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哲學遺產

2021-01-21 自然辯證法通訊



庫恩不滿邏輯經驗主義的科學哲學,認為這種科學哲學中所呈現的科學的形象(image of science)是:(1)基於作為成品的科學理論,忽略了科學理論產生的過程;(2)只考慮科學理論與(以觀察和實驗數據為中介的)自然兩者之間的關係,仿佛科學理論是可以直接面對自然並接受自然的判決似的;(3)認為存在一套在中立數據的基礎之上辯護和選擇理論的邏輯或規則,科學哲學的任務就是使這套邏輯或規則清0晰和明確(explicit)。庫恩認為,以這種科學觀為依據的科學史會是一部:(1)線性的和累積的歷史;(2)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選擇和評價取決於與現在科學的關聯以及對現在科學的貢獻;(3)科學發現或發明所涉及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作為相對孤立的事件被清楚地確定或識別的。


同時,庫恩深受以科瓦雷為代表的科學編史學傳統的影響,認為這種編史學在研究某個歷史時期的科學時:(1)注重那個時代的科學的歷史整體性(historical integrity);(2)注重用那個時代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和理解科學。這種編史學所呈現的科學與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所描述的科學大不相同,所以,庫恩說,《科學革命的結構》(下稱《結構》)一書的目的就是試圖釐清這種編史學所蘊含的一種新的科學形象。



庫恩關於常規科學的論述無疑是《結構》一書最有獨創性和最有意義的一部分。


庫恩說,常規科學是:(1)一個特定的科學共同體的研究實踐;(2)這種研究實踐以某個或多個特定的科學成就為典範和基礎;(3)這個或這些科學成就足夠史無前例同時又足夠開放(存在後續研究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成為這個科學共同體的範式(paradigm)。


說科學是共同體的活動並不新鮮,說一個科學共同體經常是有一套核心的理論或學說的也不新鮮,新鮮的是庫恩利用科學共同體和範式概念要回答的問題和他對常規科學和範式的本性的描述。


上文提到,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是圍繞證據和理論(假說)這對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展開的,其中最核心的是關於理論的檢驗、選擇和變遷問題。庫恩的主張是,只有藉助科學共同體和範式的概念才能回答這個問題,理論的動力學就是科學共同體的動力學。在庫恩看來,科學本質上是基於共同體並由共同體的內在機制驅動的事業,因此,要回答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也必須要從對科學共同體的結構和演變的研究入手,而科學史是進行這種研究的基本手段。


在《結構》中,一個科學共同體就是一群遵循相同範式的人構成的團體,遵循或服從範式所進行的研究就是常規科學,進行常規科學研究的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解謎(puzzle-solving),所以,常規科學是保守的科學。但常規科學的保守性恰恰是科學成功和進步的秘訣。一方面,這種保守性保證了研究能夠深入、細緻和精確,最大可能地發揮範式的潛能,使科學能夠切實進步;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常規科學的保守性使得反常(看似與範式衝突的謎)、危機(反常的累積和加劇)乃至科學革命成為可能。用進化論術語來類比,我們可以說,常規科學包含了自身變異的可能性(見下文)。


庫恩關於範式的論述是最有啟發性同時也是引發最多誤解的,主要原因是庫恩是在多重意義上使用範式一詞的。對於庫恩來說,範式的首要意義是上文提及的科學共同體作為典範而效仿的具體的科學成就和應用範例。庫恩所謂的範式的優先性(參見《結構》的關鍵一章即第5 章)就是指這種意義上的範式的優先性。範式的優先性論題意味著:(1)科學共同體的科學研究實踐首先是遵循、仿效和推廣範式或範例的活動,而不是遵循抽象和明確的方法論規則的活動。庫恩強調抽象的方法論規則對於科學研究的不充分性;(2)方法論規則和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價值是從具體成就和範例中抽象出來的;(3)培養科學共同體合格成員的科學(理科)教育的也是一種基於範例以及遵循範例的反覆練習的教育過程。了解抽象的原理和規則是一回事,學會如何運用這些原理和規則是另一回事,涉及所謂默會的(tacit)或個人的(personal)知識,一種通過反覆的模仿和練習而領悟並習得的身體性的技能或能力。庫恩認為不僅是動作性的行為要涉及這種知識,而且我們如何觀察世界也同樣會涉及這種知識(這是庫恩認為不存在中性的觀察的重要理由)。庫恩對科學的具體的和動態的方面的強調與邏輯經驗主義對科學的形式的和靜態的強調針鋒相對。



