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汙水將汙染海洋生物鏈 中國或將難以倖免

2020-12-08 搜狐網

福島核電站的汙水對於日本海洋的汙染已成事實。路透社

 

  如今人們並不清楚福島附近海域都有哪些魚類,會如何遷徙。如果魚類在汙染區停留時間很長,那麼通過食物鏈富集到魚體內的銫可能會形成汙染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藍建中、金微發自東京、北京 從5級直接升到最高的7級,當4月12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與原子能安全委員會正式宣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嚴重程度「連升兩級」後,對於福島的核洩漏是否會超過車諾比的擔心開始多了起來。

  由於事故仍然處於進行時,東京電力公司幹部松本純一甚至指出:「現在仍擔心洩漏量有可能與車諾比相匹敵,甚至還會超越車諾比事故。」

  而最讓人擔心的,就是福島核電站流出的汙水。

  日本民眾的憤怒和恐慌

  在周邊國家的抗議和不滿聲中,4月10日,日本終於停止了向大海排放放射性核廢水,6天時間,1.15萬噸相當於4個奧運標準泳池的低濃度放射汙染廢水排入海中。

  這些放射性廢水對大海造成什麼影響尚難以估量,但恐慌和擔憂情緒已在日本國內蔓延。

  東京的大型超市裡,購買鮮魚時猶豫不決的顧客越來越多。不僅如此,商家在核電站事故之前採購的鹹魚和乾魚都有些滯銷,他們只能想辦法促銷。一些壽司店表示,自從福島核事故以來,他們不斷被顧客詢問安全性問題。

  實際上,對於東電公司和日本政府的向海裡排汙的舉動,日本民眾從開始就感到震驚和憤怒。不滿的聲音首先從日本漁業傳出,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參事小野修司指出:「東京電力公司是在開始排放前兩個小時才通知聯合會的,根本沒有時間向漁民進行解釋。」

  「我手頭要是有水的話,非得潑在東電總裁的臉上。賣不出去的魚要他們賠!」茨城縣漁民武子寬一臉無奈又憤怒地說。

  日本茨城縣漁業協會宣布,從附近海域捕撈的海魚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受此影響,中國上海、廣東、浙江等地的海產品交易量下降。中國官方在4月9日擴大了禁止從日本進口食品的品種和產地範圍。

  東電沒有說明這些廢水的放射性濃度數值,只是強調說這是「低濃度的放射性汙水」。按《核反應堆規製法》的相關規定,低濃度核汙染汙水通常指比普通海水中的輻射濃度高出100倍的汙染水,但東電說的「低濃度核汙染汙水」顯然並不是這樣的準確的科學術語。

  「放射性濃度多少不知道,裡面究竟含有哪些成份也不清楚,除了放射性物質,還可能存在其他東西。」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陳建新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日本方面提供的信息相當不透明。

  隨著洋流擴散

  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高級工程師周斌對於核廢水在海洋中的擴散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墨水滴入一條河流,墨水的擴散是向周圍不斷稀釋,並且向下遊運動,下遊濃度不斷衰減。」

  進入大海的核廢水會除了部分沉澱,還有一部分會隨洋流運動。

  福島附近海域是千島寒流和黑潮相遇的地方,也是著名的漁場,兩股洋流在這裡相會後,繼續北上,形成太平洋暖流,流到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繼續南下到美國和墨西哥以後,又沿著赤道西流,最後流回馬來群島和中國臺灣附近。

  從洋流的角度看,福島核電站洩漏或排出的核輻射汙染水體,主要被黑潮帶動向西北和東北太平洋一側擴散。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委託,根據福島縣海域的海底地形、潮流、水溫、鹽分濃度等,預測了放射性物質的擴散。結果發現,放射性物質最初會沿著海岸向南北擴散,到了北方的仙臺灣以後,將會向東西方向擴散。正因為如此,雖然有來自馬來群島附近的強大黑潮從日本列島附近向北流過,福島縣以南的茨城縣也依然有魚類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

  「大氣環流的的運動,一般2~3個星期就會繞地球一圈,而核放射性物質隨大氣環流擴散的周期比這更長一些。」周斌說,「在這過程中,由於路徑長,以及空氣阻力、降水沉降和自身衰減等多方影響,放射性物質在不斷稀釋,濃度就會不斷減小。」

  日本方面的說法稱,1.15萬噸低濃度核廢水排入大海後,洋流會把汙染物稀釋至原本的1%。

  而周斌認為,通過大氣擴散模式計算,假如放射性物質在原地的濃度為1個單位,那麼經過大氣環流運動,擴散到我國後的濃度僅為10的負25次方左右。因此不用擔心核廢水對我國海域的影響。

