過好幾篇文章來分析小水滴在空氣中的運動過程,每篇文章的評論區裡面都會有那個經典的留言——你沒淋過雨嗎?答案大家都是知道——雨點砸不死人。明知道答案還分析來、分析去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二、知道了過程就能預測未來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但這個雲什麼時候會下雨?小夥伴們可能會說看天氣預報啊。氣象學家們可以利用物理學家們的研究結論,對大氣的運動、雲層的含水量等綜合分析,對天氣變化進行精確判斷。
  • 胡寶鋼:科學有什麼用?
    科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世紀性的話題。有人說科學很有用,有人說科學很沒用!其實,科學究竟有沒有用?爭論的本身就已經違背了科學的初衷。科學以無用為起點,以有用為說理,最後又以無用為歸宿,這不僅是科學的軌跡,也是牛頓的蹤跡!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研究這個有什麼用
    以前,人們常說,數學是科學皇后,其中,還有一個說法,物理學是科學皇帝。現代科學的進步,物理學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如果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基本上也就不會有什麼進步了。只是,讓我與人說起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有人反問了一句:研究這個有什麼用?我愣了一下,無法回答。以我有限的認知來看,研究這個好像真沒有什麼用。研究宇宙黑洞,又是不能當飯吃,能有什麼用呢?不研究,不了解,那黑洞對我們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天也不會塌下來。這樣說起來,研究黑洞還真沒有什麼用。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研究這個有什麼用
    以前,人們常說,數學是科學皇后,其中,還有一個說法,物理學是科學皇帝。現代科學的進步,物理學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如果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基本上也就不會有什麼進步了。 在物理學中,有一個重要分支,就是天體物理學,宇宙很大也很奇妙,人類對此充滿好奇,人類一直對探索宇宙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伽利略、布魯諾、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都對探索宇宙投入過極大的精力,在控索宇宙的過程中,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 只是,讓我與人說起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有人反問了一句:研究這個有什麼用?我愣了一下,無法回答。
  • 腦科學究竟研究什麼 賦思頭環演示給你看
    腦科學究竟研究什麼 賦思頭環演示給你看 來源:財訊網 • 2020-10-15 10:56:53 人類大腦一直是一項神秘的存在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六季收官!氣象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探秘氣象科學氣象科學家們通過實地考察、實驗研究等方式倡議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氣候和環境堅持綠色發展秦大河院士南極洲發育有最大的現代冰川---南極冰蓋,冰蓋內儲存有大量地球氣候環境的記錄,對研究地球氣候和環境變化有重要意義
  • 科學的世界究竟有多奇妙?
    科學世界究竟有多奇妙,我們感嘆科學世界的神奇與奧秘。在各種千變萬化的實驗中去揣摩背後的科學知識,往往更加有趣的現象令我們為之著迷,科學就好像是一門藝術,我們通過不過的研究就會明白,只有不斷的去探索發現才能夠最終明白科學世界背後的奇蹟,在我們學習的同時,就算擁有太多的科學知識都無法解釋一些神奇的現象,但是回歸到本源你也會發現,科學就是這麼的有趣,讓一個科學家都可以為之著迷。
  • 剝開氣象科學的堅殼
    這個沒有官方背景、沒有經費支持的「業餘」團隊,憑著對氣象的熱愛,以快速、科學、活躍的形象,成為了氣象信息傳播中廣受關注的一個民間組織。這個群體因為介於氣象工作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間,也被看作是「民間氣象達人」或「民間天氣預報員」。
  • 《科學究竟是什麼?》述評
    《科學究竟是什麼?》是英裔澳大利亞學者艾倫•弗朗西斯•查爾默斯(1939一)的著作。該書1976年出版,1982年第二版。1999年出版了幾乎全新的第三版,2013年,經過少量的增刪又出版了第四版。本書的第三、四版的中文譯本由社科院哲學所的魯旭東翻譯,譯者也參考了以前的中文譯本。 查爾默斯早年是否證主義(即證偽主義)的波普爾學派的一個成員,深受否證主義思想的影響。
  • 黑洞,大統一,弦理論,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究竟有什麼用?
