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5種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柑橘等芸香科植物是我國重要的水果,在氣候相對潮溼溫暖的地區廣泛種植。長期以來,柑橘生長遭受著病蟲害的威脅。利用科學技術防治柑橘病蟲害,有助於提高柑橘產量,保障柑橘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 柑橘病蟲害類型
柑橘生長在光照與降水相對充足的地區,這為不同害蟲的滋生以及疾病傳播提供了良好條件,病蟲害傳染範圍較大,發病率較高。
1.1 潰瘍病
潰瘍病是柑橘常見病害,表現為葉面出現針頭大小的渾濁濃黃色原斑,緊接著葉片正反面鼓起,出現海綿狀破口,乾癟多孔蓬鬆,呈現灰白色,與火山口相似 。病斑多為油漬型,近圓,常有圓環狀暗褐色或黃色在破口處。葉片上的病斑也會出現在果實與枝梢之上,但是其多孔蓬鬆形貌更嚴重,開裂更顯著。夏季枝梢感染後會引起葉片脫落、枝梢枯死。潰瘍病的致病細菌名為黃極毛桿菌,有鞭毛、能移動,使用抗生素能夠將其有效殺滅 。
1.2 瘡痂病
瘡痂病的波及面積較潰瘍病要廣,對柑橘葉片、果實、枝丫、花朵能夠造成極嚴重的危害。受害表現為生成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在果皮上形成黃褐色瘤狀凸起,乾澀蓬鬆。嚴重受害的果實病斑密布,在各個時期都會引起落果,直接影響柑橘的產量和樹體的存活。對於瘡痂病的防治需要常年不停 。
1.3 煤煙病
發病初期,葉片表面出現黴斑,逐漸擴大發黴形成黑色黴層,在果實和枝條上迅速擴展。煤煙病真菌在黴層菌毯上迅速生長出黑色小點的孢子分生組織,通過空氣大面積擴散,使整個果園都籠罩在孢子中,從而感染煤煙病。部分真菌的黴層為黑色薄紙狀,容易發生自然脫落,汙染土質。煤煙病初發生於葉片,迅速地由數個孢子生長成為覆蓋整個葉片的數百個小黴點,從而構成一片菌毯,形成新的孢子分生組織。菌絲對於樹枝的附著也同樣嚴重,會緊緊貼在受害組織表面,不易脫落。煤煙病暴發嚴重的柑橘園,黴層之間的交叉感染十分嚴重,大量黴菌之間形成毒素環境,不僅會影響柑橘樹的健康,導致柑橘樹大面積死亡,也會影響人的呼吸道健康 。
1.4 蟎蟲
蟎蟲是危害植物最主要的蟲害,對柑橘能夠造成嚴重危害的蟎蟲種類有紅蜘蛛、黃蜘蛛等。蟎蟲對氣溫極度敏感,只要氣溫出現回暖勢頭,如黃蜘蛛等具有驚人繁殖能力的害蟲會迅速呈現指數增長,擴展十分快速。蟎蟲不僅會將柑橘葉片作為主要食物,也會食用果實、嫩芽,嚴重影響柑橘枝葉質量,使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片數量驟減,阻礙植物體內的碳循環,致使葉片最終乾枯脫落,出現落果現象 [5] 。鏽壁蝨等其他蛛形綱昆蟲在氣溫較高的夏季會大量出現,在蠶食果實的同時釋放出一種植物毒素,誘導其糖分儲藏增高,迅速腐敗從而使柑橘果實表面發黑,影響其外觀與質量,極不利於柑橘產量的提升。因此,蛛形綱生物的迅速滋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5 線蟲
線蟲的作用範圍主要在柑橘樹根,特別是細根、支根與最小的細根。根尖上的根瘤大小不等,在根瘤上還可能出現次生根瘤,嚴重時將整個根莖變成盤繞在一起的根須團,造成大面積腐爛壞死。線蟲暴發時,地上症狀不明顯,但植株很快營養不良,出現葉片老化脫落、嫩枝枯死等狀況。如果其他通過土壤傳染的疾病或真菌再暴發,患病植株枯死機率會大幅增加。
2 綜合防治技術
2.1 農業防治
從農業基本的種植原理入手,選擇最合適的種植地點和種植手段。在栽種前,合理選擇種植園建設地點。對當地病蟲害的爆發情況與規律進行深入調查,包括氣候、蟲群遷徙、禽類遷徙、土壤土質等情況,條件允許可選擇第三方實驗室化驗土質,檢測是否存在病害真菌與病毒。種植地遠離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區域,以免往來車輛帶入植物病害。同時,根據當地氣候修建合適的排水蓄水設施,柑橘類果樹對水源的需求較高,引水蓄水時要避免引入病害。按照種植園當地氣候選擇最佳抗病品種,細心甄別患病植株,避免病害進入種植園。
