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氣象科學的堅殼

2021-01-11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在氣象微博的「江湖」中,一個擁有20萬「粉絲」、名為「中國氣象愛好者」的新浪微博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這個沒有官方背景、沒有經費支持的「業餘」團隊,憑著對氣象的熱愛,以快速、科學、活躍的形象,成為了氣象信息傳播中廣受關注的一個民間組織。這個群體因為介於氣象工作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間,也被看作是「民間氣象達人」或「民間天氣預報員」。

  嗅覺靈敏觸角廣泛 這些「愛好者」不簡單

  「氣象愛好者」的核心成員遍布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且興趣愛好涉及現代大氣科學研究的各個方向,有些成員還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在每次重要天氣過程中,「氣象愛好者」總能憑藉各地成員的數據挖掘和信息搜集整理,敏銳捕捉到獨一無二的亮點,並快速編輯發布微博引起輿論關注。

  「我們微博內容的背後有一張覆蓋面很廣的『人肉觀測網』和一個信息量很大的『腦庫』。」微博負責人鄭宏遠介紹,「很多微博內容都是在我們的QQ群裡提出的,經過討論後,負責人覺得有價值就迅速組織編寫並發布出來。」據了解,「氣象愛好者」發布微博前通常會經過選題討論、素材徵集、內容撰寫、配圖製作、草稿討論等步驟。在負責人的全程參與下,通常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整套流程。這種快速響應的機制和效應也被微博這個平臺放大,以至於部分傳統媒體將「氣象愛好者」的微博內容當作消息源持續關注,有的電視直播甚至變成了微博內容的直播。「2012年以後,我們發現粉絲中大量湧入媒體記者,這時我們才意識到,我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輿論關注的方向。」鄭宏遠說。

  獨創性帶來差異化,獨樹一幟吸引「粉絲」

  微博內容的低複雜性和高信息量是「氣象愛好者」的重要特徵之一。他們發布的大多數微博都含有標題、話題背景、話題分析、話題結論及展望等部分,並配上合適的圖片對內容進行輔助說明。對於內容的編寫者來說,微博像是微小說或戲劇小品一樣,短短的100多個字應該充滿著跌宕起伏的「劇情」,這樣才能「扣人心弦」。

  在實際操作中,微博的編寫者還需要注意一些細節,譬如要儘量避免英文縮寫、避免出現大量科學術語,但同時也要避免內容過於簡單。同時,微博的編寫者也樂於向「粉絲」進行一些「中端」科普,即介紹稍高於中學地理課本的知識。一些素材小組的成員表示,出於對氣象科學的興趣和感情,他們不覺得科普氣象知識是件困難的事情,相反,把氣象專業名詞通過擬物或擬人的方式進行介紹,讓公眾更好地理解氣象,會給他們帶來很多樂趣。「不要太嚴肅,權威的內容也可以幽默。」一位成員這樣強調。

  「由於『氣象愛好者』微博呈現的不是單個人的聲音,而是整個氣象愛好者群體的聲音,因此在發布不同性質的內容時,我們呈現的是不同形象。」鄭宏遠解釋說,「在發布研究性質的內容時,是科學家形象;在發布天氣趨勢內容時,是預報員形象;發布氣象娛樂內容時,是青年學生形象。多種形象的展現,讓微博的集體人格更豐滿,吸引的『粉絲』範圍更廣。」

  微博背後的群體也是氣象事業的一部分

  在積累了一定人氣和影響力之後,「中國氣象愛好者」微博也在嘗試向公共氣象服務方向轉變。微博團隊認為,堅持公益性,以更柔性、更靈活的方式填補官方信息發布的空缺,將是未來「氣象愛好者」進一步融入氣象事業的重要方式。

