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氣象服務模式 為港城高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0-12-05 荔枝網新聞

  出門先看天,見面聊天氣。氣象服務連著民生和民心,已經滲透到全市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過去的一年,連雲港市氣象局加強學習調研,在做好傳統氣象服務的同時,從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一點一滴創新開始,積極探索基層氣象服務新領域,走出了服務港城高質發展新路子。

  圍繞國家戰略,以項目帶動服務質量。「鄭州:晴,0~9℃;西安:晴到多雲,0~6℃……」去年12月26日,在連雲港新聞綜合頻道,「一帶一路」主要節點城市天氣預報正式上線,包括鄭州、西安、蘭州、西寧、烏魯木齊、霍爾果斯、阿斯塔納、阿拉木圖、阿姆斯特丹、釜山、橫濱、新加坡等國內外12個城市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這也是連雲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標杆和示範項目氣象服務保障工程建設內容之一。

  2018年,連雲港市氣象局提出該工程構想,將服務保障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落到實實在在的項目上,此舉得到省氣象局和市政府大力支持。目前該工程已通過專家論證,獲省氣象局批覆立項,正在開展招標前期準備工作。通過該工程建設,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公眾和專業用戶提供本地化、個性化、智能化的氣象服務產品。

  實踐「氣象+」,推動升級氣象服務模式。去年12月19日晚,在距贛榆海岸約25公裡、南距東西連島約16公裡的海州灣海洋牧場觀測平臺上,市氣象裝備中心工作人員和廠家技術人員在寒風中完成自動氣象觀測站安裝工作。該觀測站由市氣象部門與市海域使用保護動態管理中心共建,能夠實時監測所在位置的氣溫、能見度、雨量、氣壓、風向和風速等氣象要素,業務人員可以根據數據及時判斷海上大霧的生消趨勢、風向風速變化等,彌補了連雲港地區海洋氣象觀測能力不足的問題。目前已陸續完成連雲港主港南堤等4個共建自動氣象站安裝工作,切實加密氣象觀測網。

  為了緊跟引航業務、港口作業、海洋海事管理等現代化進程,市氣象局與連雲港引航站籤署引航專業氣象服務合作協議。除了共建專業氣象觀測系統,還將聯合研製「連雲港港口引航氣象服務系統」,通過多種方式提供近10類氣象服務產品,更精準地為港口引航業務提供氣象服務。這也是雙方一起「走出去」,學習寧波港口氣象服務先進經驗的本地化實踐成果。

  此外,連雲港市氣象局還加強與徐圩化工園區合作,參與省氣象災害防禦技術中心牽頭的化工園區防雷技術規程標準體系制訂工作,探索提升連雲港石化基地建設氣象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徑。與省氣象災害防禦技術中心、無錫自動站研究所三方合作,啟動建立從專業氣象觀測、行業氣象專項服務到融入生產決策指揮的專業氣象服務新模式。豐富新媒體氣象服務內容,增加短視頻服務形式,科普小視頻閱讀量超百萬,連雲港氣象微博獲評三季度江蘇省十大政務微博之一,綜合排名位居全國氣象部門前20名。