概念相對主義可以說是康德哲學或康德哲學破產的遺產。


可以用以下三句話來總結康德的理論哲學(認識論):(1)任何知識都是由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構成的;(2)知識的客觀性和必然性來自於知識的形式;(3)知識的形式是由心靈或認識主體貢獻的。這種形式對於康德來說有兩層含義,缺一不可。一方面,心靈所貢獻的知識的形式是先天的(a priori)從而是不變的;另一方面,這種形式構成了知識和知識對象的可能性的條件,從而是先驗的(transcendental)。康德之後的科學(如非歐幾何的出現)和哲學的發展使得知識的形式是先天不變的說法越來越不能被人接受,但第二層意義的形式的概念就演變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的概念。任何知識都有一個概念框架,而沒有一個概念框架是唯一有效的,於是概念相對主義就誕生了。


從庫恩到概念相對主義的道路非常順暢,你只要把範式理解為概念框架,再加上科學革命中前後範式的不可公度性,那麼,結論是顯然的。所以,庫恩為當代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提供的資源是雙重的:科學作為本質上是社會性的活動和科學作為概念框架支配下的活動。


                                      

為什麼庫恩不能接受他是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指責?


要詳細的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也需要對庫恩後期的工作作進一步的了解和解釋,但僅就《結構》一書而言,庫恩給出了一些線索(尤其參見第13 章):


1. 庫恩似乎認為,儘管科學革命階段範式是不可公度的,但在範式的選擇上,範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作為一個衡量的標準,因此,科學進步是可能的。


2. 庫恩認為,科學之所以為科學是因為它是進步的,而使得科學進步成為可能的正是科學共同體所具有的特有的結構和機制(常規科學),基於這種結構和機制而發生的進步可以藉由類似進化論的方式來說明。


3. 傳統說明科學進步的方式是認為科學進步是越來越接近真理的過程,但庫恩說,正如達爾文進化論說明物種的進化拋棄了目的論的說明方式一樣,他的關於科學變遷的學說不必假定真理這個目的也能說明科學是如何進步的。


庫恩會認為,人們之所以會認為他是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是因為他們仍然持有一種自笛卡爾以來的傳統的關於知識、理性和進步的觀念,而他要塑造的是一種新的知識、理性、進步以及科學的觀念。

本文基於作者於2012年11月9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紀念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50周年學術會議上所作的發言,在此發表的文字稍有補充,但文章的基本結構和要點沒有改動。關於庫恩的哲學遺產的更全面和翔實的論述還需另作文章。‍


