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在氣象微博的「江湖」中,一個擁有20萬「粉絲」、名為「中國氣象愛好者」的新浪微博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這個沒有官方背景、沒有經費支持的「業餘」團隊,憑著對氣象的熱愛,以快速、科學、活躍的形象,成為了氣象信息傳播中廣受關注的一個民間組織。這個群體因為介於氣象工作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間,也被看作是「民間氣象達人」或「民間天氣預報員」。
嗅覺靈敏觸角廣泛 這些「愛好者」不簡單
「氣象愛好者」的核心成員遍布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且興趣愛好涉及現代大氣科學研究的各個方向,有些成員還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在每次重要天氣過程中,「氣象愛好者」總能憑藉各地成員的數據挖掘和信息搜集整理,敏銳捕捉到獨一無二的亮點,並快速編輯發布微博引起輿論關注。
「我們微博內容的背後有一張覆蓋面很廣的『人肉觀測網』和一個信息量很大的『腦庫』。」微博負責人鄭宏遠介紹,「很多微博內容都是在我們的QQ群裡提出的,經過討論後,負責人覺得有價值就迅速組織編寫並發布出來。」據了解,「氣象愛好者」發布微博前通常會經過選題討論、素材徵集、內容撰寫、配圖製作、草稿討論等步驟。在負責人的全程參與下,通常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整套流程。這種快速響應的機制和效應也被微博這個平臺放大,以至於部分傳統媒體將「氣象愛好者」的微博內容當作消息源持續關注,有的電視直播甚至變成了微博內容的直播。「2012年以後,我們發現粉絲中大量湧入媒體記者,這時我們才意識到,我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輿論關注的方向。」鄭宏遠說。
獨創性帶來差異化,獨樹一幟吸引「粉絲」
微博內容的低複雜性和高信息量是「氣象愛好者」的重要特徵之一。他們發布的大多數微博都含有標題、話題背景、話題分析、話題結論及展望等部分,並配上合適的圖片對內容進行輔助說明。對於內容的編寫者來說,微博像是微小說或戲劇小品一樣,短短的100多個字應該充滿著跌宕起伏的「劇情」,這樣才能「扣人心弦」。
在實際操作中,微博的編寫者還需要注意一些細節,譬如要儘量避免英文縮寫、避免出現大量科學術語,但同時也要避免內容過於簡單。同時,微博的編寫者也樂於向「粉絲」進行一些「中端」科普,即介紹稍高於中學地理課本的知識。一些素材小組的成員表示,出於對氣象科學的興趣和感情,他們不覺得科普氣象知識是件困難的事情,相反,把氣象專業名詞通過擬物或擬人的方式進行介紹,讓公眾更好地理解氣象,會給他們帶來很多樂趣。「不要太嚴肅,權威的內容也可以幽默。」一位成員這樣強調。
「由於『氣象愛好者』微博呈現的不是單個人的聲音,而是整個氣象愛好者群體的聲音,因此在發布不同性質的內容時,我們呈現的是不同形象。」鄭宏遠解釋說,「在發布研究性質的內容時,是科學家形象;在發布天氣趨勢內容時,是預報員形象;發布氣象娛樂內容時,是青年學生形象。多種形象的展現,讓微博的集體人格更豐滿,吸引的『粉絲』範圍更廣。」
微博背後的群體也是氣象事業的一部分
在積累了一定人氣和影響力之後,「中國氣象愛好者」微博也在嘗試向公共氣象服務方向轉變。微博團隊認為,堅持公益性,以更柔性、更靈活的方式填補官方信息發布的空缺,將是未來「氣象愛好者」進一步融入氣象事業的重要方式。
與國外的氣象愛好者相比,我國的氣象愛好者專業水準並不低,傳播信息的能力甚至還更強,但是對氣象事業參與程度不夠是我國氣象愛好者的短板。例如颱風海燕來臨之前,美國icyclone追風小組飛赴菲律賓塔克洛班追擊颱風,並於今年再返災區進行調研,撰寫長篇風災報告,這份報告也獲得了美國學術界的認可。雖然我國華南地區的颱風愛好者也組成了追風小組,並於去年追擊「尤特」颱風,獲得了第一手的風速資料,不過兩國氣象愛好者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對此,鄭宏遠建議氣象部門在一些科研研討及外場試驗中,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邀請氣象愛好者參加;發起一些微科研活動,將氣象愛好者納入活動中來;對一些公眾並不感興趣、但對氣象愛好者很有吸引力的數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有限定地開放給氣象愛好者;對於有志從事氣象工作的少年愛好者,給予學業上的幫助和激勵。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4年4月23日四版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