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三夏」時節,「搶」字當頭。正值一年之中的第一個大忙農時,在南方,油菜收割、田間插秧馬不停蹄;在北方,麥穗成熟,各地紛紛喜開鐮。然而,這一時節,乾熱風、強對流、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如何更科學地搶奪「天時」,助農民一臂之力?各地氣象部門早已忙活起來。本期策劃聚焦「三夏」氣象服務,為您展現田間氣象服務的生動場景。
近日,安徽省阜陽市氣象局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成立服務小分隊,深入麥田,把《午收天氣預報》等材料送到農民手中,助力農民搶收搶打,確保今年小麥豐產豐收。圖為服務小分隊在阜南縣鹿城鎮駱寨村麥田向農民發放材料。 圖/文 張彪
夏收多打糧 氣象來幫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徐輝 記者 劉慶忠
六月初的鄂北,麥浪滾滾,一臺臺收割機往來穿梭,夏收夏種,一派繁忙。農事重、農情緊,天氣狀況至關重要。從政府科學安排麥收進度,到農戶、農機手看天「搶收」,襄陽市氣象部門精細化的氣象服務正如一顆「定心丸」,助力糧食豐收穩操勝券。
政府部門果斷決策的「指南針」
「這雨什麼時候停?不會對小麥收割造成影響吧?」5月22日,棗陽市副市長劉國清語氣焦急地向市氣象局局長楊芙蓉詢問著天氣情況。當時,機聲隆隆的麥收區正飄起陣雨,豆大的雨點砸在地上,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雨勢對麥收的影響牽動人心。
「這次降雨屬於分散型陣雨,雨還要下一會兒,但過程雨量不會很大,對小麥收割晾曬影響不大。」楊芙蓉胸有成竹地答道。
當得知25日之後棗陽市將出現連陰雨天氣,尤其是28日、29日較強降雨將影響小麥收曬後,棗陽市政府緊急部署各鄉鎮辦及農業局、農機局等相關部門根據麥收預報,抓緊跨區調度收割機,組織搶收搶曬,決不讓麥子「落地」。
「預報說27日、28日天氣轉晴,全區緊急調動收割機千餘臺,『人歇機器不歇』,進度加快了10%,讓全區避免了近5千萬元的損失。有氣象部門做『指南針』,我們有信心打贏麥收這場攻堅戰。」襄州區農業局副局長許燕子信心滿滿。
種糧大戶搶晴收割的好幫手
「昨天收了10萬斤,今天收了11萬斤,明天得再收15萬斤。」穀城縣冷集鎮的種糧大戶陳秀國盤算著收成,喜不自禁。他告訴筆者,自己收到預報簡訊,5月26日全市都有雨,要趕在下雨前抓緊搶收。
近年來,陳秀國承包的拋荒農田增加到1000畝,今年小麥畝產850斤至900斤,每畝地除去開銷能比去年多賺200多元。「這些年多虧了麥收時的氣象服務,雨說下就下,如果不是提前搶收,一畝地得少收一兩百斤,我損失可就大了。」他笑著說。
他向筆者提起幾年前麥收時期的一次「龍口奪糧」的經歷。他在強降雨前收到市氣象局發送的氣象預警簡訊,連夜搶收,幾百畝成熟的麥子才得以順利歸倉。自那以後,每年臨近麥收,老陳最重要的事就是詢問天氣,成為了氣象的忠實「粉絲」。
在今年麥收期間,遇有雷雨、大風和冰雹等高影響天氣時,襄陽市氣象局可通過手機簡訊提前三天向全市5000多個種糧大戶、新型農業合作社等發布麥收服務信息,及時提供天氣預報預警信息。襄陽以及谷城、棗陽、襄州、宜城等地還組建了氣象服務小分隊,分赴田間地頭,將服務材料送到農民手中;與襄陽市廣播電視臺合作,及時通過「綠色通道」發布夏收夏種氣象信息。
氣象專家下鄉記
中國氣象報記者 閆靖靖 通訊員 王建一
5月21日,在陝西省漢中市漢臺區龍江鎮西鄭營村的一片油菜田邊,張小峰蹲下來看著倒伏的部分油菜,眉頭緊皺。
「昨天的大風影響大嗎?」他邊查看油菜情況,邊向正在田間勞作的農民王先春問道。
「有影響呢!這片露天的油菜,倒了不少。」王先春說道。
張小峰是漢中市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主任。5月20日,當地出現一場強對流天氣,陣性大風讓不少油菜受到影響。第二天一早,張小峰就帶領兩名農業氣象專家第一時間下鄉調查走訪。
「收到氣象局發的預警信號了嗎?」張小峰急切地問道。
「收到了。大概提前40分鐘村裡的大喇叭就開始廣播了,我趕緊去把家裡的蔬菜大棚進行加固,所以那裡沒有受多大影響。」順著王先春手指的方向,能看見不遠處幾個白色的塑料大棚四周圍上了一些木板,就是它們保住了狂風中的大棚。
20日,強對流天氣襲擊漢中,漢中全市普降小到中雨,多個縣區出現了短時大風,同時伴有短時強降雨、雷電等,陣性大風造成部分地區油菜倒伏明顯,對今年漢中全市的豐產造成了不利影響。針對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漢中市氣象局提前50分鐘發布了預警信號,提醒民眾做好防護措施。
