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爭議「溼法脫硫」:誰是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
爭議「溼法脫硫」:誰是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
「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誰攻克,重獎誰』!」這是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一項任務。從三月到八月,五個月已經過去,總理關心的「霧霾成因」,答案是否找到?
8月10日,在以「霧霾成因與散煤控制」為主題的2017年第一期山東科技智庫論壇上,獨立調查人、山東科技發展戰略所副所長、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對外公布的三年來他持續跟蹤調查的結果回答了「總理之問」,他表示:「溼法脫硫是導致2013年霧霾大暴發的主因,也是2016年鐵腕治理下的霧霾天氣反彈的主因。」
這一結果得到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建民教授、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朱維群教授的支持。
不過,對於「溼法脫硫」是否為霧霾主因,會議出現分歧,支持、反對和中立三方各抒己見。來自國電系統的王聖表示現有調查並不能證明「溼法脫硫」有「最大嫌疑」,這與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的看法類似。後者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溼法脫硫引起次生霧霾的說法予以堅決反駁,並認為「用偽科學否定脫硫脫硝的正面作用」站不住腳。
什麼是溼法脫硫?它為什麼會引起雙方爭議?雙方各自給出的理由是什麼?哪一種觀點更接近事實?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部分專家。
「擺事實+講道理」劍指「溼法脫硫」
「燃煤是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電廠和其他大型燃煤工廠除塵、脫硫、脫硝是十年來治理空氣汙染的主要措施。」
周勇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根據調查,目前燃煤煙氣脫硫工藝90%以上是採用溼法脫硫,即通過噴射石灰石漿液與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分子接觸反應,最終生成石膏。絕大部分石膏通過脫水而收集,但漿液中的微小粒子和水溶性鹽,隨煙氣逸出脫硫塔,通過煙囪排入大氣。過去,一部分相對較大的顆粒,在煙囪附近因為重力降落,俗稱「石膏雨」,現在加裝溼電除塵或高效除霧器後,這部分基本看不到了;而PM1.0以下的亞微米粒子及水溶性鹽,則隨煙氣、水汽排放到大氣中,粒子小,更易漂浮,治理難度大。
在本次論壇上,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朱維群教授和遼寧工業煙氣治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張中強分別以不同的調研形式支持了這一說法。
周勇向記者展示了幾幅圖片,它們以曲線圖的形式展示出採暖季前後,京津冀及周邊部分城市、黑龍江省部分城市的PM2.5變化,以此來驗證溼法脫硫對霧霾程度的變化是否顯著。
「華電電科院、哈工大等科研人員做的電站鍋爐測試實驗,從實測角度為我在宏觀數據上的分析判斷提供了微觀技術層面的科學支撐。」周勇表示,華電電科院李壯等人在2015年做的溼法脫硫對660MW煤粉爐PM2.5排放影響的實驗研究顯示,排往大氣中的PM2.5粒子數,是鍋爐出口未經除塵設備時的2.094倍,是除塵設備出口的458.28倍。
經過脫硫工藝後,PM2.5的粒子數在0.07微米出現峰值。這些隨著水汽排放到大氣中脫水後出現的超細顆粒物的個數比沒有環保設施時成倍增加,成為致霾的兩個關鍵因素:溼度和凝結核,再加上靜穩天氣或有逆溫層,就形成不同程度的霧或霾。
支持者與反對者四輪論戰:喧囂之後,成因待解
科技日報記者拿到的一份全國政協海外特邀代表、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總裁何平於2017年6月給有關部門提交的政策建議,這篇長約3000字的材料,核心思想是「溼法脫硫導致霧霾在中國大面積暴發,建議立即採取措施」。
在2016年冬季京津冀霧霾較上一年加重情況下,何平在今年年初發表《不聽工程師意見 中國三年治霾無功!》的文章,此文迅速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其反對者便是王志軒。
在採訪中,王志軒表示:「如果一定要讓我評價脫硫脫硝對治理霧霾影響的正作用和副作用比例的話,我認為應當是99比1的比例,即99份的成績是壓倒性的,1份的副作用會增加霾,即可能增加一些難以去除的氣溶膠排放等,但這種增加微乎其微,對環境質量中PM2.5的影響比例幾乎可以忽略。」
此後,兩人在各種媒體論戰四個回合,甚至引起有關部門注意。科技日報記者得到消息稱,相關部門曾專門召開研討會,但雙方各自論據不足,最後不了了之。
上述爭論也蔓延到本次「霧霾成因與散煤控制」論壇上。「溼法脫硫」陷入爭議,誰是霧霾成因的「罪魁禍首?」周勇認為,溼法脫硫對SO2的去除功勞巨大,但它最後一個排放環節的不足,導致大氣中次生超細顆粒物增加,急需改進。「數據不會說謊。採用相互獨立的大數據、氣象數據和山東大學2013年前科研用監測數據進行定量分析,都證明2013年霧霾大暴發是一個突變、突發事件。只有溼法脫硫是一個完全吻合的突變因素。」
「爭論是好事,時間和事實會證明孰是孰非。」周勇說,「但我們必須有擔當,在治霾這個全民戰役面前,不能久拖不決,貽誤戰機。」記者 王延斌
(責編:楊曦、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