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霧霾形成三大因素
12月10日,呼和浩特市氣象臺臺長韓仙桃告訴記者,霧和霾是有區別的。霧是指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公裡時的天氣現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簡單地說,當近地面層較溼相對溼度大於90%時出現的就是霧,較幹相對溼度小於80%時出現的就是霾,介於兩者之間的是霧和霾共同影響,但是霾還是主要因素。因為呼和浩特市處於半乾旱地區,相對溼度一般較低,所以還是以霾為主。霾的日變化一般不明顯,當空氣團較穩定時,持續時間較長,有時可持續10天以上。
她介紹,一般來說霧霾形成需要3個方面因素:一是水平方向為靜風。當地面風力不利於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使其在城市及周邊積累;第二,空氣中懸浮顆粒物增加。城市中空氣懸浮顆粒物增加的主要是工業廢氣、汽車尾氣以及化石燃料和秸稈的焚燒等。其中工業廢氣中顆粒物和化石燃料、秸稈的焚燒所產生的飛灰是空氣中PM10增加的主要來源,而工業廢氣中的各種化學氣體、汽車尾氣以及其他途徑排放的化學氣體等,在陽光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是空氣中PM2.5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第三,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層。逆溫現象是指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的現象。逆溫層像一個棉被一樣覆蓋在城市上空,使低層空氣垂直運動受限,不利於空氣中汙染物的湍流擴散和向高空輸送,導致汙染物的積累。
針對近段時間全國許多城市出現嚴重霧霾天氣,而呼和浩特市僅為輕度汙染的情況,韓見弘表示,呼和浩特地區冬季雖然有汙染,但是近幾年來,汙染治理相對於前幾年來說有大幅改善,汙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減少。另外,呼和浩特市空氣溼度只有50%左右,相對較低,這並不利於PM2.5二次生成物的轉化,兩個因素綜合起來,呼和浩特市要比京津、華東地區霧霾天氣輕得多。
本文來源:北方新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