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限度:社會科學是科學嗎?

2020-11-22 新京報

《科學的意義》作者:(英)蒂姆·盧恩斯 譯者:徐韜 版本: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8年5月

蒂姆·盧恩斯是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哲學教授、卡萊爾學院研究員,著有《生物倫理學的生物學基礎》等,也常為《倫敦書評》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

《自私的基因》作者:(英)理察·道金斯 譯者: 盧允中/張岱雲/陳復加/羅小舟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2年9月

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價值,在於它們能解放研究者的想像力。《科學的意義》一書,便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出發,讓我們重新理解「科學」究竟意味著什麼。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大多數科學家深受其時代偏見之苦,而歷史、哲學方面的知識可以賦予他們那種擺脫偏見的獨立性。在我看來,這種由哲學洞見帶來的獨立性,正是一個單純的工匠或專家和真正追求真理之人的顯著差別所在。」

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學」一詞,它享有尊榮的地位,但有時它的含義似乎並不清晰。清末,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概念經由日本傳入中國;「五四」運動時,它以「賽先生」的身份,獲致交口稱讚;1920年代初著名的「科玄論戰」中,被斥為「玄學鬼」的玄學派大敗,而科學派大勝;在如此的文化氛圍中,「科學」始獲至高的地位。我們似乎默認了「科學」的含義,但它具體所指為何,似乎並不清楚:中醫是科學嗎?鍊金術是不是科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科學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科學能夠解決我們的人生困惑嗎?答案也不清楚。

蒂姆·盧恩斯(Tim Lewens)《科學的意義》一書就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試圖回應這些問題。盧恩斯是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哲學教授,對科學哲學史和當代科學哲學的爭論(包括抽象的理論爭論和具體的現實爭論)都非常熟悉,他也正是以這些為資源,回應我們上面提到的問題。但這並不是一本拒普通讀者於千裡之外的「專業書」,因為「它沒有預設任何科學知識,也不要求讀者熟知哲學」。

判定科學的標準是什麼?

「『科學』意味著什麼?」這是盧恩斯給此書第一部分所起的標題,他借用二十世紀兩個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託馬斯·庫恩(Thomas Kuhn)的工作,討論我們是如何判定科學的標準。

波普爾相信,科學運作是一個「猜想與反駁」的過程,一個解釋世界的信念系統(猜想),只有在其可能被觀察證偽的情況下(反駁),才是一個科學的體系。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測了太陽對經由它而達到地球的光線所產生的彎曲效應,如果實際觀察結果與之相反,就可以證偽相對論。而非科學或偽科學則不能證偽,比如星座算命,比如說世界的本原是「太極」這樣的形上學命題。中醫是否是科學?似乎也可以檢驗一下,比如中醫的那一套基礎理論,陰陽五行之類,似乎和形上學命題一樣,並不能檢驗;而有一些中醫臨床經驗,似乎類似於經驗總結,可以證偽。

但這套科學檢驗標準存在缺陷,一方面,在面對反例時,我們不會或不一定會輕易放棄理論,而很可能反過來質疑反例本身是否合理,比如實驗是否出錯等。另一方面,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堅持一種嚴格的演繹主義,否認歸納推理對我們的支持,這與他承認觀察是有理論負載之間並不融貫。所謂「理論負載」,是指所有的觀察都要承諾一套理論才可施行。若觀察都是有理論負載的,那麼我們就沒有充足理由以一個有理論偏見的觀察去反對另一個理論,除非觀察具有歸納推理而來的可靠性,但這已被波普爾否定。

與波普爾不同,庫恩認為科學是相對於一定範式(paradigm)而被理解的,範式在實踐中不斷變化,庫恩將範式之間的更迭描述為「科學革命」,而處在某一相對穩定的範式之下所進行的工作即「常規科學」。在庫恩代表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範式有多種並不完全融貫的含義,後來他更多是在「典範」(exemplar)這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典範意義上的範式,既不是某種思維方式、世界觀,也不是某種訓練……是解決某一科學問題的特定例子」。不同階段,人們所推崇的典範不同,就物理學而言,很長一段時間裡,亞里斯多德充當了典範的角色,後來是牛頓,再後來是愛因斯坦,我們似乎沒有理由認為這個過程到現在已經終結。對於同一典範,人們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因而科學活動不是機械地將一套規則應用於事物,而是創造性地運用。

庫恩認為,各個範式之間不具有可公度性,即我們沒有中立客觀的邏輯標準可以對它們作出評判。庫恩進一步相信,不同範式之間的不同,不僅是人們描述世界的方式不同,而且是由於人們生活在不同世界中。庫恩「範式」理論的流行,帶來了相對主義的困境,雖然他有過很多努力,但似乎都不能很好地克服相對主義。而且,庫恩的理論,似乎並沒有普遍性,即它也許適用於物理學理論,但對生物學等領域似乎並不適用,因為在生物學發展史上並沒有物理學中經常被刻畫的革命性的斷裂(比如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之間的斷裂)。不過,盧恩斯認為庫恩持有一種典範的單一論,而他提倡典範的多元論,我認為這是誤解了庫恩,但並不影響他對庫恩精彩的詮釋與批評。

科學能解釋「人性」嗎?