  汙染取決於水的流動

  在所排放的核廢水中,放射性元素主要是碘和銫,由於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時間長短不同,危害也不一樣。碘-131的放射性半衰期是8天,經過10個半衰期,它的放射性會大大減少,危險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參與洋流運動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銫。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研究員中野政尚曾對半衰期約為30年的放射性銫從茨城縣海域擴散的情形進行過計算機模擬演算,結果發現放射性銫順著海流,5年後將到達北美,10年後回到亞洲東部,30年後幾乎擴散到整個太平洋。不過,他認為,即使洩漏2萬噸高放射性汙水,放射性活度在1年後也將稀釋到每升約1貝克勒爾,10年後將不到0.1貝克勒爾,其水平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車諾比事故後,國際一些機構的研究表明,受放射性汙染較嚴重的是封閉水體,如湖泊,而不是河流和海洋。俄羅斯科學院曾比較了不同汙染地區的淡水魚肌肉組織中的銫-137含量,發現河流中的魚受到的汙染比湖泊中的魚要輕。

  德國負責漁業環境放射汙染監測的約翰·海因裡希·馮·杜能研究所也發表公報說,根據車諾比核事故取得的經驗,福島核電站洩漏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對魚類等海洋生物造成長期汙染。該研究所指出,車諾比核事故發生後,德國在過去25年中持續監測該事故的放射性汙染物對鄰近的大西洋和波羅的海魚類的影響,發現放射性汙染物在水流循環好的海域很快會被稀釋。事故發生後第二年,德國有關海域就已檢測不到核事故造成的銫汙染。

(責任編輯:UN111)

