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對於王志軒先生對我發表於1月16日文章的回應,有必要再澄清幾點。
首先還是把國際上的事情理清。王志軒先生說德國採用歐盟標準後,對煙氣溫度沒有具體要求,日本對煙氣溫度要求也沒有寫進指南,這隻說了一半。根據德國能源署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執行主任陶光遠先生介紹,德國加入歐盟後,由於溼法脫硫的二次汙染問題,德國已逐步淘汰溼法脫硫工藝,目前主要採用的是半乾法脫硫,煙氣排放溫度在90攝氏度以上。日本對煙氣溫度要求雖然沒有寫入設備指南,但煙氣加熱器是溼法脫硫工藝中的標準配置(ShigeruMorita,日本的煙氣脫硫,豆丁網),煙氣也都是高溫排放。
關於脫硫後的煙氣含塵率大於脫硫前的問題,儘管理論上脫硫過程也有除塵作用,但實際上由於含鹽液滴逃逸,脫硫後測得的塵濃度往往高於脫硫前。清華大學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琿等在「電廠溼法脫硫系統對煙氣中細顆粒物脫除作用的實驗研究」(《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8年05期)中發現脫硫後細顆粒比例增大,而且細顆粒上硫和鈣元素含量增大。這與目前溼法脫硫後,電廠附近普遍有石膏雨現象是一致的。
2016年環保龍頭企業「龍淨環保」在北極星節能環保網發表文章「不重視SO3脫除和排煙溫度的「超低排放」對解決霧霾收效低甚至起反作用」,其文章摘要如下:「隨著火力發電領域「超低排放」的提出,電力SO2的減排量進一步被提高,而SO3的減排和排煙溫度卻被忽視。與SO2的遠程汙染相比,SO3貢獻的二次硫酸鹽細顆粒物量約為SO2的5.9倍,甚至更高,極大地加劇了霧霾的發生。而低溫排煙造成環保監測數據失真,監管失效,一些白煙嚴重拖尾、藏汙納垢、煙囪雨嚴重的環保裝置卻可以輕鬆被驗收為超低排放項目。不重視SO3脫除和排煙溫度的「超低排放」也導致了眾多「毒瘤」——「脫硫尾跡」及偽劣技術的產生。」
可見,業內人士已經指出溼法脫硫和低溫排煙造成二次汙染,而且上海交通大學的繆正清教授的文章也分析得非常透特,他明確指出,脫硫脫硝工藝通過水霧這個媒介,增加了排向大氣的硫酸鹽和硝酸鹽,這些顆粒不僅粒徑細,而且數量巨大。
基金會的專家認為,煙囪排放的水氣,儘管經過除霧,溼度仍然超過正常空氣的十倍,不但帶出大量二次顆粒物,而且在靜穩環境下,由於低空,低溫排放,與其它工業排放SO2,SO3,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等發生化合和置換反應,形成PM2.5,致使霧霾嚴重加劇。我們正在與有關機構討論,就這一現象進一步加以證實。
環保部已經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前不久頒發的2017年1號文件直接指向火電廠汙染,《火電廠汙染防治技術政策》,文件鼓勵開發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裝備用於「火電廠低濃度顆粒物、細顆粒物排放檢測技術及在線監測技術,煙氣中三氧化硫、氨及可凝結顆粒物等的檢測與控制。」這說明目前對火電廠細顆粒物,三氧化硫、氨等汙染物還沒有監測,即使火電廠在SO2,氮氧化物和煙塵上達標排放(不考慮偷排),電廠的煙囪仍然是主要汙染源。我們對霧霾的成因,成份進行了無數的分析和解析,如果不發力在電廠和其它燃煤工廠的煙囪上,也許治霾真的要等二,三十年。
作者介紹:
何平,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土木環境工程系博士,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IFCE)總裁,全國政協海外特邀代表,世界資源研究所理事,長期從事中美環境技術交流和政策對話。
延伸閱讀:
不聽工程師意見 中國三年治霾無功!
網傳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加劇霧霾——中電聯副理事長王志軒:不靠譜 電力治霾功不可沒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