那麼,盧恩斯自己是如何理解「科學」的?在第四章中,他為自己所支持的科學實在論提供了辯護。在他看來,科學實在論是說,「科學是一項追求真理的事業」,並且簡潔而又精緻地批評了對科學實在論的三個反駁:「非充分決定論證」、「無奇蹟論證」、「悲觀歸納」。但若科學是追求真理的事業,而科學自身總是以一種因果決定論為內在邏輯,那麼如何安置「人性」呢?

這正是此書第二部分討論的內容,即科學對於我們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一種機械的因果關係,即一種簡化了的自然科學能否包打天下,解釋一切?書中談到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人天生自私,似乎被科學證實了,那麼道德是否就成了「虛偽的情感」?盧恩斯通過區分「生物學上的利他和自私」與「心理學上的利他與自私」,說明了自私的基因屬於前者,而後者則內在地與文化相關。如此,我們就不能簡單地說,人本性自私,道德是虛偽的,這是兩個層面的事,怎能混為一談?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也是一樣,他通過細緻討論幾個經常被引用來證明因果決定論的神經科學案例,說明迄今為止,並不能表明自由是一種幻覺。這裡體現出盧恩斯一貫的謹慎,他沒有否定最終可能的機械論圖景,只是說,就目前研究而言,我們不能得出機械因果論的結論。由此,我們看到不能簡單用自然科學標準去衡量一切。這樣反過來就給人文學科留下了更多的合理地盤。

據此我們可以重新反思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關係。在如今的文化語境中,我們習慣於將「自然科學」作為科學的範例,甚至我們只是在比喻意義上說歷史、文學等是科學。但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科學」概念本身是否「堅固」?一方面,並沒有一套標準可以一勞永逸地告訴我們什麼是科學。盧恩斯雖然支持一種類型的科學實在論,但他立場比較溫和,只是說我們可以向著準確反映「實在」前進,但無法當下明證我們哪些工作真正符合了實在,這只能留待後來的科學實踐去證明。另一方面,科學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物理學不同於化學,化學不同於生物學,如此等等,諸多科學門類間不能夠簡單地相互還原,起碼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這樣的統一科學。

如果我們不把科學理解為自然科學,不以之為標準衡量一切學科和知識,我們就能更寬容地看待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就像盧恩斯指出的那樣,社會科學等是處理更加複雜多變的現象。在更寬泛意義上,科學似乎成了一種精神,它要求給出理由和證據,要求審慎和嚴謹,要求理論的自洽和實踐的效用。就此而言,這本書讓我們理解到自己是在什麼意義上談論科學,並減少諸多不必要的誤解。至少,我們不會把假「科學」大棒以行的沙文主義再認作科學了。

