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多大?謎團揭曉!

2020-11-23 人民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就「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三大影響因素汙染排放、氣象條件和區域傳輸,基本上搞清楚了。

氣象條件對大氣重汙染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應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徐祥德,中國氣科院大氣成分研究所所長王亞強,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柳豔菊等專家,最近接受了藍藍天工作室專訪。

風速很小、大氣靜穩、近地面逆溫、溼度較高等情況下,容易產生重汙染

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原環境保護部隨後按照「1+X」模式成立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建了由200多家單位、近2000人組成的科技攻關隊伍。

徐祥德、王亞強、柳豔菊等專家組成氣象攻關團隊,對導致大氣重汙染的氣象條件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高強度排放是導致大氣汙染的內因、主因,氣象、氣候條件是關鍵的影響外因。」在代表這一氣象攻關團隊接受藍藍天工作室專訪時,徐祥德說。

徐祥德介紹,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位於太行山東側「背風坡」和燕山南側的半封閉地形中,受青藏高原大地形「背風坡」效應所導致的下沉氣流和「弱風效應」影響,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顯著的下沉氣流區,這不利於大氣對流擴散及汙染物清除。這個地區是我國冬季大氣汙染最重、季節差異最為顯著的區域,PM2.5濃度冬季普遍偏高,汙染最重,秋、春季次之,夏季最輕。

青藏高原大地形「背風坡」效應所導致的下沉氣流和「弱風效應」影響示意圖。

研究表明,從目前統計分析結果來看,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符合以下條件時容易產生本地累積型重汙染:風速小於2米/秒,對汙染物水平擴散極其不利;大氣處於靜穩狀態,垂直擴散能力較差;近地面逆溫(一般情況下大氣溫度隨著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氣條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氣中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現象,氣象學上稱為「逆溫」,發生逆溫現象的大氣層稱為「逆溫層」),邊界層(近地面空氣可以在其中上下混合交換)高度低於500米;大氣相對溼度達60%以上,導致氣態前體物向顆粒物加速轉化。

具體來說,不利氣象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風速很小。靜風或小風(風速小於或等於2米/秒),風向多為東南風或偏南風,空氣流動性弱,汙染物水平擴散極其不利。

——大氣靜穩。大氣處於靜穩狀態,大氣垂直擴散能力較差。重汙染天氣期間,通常有逆溫層發展,導致大氣垂直方向靜穩度增加,大氣邊界層高度明顯降低,對汙染物垂直擴散不利。

大氣邊界層高度通常為500—1500米左右,重汙染天氣期間,邊界層高度可下降到500米以下,甚至達100米以下,垂直方向擴散能力明顯減弱,有利於汙染物在低層累積、導致重汙染天氣持續。

——溼度較高。大氣相對溼度達60%以上。一方面,相對溼度增加有利於細顆粒物的吸溼增長;另一方面,相對溼度增加還會促使氣態前體物向顆粒物加速轉化,導致顆粒物濃度快速增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態汙染物在大氣中發生氧化等化學反應,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PM2.5的主要成分。

大氣重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之間能夠形成顯著「惡性循環」

「上述指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氣象條件對於大氣汙染的影響是複雜的非線性關係,某一個單一指標和汙染的相關關係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不同區域、不同季節其關係可能有較大的變化,研究各主要汙染相關氣象參數綜合影響更為合理。」徐祥德向藍藍天工作室指出。

攻關團隊氣象專家通過對風速、風向、相對溼度等氣象條件綜合診斷,獲得了兩個最重要的指標定量描述不利氣象條件:區域氣團穩定性和水汽凝結率,進而得出了「汙染—氣象條件指數(PLAM)」。

研究表明,在空氣品質較好的時候,汙染—氣象條件指數的值通常在40以下,在我國大氣汙染重點地區,汙染—氣象條件指數值若大於80,通常大氣水平能見度低於10公裡的機率就很高,其與PM10和PM2.5濃度總體呈線性關係。汙染—氣象條件指數為80可視為一個重要的閾值