  與國外的氣象愛好者相比,我國的氣象愛好者專業水準並不低,傳播信息的能力甚至還更強,但是對氣象事業參與程度不夠是我國氣象愛好者的短板。例如颱風海燕來臨之前,美國icyclone追風小組飛赴菲律賓塔克洛班追擊颱風,並於今年再返災區進行調研,撰寫長篇風災報告,這份報告也獲得了美國學術界的認可。雖然我國華南地區的颱風愛好者也組成了追風小組,並於去年追擊「尤特」颱風,獲得了第一手的風速資料,不過兩國氣象愛好者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對此,鄭宏遠建議氣象部門在一些科研研討及外場試驗中,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邀請氣象愛好者參加;發起一些微科研活動,將氣象愛好者納入活動中來;對一些公眾並不感興趣、但對氣象愛好者很有吸引力的數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有限定地開放給氣象愛好者;對於有志從事氣象工作的少年愛好者,給予學業上的幫助和激勵。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4年4月23日四版 責任編輯:劉佳)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科學基礎卷》通過評審
    中國氣象報記者欒菲報導 9月28日上午,《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編委會在京組織召開《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科學基礎卷》(以下簡稱《科學基礎卷》)專家評審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中國氣象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任許小峰出席評審會。
  • 了解氣象知識 激發科學興趣
    了解氣象知識 激發科學興趣 2020-08-24 16:10:36   來源:滁州網
  • 細胞放大鏡: 剝開癌細胞的「畫皮」
    原標題:細胞放大鏡: 剝開癌細胞的「畫皮」 近期,接二連三有公眾人物因癌症突然離世,令人扼腕的同時也引發熱議:我們該如何更早地發現癌症,從而獲得儘早治療的機會? 根據《全球癌症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預計新增1810萬例癌症病例,死亡人數達960萬。
  • 小寒時節話氣象,科學避寒送溫暖——省氣象專家走進勸學裡小學科普...
    為豐富校園文化,普及氣象科學知識,1月6日,在小寒節氣到來之際,濟南高新區勸學裡小學(山東師範大學勸學裡實驗小學)特邀全國優秀預報員、山東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張颯,山東氣象學會副秘書長任年民親臨學校,多種形式為全校師生普及氣象科普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素養。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公開招聘研究所所長公告
    原標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公開招聘研究所所長公告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是中國氣象局直屬的綜合性大氣科學科研機構,是科技部支持的公益類研究院,擔負著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全局性、基礎性、關鍵性、方向性重大科技問題,為中國氣象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任務。
  • 科學搶天時保「三夏」 氣象服務在田間
    然而,這一時節,乾熱風、強對流、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如何更科學地搶奪「天時」,助農民一臂之力?各地氣象部門早已忙活起來。本期策劃聚焦「三夏」氣象服務,為您展現田間氣象服務的生動場景。從政府科學安排麥收進度,到農戶、農機手看天「搶收」,襄陽市氣象部門精細化的氣象服務正如一顆「定心丸」,助力糧食豐收穩操勝券。  政府部門果斷決策的「指南針」  「這雨什麼時候停?不會對小麥收割造成影響吧?」5月22日,棗陽市副市長劉國清語氣焦急地向市氣象局局長楊芙蓉詢問著天氣情況。
  • 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究竟有什麼用?
    氣象史研究對氣象科學究竟有什麼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石雲裡的文章《康熙宮廷裡的一縷機械論科學之光:在華耶穌會士介紹溫度計的另一著作》和《我的氣象生涯:陳學溶百歲自述》中陳學溶先生所講的雨量觀測故事都結合了「中西古今」氣象史,研究意義和價值令人深思。  石雲裡的研究講述了溫度計傳入中國的故事。史學家認為,世上最早的溫度計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於公元1593年發明的。
  • 河南:科學謀劃「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
    11月27日,河南省氣象局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2020年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措施。會議指出,要深化對氣象事業新發展階段的認識,把新發展理念貫穿謀劃「十四五」發展全過程,為推進氣象強省建設奠定基礎。
  • 墨跡赤必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展現氣象科學力量
