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證:「煙氣溫度溼度對霧霾形成起關鍵作用」說法不成立

2020-12-08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大氣網訊:去年入冬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和供暖期汙染排放的影響,我國華北及東北地區持續出現大範圍重汙染天氣,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近期,社會上出現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工業煙氣低溫高溼排放是形成霧霾的重要原因」,對此,環境保護部組織了相關專家進行分析研究。

主要因素

專家們分析研究後一致認為,霾是一次排放的汙染物及其在大氣環境中經過複雜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大量細顆粒物吸收和散射可見光後造成大氣能見度下降的汙染現象,一次細顆粒物及二次細顆粒物前體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氨等)的大量排放是影響霾形成的主要因素

外部條件

不利氣象是促成其形成的外部條件。

物理因素

煙氣的溫度和溼度只是物理因素,既不會增加汙染物排放,也不會對氣象條件產生明顯影響。

「因此,「煙氣溫度溼度對霧霾形成起關鍵作用」的說法並不成立。

煙氣溫度溼度對環境空氣品質有什麼影響?

「煙氣溫度高低影響著煙氣抬升高度,進而對汙染物落地濃度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大範圍區域性PM2.5汙染並不會產生明顯影響。」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高工莫華表示。

對此,國電環保研究院副院長朱法華進一步解釋:「燃煤電廠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後,煙氣中汙染物濃度會進一步降低,電廠對局地環境質量的影響將進一步減小。

據了解,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煙氣排放的溫度並無強制性規定,德國曾對排煙溫度提出明確要求,2002年也取消了相關規定。」

關於煙氣溼度對環境空氣品質的影響,專家們算了一筆帳

以電廠為例:

〇從企業自身比較來看,電廠排放煙氣中的水量遠小於冷卻塔蒸發水量。一臺60萬千瓦煤電機組,採用溼法脫硫工藝,每小時煙囪排放水量約為90噸,而冷卻塔排水量達700 噸,相差7倍之多。

