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去年入冬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和供暖期汙染排放的影響,我國華北及東北地區持續出現大範圍重汙染天氣,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近期,社會上出現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工業煙氣低溫高溼排放是形成霧霾的重要原因」,對此,環境保護部組織了相關專家進行分析研究。
主要因素
專家們分析研究後一致認為,霾是一次排放的汙染物及其在大氣環境中經過複雜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大量細顆粒物吸收和散射可見光後造成大氣能見度下降的汙染現象,一次細顆粒物及二次細顆粒物前體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的大量排放是影響霾形成的主要因素
外部條件
不利氣象是促成其形成的外部條件。
物理因素
煙氣的溫度和溼度只是物理因素,既不會增加汙染物排放,也不會對氣象條件產生明顯影響。
「因此,「煙氣溫度溼度對霧霾形成起關鍵作用」的說法並不成立。
煙氣溫度溼度對環境空氣品質有什麼影響?
「煙氣溫度高低影響著煙氣抬升高度,進而對汙染物落地濃度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大範圍區域性PM2.5汙染並不會產生明顯影響。」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高工莫華表示。
對此,國電環保研究院副院長朱法華進一步解釋:「燃煤電廠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後,煙氣中汙染物濃度會進一步降低,電廠對局地環境質量的影響將進一步減小。
據了解,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煙氣排放的溫度並無強制性規定,德國曾對排煙溫度提出明確要求,2002年也取消了相關規定。」
關於煙氣溼度對環境空氣品質的影響,專家們算了一筆帳
以電廠為例:
〇從企業自身比較來看,電廠排放煙氣中的水量遠小於冷卻塔蒸發水量。一臺60萬千瓦煤電機組,採用溼法脫硫工藝,每小時煙囪排放水量約為90噸,而冷卻塔排水量達700 噸,相差7倍之多。
〇從大氣環境來看,我國每天燃煤電廠溼法脫硫排放的水蒸氣200多萬噸,不足工業用水量的1%,與大氣環境中的水汽相比,差好多個數量級,對大氣環境溼度的影響甚小。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