相關焦點

  • 為海洋強國發展提供支持——天津氣象保障服務海洋經濟發展紀實
    市氣象局派出專業預報服務人員趕赴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指揮中心,提供定點海洋氣象預報產品,每半小時更新一次海洋天氣實況、預報一次天氣發展趨勢,為現場指揮海上作業、引航拖航等工作提供一手資料。準確的預報、及時的服務,離不開海洋氣象業務能力建設的重要支撐。
  • 國家氣象中心:強化科技支撐 服務防汛救災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唐健 趙瑞霞 郭雲謙 韋青 朱文劍 李萍陽報導 7月以來,我國江淮流域出現多次強降水過程,多地江河湖泊發生超警戒以上洪水。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以研究型業務為抓手,強化新技術新成果快速落地,有效服務業務預報,不斷推進現代化技術研發,有效保障流域防汛氣象服務。  「QPF權重評估推薦平臺」在7月投入業務運行,7月9日通過線上培訓為預報員進行功能演示和實操,及時改進平臺功能,提高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
  • 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黨支部:為自貿港建設匯入氣象力量
    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自2012年起率先在國內開啟基於北鬥衛星開展的氣象服務,數年來服務方式不斷升級。那次調研發現,70個字節短報文氣象預報產品不直觀,有些專業術語難理解,氣象服務還要再精進。這一次,讓他受益的是新研發的北鬥「可視化」氣象預警服務,這也是中心黨支部依託「黨建+標準化」打造出的黨建工作品牌。  近年來,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和海洋強國、海洋強省發展戰略,以黨建為引領,聚發展合力,創新發展「黨建+標準化」模式,破解深度融入業務抓黨建難題,為海上安全、防災減災、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張家港:以數字智慧書寫高質量發展港城答卷
    通過構築新型城市級能力服務平臺,著力推進能力平臺化建設和共性能力服務模式的轉型,為上層智慧應用提供大數據、GIS、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面向未來的核心服務能力。  構築數字政府基礎設施,書寫港城高質量發展答卷  以城市數字平臺為抓手,張家港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深挖政府業務訴求、公眾需求,建成涉及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惠民利企、經濟運行等領域的大數據和電子政務應用項目20餘個,提升政府在應急指揮、聯動治理、城市生活、政務服務、醫療教育等方面現代化治理能力,為張家港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 輝煌十一五系列訪談之九:夯實基石,為氣象事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比如,風雲三號衛星實現了全球觀測;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可以提供半個小時一次的高頻次觀測資料,加密觀測更是可以提供15分鐘一次的觀測資料,這是天氣分析特別是短時預報和臨近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資料最高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250米,這為生態與環境遙感,旱澇、積雪和森林與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的動態監測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 氣象賦能,墨跡天氣轉型升級氣象綜合服務平臺
    當前,隨著網際網路+、5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信息化及新興技術正在改變著世界產業的格局,而這樣的改變,在依託技術發展的氣象服務行業尤為明顯:在C端,用戶的需求日益多樣化,氣象企業需要不斷升級產品的使用體驗;在B端,越來越多行業企業開始意識到氣象服務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專業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成為剛需。
  • 為基因測序平臺提供有力IT支撐
    近日,曙光中標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以下簡稱:仁濟醫院),為其搭建的心內科基因測序平臺提供IT支撐。曙光提供的存儲解決方案,有效解決了基因測序過程中存儲容量、性能和成本等問題,有力支持醫院實現高精度的測序數據分析。仁濟醫院是上海開埠後第一所西醫醫院,也是一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 科技成果應用推廣為我國霧霾治理提供支撐
    科技成果應用推廣為我國霧霾治理提供支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7 19:32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華春雨)記者從科技部了解到,隨著我國進一步加強對大氣汙染和霧霾治理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開發工作的統籌與支持,有關科技成果得到轉化應用推廣,為霧霾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撐。
  • 提供定製化氣象解決方案,墨跡赤必助力氣象服務商業化探索
    隨著社會經濟以及氣象技術的快速發展,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升級,精細化、多元化的氣象服務逐漸成為剛需,專業氣象服務的重要性也開始凸顯,很多行業領域對於定製化氣象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而隨著市場需求的進一步釋放,智慧氣象行業也對墨跡赤必等企業氣象服務平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 氣象服務覆蓋南海邁向全球 海南省局創新手段機制發展海洋氣象業務
    海南省氣象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依託科學技術,著力完善針對南海的廣播、電視、網站、北鬥衛星導航船載終端等氣象服務手段,擴大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創新合作機制,氣象服務惠及南海海域航線和周邊國家,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各領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 全力打造健康良好金融生態環境 為渭南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來到中國人民銀行渭南市中心支行,魏建鋒走進徵信支付服務大廳和國庫科,走訪慰問一線員工,並與部分駐渭金融機構主要負責同志進行座談。在市稅務局,魏建鋒詳細了解減稅降費、重點稅費指標完成情況。在聽取工作匯報和意見建議後,魏建鋒對駐渭金融機構、稅務部門一年來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
  • 天氣大數據+AI強強聯手,墨跡赤必引領氣象服務行業發展
    對氣象行業而言,大數據會對氣象數據的採集、存儲、挖掘分析等方面帶來深刻影響,而AI技術更會直接影響到氣象數據研究的精準度,這兩者將會是打開氣象數據寶藏的「鑰匙」。墨跡赤必通過將「氣象大數據」與「AI技術」強強結合,有力推動了氣象服務行業發展。
  •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8-01-16 16:07 來源:澎湃新聞
  • 支撐篇:以氣象現代化為遠航風帆
    中國氣象報記者 段昊書 林澤磊 林行 牛彥元 通訊員 張詒年  「中方願利用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  據顧潤源介紹,自2012年以來,青島全面開展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建設,建成覆蓋陸域和海域全境的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布設205套自動氣象站,加大城市站網密度;建成27套大氣電場儀系統、2套海洋氣象浮標站及20套交通觀測站;建立應急氣象服務指揮體系和高解析度極軌衛星遙感監測系統。
  • WISE風向大會:氣象服務的全球化與市場化趨勢
    天氣預報和華風集團:熟悉的節目,陌生的公司記者了解到:華風集團100%的國資背景,作為中國氣象局旗下龍頭企業,正代表中國政府面向全社會提供氣象信息與數據服務。氣象服務這項工作對於華風集團來說,是本著公益性為主體,社會效益優先的公眾氣象服務理念來運營的。
  • 科技賦能農業,綠色高質高效
    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業產業要素進一步集聚、高效運營,是鳳臺推動糯米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為將產業做大做強,鳳臺縣培植了一批基地實施主體,探索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種植大戶為主的聯動發展模式,現擁有4家糧食生產類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及一批重點糧食生產加工與銷售企業,推動糯米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 杭州:為水產養殖提供精準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玉靜 俞布 王皓報導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氣象局組織召開蕭山水產養殖大戶座談會。蕭山區農業農村局專家、水產養殖大戶代表在座談中表示,杭州市氣象部門提供的農業氣象服務非常有益於實際生產,願意積極配合氣象部門繼續深化優化這項服務,提供實驗室與生產數據共同開展相關研究。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履職盡責 為全球提供精準預報服務
    對此,世界氣象中心(北京)(WMC-BJ)通過業務網站,為世界氣象組織(WMO)提供針對莫三比克等受此次風暴影響的非洲東南部國家的最新颱風監測和預報產品。事實上,這樣的服務自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的那一刻起,就已在不斷推進。
  • 打造通用航空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體系——東北空管局瀋陽通航飛行...
    近年來,在遼寧省委省政府、民航東北管理局和監管局的管理、監督、指導下,在北部戰區空軍參謀部大力支持下,根據遼寧省實際情況和未來通航產業發展需求,東北空管局積極研究探討依託「低空空管服務保障平臺」,布局規劃「應急航空救援、無人機綜合監管、政府綜合服務」三網信息融合平臺,讓空管信息資源走出空管,政府提升立體化綜合治理能力提供支撐,為國家軍民融合戰略落地,建立軍民航及政府協同運行機制
  • 氣象的服務提升有助於農業行業發展
    著力在加強氣象能力建設和搞好服務上下功夫,是我們做好新時期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重點。近年來,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支持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開展,大力構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全市氣象為農服務能力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