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海黃浦江兩岸大霧瀰漫。當日,上海市氣象臺發布今年入冬以來首個大霧橙色預警。 新華社發 錢衛忠 攝
長三角「海派霾」,打哪兒來?
12月初,霧霾持續襲擊全國25省,長三角地區最嚴重;專家稱汙染物是其主要原因,氣象條件不是
「華東地區只需再忍一夜」,12月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每日天氣提示」中如此寫道。
此時,針對這場波及幾乎整個中東部地區,覆蓋了我國人口最密集地區的大霧霾,中央氣象臺已經連著7天發布了霧和霾的雙預警了。
這次大範圍霧霾過程首先是從長三角地區開始的。11月30日先是空氣品質下降,此後的一周內逐步演變成重度汙染。
最嚴重的時候,預警上升到橙色,在上海南京等城市,預警甚至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紅色最高等級。
2013年以一場波及17省市的大範圍霧霾開始,受災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整個1月只有5天空氣良好,而PM2.5瞬時濃度值一度「爆表」,達到了令人咂舌的1500微克。
這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又發生了一場類似的霧霾,波及25個省,「受災」最嚴重的長三角地區,PM2.5瞬時濃度值一度上了900微克。
網友戲稱,與京津冀的「京派霾」相比,長三角是「海派霾」。
這兩場霧霾之間,今年6月,我國頒布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清潔空氣行動,從城市、省到國家在今後五年展開大規模的空氣治理。
12月6日凌晨4點,胡安(化名)的計程車行駛在上海市徐家匯到浦東機場的路途中。它的前方,黃色霧霾瀰漫,看不到路的盡頭。
車上的乘客是一位外國友人。對方瞪大雙眼看著窗外,嘖嘖感慨:「幸好我要離開了。」
半小時的路程,胡安摸索著走了將近兩小時。而他的乘客,最終也沒能按計劃回國——因為霧霾,截至當天22時許,上海浦東機場取消了101架次航班。
上海市環保局的監測顯示,6日中午的13時,上海市PM2.5小時濃度高達602.3微克/立方米,是國標的8.6倍。
當地環保局稱,這是自監測PM2.5以來,上海經歷的最嚴重霧霾。
「長三角最嚴重的一次霧霾」
從12月1日左右開始的這場霧霾,襲擊了全國25省。南至廣東、海南等省份,也未能逃脫
這些小顆粒可以直接進入支氣管、肺泡,並產生不可逆轉影響,也是計程車司機胡安感到胸悶、頭疼的直接原因。
胡安在上海一家藥房工作的妻子告訴他:當天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藥物銷售量猛增。
同一天,上海兒童專科醫院日間急診量飆升,有的甚至達到夏季高峰值,其中以呼吸系統等方面的疾病為主。
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化解這場霧霾帶來的影響。
聯合利華上海辦公室的近2000名員工收到了一封郵件:「除十分必要及緊急的業務,請大家12月9日在家辦公。公司副總裁飛抵上海,降落時看到了灰濛濛的霧霾,一下飛機,立刻做出了這個決定。」
另外,工程軟體公司Autodesk也在通知員工,霧霾警報解除前可在家辦公。
不過上海的情況不是最糟糕的。臨近的江蘇南京,12月3日11時的PM2.5瞬時濃度達到943微克/立方米。第二天,南京發布今年首次大氣汙染紅色預警,南京市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學及幼兒園停課。
浙江省氣象局12月4日晚已將霾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霾橙色預警信號,12月5日7時繼續發布大霧橙色預警。
復旦大學大氣化學研究中心主任莊國順,更願意用「長三角地區最嚴重的一次霧霾」來稱呼過去的這些天。
從12月1日左右開始的這場霧霾,其中受災最嚴重的長三角,持續一周才散去。
霧霾過後,中央氣象臺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之最。
逃離京津冀,長三角中「霾伏」
長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霾日都在持續增加
「玩了一周還是在看霧霾」。來中國旅遊的德國小夥弗洛西昂,害怕碰上霧霾,在京津冀和上海之間,選擇了後者。
沒想到,本該更讓人放心的長三角地區,這一次霧霾反而更嚴重。
一些專家的研究數據,也許證明這不全是偶然。
吳兌是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的二級研究員,也是最早提出灰霾控制的專家之一。借著氣象監測歷史數據,他發現,過去50年,京津冀、珠三角地區的城市,每年的「霾日」(空氣相對溼度小於等於80%,能見度小於10公裡的天氣),從2005年算,有一個下降趨勢。可以說,在2005年出現了拐點。
唯獨長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霾日都在持續增加。
到去年,這三個城市的霾日都超過250天。「上海的霾天稍微少一些,但和其他周邊城市一樣,霾天都是持續增長。」吳兌說。
《南方周末》報導,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丁愛軍稱,國外科研專家根據衛星地圖的分析顯示,在2002年到2006年期間,長三角城市的霧霾頻率比華北城市要高,總體更嚴重。「儘管北京經常有很重的霾天,但通常隔幾天就擴散了。」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在參加會議的時候,聽到一些專家的看法: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重汙染工業遷出,中國南方的兩個經濟中心,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氣汙染問題已經得到了控制。
「現在看來,這些判斷是有問題的,這次南方霧霾的發生告訴我們當地的汙染依然十分嚴重。」馬中說。
是不是氣象「惹的禍」?
