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王若嘉
「江漢、江淮南部冬小麥進入赤黴病預防關鍵期,須抓住晴好天氣及時噴藥。」4月3日,央視《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首次播報了一條農業病蟲害防治氣象條件預報。
「小麥赤黴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病害,可防不可治。一旦錯過時機,小麥發病後將無根治的可能,打出來的糧食連牲畜都無法食用。」在這一通識下,「堅持防字當頭,把功夫下在前端」成為共識。
在復工復產的關鍵時刻,由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農氣提示,如同一聲「發令槍」,拉開從南到北針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攻堅戰。
氣象「瞭望塔」 助春耕「奪天時」
「今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表示,溫溼條件直接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
「偏溼偏暖的天氣氣候,不僅促使冬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發育期提早,還為病蟲害繁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結合去冬的氣候特點,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毛留喜認為,目前的小麥抽穗揚花期正是赤黴病防治的重要窗口期。
旱生蟲、溼生病。乾旱的氣候容易引發蟲害,而過溼的天氣則有利於病害發生。縱觀當下春季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冬季暖溼氣候,讓小麥條銹病越冬基數增大;江淮、黃淮地區雨水偏多,易造成小麥赤黴病大流行;外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在溫暖的南方加速繁殖,威脅玉米生產……天氣氣候與病蟲害關係密不可分,農業災害風險的準確研判,需要對氣象條件進行精準預報,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也亟待氣象「瞭望塔」的前線信息。
所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抗擊病蟲害重要的「戰術」之一就是「奪天時」。自今年春季農業生產開展以來,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力,高位推進指導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央氣象臺加強會商及時啟動赤黴病防治服務,安徽、河南等小麥主產區氣象部門先後進入特別工作狀態,加強精細化監測預報,增強農業病蟲害防控的預見性和精準度。
戰場「情報官」 打響防治「遊擊戰」
「晴天見花打、陰天見穗打、雨前搶先打、雨停馬上打、齊穗就能打,小麥赤黴病的首選防治方案就是在抽穗揚花期打藥。」安徽省農業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嶽偉介紹,「但降雨是防治工作的大敵。」
今年,全國汛期提前,入汛後強對流天氣時常「光顧」。保障病蟲害防治效果,就要避開雨天,選擇降雨間隙或搶在雨前施藥,精細化氣象預報就成為了這場「遊擊戰」的「情報官」。
「氣象部門農藥噴灑區域的信息,對我們選準防控時機很重要。」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代縣長熊壽宏說。目前,安徽省氣象臺與該省小麥主產區所在的9市縣氣象部門加強會商研判,每日發布專題預報,並與農業、植保等部門合作,動態開展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為把準防治窗口期提供支撐。
如果說小麥赤黴病是「預防為先」,那麼條銹病就要「對症下藥」。看到病症馬上施藥,這需要將種植戶防治意識提上來。
在河南,氣象專家聯合農業技術專家,共同走入田間地頭,現場向農戶講解赤黴病和條銹病發病植株的辨別方法,贈送防治指南,指導田間管理。同時,在「省市縣一體化農業氣象業務平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網」「氣象微農」等平臺開設小麥病蟲害防控專欄,專家遠程指導種植大戶們通過精細化氣象預報安排農藥噴灑進程。
4月14日,河南漯河市病蟲害有效防控窗口期出現,西大坡高標準農田示範區上空,植保部門根據氣象預報信息及時開展無人機噴灑作業。無人機掠過長勢喜人的麥田,這樣的景象在全國小麥主產區已不鮮見。
精密「監測網」 豎起防控「消息樹」
將於5月1日起實施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指出,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不僅要包括病蟲害發生種類、時間、範圍等,還要包含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田間氣候。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必然要在田間的「精」字上下功夫。春耕之初,農業農村部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加強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制定針對性防禦措施。在今年病蟲害防治關鍵期,多地氣象部門利用屬地優勢,開展智能網格精細化預報,為病蟲害防控方案制定和應急處置,提供降水、溫度、大風等要素的高精度和高時效的服務信息,增強災害防控預見性,提高風險研判的準確率。
目前,全國653個農業氣象觀測站、2312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69個農業氣象試驗站,以及遍布全國設施農業田地裡的小氣候觀測儀,組成了現代農業氣象監測站網,為田間氣候監測打下堅實基礎。
在湖北,荊州農試站創新開展農業氣象雲服務模式,與農業農村部門組建網絡專家庫,展開春季農業病蟲害「雲」調查,通過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實景監控、與農業經營主體視頻連線等方式收集農情和災情信息,研判小麥條銹病發生氣象等級。根據預報模型,分析病源地菌源量、遷入期大氣環流形勢、遷入地氣象適宜性,以動畫的形式,解釋條銹病的氣象成因,指導種植戶在開展病蟲害防治時抓住有利天氣時機。而這些服務信息也都在第一時間通過電視、微博、微信、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等渠道傳遞到農戶手中。
氣象條件是農業病蟲害發生發展和防治的基礎,氣象工作在農業生產中從未缺席。未來,在充分合作和共享基礎上,氣象信息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消息樹」「發令槍」作用將更加突出。(張娟、王兵、周愛春、劉凱文、張運國、楊會文對本文有貢獻)
(責任編輯:王敬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