儘管提前收到預警信號,採取了一些防禦措施,強對流天氣還是給王先春帶來一些損失。「現在油菜普遍進入收穫期,首先是要抓緊時間組織收割。」張小峰給王先春支招兒,「還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收聽、收看天氣預報,關注我們發布的各類預警信息,提前防禦。」張小峰邊說邊遞上夏收夏種氣象服務材料,供王先春參考。
王先春翻開材料,從「三夏」期間整體天氣趨勢到相關農事建議,一應俱全。「本來還發愁後面咋辦,有這些參考材料我就有底了。」王先春說。
「三夏」時節,「搶」字當頭,對災害性、轉折性天氣尤為敏感。漢中市氣象局及時組織農業氣象專家走訪農戶,跟蹤夏收夏種情況,了解「三夏」期間的氣象服務需求,及時為農民提供農事建議及指導,這已成為漢中市氣象局夏收夏種氣象服務的常態。
隨著「三夏」工作的持續開展,漢中市氣象局將繼續加大服務力度,加強農情調查,現場為農民開展服務,助力糧食顆粒歸倉。
嘉興有個農氣「智囊團」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勞秀峰
一陣悅耳的簡訊鈴聲響起,浙江省嘉興市餘新鎮金星村的種糧大戶王金法從一片金色的麥浪中直起身子,掏出手機。
「受西南暖溼氣流和弱冷空氣共同影響,預計今天傍晚到明天有中到大雨,請注意開溝排水。」看到這條天氣簡訊,王金法會心一笑,立刻高聲招呼其他幾個同伴,開溝排水,說幹就幹。
眼前這片種著大麥和油菜的300多畝田,都是王金法承包的。「這麼多地,開個排水口,我們幾個人同時動手也要好一會兒才能完成,所以氣象信息是否及時,對我們而言很重要啊。」王金法說。
5月29日,嘉興市農業氣象專家聯盟的3位專家來到金星村,了解夏收夏種實況,為農民出謀劃策。
嘉興市農業氣象專家聯盟由嘉興市氣象局和市農經局、農科院聯合成立於2014年,除了農業氣象專家,該聯盟還包括了糧油、桑蠶等領域的農業專家,共同為全市1600多個農業大戶、農業企業和農業合作社開展直通式服務,被當地不少農戶親切地稱為「智囊團」。
「老王,這次雨下得有點大,要抓緊開溝排水,否則收割機下田就得多推遲好幾天。」氣象專家楊永平對王金法說。
同行的農業專家鍾雪明也提醒道:「根據氣象局提供的農田自動氣象站監測數據和歷年的氣象資料測算,今年大麥大面積收割應該在6月10日左右,油菜會更遲一點,我們農機站已經在調集收割機,你這裡田間管理還是要做好,到時候才能及時收割。」
聽著專家的建議,王金法連聲感謝。「專家們經常過來,每次給的建議都很有針對性。」王金法說,以前種田靠的是經驗,如今,氣象局把天氣預報直接發送到手機上,在重要生長期和災害性天氣來臨前,都有專家進行現場指導。
農業氣象專家聯盟目前已成為嘉興市延伸氣象為農服務的重要觸角。楊永平介紹說,在整個春花作物生長期間,農業氣象專家聯盟已聯合開展了11次田間調查和生產指導。
針對夏收夏種,農業氣象專家聯盟積極加密會商,既提供精細化的天氣預報,又提供專業化的生產指導。同時,他們還定期聯合發布農業氣象服務材料,通過農民信箱、政務系統、氣象網站等發給政府、相關部門、氣象協理員和農戶。預計今年,嘉興夏收夏種要持續到6月下旬,農業氣象專家聯盟還將根據天氣情況,繼續適時組織會商和田間指導。
隨著嘉興市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增多,種植品種與種植方法的差異越來越大,對農業氣象服務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嘉興市氣象局建立了農業氣象服務指標庫,在指標庫中,主要農產品的生長階段、各項指標、容易遇到的各種災害性天氣等一應俱全,為專家們提供參考。「農業氣象專家聯盟讓氣象與農業技術在服務中結合得更為緊密,效果也更好。」楊永平說。
此外,農業氣象專家聯盟還加強科研合作,通過設立農業氣象監測點,收集農作物生長期的氣象資料,分析和研究作物不同階段生長指標和致災指標,加強農業氣象服務、糧食安全、農業氣候資源利用等實用性技術研發,並將研究成果向農戶推廣。
高標準糧田裡展拳腳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運國
5月中旬,在產糧大省河南,小麥正處於灌漿高峰期。
在漯河市舞陽縣泥河窪16萬畝高標準糧田裡,幾架無人機在技術員的操控下來回穿梭噴灑藥物,進行小麥「一噴三防」作業。風向、風速等氣象因素對小型無人飛機實施作業影響很大,縣氣象局派出專業技術人員,現場為飛防作業提供氣象保障服務。「飛防作業的順利開展,為今年小麥豐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參與飛防作業的工作人員魏東霞說。