「此次霧霾出現首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汙染物排放量過大。如果沒有任何汙染源,出現這次長三角的氣象條件,依然不會形成霧霾」
究竟是什麼製造了這場霧霾?
在眾多表述中,今年冬季特殊的氣候成為頻繁被提及的緣由。
記者獲悉,上海市氣象部門在總結此次霧霾時曾表示,遭遇的氣象條件是「五十年一遇」。
上海市環保局的官方通報中,這次汙染事件是「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北方汙染物輸送、本地汙染持續累積以及區域性汙染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
無論是上海、南京還是杭州,霧霾發生時,確實處於無風或弱風的靜穩天氣狀態,並且高溼、逆溫。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打了一個比方:屋頂越高,空間容量也越大,反之則越小。相對地面而言,平時的大氣混合層高度可以達到兩三千米,但到了靜穩低壓氣象條件下,混合層高度會一下降到二三百米,這意味著大氣容量縮小了10倍。
汙染物如同密閉在一個高壓鍋的容器內,難以擴散。
但是,這種天氣是冬季常發的,為何唯獨今年或者近幾年霧霾嚴重呢?
王躍思認為,目前,全球氣候出現變化,水平風逐漸減小,使得中東部冬季寒潮減少,「冬季沒有那麼多乾冷的西北風了,汙染物更不容易擴散。」
這種氣候變化對霧霾到底有多大的作用?王躍思稱,短期內科學界還不會有個定量的答案,「但肯定是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王躍思強調,此次霧霾出現首要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汙染物排放量過大。「如果沒有任何汙染源,出現這次長三角的氣象條件,形成的會是大霧。」
王躍思還作了一個比喻:如果將大氣中的霧比作一鍋清水,細顆粒物比作一把米,各自都不會有什麼問題。現在,則相當於將小米和清水「煮成了一鍋粥」,變成了霾。
新京報記者此次採訪的多位專家,也表達了汙染物是主因的類似觀點。
「常年來講,長三角的氣象條件,特別是上海等沿海城市,要比北京好。」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說,上海不像北京等京津冀地區,有山脈擋著汙染物的排放,海陸風較為強勁,這次卻霧霾更嚴重。
吳兌則從觀測數據出發,認為近些年,氣象因素始終是比較穩定的,處於正常的周期性變化之中,所以很難說,霧霾是因不利氣象條件的增多。「氣象變化是周而復始的。即使有極端的氣象條件,同樣也是周而復始出現的。」
王躍思還認為,人類活動的增加、汙染物的增多還會反過來影響氣象條件。比如土壤、水域的減少,汙染物對陽光的阻隔等,都會使得對流減弱,更不利於霧霾的擴散,形成惡性循環。
哪些汙染物是元兇?
