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十點讀書 | ID:duhaoshu
小時候看電影,總覺得《車諾比》裡關於「核危害」的介紹太唬人。
僅僅是核洩漏怎麼能瞬間讓烏克蘭變為人間煉獄?
死傷人數高達14萬。
後來學了化學才明白,核洩漏最嚴重的不是致死,而是核輻射的連鎖反應——正常人受疾病折磨、新生兒出生就變得畸形。
以至核洩露事件過去29年,車諾比依然靜謐如鬼城。
雖然《車諾比》事件年代久遠,但真實版的車諾比正在我們身邊上演。
幾天前,日本官方突然宣布一則消息。
計劃將123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排放時間將長達30年。
一石激起千層浪。
消息一出,世界輿論為之譁然。
123萬噸核廢水,什麼概念?
打個比方,如果把這些核廢水都裝進500毫升的礦泉水,足足能裝滿250億瓶,可以繞地球赤道120圈。
各國各界反應激烈,紛紛譴責。
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巴斯庫特·通卡克憂心忡忡地警告:
我敦促日本政府三思而後行:是否要做一個人權和環境的真正擁護者。
因為站在環保的角度,任何廢水排入大海都會帶來不可估計的汙染,更何況是工業核廢水。
與日本臨近的韓國,第一個站出來發聲,敦促日本政府撤銷決定。
英國網友紛紛痛斥日本的行為:
「這絕對不能被允許發生!」
「如果海洋被汙染世界會滅亡!」
「日本地震時每個國家都盡力的去幫助他,但是現在日本在做什麼!?」
「一旦海洋被核汙染,人類是無法淨化它的!」
央視新聞發布聲明稱,若汙水入海,輻射57天會蔓延至半個太平洋,更有環保組織警告,汙水中的輻射物可能會影響人類DNA。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稱:「核輻射會給海洋環境、食品安全、人類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
不僅其他國家,日本民眾也強烈反對,排放核廢水,會直接毀掉靠海吃飯的漁民的生活。
很多人可能還不太明白核廢水入海的危害:
不就是傾倒廢水,有必要引起這麼大的恐慌和指責嗎?
要知道這可是"核"。
核廢水與其他廢水的本質區別是,核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使人體出現病變,甚至會引發基因變異。
它的危害是一般工業廢水的成千上萬倍。
把核廢水排入太平洋,相當於在拿生命開玩笑,也在拿人類的千秋萬代做賭注。
但是,這一次,我們真的賭不起。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日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核廢水。
這一切都要從9年前的一場災難說起。
2011年3月11日,突如其來的地震引發海嘯,淹沒了半個日本福島。
不僅奪去了3萬人的生命,還造成福島核電站大規模洩露。
被衝擊的核電站發生了核熔毀,開始劇烈燃燒。
為不引發大規模爆炸,儘可能遏制放射性物質擴散,日本方面只能引入大量冷卻海水為核電站降溫。
降溫後的海水,因為攜帶了大量放射性物質,最終變成了核廢水。
核廢水不能被循環利用,更不能直接排回大海。
於是,日本方面開始製造大型儲水罐,先將核廢水儲存起來。
日本政府聲稱,核廢水廠區2020年會達到飽和狀態,沒有地方再建立廠區。
面對核廢水,日本嘗試了多種解決辦法:
廢水蒸發,但是會影響空氣,部分放射性同位素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更快。
電解回收,耗電量太大,大到日本政府需斥資數百億購買電量。
地下填埋和製作成核廢水水泥塊,埋在深層土壤裡,會影響當地人民的健康。
日本政府最鍾意的辦法就是排進大海,靠巨大的海水稀釋來降解。
因為這種方法最有效、最快捷。
最重要的是,最省錢,
其餘方法累積耗資高達數百億甚至上千億日元。
而排入海洋,只需花費17億到34億日元。
日本政府為排水入海進行多次協商,始終未果。於是近日頻繁召開發布會,多次鼓吹:
「將汙水排入太平洋後、放射性物質含量會被大大稀釋從而達到安全標準」。
果真如此嗎?
並非。
這些所謂的達標廢水,還是被檢測出含有大量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
一旦排放,10年內將會影響全世界的水域。
關於排放核廢水問題,有些人可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反正是排進大海,又不會給我造成影響。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海洋作為生命的起源,連結著全世界。
曾有專家做過含有放射性元素銫137的輻射水,在海洋中的擴散模擬圖。
核廢水一旦被直接排入海洋,
15天後會擴散到日本東部海域:
半年後,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將無法倖免:
十年後,核汙染將遍布全球海洋:
其實一直以來,日本都在往海裡偷排核廢水。
2019年8月,韓國SBS電視臺報導,自2017年9月起,從福島附近6縣海域注入韓國的高核汙染海水預計約6703噸。
韓國民眾自發抵制日本。
不僅韓國,美國、加拿大也早就已經受到核輻射的波及。
如果日本政府將123萬噸核廢水排入大海,這些廢水會擴散到整個太平洋區域。
無論是接壤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亞,還是位於太平洋西岸的中國,都無法躲避汙染。
只要還生活在這顆星球上,就無處可逃。
海洋一旦發生核汙染,最先發生病變的就是海洋生物。
2012年,日本海底發現一種奇特的變異魚,面目猙獰,顏色怪異,狀如怪獸。
變異與正常的魚
還有一種變異怪蝦,沒有頭,裸露的牙齒異常鋒利,攻擊力超強。
2016年,北美部分地區也受到了核汙染,當地捕撈的魚類被割開後,肉裡全是白色腫瘤,就像人類的癌細胞一樣。
如果不仔細檢查,它們都將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有的魚類還會發生肉眼可見的畸形,頭上長瘤,奇形怪狀。
廢水入海不僅會讓海洋生物會發生病變,陸地生物也不能倖免。
法國核子專家發現,北加州納帕出產的紅酒核輻射指數增加,檢測後發現,日本核輻射,波及到法國,生長中的葡萄發生了病變。
這些核超標的紅酒,早已源源不斷送往了世界各地。
餐桌上隨處可見的番茄,也變異成了多頭怪物。
日本除福島縣之外的其他9個縣,2020年6月蔬菜檢測依然是輻射含量超標,部分蔬菜超標高達4倍。
2019年4月2日,廣東茂名海關查獲來自日本涉核洩漏區的禁止進口商品,包括餅乾、糖果、蔬菜食品、牙膏等近1800件。
2017年,央視新聞就曾報導過,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魚體內,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銫-134,而這些三文魚已經無數次走進人類的餐桌。
從這些新聞中不難發現,隨著食物鏈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的層層累積,那些放射性元素,最後都會回到人類身體中。
不要以為這些事情和我們無關,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其實才是最危險的。
日本自恃崇尚人文、乾淨、素質。
在許多文章的描述裡:
這裡的大街小巷不染塵埃。
這裡的小孩剛出生起就懂垃圾分類。
這裡的人都追求節儉簡約。
似乎,這個國度就是「環保主義」的象徵。
但事實呢?
