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球應新冠疫情焦頭爛額的時候,日本又毫無徵兆的放出一個大新聞,將「核廢料」一詞拉入了大家的視野。
人們常調侃,當一個日本人衝你鞠躬,然後說:「不好意思,給你添麻煩了」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他是在謙虛,你可能真的要有麻煩了。
小合一直以為這不過是個段子,而當記者會上,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在鏡頭前深深鞠躬,並說出:給諸國添麻煩了,但核廢料我們必須排在太平洋,這是對日本民眾最有利的保護,希望諸國諒解!時,小合還是被日本人的臉皮厚度震驚了一下。
萬年惡靈——核廢料
核廢料,是一種非常難以解決的麻煩。
上圖為一個核反應堆燃料的生命周期示意圖。廣義上的核廢料包括核燃料在上下遊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放射性廢物。狹義上則專指核電站燒剩的廢料,也稱為乏燃料,如不善加處理,會造成核燃料資源浪費和輻射汙染。從核電站卸出的乏燃料會暫時放置於反應堆場址的水池內冷卻一段時間,在合適時候運至集中場址,進行處理或處置。
核廢料的半衰期,動輒萬年起步,有些甚至達到了幾十萬年。
也就是說核廢料一旦產生,將會在萬年以上的時間內威脅人類,而且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被稱之為萬年惡靈。
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聯的「車諾比」才會被全世界罵了幾十年。
西方環保專家曾做出過預測,車諾比當地的生態,十幾萬年都無法得到恢復。
日本的「車諾比」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出現了洩露事件。
國際上將核事故等級共分為7級,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被定為最嚴重的第7級特大事故。
但更麻煩的是,核電站爆炸後,核反應堆到處都是裂縫,受到輻射的地下水會源源不斷的流入大海,每一天,福島核電站的廢墟中就會產生高達170噸的核廢水。
為了阻止地下水和海水融合,日本只好修建了許多巨型罐體用來儲存這些受到輻射的地下水。
9年過去了,日本已經積累了超過120萬噸核廢水,將它們儲存在1044個巨大的鋼鐵容器中,而目前的儲存罐,將在2022年之前耗盡。
怎麼辦?
2020年10月16日,日本政府發出聲明,決定將核汙水排入太平洋。
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我認為別無選擇,只能把(核)汙水排入大海,使汙水稀釋」。
我們處理不了了,所以大家一起承擔後果吧。什麼奇葩理由?
而此刻的西方媒體卻集體失聲了,就好像日本傾倒進太平洋的只是淘米水而已。
全世界,只有中國和韓國的媒體反應強烈,其他國家都好像當這事不存在。
當初蘇聯的車諾比幾乎被批成了萬惡之源,而如今的日本福島核廢水,卻被一筆帶過。
核汙水入海後,海洋會變成什麼樣子?
也許,在釋放汙水的開始,核汙染真的就只在日本附近。
10年之後,整個太平洋就是一片「核海」。
如果一切成真,那輻射範圍,將與當年的車諾比災難,如出一轍。那次災難中有9.3萬人喪生,約27萬人被癌症折磨,這也許將重新上演。
更何況,在2013年的一則報導中就提到:福島核事故之後,全世界至少有800人吃了在日本水域的魚而患上癌症。而其中有一半的人都不治身亡。自日本福島核洩漏以來,未成年人的甲狀腺癌,早已超過正常值50倍,日本卻依然無所顧忌。
中國「黑科技」
核洩漏一般是偶然的,概率低,可預防,而核廢料處理則是日常的,持續的,只要核電站運作就有核廢料,避無可避!
此前,美國的核廢料已達10萬噸左右,選擇在西海岸的山區中耗資962億美元(約6000億人民幣)建立了核廢料儲藏庫。日本土地資源匱乏,則根本沒有「人跡罕至」的區域可以埋,所以這次才提出了直接倒入太平洋這種無恥的方案。
中國則有項黑科技,有望解決這個全球性難題!
這不是天方夜譚,圖片上這幾個看起來很普通的鐵管子,鐵架子組成的裝置,名為「啟明星2號」,其實是一項很牛的黑科技!
「啟明星2號」全名
ADS嬗變系統」零功率裝置
(鉛基核反應堆零功率裝置)
該裝置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於2016年底實現首次臨界。
這個裝置類似於垃圾焚燒廠,把分離過後的大部分固體核廢料「燒」掉,以減小體積。「燒」的過程中又將能量轉換為電能,提高了利用率。
但如果只是「燒」的話還是會留下少量殘渣,而這個裝置最厲害的地方在於,能夠使這些少量殘渣(長壽命高放射性核廢料)嬗變為短壽命低放射性核廢料,從而有希望較短時間內降解。以前幾十萬年才能被降解的核廢料有望幾十年就能降解,甚至再進一步的話,這個降解時間還會縮短!
這個「黑科技」裝置每個功能都戳中了有核電站國家的痛點,能大幅緩解核廢料帶來的問題,被國際公認為核廢料處理的最有效手段。最關鍵一點:目前除了中國,國際上尚無成功先例!
實際上,啟明星二號並不是我國在這方面的最高成就。2019年10月9日,啟明星三號核反應堆實現首次臨界!
這意味著啟明星三號將被運用到更廣的範圍:深海空間站、海上石油開採平臺、南海區域的海島開發、偏遠地區的能源供給以及大數據中心,甚至利好核能汽車的發展。
雖然目前部分技術還不成熟,成本很高,但好在路線對了,實現只是時間問題。目前國內的計劃是到2022年完成ADS示範,2030年左右實現工業示範。
這是經我國無數的科學家夜以繼日、不斷努力的自主科研成就,我國目前只用於國內發展需求,並沒有進行技術共享的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