□黃家光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社會科學,什麼是社會主義科學和資本主義科學
    同樣道理,科學的定義,社會科學的定義,以及社會主義科學的定義和資本主義科學的定義也應該更具包容性,才更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科學的定義就可以這樣「包容」:科學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其中包括關於自然的自然科學和關於社會的社會科學。
  • 李俠:「鐘形曲線」與科學解釋的限度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美國199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所引發的爭論,或許更能說明這種科學結論解釋的限度問題。 《鐘形曲線》(The Bell Curve)一書,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理察·J·哈瑞斯坦與政治科學家查爾斯·莫瑞合作完成的一本充滿爭議的暢銷書。
  • 談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的一體化趁勢
    人類對科學的認識,從認識的順序看,由自然界一一一人類社會一一一人類自身。從認識的路徑看,由原始整體認識一一一分門別類的分析一一一當代整體認識。從科學與人類社會關係看,科學服務人類,人類對科學的需求是科學發展的動力。也是科學發展路經的客觀因素。當代人類社會,全球化日益深入。科學不論從內在發展,還是客觀需求看,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內部,形成了高度綜合,高度一休化。
  • 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 and noetic science are main human sciences當今人類的科學,包括3大領域,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宗教的本質就應該是天的律法。你看歐洲中國伊斯蘭,東方建築和西方建築的樣子不一樣,東方重詩,對聯,平面繪畫,毛筆字,西方重雕塑,重樂曲。就知道不同的天到底下化到人間是什麼樣子的。
  •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第六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2019年11月27日 09: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畢雁 字號
  • 喬曉春:規範科學的社會科學研究,如何用數據說話
    來源:中國婦女報8月14日,北京大學喬曉春教授在山東女子學院舉行題為「如何做規範、科學的社會科學研究——以性別研究為例」的網絡視頻講座。喬曉春教授認為:社會科學研究者要知道如何用數據說話,學會和用好研究方法。「用數據說話」有一定規矩,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檢驗假設和得出結論。
  •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有五種怪現象,它存在哪些「不科學」問題
    社會科學到底是不是科學?為什麼與自然科學相比,中國社會科學的地位比較低?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與國際差距究竟有多大?3月25日下午,北大博雅講壇邀請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進行了題為《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的講座,講述中國社會科學存在的「不科學」問題。喬曉春在講座現場。
  •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怎樣來認識科學,較多的認識比較注重自然科學,其實與此對映的還存在一個社會科學,因而科學分為兩類,一是自然科學,二是社會科學。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一個客觀規律的知識及運用體系,分開來講就變成知識體系和運用體系。
  • 何謂社會科學
    最近關於廖凱原的一些事跡火了起來,清北復交的節操究竟值多少錢先不說,這是對於大學精神和價值的討論,讓我思考的另外一個問題則更加有趣——究竟社會科學是怎樣的存在?平時寫論文時往往會藉助知網等資料庫,每次下了不少文獻,也是常常僅僅選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就算不懂的也敢大言不慚地據為己有,然而心中卻是經常惴惴不安的。不禁要問到底社會科學有沒有一個標準,是不是任何一個人,提出一套包含了高深術語,看著無比高大上的理論就是社會科學了?首先得承認社會科學有其特殊性。趙鼎新曾詳細做過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對比。
  • 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有多遠」,必須跳出實證主義窠臼
    在筆者看來,如同很多社會科學家一樣,上述分析存在一個「通病」:當社會科學家反躬自問「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他們往往對社會科學的複雜性考慮得比較徹底,卻對用來作對比分析的「科學」本身考慮得太過簡單,甚或是以一種「大而化之」的態度來處理。例如,對於「科學是什麼」的問題,「喬曉春引用國外書籍的定義:科學是解釋經驗現象的一套系統方法。
  • 什麼是科學呢?科學包括什麼呢?現在是科學的新時代嗎?
    什麼是科學呢?科學是要在實驗事實面前,要勇敢的面對:證實了,不趾高氣昂;被證偽了,也不強詞奪理,死不認輸!科學是一個「歷史過程」:總會有新理論,總會有「新科學」,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夏曆」天文曆法創始人,就有張衡、祖衝之,直到錢學森、王淦昌、潘建偉等。
  • 經驗知識、自然主義與社會科學
    以認知科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經驗科學為模式,自然主義為社會科學及其知識的科學性提供了有效辯護。由此,我們提出一種自然主義社會科學哲學,意在改變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內容與方式,為理解社會科學的科學理性之本質提供一個統一框架。
  • 何為社會科學哲學?
    通過對已有定義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當代西方社會科學哲學就是對社會科學之理論和實踐進行的哲學反思。它實際上包含三種基本的理論定位:一是社會科學哲學隸屬於廣義科學哲學,是後者的亞領域。二是社會科學哲學是哲學學科的分支,跟傳統科學哲學具有同等的學科地位。
  • 科學本身也會承認它自己的失敗:社會學的複雜性,讓人類學會自控
    但因此,只有更為必要的是在所有其他方面,在其最早的階段,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張力,並因此預期社會科學將從錯覺中解放出來。自然它(現存的社會科學)代表了人類的不確定和武斷的社會行動,正如曾經在生物科學、化學、物理、甚至天文現象中所想到的,在各自科學的早期階段。人類發現自己在沒有邏輯保護的情況下,被各種不規範實驗所取代。
  • 關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性與科學性問題
    1949年新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第四十四條明確規定:「提倡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及國際事務。獎勵優秀的社會科學著作。」①  不過,1930年創刊的《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國立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從所謂「文哲季刊」中似乎可以感到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野。
  • 論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
    人文科學,是以人類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澱的精神文化為對象的科學。社會科學則是一種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果說人文科學主要研究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和價值,即人的主觀精神世界及其所積澱下來的精神文化的話,那麼社會科學更多地則是研究客觀的人類社會而外在於具體的個人及其主觀世界。
  • 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分野
    其實,人文並不屬於科學,人文學科與科學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區別:第一,旨趣不同;第二,致思方向不同;第三,思維方式不同。根據我國現行的學術體制和學科分類,我們習慣於把所有的學科分為人文社會科學(文科)與自然科學(理工科)兩大類。
  • 科學和真理的區別
    小編認為,因為,自然科學教科書上的觀點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所以科學的定義就是:科學就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被人們充分認可的觀點。科學當然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 《建平社會科學》創刊
    來源:燕都晨報 日前,建平縣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創辦的會刊《建平社會科學》正式出版面世,將為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發表研究成果搭建平臺,為繁榮發展社會科學事業、推動建平各項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建平社會科學》緊密聯繫社會科學界工作者孕育出的喜人成果,不僅承載著科學論述、學術研討責任,更承載著歷史探尋、科技提升的使命。在以研究性、綜合性、指導性定位的同時,緊跟時代的脈搏,圍繞中心工作,記述學術演進,促進思想升華,彰顯社會科學價值,煥發藝術人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