2009年《海豚灣》上映,日本海豚捕殺業和捕鯨業被推上風口浪尖。
全球52個國家都加入的國際捕鯨委員會裡,並無日本。
據統計,從1900年到1999年間,大約有300萬頭鯨魚被捕殺。
長鬚鯨、塞鯨、藍鯨等鯨魚種類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全世界都在保護海洋,拒絕捕殺鯨魚。
但日本一意孤行。
在《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生效的情況下,日本仍舊讓海豚的血水染紅了整個海灘。
2020年7月,日本一艘貨船在模里西斯觸礁擱淺,洩漏的油類有機物對大片海域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
從出事到被報導,日本從沒正視這次事故,沒有採取任何有效的解決辦法,直至模里西斯全宣布整個國家進入環境緊急狀態。
如果說模里西斯事件是意外,那接下來這件事情,就真的讓人震驚了。
2019年,颱風「海貝思」登陸日本,日本趁亂「丟失」2667袋核固體廢料。
甚至2015年的一場大雨都能衝走將近400袋固體垃圾。
日本封鎖消息,拒絕打撈。
這種分裝成小袋的廢料被隨意放在水流下遊。
只要有雨、有風、有地震,就會被帶走一部分墜入大海。
日本對待核固體廢料都能做到沉入海底,
核廢水當然也不例外。
可見,只是街道乾淨還遠遠不夠。
面對世界責任時的大國擔當,也許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若世界水域被汙染,任誰都無法獨善其身。
大海是很大,但它不能囊括一切。地球是很包容,但它也會有忍無可忍的那一天。
人類強行破壞環境、打破自然平衡,自食惡果的例子還少麼?
1956年,日本水俁灣開始出現一種病因不明的怪病,俗稱「水俁病」。
患病者步態不穩、抽搐、手足變形、神經失常、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
後經過12年的分析研究,才確定這種病是人類大量食用被工業廢水汙染的魚蝦,造成嚴重的汞中毒所致。
依然是日本,富川平原的神東川河附近,自從開設了煉鋅廠後,1955年開始,當地居民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變。
相比「水俁病」,這種病狀能讓人劇烈骨痛,多處骨折,有的患者身長甚至足足縮短了30釐米。
1986年,瑞士桑多茲化工廠倉庫著火,近30噸劇毒化工物質流入萊茵河。
萊茵河方圓150公裡內,60多萬隻生物被毒死,河岸兩側飲用水全部汙染,致使生活在萊茵河附近的居民致病率超過往年的10倍。
1948年10月,美國多諾拉城霧霾密布,空氣難以流通。
但城中的大型煉鐵廠、煉鋅廠、硫酸廠還在大量排放有毒的工業廢氣,5天內,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深感不適,5910人相繼暴病,死亡17人。
不僅是工業汙染,微塑料汙染也在加速人類死亡。
就連遙遠的南極都不能倖免。
這些,不僅會報應在我們自己身上,日益加重的汙染會讓後代承擔更為嚴重的後果。
數據表明,全球約有20-30萬的肉眼可見先天畸形兒;
後天顯現的畸形兒高達80-120萬。
每20個人中,就一個人存在基因缺陷。
加重出生缺陷的重要因素,是環境汙染。
所以,你還能說日本排放核廢水,跟我們沒有關係嗎?
如果有核電站的國家都像日本一樣,把廢水排進大海,那這個地球,早就變成了死城。
世界本就是命運共同體,我們面臨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
一個新冠病毒就能讓全世界陷入緊急狀態,歷時將近一年。
現在,很多國家的患病人數還在直線飆升。
無數人在經歷慘痛的生離死別。
人類自己創造的災難已經太多,如果不及時收手,真的會自取滅亡。
《喪鐘為誰而鳴》裡說: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身處這時代,沒有誰是旁觀者,沒有誰是局外人,那無窮的遠,那無數的生命,都和你我有關。」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關注環保。
更希望每一個大國都能做出應有的擔當。
不要讓全世界更大的災難始於一場「核廢水」排放!
【end】
素材圖片來源於微博、知乎、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
點個在看 關注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