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風向等氣象條件與日本核汙染擴散問題

2021-01-13 搜狐網

  新華網北京3月17日消息(新華網張改萍 中國氣象報記者蘇玉君 張永)目前,日本福島核事故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就氣象條件與核輻射汙染擴散問題、氣象服務在核事故以及環境應急響應中發揮的作用等問題,新華網和中國氣象局網站專門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專家,他們是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專家諮詢組專家孫軍,世界氣象組織基本系統委員會核應急工作專家組成員、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宋振鑫。

  記者:

  日本福島核事故事故發生以後,設立在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的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立即行動,在3月12日10時許,第一時間向國務院應急辦等有關部門發出了「日本核電站核洩漏三天內對我國無影響」的專項服務材料,極大地緩解了我國公眾的恐慌情緒。現在我們想向專家了解一下,針對核汙染有關應急和預報服務,中國氣象局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承擔什麼樣的職責?中國氣象局在日本地震後採取了什麼具體措施?  

宋振鑫:

  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利核事故發生以後,對大氣環境和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這種情況下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就想了解一下核汙染物長距離擴散的影響範圍、傳播路徑怎麼樣。基於這個考慮,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先後在全球認定了8個專業氣象中心,這8個專業氣象中心在亞洲有3個,分別是北京、日本東京、俄羅斯的奧布尼斯克,這三個中心主要負責亞洲地區的核放射性物質的應急響應工作,其他還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等。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在1996年世界氣象組織第11屆會議上,被確認為亞洲的三個中心之一,1997年7月1日開始履行職責。

  具體我們承擔什麼職責呢?有三個方面的職責。

  第一,對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一旦核事故發生以後,我們要向它提供規定的產品,包括72小時汙染物擴散在不同高度上擴散軌跡,還有每隔24小時大氣中核放射性物質濃度的分布,還有向地面沉降的分布。

  第二,對全面禁止核試驗公約組織CTBTO,他們最近這幾年主要想了解一下核爆發生在什麼地方,它的全球觀測點,這些數據實時傳給我們,我們通過這些數據算一下核爆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後向算原位置,這個工作全球8個中心都參加,把8個中心的產品匯集在一塊兒,我們就形成一個綜合的東西,由CTBTO做這個事。

  另外,國內的核應急主要是國家的核應急辦針對國內的核電廠如果發生洩漏或者應急響應的服務,我們向向黨中央、國務院提供一些決策服務材料,向國家核應急辦和國家的有關部委提供服務材料。設立在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的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是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定的中心,我們這個中心在這次日本核洩漏事件發生以後反應非常迅速,3月11日以後我們收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給我們發來的關於核電廠的位置、基本參數以後,迅速啟動了我們的應急匡算模式,對未來3天72小時汙染物可能擴散的影響範圍、軌跡進行了預報。而且我們和日本、俄羅斯進行了溝通。因為2011年亞洲的三個區域中心剛好中國是負主要責任的國家,我們在預報數據發去以後,跟我們的預報員也進行了溝通,對日本核電廠周圍未來幾天的天氣形勢、高空低空的風向、風速進行了溝通,而且日本氣象廳也是一個應急響應中心,與他們的氣象專家就天氣形勢和我們的預報結果進行了討論,最後我們聯合形成了一個三家都認可的亞洲三個中心的聯合公告,傳給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氣象組織。而且也是形成一個決策材料,向國務院應急辦第一時間發出去。現在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的人員24小時全天值班,每天兩次運行模式,實時作未來幾天的滾動預報。對未來核洩漏可能影響的區域、範圍做出一個大氣方面的評估。

  記者:核輻射汙染主要依靠什麼方式來傳播和擴散?氣象因素或者說天氣條件對汙染物擴散有著怎樣的影響?  