〇從大氣環境來看,我國每天燃煤電廠溼法脫硫排放的水蒸氣200多萬噸,不足工業用水量的1%,與大氣環境中的水汽相比,差好多個數量級,對大氣環境溼度的影響甚小。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霧霾紅色預警近100%的火電廠安裝了脫硫設備,為何還是不給力?
    問題在於:環保部門一直在關注排放煙氣的多少,而忽視了煙氣的溫度與溼度才是問題所在!霧霾的產生,主要來源於排放的煙氣,不論是根據常識,還是專業的試驗都可以證明,煙溫越高,煙升越高,越容易擴散。同時,煙氣溫度直接影響煙氣的溼度,溼度越大的煙氣,越難以擴散,也越容易形成霧霾。
  • 一個環保工程師眼裡的霧霾真相:火電廠脫硫設備打了折扣?
    同時,煙氣溫度直接影響煙氣的溼度,溼度越大的煙氣,越難以擴散,也越容易形成霧霾。所以,煙氣的溫度對於擴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上個世紀,由於我國沒有安裝煙氣脫硫設備,火電廠煙氣排放溫度在130-150℃之間,在這個溫度下的煙氣屬於幹煙氣,容易擴散,不易形成霧霾。這種情況下,雖然大量含硫含氮化物的煙氣排放到大氣中,但通常不會導致煙氣在低空聚集。
  • 火電廠「白煙」是霧霾主因?真相是這樣的
    火電廠「白煙」是霧霾主因?  有一種觀點認為,近期霧霾主因為火電廠的「白煙」,也就是火電廠溼法脫硫後排放的溼煙氣,應該採取「消白」措施。對這樣的說法,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王志軒等專家表示:「這個『鍋』電力行業、電力環保人不背!」  王志軒表示,火電廠產生的溼煙羽是普遍採取溼法脫硫工藝後,煙氣經煙囪排放到大氣中,與溫度相對較低的環境空氣接觸而冷凝形成的。
  • 再談溼法脫硫致使霧霾加劇——對王志軒先生的再回應
    王志軒先生說德國採用歐盟標準後,對煙氣溫度沒有具體要求,日本對煙氣溫度要求也沒有寫進指南,這隻說了一半。根據德國能源署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先生介紹,德國加入歐盟後,由於溼法脫硫的二次汙染問題,德國已逐步淘汰溼法脫硫工藝,目前主要採用的是半乾法脫硫,煙氣排放溫度在90攝氏度以上。
  • 爭議「溼法脫硫」:誰是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
    原標題:爭議「溼法脫硫」:誰是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   爭議「溼法脫硫」:誰是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   「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誰攻克,重獎誰』!」
  • 媒體訪氣象局: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關鍵在減排
    記者2015年12月28日採訪時獲悉,未來幾天,還有兩次霧霾過程,但是不會有持續性霧霾,為間歇性霧霾,程度偏輕。  面對霧霾高調的單曲循環模式,「暫停鍵」在哪裡?馬學款表示,在大氣汙染排放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的情況下,氣象條件儘管只是重汙染天氣形成的誘因,但實際上已經成為重汙染天氣形成和消散的首要因素,特別是京津冀地區,一旦靜穩天氣建立和持續,必然形成空氣重汙染。
  • 媒體訪氣象局:逆溫層成霧霾"幫兇"?關鍵在減排
    專家表示,這些顆粒物主要來自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建築揚塵等人類活動直接排放,還來自於氣態汙染物二次轉化形成的二次氣溶膠,以及自然界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排放。我國東部目前的嚴重霾汙染主要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尤其是二次氣溶膠,在城市群區域佔細粒子的70%以上。
  • 工廠大煙囪裡冒出的白煙或是霧霾元兇之一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由於冬季環境溫度低於煙氣露點而出現的白煙現象其實也有隱患:白煙中含有可凝結顆粒物和進入大氣後迅速形成硫酸鹽的SO3,加上這些目前還不被監測的超細顆粒物,遠達不到排放標準。   去年,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會長何平的一篇文章——《不聽工程師意見,中國三年治霾無功》引發業內關於「誰是霧霾形成的罪魁」的爭議。
  • 電力溼法脫硫是霧霾的禍首嗎?王志軒再答何平先生
    按照何平先生文章中的邏輯,得出的結論應當是加熱煙氣對霧霾仍影響更大,而不是他所講的不加熱煙氣是霧霾加重的原因。顯然,這是專業常識性和邏輯性錯誤。「回應」中提出「未飽和溼煙氣經過三個階段的演變,致使霧霾加劇」,而且提出了 「大部分發達國家,對煙氣排放溫度都有要求」。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德國在上世紀出臺的大型燃燒裝置法規中有煙氣溫度規定,但德國執行歐盟排放法規後已無此規定。
  • 我國大氣霧霾的元兇、對策與機遇探討
    一再強調霧霾與天氣條件有關、屬於氣象災害純都是推託,人不能勝天,但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多項研究表明,我國大氣霧霾的PM2.5來源中50%來自二次生成,而二次生成的細顆粒與水分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霧就是人為排放水分多直接導致的,而霾則主要是間接產生的。把煙氣中產生的水分用國土面積去分攤是低級錯誤,我國霧霾的產生與能源消耗密度密切相關,是極不均勻的。