    原標題:墨跡赤必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展現氣象科學力量  2022年,第24屆冬奧會將在北京舉行。組委會在籌辦中發現,與夏季相比,冬季舉辦運動賽事會受氣象因素影響更大,風力風速、降雪冰雹等氣象條件,不僅會直接影響運動員發揮,還會關係到運動員的生命安全。因此,對於冬奧賽場極端天氣的精準預報極其重要。
  • 剝開本田飛度的保險槓,讓人目瞪口呆,網友:實至名歸紙糊車
    剝開本田飛度的保險槓,讓人目瞪口呆,網友:實至名歸紙糊車!周先生馬上很擔心的下車查看,還好不是很嚴重只是保險槓有些刮擦,然後周先生就馬上送去了修理廠維修,結果當師傅剝開保險槓,周先生目瞪口呆看著眼前的一幕,整個汽車的保險槓已經發生了完全的變形,裡面的零件已經支離破碎了,童先生這次終於相信,日系車是名至實歸的紙糊車了 !很多的網友看到這一幕都紛紛評論說:實至名歸的紙糊車。
  • 關注氣象,走近科學 德州二中舉行科普社會實踐活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金剛 通訊員 張永虎為了普及氣象知識,提升師生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弘揚科學精神,8月25日下午,德州市第二中學40餘名師生代表在團委、學生工作處的共同組織下前往德州市氣象局進行了「關注氣象 走近科學」科普實踐活動。
  • 該校雖有強勢專業,氣象科學一直全國第一,卻不是211
    享有「中國氣象人才搖籃」美譽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實力雄厚,在氣象類高校中獨樹一幟,也是我國國內唯一的一所氣象類的高校。學校是省政府、國家氣象局和海洋局、教育部等共同創建的一氣象科學為特色的全國的重點高校。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幹部職工收聽收看十九大開幕會
    10月18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組織收看十九大開幕會。崔國輝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當天上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在多個會場收聽收看了大會開幕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以此開篇。
  • 賣水果的都不願剝的5種水果,菠蘿蜜不算啥,剝開它要三道工序
    賣水果的都不願剝的5種水果,菠蘿蜜不算啥,剝開它要三道工序水果是我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美味,不僅因為它香甜可口,口感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含有超高的營養,不同種類的水果,有著不同的口感與味道賣水果的都不願剝的5種水果,菠蘿蜜不算啥,剝開它要三道工序。第一種,就是山竹了,雖然山竹它的營養非常的豐富,但是它的皮那可真的是非常的厚啊,你想剝開它那可真的是非常的困難的,雖然說在它非常嫩的時候,還是很好剝的,但是你等一段時間過後,變老了,那麼你剝就是非常的困難了。
  • 女子10元錢買了3個火龍果,剝開發現蠕動著幾隻……
    昨天上午,十堰市民王女士剝開了自己前一晚剛買的火龍果,外表新鮮、顏色好看的火龍果退去表皮後,王女士卻一口也吃不下去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只見果肉上蠕動著幾隻白色的......太噁心了!王女士購買的火龍果外表看非常新鮮昨天上午,王女士剝開了其中一個火龍果,結果眼前的畫面讓她驚呆了!「好多白色小蟲子一動一動的,不知道是不是蛆,太噁心了!我挑火龍果的時候看著蠻新鮮,表皮也沒有明顯蟲眼,不知道這些蛆蟲是怎麼進去的!」火龍果果肉上好多白色小蟲在蠕動王女士本想吃一個可口的水果解解渴,沒想到......瞬間胃口全無。
  • 我國現代氣象科學奠基人之一 徐爾灝的傳奇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南京大學氣象系教授、系主任,國家科委氣象組副組長,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學術委員。徐爾灝先生在雲霧降水物理、雷達氣象、大氣探測和高層大氣物理等諸多領域內做了許多貢獻。
  • 5種像香蕉一樣剝開的果實,個個稀有珍貴,哪個最合你口味?
    香蕉是我們非常喜愛的一種水果,四季水果,典型的懶人水果,剝皮就可以吃,這是很多人選擇它的理由,雖然有點讓人哭笑不得,香蕉品種眾多,今天我們要說的是5種像香蕉一樣剝開來的果實,外觀也很相似,你能說出幾種來呢?
  • 《氣象知識》
    《氣象知識》雜誌1981年創刊(國內郵發代號2-482,國外發行代號BM430),是中國氣象學會主辦的全國唯一一本普及氣象科學知識的彩色科普期刊,《氣象知識》雜誌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已成為有社會影響力的行業科普雜誌。
  • 只有符合氣象科學條件 人工增雨作業才能有效
    在氣象科學上,人工影響天氣是在滿足必要氣象條件的基礎上,採取一些科學手段才可以實現的。以降雨過程為例,在該過程中,首先需要有向上抬升的大氣運動,把雲中的水汽推向高處,氣壓和溫度會隨之降低,水汽飽和,這時如果雲裡還有足夠的凝結核,水汽就會凝結在一起,變成雨落下。而人工增雨就是利用這一原理 ,向條件適合的雲裡播撒更多的凝結核。因此,只有符合氣象科學條件,人工增雨作業才可能有效。
  • 科學漫談:「氣象炸彈」無名氏
    站臺上的承力索、吊弦、接觸線全被刮斷……引發這一切的,就是今天要談的「氣象炸彈」無名氏。事實上,這是一個誕生於黃河下遊、入海後又登陸東北,影響波及我國東部地區的爆發性溫帶氣旋,由於其發展的迅速和破壞力的強大,國外又將這種氣旋稱作「氣象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