孫軍:

  因為目前主要是在日本福島這一地區核電站發生了一些核汙染物的洩漏,核汙染物擴散主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空氣,核汙染物進入空氣當中,隨著空氣的流動擴散。另外一個條件,因為日本福島處在海邊,可能有一些汙染物會進入到海裡,隨著海流和海浪向外擴散。但是主要還是通過空氣的流動擴散。

  氣象條件對汙染物的擴散影響主要是兩點,一個是風,風速對它的擴散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如果核輻射汙染物洩漏到空氣當中,這個地方的風比較弱,大氣比較穩定,這樣它的汙染物基本上就不容易擴散,容易積聚在本地,它的擴散能力就比較差一些。但是如果風速比較大,風速的流動比較快,這樣汙染物排出來之後會隨著風向下遊擴散。而且擴散的速度跟風速是直接成正比的,風速越大,向外輸送的距離越遠。剛才提到是水平方向隨著風速擴散。空氣是三維的,並不是完全按照水平方向走,在大氣中就有一些湍流運動,還有上下空氣的流動,這樣空氣在向外擴散的時候,可能還會有一些上升或者下降,也就是說會有一些汙染物的粒子發生一些沉降,降落到地面。還有一些汙染物會隨著空氣的上升運動,從原地排放出來之後,基本上離地面比較近,隨著它向外擴散的距離越遠,它有可能會上升到比較高的高度,在比較高的高度隨著風向外進一步的擴散。這是空氣流動的擴散。

  另外一個影響比較重要的條件是降水。下雨之後,汙染物會跟雨水混合在一起,並且隨著雨水降落到地面,也不利於汙染物進一步向外擴散。基本上如果出現降雨,汙染到降落的區域。如果雨和風結合在一起,降雨的雲系或者降雨的雲團隨著風向下遊移動的時候,也可能把汙染物帶到下遊一些地方。一個是風,一個是雨,對汙染物的擴散都有比較大的影響。

  記者:中國氣象局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核應急響應預案?我們以前從事過這樣的一些應急和服務工作嗎?有什麼樣的經驗嗎?  

宋振鑫:

  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在我們國家氣象中心從1997年7月履行以來到今年已經有14年的時間了。14年時間我們參加了許多國際和國內關於核應急方面的響應工作。我們制定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核應急響應預案。首先說一下國際方面的應急預案,國際方面的應急預案主要是針對國際原子能機構每個月、每個季度、每四年都要舉行一些不同規模的核應急演練。每個月它定期會給我們發一些指令,比如說全球哪個核電廠假想發生核事故洩漏,讓我們做產品傳出去,每個季度又有一些演習,而且每四年有一些全球的非常大規模的演習,也主要是針對核電廠,全球選不同的核電廠來做演習。一旦我們收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給我們發出來的核應急響應的傳真或者郵件以後,我們就要根據它提供的一些參數,啟動我們的模式、產品,算出72小時的軌跡、濃度和沉降以後,我們把這些產品按照它指定的要求,發到氣象組織專門的一個聯合中心的網頁,把這些產品上載到網頁上。而且我們要根據它規模的大小,要寫聯合的陳述報告,在亞洲我們和日本、俄羅斯商討寫這個報告。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氣象組織每兩年都要開一次專家會,通過這一系列演習,報出一些問題,我們要商討這些規則、產品的標準、產品的格式、傳輸的方式、網站,都有一系列的規定。所以,我們也是在不斷的完善。

  另外一個,國內的核應急演習,我們國家氣象中心專門制定了一個核應急響應的預案,我們有一個完整的流程,當我們收到國家核應急辦、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國家有關部委給我們發出請求應急響應的信號或者通知以後,首先通過中國氣象局應急辦公室通知,我們的值班人員會很及時啟動這個數據預報模式,把我們的產品生成以後,要由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員討論一下天氣形勢的變化,針對天氣形勢和我們的預報結果結合起來,我們要寫一份決策服務材料。這個材料形成以後,經過中國氣象局有關部門的籤發,匯報到國務院有關部委、國家核應急辦等這些地方。

  第三個方面,全面禁止核試驗公約組織,根據觀測點反向源,我們也有一些程序,它也是有規範的產品,我們要根據CTBTO規定的產品格式,把我們每次演習的產品生成以後上傳到它規定的網站上,它定期會給我們一些反饋的信息。

