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核汙染水還在流向大海
福島第一核電站每天至少300噸放射性汙水流入海中,這條日本政府原子能災害對策本部8月7日公布的消息,對於福島的漁民來說,不啻是個災難。
300噸僅是估算出來的
2011年4月,東京電力公司工作人員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低放射性汙水有意排入海中,以便騰出空間處理高放射性積水。該公司曾聲稱,在2011年6月之後,沒有新的放射性汙水排入海洋。
實際上,這一年的5月24日,東京電力公司從觀測用水井採集的水中,已經檢測出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此後,周圍的水井和附近的海水也不斷檢測出放射性物質。
不過,東京電力公司在今年7月22日才首次向外界透露,確認發現被汙染的地下水正向海中滲漏。東京電力公司說,由於在出現潮位變化和降雨時,福島第一核電站院內靠海的水井內的水位也隨之變化,所以判斷核電站院內與海之間存在水的流動,因此證明有汙水流入海中。
7月28日,東京電力公司又宣布,從福島第一核電站靠海一側坑道內積存的水中,監測出高濃度的氚,相當於每升870萬貝克勒爾,是法定限度的145倍。隨後,8月2日,東京電力公司宣布,3號機組靠海的觀測用水井也檢測出了放射性鍶等超過檢測界限值的放射性物質,地下汙染範圍從2號機組擴大到3號機組。
緊接著,日本原子能災害對策本部7日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至4號機組周圍每天約有1000噸地下水流過,其中約有400噸流入反應堆所在建築的地下。剩餘約600噸中,約有300噸與地下作業通道內積存的高濃度汙水混合後,流入海中。
不過,日本媒體指出,港灣附近的結構很複雜,推算流出量,需要持續觀測和分析地下水位,此次政府的估算缺乏根據,而且也沒有估算流出的水中到底含有多少放射性物質。
此後,汙染繼續呈現出不斷擴大範圍的態勢。東京電力公司11日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靠近海岸一側新設的觀測用水井的地下水,也檢測出了每升水含有3.4萬貝克勒爾的氚,這是之前8月7日在1號機組取水口北側約4米處新設的水井,距海約4米。東京電力公司表示「不清楚原因」,但是汙染範圍顯然正在擴大。
原子能規制委員會的工作小組認為,汙水有可能在核電站院內南北方向擴散,要求東京電力公司調查1至4號機組北側的汙水擴散狀況。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委員更田豐志將在8月23日前往當地調查。各種措施尚無法防漏
從7月8日開始,東京電力公司著手加固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和2號機組護岸的地基,希望通過向地下注入「水玻璃」建造一堵防止地下汙水通過的「土牆」。但是隨著「土牆」的建造,地下水水位隨之上升,8日到達地表1米左右,9日上午「土牆」完工後,10日就發現地下水越過土牆頂部流入海中。東電10日宣布,汙染水的水位比土牆高約60釐米。
按照原計劃,隨著「土牆」工程結束,東京電力公司開始從「土牆」前挖掘的水井中汲取地下的汙染水,這些水也要儲存到蓄水罐中。目前,東京電力公司回收反應堆建築地下的汙水,清除放射性銫和鹽分之後,再次用於冷卻,而沒有用於冷卻的水就貯藏在地面的蓄水罐裡。8月6日,約39萬噸的蓄水罐容量,已經佔用約33萬噸,而現在每天增加約400噸汙水,核電站院內儲存汙水的1000多個蓄水罐接近飽和,水罐已經無處設置。
日本環境學會前會長、前大阪市立大學教授畑明朗認為:「如果利用擋水牆阻擋地下水流入海中,地下的汙水就無處可去,會越來越多地聚集在核電站院內。這樣,就不得不抽出來處理,因此不得不製造更多的蓄水罐。為此,要在陸地方向也建築擋水牆,把核電站圍起來。不讓地下水進入核電站地下。」
此外,東京電力公司還準備建設新的「凍土擋水牆」,遏制流入反應堆所在建築的地下水量。這個方案是大型建築公司鹿島公司提議的,工程費將高達300億~400億日元(100日元約合6.27元人民幣),並且維持費用也極為龐大。
福島第一核電站位於阿武隈山系的河岸臺地地帶,屬於傾斜度不大的丘陵。丘陵海拔27~35米,土質很鬆軟,海拔10米至27米之間存在常年有地下水湧出的含水層,福島第一核電站就建在地下水脈上,所以才有地下水源源不斷湧來。經濟產業相茂木敏充也指出:「這是與自然的鬥爭。不能斷言不會發生新的情況。」這說明日本政府對是否能夠解決汙水問題也是心裡沒底。
漁民很受傷
目前,在福島縣近海,除了對北太平洋巨型章魚的試驗性捕撈,其他魚類的捕撈已停止,當地漁民生計受到嚴重影響。東京電力公司7月22日承認汙水入海後,本來期望重開漁業的福島縣漁民,極為悲憤。
當天下午,東電常務理事新妻常正前往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報告了這一情況。漁聯會長野崎哲說:「與迄今為止的解釋不同,這是一個重大打擊。」
在接受報告前,雙方剛剛商討計劃9月開始在磐城市近海進行試驗捕撈。磐城市漁協會長矢吹正一說:「汙水洩漏要了漁民的命。」
7月25日,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全漁聯)和福島、宮城、茨城各縣的漁業團體前往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向東電社長廣瀨直己提出抗議。全漁聯會長岸宏表示「極為遺憾,強烈憤怒」。
政治評論家板垣英憲7月24日指出,今後,只能放棄福島縣近海的漁業,讓東京電力公司或者日本政府購買漁業權,不再捕撈。
而更讓人擔憂的是,受汙染地下水流入海中,包括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汙染的範圍在內等問題尚不清楚。
東京電力公司8月2日估計,2011年5月以後隨著汙水流出的放射性氚,達到20萬億~40萬億貝克勒爾。東電還準備估算很容易蓄積在體內而影響人體健康的放射性鍶的流出總量,以及對核電站周邊海域的魚類和貝類影響。
應不會汙染中國海域
2012年4月3日,一個日美聯合調查小組說,去年6月他們實施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福島第一核電站300公裡外海域中浮遊動物體內放射性銫含量,最高達到事故前的100倍左右,在核電站600公裡外的海域也檢查出放射性銫,這表明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洩漏的放射性物質已經廣泛擴散到海洋中。
日本政府規定,一般食品內的放射性銫活度應低於每千克100貝克勒爾。今年2月28日,東京電力公司發布消息說,檢驗人員從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內的大瀧六線魚體內,檢測出放射性銫濃度達到每千克樣本51萬貝克勒爾。食用1千克受到如此汙染的大瀧六線魚,相當於接受7~15次X光胸部透視。
2011年9月14日,日本氣象研究所和電力中央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小組說,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後洩漏到海中的放射性銫-137,將乘著黑潮(日本暖流)向東擴散,然後沿順時針在北太平洋循環,二三十年後又會回到日本沿海。專家指出,由于洋流走向,應該不會汙染中國的相關海域。
雖然日本政府認為排放低放射性汙水對魚類的影響有限,但是法國輻射防護與核安全研究院在曾發表報告指出,以微粒形式沉澱到海底的放射性物質有可能造成長期汙染,特別是銫-134半衰期有數年,銫-137半衰期約30年,它們有可能在日本近海沉澱,並有可能在魚類體內富集,需要長期進行監控。
有日本專家指出,雖然放射性物質會逐漸被海水稀釋,但是否會隨著生物鏈在魚類體內富集,依然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藍建中發自東京)
(責編:於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