2018年1月,藍藍天工作室在山西太原採訪時拍攝的一家企業排放情況的照片。

研究還表明,在空氣汙染過程中,汙染累積到一定程度後還會導致氣象條件進一步轉差,重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之間形成顯著的「雙向反饋」效應。

什麼是「雙向反饋」?氣象專家告訴藍藍天工作室,這可以理解為一種「惡性循環」。

對北京2013年以來所有持續超過3天的重汙染事件的分析表明,北京的大氣汙染形成後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前期南風輸送汙染階段,二是汙染累積階段,當PM2.5濃度累積到一定程度(通常大於100微克/立方米),大氣汙染會通過輻射效應促進逆溫形成和邊界層低層相對溼度增加,使邊界層內氣象條件進一步轉差,轉差的氣象條件導致數小時到十幾小時PM2.5濃度至少增加一倍以上的「爆發性增長」。

氣候變暖趨勢導致京津冀地區冬季靜穩天數明顯增多

研究結果顯示,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有利於霧霾天氣形成的氣象條件在增多,而這背後隱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

今年初,多家權威機構確認,2015年至2018年是100多年前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4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熱年。世界氣象組織2月6日發布報告指出,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過去四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這是持續長期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跡象,而持續長期氣候變化與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相關。」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圖片來自網絡)

聯合攻關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趨勢導致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京津冀地區靜穩天數在冬季明顯增多,氣候變暖對北方霧霾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徐祥德表示。

1961—2018年冬季,京津冀地區冬季日平均氣溫總體趨勢是線性升高的,增長率為每10年增加0.39℃,明顯高於全球及全國同期的增溫率(分別為每10年增加0.13℃及0.22℃),是我國變暖明顯的區域之一。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地區1960年以來年平均氣溫增溫速率,約為每10年增加0.36℃。

徐祥德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0年以後,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平均風速總體呈下降趨勢,小風日數一直處於明顯偏多的階段。來自貝加爾湖、經西北方向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冷空氣氣團強度及其風速,存在年代際及年際的減弱趨勢,表明該區域風速下降與氣候變暖密切相關,而非僅城鎮化因素起主導作用。另外,1960年以來,年代際變化趨勢表明京津冀地區冬季大氣低層邊界層層結趨於穩定,靜穩天數明顯增多,不利於該地區汙染物垂直擴散。這些均可被認為主要與年代際氣候變暖有關。因此,氣候變暖影響不僅制約著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給京津冀區域大氣環境治理帶來了更為嚴峻的挑戰。

「氣候變暖和人類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緩解氣候變暖的步伐還是要靠減排。我國近年來通過調整能源結構等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通常在減排溫室氣體的過程中,會同時減排大氣汙染物,對緩解長遠的氣候變暖和當前區域大氣環境汙染都有益處。」徐祥德說。

提高空氣品質預報能力,是應對空氣重汙染過程、減輕汙染的重要舉措。

徐祥德認為:「在一個時段內排放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氣象條件是重汙染事件是否發生的關鍵因素,幾天之內就有可能從藍天白雲轉變為汙染物『爆表』。下一步要加強大氣汙染成因和氣象影響關聯性的深入研究,為重汙染天氣的精準預報預測提供應用理論與技術支撐。」

徐祥德還建議,要進一步實施跨部門、跨學科聯合攻關,加強對不同地形與氣象條件背景下排放源布局影響與區域輸送「貢獻」等問題的研究,為精準施策防治大氣汙染、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科學依據。(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孫秀豔、寇江澤)

(責編:嶽弘彬、曹昆)

