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作家劉晶林新近出版的報告文學《海魂:兩個人的哨所與一座小島》,將守島英雄王繼才夫婦的事跡又一次呈現在人們眼前。
《海魂:兩個人的哨所與一座小島》以王繼才夫婦從1986年上島至今32年的守島經歷為描述主線,詳盡再現了這一對秉持「家就是島,島就是國」樸素理念,以愛國情懷凝聚於心、以恪盡職守實踐於行的「時代楷模」和「愛國擁軍模範」的感人事跡。作為「時代楷模」,王繼才夫婦是一面彰顯愛國、敬業的鮮豔旗幟。在作品中,作者首先借縣武裝部政委的一席話道出開山島令人畏懼的荒涼艱苦——「我們已先後陸續選派了四個批次的人員進駐開山島。結果,他們吃不了獨自守島的那份苦,耐不住寂寞,其中在島上駐守時間最長的,也不過13天。」與之相比,當時年僅26歲的王繼才卻毅然接受了守島任務,與妻子默默堅守僅有兩個足球場大小的黃海前哨,一幹就是三十二載,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如果沒有「家就是島,島就是國」的愛國信念,如果沒有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我們很難想像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各種社會因素的誘惑之下,王繼才夫婦能夠三十二年如一日地堅持。
報告文學不僅要對事件作出「非虛構」的敘述,更要寫出真實的人物。在這部作品裡,作者並沒有因為描述對象所擁有的「楷模」光環而刻意將人物作不接地氣的「拔高」,或敷以單調乏味的「純色」,而是力求寫出其真實個性,寫出活生生的「這一個」。作者精心選擇了大量細節與場面描寫,譬如日復一日的二人海島升國旗儀式,王仕花海島生子,與走私、偷渡者以及企圖上島開辦色情場所的老闆鬥智鬥勇,對付風暴等惡劣天氣和海況,人蠅大戰,以釣魚、種菜、種樹、下棋、打牌、唱歌等「苦中作樂」的方式與清苦寂寞抗衡。作品以「海魂」喻人物,將王繼才堅毅樸實忠誠樂觀的個性和品質放置於惡劣的生存環境之中來表現,在強烈的對比和映照中完成對於這一人物內在精神品格的藝術再現,寫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某種意義上說,王繼才夫婦看似單調乏味的守島行為,正是一個民族偉力的象徵。這正如文中所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同樣需要力量,需要一種持久的、深層的力量。那麼,這種力量是什麼?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它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也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心中有信念,再苦再累再孤獨都可以承受,王繼才代表著極具正能量的力量。作品對於人物表現的可信度在於,寫出了主人公曾經面對「守島」與「離島」時的猶疑與糾結,以及逐漸堅定起來的決心和意志。在文中,面對大姐和江隊長的好言勸說,王繼才內心充滿矛盾,甚至想離開開山島。作品揭示出其複雜的內心活動:「難道一輩子就像這樣守著孤獨、守著寂寞、守著清貧地過下去,直至終老?」經過思想鬥爭和王政委的肯定之後,王繼才最終「把自己的一顆心徹底地安頓下來,安頓在開山島了……」這樣呈現人物抉擇過程的描述,一方面凸顯了人物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其生動性。這種對於人物描述的真實性還與其所再現的人物話語密切相關。作品中有關王繼才夫婦充滿情趣的日常對話比比皆是,譬如王繼才自製「香菸」時,王仕花問,怎麼樣?可以抽嗎?王繼才說,當然可以!王繼才又說,這是「開山島牌」香菸,高級著呢!這種原汁原味的對話可謂對人物關係和性格的真實呈現。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20日 15 版)
(責編:關喜豔、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