  這14年之間,我們確實做了不少演習任務。當然國際上真正核洩漏也就是日本這一次核電廠洩漏,以前大多數都是演練,像我們每個月做的應急演習,涉及到亞洲、歐洲、美洲,全球不同的核電廠,可能這個月是亞洲選哪個站,下個月演習從美洲或者歐洲,從全球不同的地方選擇不同的假想的核事故。這樣我們主要是提供一些常規的服務產品,還有一些分析報告。國內很多,首先最近我們參加了一個2009年國家核應急辦舉行的全國關於核事故洩漏的應急演習,我們針對我們國家5個特定的核電廠假想發生洩漏以後它的影響、範圍、路徑,人員怎麼撤,我們要劃出一個區域來,而且每隔一個小時濃度往哪兒擴散,風向怎麼樣,都做了這方面的工作。

  另外,因為對國際上,我們做的是全球的長距離擴散研究,對國內,我們做的主要是精細尺度,解析度比較高,15公裡可以做它的區域預報。再配合一些比較精細的系統做一些工作,像我們做的一些應急服務,最近廣州亞運會,當然是非核應急響應,比如氯氣爆炸洩漏怎麼擴散。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等都做了一些服務。一些突發性的,比如高速公路上運輸危險物品的車突然爆炸,發生翻車,物品洩漏,對當地造成擴散,很小尺度的我們也做。另外,在國內,在一些省裡,氣象局接到當地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比較少,主要是非核化學有毒的擴散,我們也做這樣的服務。

  通過這十多年的服務工作,我們積累一些國內國際經驗,主要是我們的預報模式越來越精細,預報的產品也比較符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要求,而且我們的行動非常迅速,我們接到指令以後,十幾分鐘啟動模式以後就能算出結果,半個小時就能形成我們的決策服務產品。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在這方面也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

  記者:還有一個網友比較關注的問題,我國公眾對日本核輻射汙染表示擔憂,請專家談一談核事故地區未來的一些天氣情況,以及核輻射汙染的發展走向和趨勢,對我們國家有沒有影響。  

孫軍:

  公眾對日本核輻射的汙染表示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國和日本是鄰近。直線距離就是1000公裡左右。因此,它的核電站發生事故出現核輻射洩漏汙染,尤其是我國的老百姓對這方面表示非常關心,汙染物能不能影響到我國,能不能影響到自身。

  關於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剛才宋振鑫也做了介紹。他們從地震以來就開始做核電站洩漏可能產生的放射性汙染物的擴散,針對這個方面開始做一些分析預報產品,一天製作兩期,在每次的產品上也都指出了未來三天核汙染對我國沒有影響。網友可能有一些誤解,我們寫未來三天沒有影響,是不是三天以後就會有影響?因為我們是作預報的,預報肯定有一個時段,在三天這個時段,預報的可靠性比較高一些,三天以後可靠性就會逐漸下降。因此,目前的短期預報就給出三天的預報。三天之後我們會每天逐漸滾動更新預報,不斷發布最新預報的產品。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用這幾張圖可能說明一下,網友會理解得更加清楚一些,為什麼我們每天發布的預報產品,都說汙染物對我國沒有影響。因為汙染物主要是通過空氣的流動擴散為主。  

  首先看一下日本上空對我國上空大氣環流的情況,這是今天早上最新的實況形勢大概的描述。這是日本島,福島在這一帶地區,在日本島東側畫了一個藍色箭頭,表示在今天早晨的風向基本上偏北風,東京在福島的西南方,這個風向基本上是向東京這個方向吹,昨天網上也有一些信息,說東京也見到了一些核汙染,這可能跟風向有些關係。再看一下我國和日本海這一帶的風向,藍箭頭表示地面的風向,整個這一代地區都是西北風或者是偏西風,這是近地層,大概是100米以下是這個風向。往高看一些,紅色的雙向的箭頭表示更高一層,100—1500米大概風向的趨勢,整個這一層基本上都是偏西氣流。因此,即使這一塊有一些汙染物的擴散,它從低層向偏南擴散,如果汙染物到了比較高的層次,基本上是向日本東部的北太平洋地區擴散,根本就不會擴散到我國這一帶地區,這是今天。  

  我們再看一下明天大概的形勢,剛才提到這一塊地區有一些偏北風,到了明天這一帶地區隨著冷空氣開始影響日本這一帶地區,這一帶地區從地面到高空都轉為西北氣流,這樣更不利於汙染物向偏西方向擴散,而且從低到高,風向還是比較一致,都向太平洋這一帶地區擴散。這是明天的形勢。  