對苗木進行科學施肥,以澆肥、漚肥為主,也可選取餅肥,酌情施用化肥。在栽種時可以施用一些富含氮、鉀的綠色化肥作底肥,但要避免磷過量。此外,對種植園中的林木要及時進行修剪,確保通風、通光,並及時剪去枯枝、病枝,根據季節適時鬆土,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維持果木生長態勢,提高果樹的抗病害能力。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農業生產中最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對環境不會造成汙染,對人畜安全不會造成威脅。例如,在種植園中大力培養捕食性昆蟲,大力引進蛛形綱生物的天敵;或在種植園周圍種植防護林抵擋外來病蟲害,在園區內選擇栽種與雜草生態位相互重疊的藿香薊等有益草,既能夠擠壓雜草的生存空間,又能為益蟲提供繁衍棲息的場所。通過引進天敵對蟎蟲、小型蜘蛛等蛛形綱生物進行捕殺,能夠有效降低種群數量;部分有益生物的代謝產物也能為治理病蟲害作出貢獻。
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生物本來的特性對害蟲進行滅殺的手段。例如,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味性等,選用滅蟲燈或電子滅蟲頻振燈,按照 10 hm 2 放置 3 盞燈的密度,懸掛在 3 m 高處,將昆蟲吸引滅殺。如果存在池塘等蓄水池,大量的蚊蟲在夜晚會聚集在池塘水面上,因而將滅蟲燈懸掛在池塘上的效果更好,能夠滅殺大批害蟲。對於鳳蝶之類具有趨味性的害蟲,在種植園中投放人尿、酒糟等帶有強烈信息素的物體,也能夠將這些害蟲進行趨離。但是這種滅蟲燈也會吸引益蟲,導致生物防治失效,在使用時要仔細考量。
2.4 化學防治
防治紅蜘蛛時,需要在柑橘生長的冬春交際時節將石灰水塗抹在枝幹上,消滅其中蘊藏的蟲卵,防止環境中的害蟲在短時間內爬到樹枝上。對周邊的雜草採用除草劑與滅蟲劑清除,使害蟲幼蟲沒有藏身之處。對於潛葉蛾,一旦發現就要在整片種植園噴灑藥劑,每隔 5 d 噴灑 1 次,連續噴 3 次。化學防治雖然能夠立竿見影,但是如果使用除草醚、敵敵畏等高危高毒性的化學農藥則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一般在病蟲害已然較為嚴重且即將失去控制的情況下,才會選用符合當地環保標準的農藥進行化學防治。
2.5 生態防治
大力加強種植園周邊園林建設,優化當地生態環境,建立病蟲害預報機制,摸清柑橘園病蟲害發生特點與規律,建立農技培訓體系,提升果農無公害防治意識。採用間種等方式改善種植園生態系統,提高抗病蟲害能力。
3 結語
無公害柑橘發展的首要條件是選擇良好的種植區域,合理的氣候與較少的病蟲害都是需要考量的條件。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首先做好農業防治與生態防治,讓果農能夠充分意識到科學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性。合理利用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將化學防治作為防止病蟲害暴發的最後手段,用藥時機和農藥種類都要根據實際情況與地方標準仔細把握,爭取將損失減少到最小。
綜上所述,無公害柑橘的種植與防治是一項技術要求較高的農業技術。各地農科站都應當大力推廣科學的種植與防治方法,提高無公害柑橘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