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WISE風向大會3月19日在北京舉行,邀請各行業大咖共同探討未來行業發展趨勢。華風集團副總經理兼華風愛科董事長陳鑽出席大會,會後華風集團副總經理兼華風愛科董事長陳鑽接受Chinadaily記者訪問。
天氣預報和華風集團:熟悉的節目,陌生的公司
記者了解到:
華風集團100%的國資背景,作為中國氣象局旗下龍頭企業,正代表中國政府面向全社會提供氣象信息與數據服務。氣象服務這項工作對於華風集團來說,是本著公益性為主體,社會效益優先的公眾氣象服務理念來運營的。
陳鑽表示: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最主要的氣象信息服務著力點,就是面向社會公眾,其主要的服務手段也是基於電視、廣播等主流的信息傳播媒介。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央視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這個節目就是華風集團製作的。到目前為止該節目播放了將近40年,公眾普遍認為是中央電視臺製作的,而類似這樣的節目針對各大電視媒體,包括教育衛視、旅遊衛視等等,共約一百多檔氣象節目,均出自華風愛科之手。
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的發展,大量基於PC、手機、M站、小程序、公眾號、簡訊等平臺的氣象信息推送服務也應運而生。隨著與時俱進的技術發展,面向公眾服務途經也越來越多,伴隨著機遇與挑戰,整個面向公眾的氣象服務系統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進步。
中國氣象局賦予華風集團最大的優勢—完整的觀測、預報體系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技術
記者了解到: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每一個行業領域都要參與國際競爭,在氣象應用技術和服務技術上這個環節上,中國整體上位居世界前列。
陳鑽表示:
華風集團是中國氣象局的直屬企業,擁有 800多人從事氣象信息服務的專業團隊,是中國氣象局面向社會、行業和公眾服務的唯一窗口。而中國氣象局給予華風集團最大的優勢就是全國一體、完整高效的觀測、預報支撐體系和居國際領先地位的氣象應用服務技術。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氣象部門本身就是最大規模的「大數據」和「物聯網」運行載體。華風集團背靠整個中國氣象局遍布全國的觀測和預報的服務體系,包括全國2300多個有人值守的觀測站以及超過10萬個自動化無人觀測站點、六顆在軌的風雲衛星、200多部都卜勒天氣雷達。基於這樣的一張龐大的觀測網絡,其數據逐級匯總,最後匯總到中國氣象局國家級業務部門,並經每天人工24小時值班對天氣氣候事件進行監測、分析和大量的數據挖掘,進而得到各級各類複雜的天氣預報、預警信息。
華風集團市正是依託了這樣的一張觀測網絡、各級的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將這些基礎資料根據社會、各行業、公眾的需求,做進一步的包裝、加工和應用,最後才把這道「菜」端出來,給公眾和行業提供氣象服務。
記者發現,中國氣象局這樣一個完整的觀測、技術與大數據體系,給了華風集團強而有力的業務支撐,可以很好的做出精準、專業的氣象服務產品。在世界範圍的氣象行業的應用領域,中國的發展水平也絕對處於領先地位。
全球化下的氣象市場—需要怎樣的氣象服務
記者了解到:
作為面向公眾的氣象服務,各行各業對於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廣、越來越深,華風愛科針對不同行業提供氣象信息解決方案,不僅觸及不同行業領域、優化圍觀經濟結構,甚至已經走出國門,將我國領先的氣象技術解決方案部署至國際領域。
陳鑽表示:
氣象部門或者相關的氣象服務團隊的工作性質相當於幕後工作者,其中大部分的工作普通消費者可能是感受不到的。事實上,華風集團已經針對交通、農業、新能源等很多行業,開展了相關的行業氣象服務。以高鐵為例,高鐵運行的安全速度跟天氣有非常大的關係,到底是能開300km/h ,還是250 km/h,還是350km/h,這個與風速密不可分。除了高鐵,所有飛機的起降也和天氣有直接的關係。以及我國海洋上萬噸級的大型船隻數千艘,全天候都在全球範圍內航行,預測船隻會遇到什麼樣的風浪對於航行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市場上面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上述泛行業的、面對特定群體、特定行業、特定時間窗口下,定製化的氣象服務。比如,華風集團正在開展與無人機的合作,其中有一款植保方向的無人機,因為天氣原因,使得農田飛行和植保效果無法保證,導致成本大幅增加。我們提供適合無人機飛行窗口期預測,通過分析無人機飛行所需要的各類天氣指標,最大程度上,避免因為天氣原因帶來的人工和設備成本浪費。還有外賣行業,國內一些外賣企業已經意識到天氣數據對於運營的重要性,但是對天氣數據的使用,仍然比較初步。想像一下,通過天氣預報數據與訂單量以及訂單種類相結合,是否可以更有效的進行運營呢?明天大降溫,提前推送用戶火鍋外賣的優惠信息。提前預知由於天氣變化可能帶來的配送困難等問題。在增強用戶粘性的同時,更合理的配置資源。目前我們的著力點更多開始考慮那些行業用戶,期望能給大家帶去更廣、也更深入、更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
天氣會影響農業、物流等行業,導致物價的上漲。在國外已經有氣象特定的保險、期貨等氣象金融產品。我們在這個方向上正在做一些工作,爭取能夠可以提供更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給大家。華風集團已經開始針對各行業成立專業氣象服務版塊。比如,針對交通、能源電力、水利、農業、金融保險等,華風集團在各個方向布局成立了一些混合所有制的企業,其模式都是與優勢的行業企業相結合,將行業的專家信息和認知模式,與華風集團的氣象數據與分析能力相結合,做「靶向」的氣象服務。這已經走出了一種市場模式,就是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來探索氣象行業的深度結合,然後提供個性化的行業解決方案。面向行業的氣象服務市場最近這幾年發展速度非常迅猛,華風集團在全球化、市場化的大趨勢下,在這一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未來要做的是要爭取全球化,做全球觀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尤其是跟隨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計劃,爭取把國家的氣象信息服務能力拓展到全球,提供全球氣象服務的中國方案。比如,已經在謀劃的針對中歐班列、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提供中資氣象機構的倉儲貨運資產的安全管理與天氣風險管理的解決方案。
總的來說,氣象服務市場化和全球化是一個大趨勢,隨著5G、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氣象服務會越來越精細、專業,我們也會跟隨國家的整體戰略布局,讓氣象服務在公益性為主體的基礎,創造更大的效益,為國家社會和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和保障。
來源:消費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