  再看一下18日的形勢,跟前兩天稍微有些變化,前兩天基本上是向這一方向擴散,到了明天這一地區風向有所轉變,由西北偏西風轉為西北風,這樣汙染物的擴散方向向東南太平洋這一帶地區擴散,也不會影響到我國的沿海地區。

  因此,從這張圖的演示情況來看,這一帶地區的風都不是向我國方向吹,因此大家不必擔心汙染物會隨著風向影響到我國。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UN913)

相關焦點

  • 解析大氣汙染擴散的氣象因素
    大氣汙染擴散是大氣中的汙染物在湍流的混合作用下逐漸分散稀釋的過程。主要受風向、風速、氣流溫度分布、大氣穩定度等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的影響。   研究不同氣象條件下大氣汙染物擴散規律的目的在於:①根據當地氣象條件,對工業規劃布局提供科學依據,預防可能造成的大氣汙染;②根據當地的大氣擴散能力和環境衛生標準,提出排放標準(排放量和排放高度);③進行大氣汙染預報,以便有計劃地採取應急措施,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長期的)和防止可能發生的汙染事故(短期的)。
  • 日本核汙染對中國無影響 "汙染物"被洋流稀釋
    據法新社報導,日本自衛隊直升機飛臨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和4號堆上方,每架傾倒了超過7噸水來給反應堆降溫。但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官員17日說,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注水後效果不佳。17日上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最新預報結果顯示,最近兩天,核汙染物主要向日本福島核電站東部偏南方向沉降,造成的核汙染不會影響我國。那麼,核輻射汙染通過哪些環境來擴散?具體的擴散途徑又是怎樣呢?
  • 上海海產品來源海域未受核汙染影響 可放心食用
    近日,手機簡訊、微博上「海鮮受核汙染」、「不要再吃海鮮」等傳言引來部分市民的擔心。對此,本市相關部門昨天明確給出「定心丸」:本市供應的海產品,其養殖和捕撈相關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汙染影響,進口海產品經嚴格檢驗,市民可放心食用。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根據氣象部門和專家預測,今年11月~12月,冷空氣活動強度較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氣象條件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出現重汙染天氣風險高。2017年1月~2月,隨著大氣環流調整後,冷空氣可能增強,擴散條件好轉,霾日數或接近近10年同期。  專家表示,霧霾成因既與汙染物排放源強度和分布有關,也與不利氣象條件等有關,受諸多因素影響。
  • 本周五「逆溫層」又來了 成都氣象擴散條件漸變差
    不過,1月12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氣象臺專家處了解到,隨著降水趨於結束、天氣轉好,1月15日(本周五)低層逐漸有逆溫層建立,氣象擴散條件逐漸變差,15日晨間出現霧的可能性較大。  雨水不斷,今(12)日蓉城的體感溫度也直線下降。據氣象部門消息,盆地的小雨還將持續。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多大?謎團揭曉!
    氣象條件對大氣重汙染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應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祥德,中國氣科院大氣成分研究所所長王亞強,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柳豔菊等專家,最近接受了藍藍天工作室專訪。 徐祥德、王亞強、柳豔菊等專家組成氣象攻關團隊,對導致大氣重汙染的氣象條件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高強度排放是導致大氣汙染的內因、主因,氣象、氣候條件是關鍵的影響外因。」在代表這一氣象攻關團隊接受藍藍天工作室專訪時,徐祥德說。
  • 日本核汙染水還在流向大海
    原標題:日本核汙染水還在流向大海   福島第一核電站每天至少300噸放射性汙水流入海中,這條日本政府原子能災害對策本部8月7日公布的消息,對於福島的漁民來說,不啻是個災難。這說明日本政府對是否能夠解決汙水問題也是心裡沒底。   漁民很受傷   目前,在福島縣近海,除了對北太平洋巨型章魚的試驗性捕撈,其他魚類的捕撈已停止,當地漁民生計受到嚴重影響。東京電力公司7月22日承認汙水入海後,本來期望重開漁業的福島縣漁民,極為悲憤。
  • 日本核汙水或將汙染海洋生物鏈-汙水 日本海洋 核汙染 汙染水體...
    一些壽司店表示,自從福島核事故以來,他們不斷被顧客詢問安全性問題。  實際上,對於東電公司和日本政府的向海裡排汙的舉動,日本民眾從開始就感到震驚和憤怒。不滿的聲音首先從日本漁業傳出,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參事小野修司指出:「東京電力公司是在開始排放前兩個小時才通知聯合會的,根本沒有時間向漁民進行解釋。」  「我手頭要是有水的話,非得潑在東電總裁的臉上。