相關焦點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2017年1月~2月,隨著大氣環流調整後,冷空氣可能增強,擴散條件好轉,霾日數或接近近10年同期。  專家表示,霧霾成因既與汙染物排放源強度和分布有關,也與不利氣象條件等有關,受諸多因素影響。應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最根本的在於抓好汙染減排,保護公眾健康。
  • 總理基金專項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謎團揭曉
    兩年時間過去了,由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的專家團隊圍繞京津冀秋冬季重汙染形成的物理過程機制、氣象條件對重汙染形成的貢獻等進行集中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大氣汙染和不利氣象條件的雙向反饋機制,解釋了在京津冀秋冬季一段時間汙染排放沒有顯著變化情況下,出現持續重汙染的重要原因,同時揭示了京津冀重汙染過程機理,建立了京津冀大氣汙染過程氣象綜合影響模型
  • 專家稱汙染物是長三角霧霾原因 非氣象條件造成
    「現在看來,這些判斷是有問題的,這次南方霧霾的發生告訴我們當地的汙染依然十分嚴重。」馬中說。  是不是氣象「惹的禍」?  「此次霧霾出現首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汙染物排放量過大。如果沒有任何汙染源,出現這次長三角的氣象條件,依然不會形成霧霾」  究竟是什麼製造了這場霧霾?
  • 雨後強逆溫靜穩氣象條件 易形成高溼度霧霾天
    趕忙問省氣象臺,他們說,有一股對流雲團正在東移,前一天沒預料到它的影響會那麼大。受對流雲團東移影響,浙北烏雲密布,還下起了雨,雖然雨水沒有形成規模,只是淅淅瀝瀝的小雨,但云層卻濾去了陽光。沒有陽光助陣,只有暖溼氣流孤軍奮戰,氣溫當然升不了那麼高了。昨天,杭州市區最高氣溫25.9℃。
  • 【研究】霧霾對農作物的影響
    北極星大氣網訊:農作物產量往往隨著農業氣候要素的變化而發生波動,霧霾天氣的頻繁出現,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及產量造成嚴重影響。介紹了霧霾天氣的形成及來源;總結了霧霾對農作物的影響途徑,特別對霧霾影響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進行了闡述,進一步分析霧霾對農作物產生的危害。近年來,由於大氣汙染物的排放總量不斷增加,導致環境空氣品質下降,空氣汙染日益嚴重,霧霾天氣頻繁出現。
  • 談氣象防災減災《霧霾》科普片策劃
    摘 要:2013年全國發生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了各項服務應對霧霾天氣,宣城氣象局9月13日製作播出時長5分鐘《霧霾》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專題片節目,從什麼是霧霾、霧霾形成的原因、 霧霾的危害、霧霾天如何防範、怎樣防治霧霾等方面進行介紹。
  •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2015-12-22 14:33:35  在低層大氣中,氣溫通常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氣溫有時會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出現逆溫現象,在大氣中形成逆溫層,不利於汙染物擴散。至於逆溫層在PM2.5的積累和霧霾的形成過程中起了多大作用,還需要相關監測數據來證實。
  • 上海交大課題組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上海交大彭仲仁教授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了長期的大氣汙染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以及道路周邊交通汙染物的分布規律,可為霧霾預報、防治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 霧霾形成三大因素
    【分析】霧霾形成三大因素
  • 中央氣象局:極端不利氣象條件致京津冀霧霾多發重發
    原標題:中央氣象局:極端不利氣象條件致京津冀霧霾多發重發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焦瑩)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2016年11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地區共發生7次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比2015年同期偏多2次,平均霾日數為23天,較2015年同期偏多5天。