  • 專家稱今冬多霧霾源自厄爾尼諾:風小,溼度較大,逆溫層偏低
    2015年12月15日,從高空飛行的民航客機上拍攝的中國華北地區的霧霾。  澎湃新聞記者 趙昀 圖22日下午,專家們從環境保護部重汙染天氣會商現場匆匆趕到另一間會議室,記者們正等著他們對此次大範圍霧霾天氣作出研判。各種預警對重汙染天氣的緩解是否真有效果?專家們給出了答案。
  • 氣象條件對霧霾形成影響多大?謎團揭曉!
    原環境保護部隨後按照「1+X」模式成立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建了由200多家單位、近2000人組成的科技攻關隊伍。 徐祥德、王亞強、柳豔菊等專家組成氣象攻關團隊,對導致大氣重汙染的氣象條件等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高強度排放是導致大氣汙染的內因、主因,氣象、氣候條件是關鍵的影響外因。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此前就表示,據初步評估,今年冬天出現不利天氣條件的可能較大,但不太可能達到1998年的程度。  他表示,根據預測,今年冬天,首先是偏南風可能較常年偏多,溼度大,容易產生汙染;其次是受拉尼娜影響,地面溫度低,而空中副熱帶高壓比以前增強,兩者「配搭」發生逆溫可能性較大;三是預計靜穩天氣多,今冬華北地區不能排除會發生持續多日的靜穩天氣。
  • 霧霾天的形成與危害
    近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被霧霾天氣籠罩,那麼霧霾天氣形成原因是什麼?事實上,這幾年,每到秋冬,我國中東部地區不時會遇到霧霾天氣,只是都沒近段時間波及範圍如此之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霧霾天氣形成原因其中既有氣象原因,也有汙染排放原因。
  • 減少二氧化氮與氨或是抑制中國霧霾形成的關鍵
    從二氧化硫到硫酸顆粒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德州農工大學的張仁一教授介紹,人們很早就知道硫酸鹽是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住宅及發電廠的燃煤釋放大量二氧化硫,隨後轉化為硫酸顆粒造成汙染。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室實驗及在中國的大氣測量發現了答案:這一轉化過程首先在自然霧氣條件下發生,燃煤的另一副產物——二氧化氮在該過程中起到了重要輔助作用。同時,轉化過程的另一關鍵環節是酸性顆粒的產生,這些顆粒隨後會抑制轉化。自然霧中含有尺寸達數十微米的較大顆粒,形成的酸被有效稀釋。
  • 霧霾「賴」在南昌不肯走 專家:天氣靜穩、逆溫作用等因素造成
    本報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金路遙、實習生向昌宇報導:抬頭看天,不見藍天白雲,只是一片灰濛濛,既幹擾視線又影響健康的霧霾已在南昌「駐紮」了幾天。氣象部門監測資料顯示,12月24日至昨日,南昌連續7天監測到了霧;而29日至昨日,因空氣變得乾燥,灰霾開始籠罩城市上空。  為何近期南昌霧霾天難消散?
  • ...的「地質因子」——河南在全國率先開展霧霾形成地質作用機理研究
    所以我們更要抓緊時間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觀測研究,找到治理霧霾的有效對策,給人民群眾一個交代。努力搞清楚霧霾形成機理,率先開展霧霾形成地質作用機理研究,河南無疑走在了全國前列。霧霾無疑是自然界的「報復」之一,也是人與自然不協調的表現之一。「霧霾的產生和土壤、地下水體汙染主要有人類活動(地表到大氣對流層空間)、地質作用(構造活動和地球深部氣體釋放)和氣候氣象(溼度、風力和降雨強度)三大部分因素造成。」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省地礦局二級教授盧予北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
  • 網傳「霧霾預示地震」 觀點提出者稱僅為假說
    圖示內容來自《地球內部深層次動因及其影響與氣候變化》 製圖:李姿閱近日,一則「嚴重霧霾預示將出現大旱和頻繁地震」的說法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引起種種疑慮。該觀點認為,我國近期大面積、長時間霧霾現象的成因與地球軟流層的活動有關,出現大範圍霧霾後,地震、乾旱等其他災害也可能接踵而至。此說法科學嗎?霧霾的成因與地質運動有關嗎?記者採訪了觀點的提出者和其他有關專家。
  • 汙染、逆溫、溼度大,霧霾易現含20多種有害物,比香菸還毒
    前向反射能見度儀主要是自動觀測能見度,百葉箱和前向反射能見度儀同時工作,但百葉箱的任務是觀測溼度、溫度、風向等;這兩大儀器將觀測到的信息傳輸給採集器,然後由採集器對當時的能見度、溼度、溫度、風向等進行採集儲存,最後將數據傳給電腦進行綜合分析氣象狀況,判定具體是霧、霾還是其他氣象情況。
  • 逆溫層成霧霾「幫兇」 如何打破霧霾循環肆虐的怪圈?
    專家表示,這些顆粒物主要來自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建築揚塵等人類活動直接排放,還來自於氣態汙染物二次轉化形成的二次氣溶膠,以及自然界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排放。我國東部目前的嚴重霾汙染主要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尤其是二次氣溶膠,在城市群區域佔細粒子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