相關焦點

  • 日本傾倒毒水汙染海洋 將導致海洋生物災難
    核汙水將侵害食物鏈,此舉損人不利己,被指違反國際法  海洋生物受到美國核試驗輻射的影響,產生變異,從此擁有無堅不摧的力量;飛機、大炮、坦克,這些現代武器在它眼裡根本就是玩具——這是日本著名導演圓谷英二創作的科幻形象「哥斯拉」。
  • 日本核汙水或將汙染海洋生物鏈-汙水 日本海洋 核汙染 汙染水體...
    如果魚類在汙染區停留時間很長,那麼通過食物鏈富集到魚體內的銫可能會形成汙染  從5級直接升到最高的7級,當4月12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與原子能安全委員會正式宣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嚴重程度「連升兩級」後,對於福島的核洩漏是否會超過車諾比的擔心開始多了起來。
  • 日本福島核汙水處理:把難題丟給地球?
    影響幾何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染水問題,源於九年前的那場大海嘯。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日本稱此處為「三陸衝」)發生Mw9.0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20公裡,為歷史第五大地震。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造成毀滅性破壞,超過2萬人在地震中喪生或失蹤,並引發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
  • 或損害人類DNA 日本核汙水計劃入海:220天到達韓國
    2011年3月份,日本發生了大地震和海嘯,福島核電站,出現了核洩露。近期,日本政府稱,計劃將核電站產生的核汙水處理之後排放到海裡,引了很大爭議。11月9日,部分韓國民眾來到了首爾的日本大使館外抗議。據央視報導,韓國媒體消息稱,研究表明,日本如果將核汙水排入大海,220天之後,被汙染的海水將抵達濟州島,400天將到達韓國西海岸。
  • 日本將決定核汙水排放 福島汙染處理應審慎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全球熱點)日本將決定核汙水排放 福島汙染處理應審慎  新華社記者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已過去9年多,但其核汙水處理問題仍未解決。  【新聞事實】  據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日本政府16日在內閣會議上討論福島核汙水處理方式,目前擬定將汙水稀釋後排入太平洋,預計在本月內做出決定。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表示,目前情況已不允許再拖延下去。  日本漁業代表敦促政府勿將福島核電站受輻射汙染的水排入太平洋,認為將汙染水排入大海會破壞漁業界多年來重振聲譽的努力。
  • 日本海洋食物鏈將受汙染 海洋動物或因輻射變異
    當地時間4月2日,日本官員證實,福島第一核電站二號機組的含高濃度輻射物質積水,滲出反應堆,流入太平洋。專家們表示,福島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流入海洋,可能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或發生基因變異。
  • 日本福島百萬噸核汙水將排入太平洋?國際組織警告:或損害人類DNA
    由於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中核汙水儲蓄罐即將裝滿,日本政府考慮將大量儲存的核汙水排放入海,預計需要兩年時間進行排放準備工作,現存約120萬噸汙染水全部處理並排放完需耗時約30年。據日本媒體24日報導,日本政府可能在10月過後,就「核汙水入海」一事作正式決定,尚未透露具體決定時間。此前,日媒報導稱,日本政府將在本月27日作出這一決定。
  • 核輻射致海洋動物面臨風險 將汙染食物鏈
    如果福島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繼續流入海洋,海洋生物的生存將面臨威脅。根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過去一周時間裡,研究人員對核電站附近提取的海水樣本進行檢測後發現,包括銫137和碘131在內的放射性同位素濃度升高。
  • 日本政府或本月過後正式決定核汙水排放入海...
    10月過後就「福島核事故中的受汙染水排放入海」一事作正式決定。對於這些核汙水,東電公司採用多核素去除裝置進行過濾處理,但這種裝置無法有效去除核汙水中具有放射性的氚。經過處理的含氚汙染水被存儲在大型罐體內,截至今年9月已有123萬噸。東電公司稱,目前已無法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內新建存儲設施,而現有存儲容量將於2022年夏天用盡。
  • 日本核電站現41條裂縫,或將危害全球
    引言雖然日本只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較小,但是人口眾多。並且無論教育,科研,製造業,都位居前列。因此為了更好地發展,日本更是大力發展核能源。但是日本在對核電安全意識上做得並不是很好,在日本的核電洩漏層發現了41道裂縫,或將危害全球。
  • 日本福島青少年甲狀腺癌發病率增118倍 核汙水入海汙染或損害人類...
    日本福島核電站洩漏所產生的核汙水如何處理,一直是個重大難題。由於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中核汙水儲蓄罐即將裝滿,日本政府考慮將大量儲存的核汙水排放入海,預計需要兩年時間進行排放準備工作,現存約120萬噸汙染水全部處理並排放完需耗時約30年。此前,相關人士表示,日本政府曾計劃在2020年10月下旬,就核汙水的處理方法做出最終決定,即把核汙水漸次排入大海。
  • 日本公布核汙水處理後排放草案:倒入大海或蒸汽排出
    原標題:日本公布核汙水處理後排放草案:倒入大海或蒸汽排出 時長30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水貯存裝置(路透社)[海外網3月24日編譯報導]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水淨化後該如何處理,一直令日本十分頭痛。24日,東京電力公布了一份處理草案,文中提出將汙水稀釋後倒入大海和變為水蒸氣排入大氣兩種處理方案。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方案中指出,為避免一次性排放大量汙水,最長可延至20-30年進行排放。今年(2020年)2月,就淨化後的核汙染水如何處理,隸屬日本政府的小委員會公布報告文件,稱排進海洋和水蒸氣形式排入大氣都是「現實的選擇方案」。
  • 日本擬將百萬噸核汙水排進太平洋:人類,請停止對自然「施暴」
    如今近10年過去,很多人已經淡忘了這場堪比「車諾比事件」的核洩漏事故,但這些一直存放在福島的核汙水卻提醒著人們,事故帶來的影響從未消散......10月16日,日本多家媒體共同報導,日本政府擬定將福島核汙水排入海洋,並預計在2022年開始實施。
  • 福島核電站周邊地下水中放射物超標,日本政府此前擬將核汙水排入大海
    日本政府上月放棄敲定福島核汙水處置方針此前據中新網報導稱,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政府相關人士上個月23日透露,關於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淨化後的處理水處置方針此前消息: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或將排入大海據中新網更早的報導,據日媒報導,針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的處理辦法,日本政府最早將於10月下旬決定最終的處理方法,據稱,最終的處理方法很有可能是將核汙水排入大海。
  • 日120餘萬噸核廢水將排入太平洋?美雜誌:處理後仍有放射性成分
    【環球時報記者 嶽光 任重 郭偉民】據日本共同社等多家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基本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淨化後含有放射性物質氚的處理水以排放入太平洋的方式來處理。最快本月內將舉行相關閣僚參加的會議最終敲定。該消息一出就引發外界對於日本福島核廢水排入海中風險的高度關注。福島核電站廢水真的只有排入太平洋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嗎?
  • 日本欲將123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一場災難正在悄悄來臨
    於是,日本方面開始製造大型儲水罐,先將核廢水儲存起來。> 半年後,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將無法倖免: 十年後,核汙染將遍布全球海洋:
  • 日本核汙染水排入大海後能直接飲用!官方回應大亮
    之前有日本媒體報導稱,福島核汙水將被直接允許排放到大海中,消息一出受到了全球網友的關注,而日本政府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稱,菅義偉之前在視察時看到了福島核淨化處理後的核汙水,於是便詢問東京電力的有關人員「可以喝嗎?」
  • 日本對韓國表示,將汙染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後排放到海裡是妥當行為
    25日報導,圍繞福島第一核電站持續堆積含氚汙染水的問題,日本原子能控制委員會委員長更田豐志向韓國當局傳達了「在科學性、技術性上將汙染水稀釋至基準以下後,排放到海洋中是妥當的行為。」報導指出,經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過的汙染水,水中含有難以去除的氚等放射性物質。目前已在儲水罐中保存了115萬噸汙染水,且汙染水每天都在以170噸的速度增加。
  • 百萬噸福島核汙水要倒進太平洋,還能愉快地吃海鮮嗎?
    福島核電站的大量核汙水來自海嘯帶來的海水,冷卻用水和廠區周邊地下水,如不處理,2022年就會達到現有儲罐容量極限排入大海後,核汙水的放射性核素會被很快稀釋,不會顯著增加海水中和水產體內的放射性水平鑑於東電曾在事故中隱瞞情況,對福島核汙水排放依舊要保持關注日本福島核事故已過去9年了,最近一則消息又牽動起全世界的神經:福島核電廠積存的超過120萬噸的核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