    科學另外,還有一些人不理解為什麼要研究大統一理論,或者說研究大統一理論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為什麼要研究這種虛無飄渺的理論,比如說弦、膜;四大基本力能各自分開進行使用,不就行了為什麼要把他們統一起來呢?確實,很多人認為大統一理論,並沒有什麼實際用途,即使研究出來了,對目前人類生活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不過,如果探尋科學的源頭,你會發現它最初起源,就是人類的好奇心。他們想要認識宇宙的原貌,想理解這個世界;甚至其中有一部分人,可以把好奇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 混沌擺究竟是什麼原理?用手輕輕觸碰,有趣的科學現象發生了
    混沌擺究竟是什麼原理?用手輕輕觸碰,有趣的科學現象發生了牛頓擺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東西,只要敲擊一側的小球,利用質量守恆的定律就能夠有規律的擺動起來,那麼大家聽說過混沌擺嗎?混沌擺究竟是什麼原理?用手輕輕觸碰,有趣的科學現象發生了,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
  • 《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科學基礎卷》通過評審
    中國氣象報記者欒菲報導 9月28日上午,《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編委會在京組織召開《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科學基礎卷》(以下簡稱《科學基礎卷》)專家評審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任許小峰出席評審會。
  • 147年氣象觀測史為證,上海刷新5月3日氣溫最高紀錄
    最終,徐家匯站的最高氣溫一舉衝上34℃,直逼35℃的高溫線,創下上海有正式氣象觀測147年以來的單日歷史最高記錄。「烤化了!」「出門去戶外燒烤,自己差點被烤成人幹!」「五一就高溫,這天氣也太魔幻了!」「必須得開冷空調了!」「本來想去公園享受春天,結果一出門就被曬得趕緊回家了!」「還能不能好好地過個五一了?」
  • 科學究竟是什麼?機器研發的知識算是科學嗎?頂尖科學家給出看法
    傳統的科學和現代科學有什麼區別呢?「尤裡卡」的出現引發了一些人的深層次思考,它的出現使科學研究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途徑:一種像傳統科學研究那樣,通過實驗或觀測,獲得高精度信息,建立研究模型,用於預言和解釋並建立理論;另一種則是從網上尋找數據,通過一定的程序尋求符合這些數據的規律和公式。
  • 科學搶天時保「三夏」 氣象服務在田間
    然而,這一時節,乾熱風、強對流、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如何更科學地搶奪「天時」,助農民一臂之力?各地氣象部門早已忙活起來。本期策劃聚焦「三夏」氣象服務,為您展現田間氣象服務的生動場景。從政府科學安排麥收進度,到農戶、農機手看天「搶收」,襄陽市氣象部門精細化的氣象服務正如一顆「定心丸」,助力糧食豐收穩操勝券。  政府部門果斷決策的「指南針」  「這雨什麼時候停?不會對小麥收割造成影響吧?」5月22日,棗陽市副市長劉國清語氣焦急地向市氣象局局長楊芙蓉詢問著天氣情況。
  • 海軍南沙守備部隊海洋氣象分隊工程師李文波:鐵打的礁盤鐵打的兵
    郭承清攝  在遠離祖國大陸1400多公裡的南沙永暑礁上,有一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託建立的74號海洋觀測站。這兒觀測到的氣象數據不但需要上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參與了國際間交換共享。  李文波是這個觀測站氣象分隊的工程師。1985年從中國海洋大學畢業,他參軍從事海洋測繪。1991年,南沙守備部隊組建後,他主動要求來到南沙,一幹就是21年。
  • [世界氣象日]圖解:8顆衛星組成天基氣象災害監測網
    掌握雲的變化機理,研究大氣運動,可以讓預報預警更加精細化。氣象工作者如何撥開雲霧以觀天象?我國預報預警建設情況如何?今日,記者帶著上述問題走進中國氣象局一探究竟。  深究雲跡精準預報  從古至今,氣象研究從沒脫離過雲。人們常用「雲淡風輕」形容晴好天氣,「烏雲密布」描述風雨前的天空。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公開招聘研究所所長公告
    原標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公開招聘研究所所長公告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是中國氣象局直屬的綜合性大氣科學科研機構,是科技部支持的公益類研究院,擔負著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方向性重大科技問題,為中國氣象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任務。
  • 了解氣象知識 激發科學興趣
    了解氣象知識 激發科學興趣 2020-08-24 16:10:36   來源:滁州網
  • 科學史上耗時最長的實驗——瀝青滴落實驗!它究竟有什麼意義?
    科學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但科學能為人類帶來什麼?這顯然也是一個引人而異的答案,但是從本質上來講科學為人類帶來的只有一種東西,那就是「幫助」!科學實驗對於瀝青大家想必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過的馬路絕大部分都是用瀝青鋪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