  • 霧霾天的形成與危害
    近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被霧霾天氣籠罩,那麼霧霾天氣形成原因是什麼?事實上,這幾年,每到秋冬,我國中東部地區不時會遇到霧霾天氣,只是都沒近段時間波及範圍如此之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霧霾天氣形成原因其中既有氣象原因,也有汙染排放原因。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主因還是汙染排放大,不利氣象條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  賀克斌:1990年以前,北京也有類似擴散條件不利的天氣,但並沒有發生重汙染。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燃煤、機動車等排放的汙染物翻了四五番。隨著汙染物排放量上升,成霾的氣象門檻逐年降低。氣象條件稍微差一點,就發生霧霾,再差一點,就發生重霧霾汙染。
  • [霧霾·釋疑]氣象專家:四大條件導致霧霾久留不散
    造成今年的霧霾「流連忘返」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氣象臺專家給出了解釋。環流形勢不利冷空氣南下市氣象臺臺長喬林表示,「這次持續霧和霾天氣主要與大尺度環流背景密不可分。」大氣靜穩不利於霧霾消散此外,去年12月30日開始北京地區轉受高壓後部弱氣壓場控制,風速較小,空氣溼度大,大氣層結穩定,大部分時間靜穩條件較好。喬林介紹,1日後半夜到2日上午受弱冷空氣影響,城區及以北地區霧和霾天氣消散,但2日中午在偏南風輸送的作用下本市的汙染物濃度又迅速上升,能見度顯著下降。
  • 霧霾是如何形成的,難道真的是燃燒秸稈所致?農村人不背這口鍋!
    為什麼一到冬天就有霧霾?夏天難道就沒有霧霾嗎?說起霧霾,在此筆者先來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關於「聖誕老人霧霾中迷路」的故事,一個是「哈爾濱霧霾致公交車司機迷路,花6小時才到終點」這件事。2013年10月22日,哈爾濱被霧霾籠罩,由於霧特別大導致路都看不清,88路有一輛公交車在行至松北前進道口轉盤道時因一時沒找準方向,本應開往公路大橋方向的,結果開到了世紀花園方向,幸好被眼尖的乘客發現才得以及時折返。上述講到的都是關於霧霾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帶來的影響,而且以冬季居多。
  • 「氣象科普」「霧和霾形成的氣象條件」
    銅川氣象2017-01-19「霧和霾形成的氣象條件」。霧形成的氣象條件一是微風,二是水汽充足,即大氣中水汽含量達到90%以上至100%,並且伴有冷凝,產生霧滴。三是近地層空氣形成下冷上暖的穩定層,或稱逆溫層,空氣流動性差。
  • 為什麼冬季霧霾天多?中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張小曳指出,其團隊人員長期研究發現,汙染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會使氣象條件進一步惡化,這時會出現逆溫、低層增溼、地表輻射—湍流減弱等現象,由於湍流減弱,邊界層高度會壓縮到汙染初期的1/3,形成顯著的雙向反饋機制。
  • ...的「地質因子」——河南在全國率先開展霧霾形成地質作用機理研究
    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霧霾無疑是自然界的「報復」之一,也是人與自然不協調的表現之一。「霧霾的產生和土壤、地下水體汙染主要有人類活動(地表到大氣對流層空間)、地質作用(構造活動和地球深部氣體釋放)和氣候氣象(溼度、風力和降雨強度)三大部分因素造成。」
  • 【科普閱讀】空氣汙染氣象條件如何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 段昊書 通訊員 呂夢瑤  「目前,北方一股弱冷空氣南下,由於勢力較弱,影響輕微。8日以後,將有一股勢力更強的冷空氣來襲,華東地區霧霾情況有望好轉。建議繼續做好相關監測預報。」針對從11月底開始的華東地區長時間霧霾,中央氣象臺除了進行例行會商外,還密切與地方氣象臺溝通,做好霧、霾及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與常規預報相比,難度在哪裡?
  • 減少二氧化氮與氨或是抑制中國霧霾形成的關鍵
    圖片來源:phys.org儘管人們知道燃煤排放很可能是該事件的主因,但過去60多年中,致命煙霧及汙染混合的確切化學過程一直是個解不開的謎團。從二氧化硫到硫酸顆粒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德州農工大學的張仁一教授介紹,人們很早就知道硫酸鹽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住宅及發電廠的燃煤釋放大量二氧化硫,隨後轉化為硫酸顆粒造成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