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申敏夏 通訊員吳傑 張承啟
京杭大運河從北向南流淌,經過一處由西北轉向東南,狀若彎弓,蜿蜒而過。而在弓字背上,就是江蘇省宿遷市,大運河在這個城市划過一條溫柔的弧線。
這裡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大運河穿境而過,北倚駱馬湖,南臨洪澤湖,水系十分發達,相應地農業規模較大。2013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達42.6%,農業綜合開發完成投資2.8億元,氣象為農服務備受政府重視,氣象與農業部門密切合作也成為常態。
小「陣地」起到大作用
「丘臺長,我想請您幫忙查一下,自5月份到9月份的每天氣溫、降雨和光照三個數據,我們需要作產量形勢分析用,謝謝!!」9月6日,江蘇省宿遷市農業委員會農業處處長畢彥輝在宿遷市為農服務專家聯盟QQ群裡問道。很快,宿遷市氣象臺臺長丘文先在群裡發了個「OK」的手勢。
在這個擁有40個用戶的QQ群裡,對話相當活躍。裡面的成員主要有農委、農技站、防汛辦以及氣象局的工作人員,這個QQ群也成為氣象為農服務專家們一起交流合作、互相學習,分享資料的「陣地」。
「我們每天就像盯著雷達回波圖一樣盯著這個QQ群,以及微信微博互動平臺等。」宿遷市氣象臺值班預報員趙燕華笑著說道。雖然每天有很多業務上的工作,但是這個群裡面的信息對趙燕華來說非常重要,也成為她加強為農服務的一個渠道。
「明天我們對全市水稻,玉米組織觀摩交流,誠邀農業氣象專家能參加我們的活動,並能對今後幾個月的氣候情況給予分析。」市農委張洪樹說。諸如此類的線上無縫隙合作交流,則是宿遷氣象與農業部門聯手、共同努力打造為農服務背後的一個鏡頭。
圖為2015年6月30日氣象人員為宿遷市湖濱新區農墾集團糧食生產基地提供夏種氣象服務。
(圖片由宿遷市氣象局提供)
密切合作才能精細化服務
在宿遷市氣象服務中心工作平臺上,記者看到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發送的服務簡訊種類劃分為豬、羊、牛、禽、果、菜、豆等17個類別,工作庫裡現有的簡訊內容上千條,如「水稻已進入灌漿結實期,噴1至2次葉面肥,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後細噴霧……」「在肉雞配合飼料中添加8%的沙子是肉雞增重的最佳比例」「大棚番茄在秋季易發青枯病,可選用72%農用鏈黴素澆根防治……」
宿遷市氣象服務中心主任王文清正在準備發送今天的氣象為農服務簡訊。他告訴記者,如此精細化的服務資料庫是市氣象局與市農委聯合建立的,包括全市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這些精細化的服務對象則是根據農委劃分而定的,主要有園藝(包括蔬菜大棚、花卉種植等)、糧食作物、漁業、畜牧業四大類。
「我們將氣象臺發布的預報加工後,發給農戶,內容不僅包括天氣預報,而且針對不同分類的用戶,通過手機簡訊發送有針對性的農事建議,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也不斷推進為農服務向縱深發展。」王文清說。
除此之外,農業部門還將氣象信息融入「12316惠農簡訊」和「農業一點通」平臺,進一步拓展直通式氣象為農服務渠道。如今,沭陽縣的花木生產、泗洪縣的水產養殖、泗陽縣的林間食用菌種植、宿豫、宿城區的大棚蔬菜種植等特色農業,都有著精細化服務的身影。
圖為2015年6月10日氣象人員在宿遷市宿豫區陸集義和村指導夏收工作。
(圖片由宿遷市氣象局提供)
促進為農服務轉型升級
9月16日,記者跟隨著宿遷市農業氣象專家,來到泗洪縣石集鄉泗洪現代農業產業園。這裡種植著享譽全國的「泗洪大米」。
「縣政府和江蘇省農科院聯合建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主要開展農業研發、作物組培的工作,對氣象條件要求很高。」泗洪縣氣象局工會主席王國華介紹說。不遠處還有一個育秧大棚,外面高高豎起一個小型自動氣象站,旁邊還矗立著一塊約6平方米的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上面正滾動播放著當日天氣預報和農事建議。
據王國華介紹,為了積極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氣象部門在此建立起多要素自動氣象站,與農業部門聯合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農業產業體系,從而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農業產業發展集群,促進氣象為農服務轉型升級。
石集鄉氣象信息員劉兵兵對於近年來的氣象為農服務頗為滿意。「我們不僅每天能夠收到免費的氣象為農服務簡訊,鄉裡經常有市農委和市氣象局的專家來地裡給我們指導農業生產。」
諸如此類的氣象服務在全市層面普遍鋪開。在農作物生長關鍵時節,市氣象局會聯合農委定期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在各縣區農業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氣象部門還布設電子顯示屏,加大為農服務的覆蓋面。在為農服務體系建設中,宿遷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將提高現代農業氣象保障水平納入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目標考核,並發文強調加強氣象信息員管理工作;市氣象局與市農委聯合發布《2015年為農服務工作要點》,全面細化今年的工作重點和合作內容。
「氣象部門要做好為農服務,離不開與農業部門的合作。」宿遷市氣象局局長葛餘同感慨道。雙方的深入合作將有效促進宿遷氣象為農服務的融入式發展,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