  • 成都:預計29日冷空氣「解圍」 氣象擴散條件將改善
    12月27日,記者就此採訪成都平原環境氣象中心主任華明,他表示,成都位於四川盆地底部,盆地四周為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地形閉塞,大氣的水平流動弱,與外界空氣交換性差,風速小。進入秋冬季節,來自西南的暖溼氣流在盆地內堆積,相對溼度較高,多雲霧天,逆溫層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導致大氣層結多處於穩定狀態,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使得成都秋冬季易出現霧、霾天氣。
  • 氣象條件與城市空氣品質
    人類的健康受天氣、氣候因素的影響極大,當周圍的氣象因素如溫度、溼度、氣壓、風、太陽輻射等發生顯著變化時,對一些人的身體健康就會產生影響,環境空氣品質的好壞也已經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城市空氣品質的好壞與氣象條件的關係十分密切,在汙染源排放量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溫度、風、降水等氣象條件會直接影響空氣品質的好壞。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船舶航行與氣象條件
    船舶航行與氣象條件各類天氣系統如熱帶氣旋、溫帶氣旋等都有各自的天氣結構,在其範圍內的海面氣象要素值的分布也有各自的規律性。根據這種規律性,運用船舶沿途的氣象觀測值與海洋氣象和水文部門提供的廣大海洋上天氣系統配置及其動態,可以確定船舶在各類天氣系統中所處的部位,判斷海上霧的生消趨勢等,從而採取相應的航行方法;而且還可檢驗與訂正海洋氣象和水文部門的報告、預報、警報和傳真圖等。熱帶氣旋根據對船舶威脅的程度分為危險半圓、可航半圓和危險半圓中的危險象限。
  • 專家稱汙染物是長三角霧霾原因 非氣象條件造成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在參加會議的時候,聽到一些專家的看法: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重汙染工業遷出,中國南方的兩個經濟中心,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氣汙染問題已經得到了控制。  「現在看來,這些判斷是有問題的,這次南方霧霾的發生告訴我們當地的汙染依然十分嚴重。」馬中說。  是不是氣象「惹的禍」?
  • 風速風向傳感器在氣象領域中的應用
    風無時無刻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用來測量風的方向和大小的的風速風向傳感器得到了在氣象監測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氣象領域,對多種自然現象的觀察是通過氣象站來完成的,主要用於測量氣溫、相對溼度、光照度、雨量、風速、風向、氣壓等氣象要素,對於風速風向的監測,就依靠風速風向傳感器來解決。
  • 成都秋冬季靜穩天氣頻發 今明兩天氣象擴散條件較差
    10月25日,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底部,大氣環境容量先天不足,特別是進入秋冬季以後,靜穩天氣頻發,氣象擴散條件差,易造成汙染物持續累積,引起空氣汙染。2020年10月21-24日實驗室雷射雷達消光係數變化圖據成都氣象部門預測
  • 總理基金專項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2020年12月及2021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
    2020年12月及2021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 2020-12-03 1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月成都氣象擴散條件總體中等偏差 或出現4次汙染過程
    來自成都市環保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成都已經收穫了155個優良天,但從市環保局與市氣象局近日進行的空氣品質會商結果來看,9月氣象擴散條件總體為中等偏差,形勢不容樂觀。  據成都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8月,優良天數155天,同比增加4天,優良天數率65.4%,同比上3.3個百分點;重汙染天數4天,同比減少12天。
  • 未來三天 四川汙染氣象擴散條件總體較好(圖)
    在冬季不利氣象條件的作用下,協同北方沙塵南下及除夕夜煙花爆竹集中燃放影響,1月18日至28日的區域性汙染過程持續了11天,盆地內17個城市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成都、德陽、綿陽、眉山、樂山、雅安、自貢、內江、宜賓、瀘州、達州、南充、遂寧13市出現了重度及以上汙染,自貢、宜賓、眉山在1月28日(大年初一)還各出現1天嚴重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