在舞陽,現代農業氣象信息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為做好「三夏」氣象保障服務工作,舞陽縣氣象局重點做好乾熱風、強降水、高溫、雷雨大風等高影響天氣的預報預警服務,通過大型氣象電子顯示屏、氣象預警大喇叭等多種渠道對社會公眾發布「三夏」期間各類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今年,縣氣象局將大型氣象電子顯示屏直接安裝到了高標準糧田示範區的田間地頭,直通式零距離地服務『三夏』生產。
據舞陽縣氣象局局長馬耀介紹,該大型氣象電子顯示屏不僅能實時動態顯示當前麥田的氣溫、溼度、風向、風速、降水等氣象要素和相關農業氣象科技信息,還能及時接收並發布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河南晉開集團農業產業化分公司舞陽項目部在泥河窪16萬畝高標準糧田內流轉了將近2萬畝土地,致力於發展現代農業。魏東霞就職於該公司,夏收夏種期間,通過大型氣象電子顯示屏查看氣象信息,是她每天早晚必須要做的功課。縣氣象臺工作人員還會及時打電話提醒她不同天氣過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據此,魏東霞可以對公司的「三夏」農事生產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
對於九街鎮王莊村的村民們來說,氣象預警大喇叭則是他們夏收夏種期間獲取參考消息的更重要渠道。在「三夏」來臨前,縣氣象局為王莊村新安裝了一套氣象預警大喇叭接收終端設備,縣氣象局業務值班員每天兩次通過氣象預報預警發布系統平臺定時廣播,發布未來三天天氣預報,遇有災害性天氣還會不定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雨情信息。
「每天『早七晚五』,大喇叭準點播報『三夏』天氣預報及農事生產建議,對村民生產生活幫助可大了。」王莊村黨支部書記楊東江說。5月30日,在從大喇叭中聽到6月1日將有一次中等強度的降水過程後,楊東江組織村民趕在5月31日前搶收了已成熟的小麥,避免了因降雨影響帶來的損失。
縣氣象局還提前派出技術保障人員奔赴各鄉鎮,趕在「三夏」之前,對全縣200多套氣象預警手機大喇叭系統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故障排查和檢修維護,確保預報預警快速抵達每個村落,助力農戶「三夏」生產。
平壩稻農的「氣象經」
中國氣象報記者 楊春竹
5月28日,太陽起了個大早,才六點多就已晨光熹微。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村民王佳順早已坐不住,匆匆扒了兩口飯就往自家田地裡走去。
前幾天,王佳順家裡已有20多畝水稻完成了插秧,現在還剩10來畝,得在這兩三天抓緊時間全部完成插秧。耽誤了農時,水稻的收成就成問題了,已種了二十多年水稻的王佳順心裡很清楚。
「如果秧苗被水『打翻』,那就白種了,請老鄉幫忙插秧,一天下來2000多元的人工費再加上秧苗成本,損失太大了。」前一天晚上,這裡下了場暴雨,王佳順要趁著插秧之前,把田裡的水排到適宜插秧的深度。
在平壩,像王佳順這樣的水稻種植戶還有很多,王洪江家種了20多畝,龍永明家種了10多畝……這些種植經驗豐富的老鄉對水稻的生長規律早已瞭然於心,下種、移秧、施肥、灑農藥都應在什麼時候進行,他們心裡有一張清楚的日曆表。
「天氣持續晴熱就要在太陽出來前灑水或灌水。」「下小雨就不用採取什麼措施,下暴雨要放水。」「雨下大了不能灑農藥,費工又費料。」……聊起水稻種植,老鄉們紛紛講出自己「氣象經」。如此專業的認知,與氣象部門精細化的服務密不可分。
正值夏收夏種關鍵時節,平壩區氣象局及時根據當地水稻插秧關鍵期的需求,發布相關預報預警,並走入田間地頭,為稻農送上最新的農事生產建議。「根據哪種天氣採取哪些措施,我們在與老鄉們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對此的認識不斷提高,有時比氣象專家還要在行呢。」平壩區氣象局局長李顯良說。
得益於良好的氣候條件,農業一直是平壩區的支柱產業,為農服務也一直是平壩區氣象局的核心工作之一。村民王佳順因此與氣象局的工作人員成了「熟人」。 李顯良告訴記者,「走到農民朋友們中間去」一直是區氣象局為農服務的工作法則,「只有與老鄉們面對面的交流才能讓氣象信息更有生命力。」他說。
王佳順告訴記者,無論天氣怎樣變化,有氣象局及時的預報預警信息給自己「通風報信」,心裡一點都不慌。他說,自家正打算擴大水稻種植規模,貼心的氣象服務,讓自己對增產增收多了幾分底氣與把握。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6月12日第七版 責任編輯: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