本文選自《自然辯證法通訊》2013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哲學導讀之《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託馬斯·庫恩(1922-1996)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英文寫作的哲學家」(查理德·羅蒂語)據說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起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後來興趣逐漸轉移到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去了
  • 《北京大學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叢書》媒體發布會暨紀念庫恩《科學...
    11月9日,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與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北京大學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叢書》媒體發布會暨紀念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五十周年學術會議於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第8會議室召開。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庫恩的範式與油畫的周期
    庫恩是在科學史的研究中提出「範式」的概念的,他討論的是科學發展的周期問題。
  • 庫恩:什麼是範式?
    1、本期解決:託馬斯 · 庫恩的範式理論2、課程思路:(1)對歷史主義的......(2)範式理論——科學共同......(3)科學發展的......3、科學哲學的視角:(1)邏輯主義的方式從純理性、純邏輯的方面進行科學哲學的研究。側重將科學......(2)歷史主義庫恩拓寬了看待科學的視角:除了科學理論本身之外,還有......
  • 庫恩:科學革命與範式的不可通約性
    1、本期解決:科學革命與範式的不可通約性2、庫恩關於科學發展的觀點:庫恩認為,科學的發展既不是歸納主義者所認為的單純的......3、庫恩:科學發展的模式前科學時期 - 常規科學時期 - 反常與科學危機時期 - ……總得來說可以分為四個大階段:常規 - 危機 - 革命 - ……完整版圖片請前往喜馬拉雅 APP 課程頁面查看
  • 科學革命的實質 : 理論的 「 證偽」 還是 「 規範 」 的更替
    庫恩則認為,科學的發展是進化和革命交替演進的過程。在他看來,科學不是軼事和年表的堆積,而是包含著一系列「非累積的發展事件,其中一套陳舊的規範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規範所代替。」這就是庫恩說的「科學革命」。在這樣的革命中,規範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羅伯特·韋斯特曼(Robert S.Westman)庫恩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是一部科學思想史名著,2003年北大出版社中文版的內容簡介云:「此書與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羅伯特·韋斯特曼(Robert S.Westman)庫恩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是一部科學思想史名著,2003年北大出版社中文版的內容簡介云:「此書與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好未來白雲峰:有歷史的科學才是完整而真實的科學
    戳以下音頻,聽白雲峰講《科學革命的結構》讀後感。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分享者|白雲峰(混沌創業營一期學員,好未來聯合創始人兼產品事業群總裁)《科學革命的結構》很平實,卻是美國科學哲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在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它的作者,託馬斯·庫恩。
  • 淺談科學革命的本質與必然性
    前述所提及的常規科學、範式、反常、危機等名詞概念都只是為了解釋科學革命做鋪墊。說起科學革命,大家自然想到政治革命,庫恩認為兩者是有相似之處的。政治革命是起因於內部的一些人意識到現有的制度已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於是奮起革命。原句摘錄:同樣,科學革命也起源於科學共同體中某一小部分人逐漸感覺到:他們無法利用現有有效地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而以前範式在這個方面的研究中是起引導作用的。
  • 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家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使用新的去指導科學研究,採用新的工具以及研究新的領域。原句摘錄: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接下來,庫恩又列舉了給眼鏡架裝上反相透鏡以及異常紙牌的實驗,經過探討,庫恩發現,這些簡單的知覺轉化背後似乎仍有一種類似範式的東西作為前提,突出表現就是人在看到異常的事物的最初會顯現出混亂反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適應才能正常辨認或指出一些事物,而這時,他們似乎就像是又得到了一個新的指導,再看反常時已覺得這是正常了。
  • 從科學哲學到邏輯實證主義,從批判理性主義到客觀辯證法!
    科學哲學作為科學與哲學相結合的產物, 其產生離不開科學和哲學兩方面的基礎,但在科學與哲學正式分離之前,科學哲學只是無人問津的事物。真正意義上的西方科學哲學以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邏輯實證主義為成熟的標誌(可能還有分析哲學和德國維也納學派中的一些思想精華),代之而起的主要流派有卡爾·波普的批判理性主義,以庫恩、拉卡託斯、費耶阿本德為主要代表人物的歷史主義及以夏佩爾等人為代表的新歷史主義。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不過,在德國講授科學哲學,一般是從維也納學派開始講起。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認為,科學哲學是從維也納學派凸顯出來的。維也納學派的誕生為後來科學哲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批判的對象。例如,庫恩對維也納學派的批 判,把文化背景與歷史的視角引到科學哲學的研究中來。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必須看到,恰恰是脫胎於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以完全不同的現實路向終止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路向。
  • 科學是如何走向退化的?
    作者:Jim Baggott,英國科普作家,擁有超過25年的科學、哲學和歷史寫作經驗。著有《量子空間:循環量子引力和尋找空間、時間和宇宙結構》(2018)和《量子現實:探尋量子力學的真正意義——理論博弈》(即將出版,2020年)。對於流亡的哲學家伊姆雷·拉卡託斯來說,如果科學理論不能在實驗上取得進步,就會走向退化。
  • 科學的限度:社會科學是科學嗎?
    《科學的意義》一書,便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出發,讓我們重新理解「科學」究竟意味著什麼。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大多數科學家深受其時代偏見之苦,而歷史、哲學方面的知識可以賦予他們那種擺脫偏見的獨立性。在我看來,這種由哲學洞見帶來的獨立性,正是一個單純的工匠或專家和真正追求真理之人的顯著差別所在。」
  • 科學是如何走向退化的?是弦論導致的嗎?
    作者:Jim Baggott,英國科普作家,擁有超過25年的科學、哲學和歷史寫作經驗。著有《量子空間:圈量子引力和尋找空間、時間和宇宙結構》(2018)和《量子現實:探尋量子力學的真正意義——理論博弈》(即將出版,2020年)。
  • 少數科學家們往往不能完成科學革命,只能靜待下一代的成長
    參考資料: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科學革命的過程是什麼樣的?新舊範式之間的轉變是如何進行的?科學革命的新範式最初只會在少數幾個人身上顯現,而這極少數人之所以能夠承載新的範式,是因為他們具備了常人所沒有的兩個條件:一是他的注意力從常規科學的常見領域轉移到了危機問題上面;二是他們都很年輕或者涉足深受危機困擾的特定常規科學領域不久。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這種純粹實用闡釋仍難以真正勾勒出科學進步與合理性的內在理性邏輯,只有最終回歸感性的科學實踐之中,我們才能將科學理論的結構及其相應實踐活動的一致性和同構性展現出來,進而全面揭示當代科學哲學發展的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