「雖然燃煤相關的排放京津冀地區更集中些,但在長三角的城市,燃煤量也不少」
面對霾天,網絡上有網友調侃「京派霾」和「海派霾」的區別:「一個帶有涮肉的酣暢感,一個帶有貓屎咖啡的細膩和情趣。」
事實上,根據王躍思的分析,網友的調侃也有些道理。南方的霾和北方的霾,在汙染物來源上,的確有差異。
追溯兩地PM2.5中無機物的來源,北京是硫酸鹽略佔多數,比例達30%左右,到了南方,這30%則變成了硝酸鹽。
王躍思稱,這證明後者除了和燃煤電廠有關外,與石油化工、汽車尾氣等也有著較大關係。
長三角和長江流域還有著相當密集的石化工業,在和汽車相關的塑料、橡膠、輪胎等製造上,同樣排放了大量的汙染物。
密集的電子工業、製造業、噴塗等都會產生大量的揮發性有機物,形成霧霾的來源。此外,引起王躍思注意的是,這次長三角的霧霾過程中,黑炭、銨鹽的比例也較高,說明南方地區農業汙染源也很顯著,說明在化肥施用、養殖業、秸稈焚燒過程中,依然在排放較大量的氨氣或銨鹽。
不過根據專家的分析,京津冀、長三角兩地區也有相同的汙染物來源,比如燃煤排放。
「雖然燃煤相關的排放京津冀地區更集中些,但在長三角的城市,燃煤量也不少。」賀克斌說。
馬中此前在一個關於火電行業的內部報告中看到,三大經濟中心的火電裝機容量,京津冀和珠三角都佔全國的7%,但長三角佔了17%,比前兩者加起來總和還多。
「長三角經濟發展非常快,需要用電。」馬中說,雖然國家也在通過西氣東輸等計劃,緩和東部用電的緊缺,但很多地方為節省運輸成本,還是選擇了電廠燒煤,本地產電。
排放減少抵不上經濟發展速度
「只有減排的速度和力度趕得上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空氣品質才不會比以前還壞」
馬中最近在新聞上讀到了《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發表的議論。孟非稱,民眾少開車解決霧霾是轉移注意力的說法。
這位「非專業人士」的說法引起了馬中的思考。「我覺得他說得是有道理的,現在我們管機動車管得很緊,限購限行政策很快就出來了,但工業汙染源到底管住了沒有?」
目前,我國採取總量控制政策,每個地區每年都要將四項主要汙染物的總量下降一定比例,這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與空氣汙染有關。
其中,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新增的指標,氮氧化物主要來自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規劃要求五年減排10%。
今年之前,我國的氮氧化物都每年增加,2011年,我國上空大氣中的氮氧化物總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400萬噸。今年上半年開始對其進行控制後,依然「不降反升」,下半年開始才出現下降趨勢。
「只有減排的速度和力度趕得上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空氣品質才不會比以前還壞。」馬中說,10%的減排要求,分配到五年中,平均每年減少的也只有2%,這個速度遠遠落後經濟發展的速度。而要求大量燃煤的電力,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
此外,環保部門統計的減排指標,取的多是大企業的減排量,大量的小鍋爐房等單位的排放量並未統計入內。「另外,所謂的減排企業是不是真減了,這還說不清楚。」馬中說,企業超標排放、偷排的數據現在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政府應該像管車那樣嚴格監管工業的排放。」
霧霾東進,不能先汙染後治理
「如果內陸還遵循著中東部先汙染後治理的原則,中西部地區的汙染也會越來越嚴重,我國霾汙染區域將進一步擴大」
一頭一尾,2013年,發生了兩場大的霧霾。
今年元月霧霾事件,直接促成了「大氣十條」的出臺。於是,與1月份霧霾不同的是,12月份的霧霾,有了大氣十條的指導後,25個省的很多城市,將「大氣十條」以及霧霾響應的應急措施用在「實戰」上。南京市自哈爾濱之後,成為第二個在霧霾天下令中小學停課的城市。
「這次採取的措施比1月份更嚴格,地方上都在發預警,各部門協調,停下了很多汙染源。」環保部一名官員評價道。
不過,這次中國東部的大範圍霧霾還是給不少人提供了一些新的警示。
「這次霧霾從京津冀、黃淮海、長三角一直到長江河谷,這麼連成片,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吳兌說,「這說明各地都在高速發展,這次霧霾說明各地的排放量都遠超過大氣所能容納的程度。」
王躍思也有同樣的判斷,霧霾範圍擴大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一部分汙染企業正從中東部地區往內陸遷移,如果環保門檻不提高的話,就會令汙染範圍更加內陸化。
「如果內陸還遵循著中東部先汙染後治理的原則,中西部地區的汙染也會越來越嚴重,我國霾汙染區域將進一步擴大。」他警告道。
大氣汙染防治計劃出臺之後,有人曾問賀克斌,計劃都開始做了,今年冬天是否還會出現霧霾。「經濟還在繼續發展,大氣十條剛剛做起來,不排除還會出現1月份那樣嚴重的霧霾。」他曾對新京報記者說。
12月份,果真出現了賀克斌預測的情況。可以想見,此次霧霾也應該不會是最後一次。
「汙染物總量必須下降,達到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空氣品質才會真正好轉。」賀克斌說
環保部門的官員李牧(化名),也對前述專家有關京津冀出現霧霾天數「拐點」的說法,不予認可。
「如果拐點已經到了,那為什麼還要頒布大氣十條呢?……大氣十條中明確寫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區都是重點。」李牧說。
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也認為,現在說拐點有點為時過早,「真正的拐點要以實現2017年的目標,整體空氣品質改善為標準。」
A19版-A20版/新京報記者 金煜 朱柳笛 實習生 王磊 楊雪 北京、上海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