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導讀之《科學革命的結構》

2021-01-08 愛好哲學的雞蛋餅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託馬斯·庫恩(1922-1996)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英文寫作的哲學家」(查理德·羅蒂語)

據說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起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後來興趣逐漸轉移到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去了,如果不是去研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昔日和他共事的同一項目的物理學家後來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庫恩曾這樣回憶他對於科學哲學興趣的起源,他說當他還是大學生時讀到了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他十分驚訝,在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看起來書中是有那麼多的明顯謬誤,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居然能犯下這些看起來常人完全不可能犯錯誤,這使得他百思不得其解。而後漫長的思索中,他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們不應該用現代的眼光去評判當時的時代,在當時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許多觀點的確能解決問題,之後我們只是隨著認識的不一致否定了原有的思路,觀點,這在之後形成庫恩思想中「範式」的雛形。

科恩的思想整體來說是為了解答什麼是科學,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給人們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精神生活卻越發的失落,人生的意義變得越來越虛無與無法確定,在一些英美哲學家看來建立起科學與生活意義的聯繫可以使得這種衝突緩和,擺脫人類精神世界可能陷入的虛無境界(人生的意義一直哲學的探尋的終極意義之一,但凡偉大的哲學對此問題都有精深的探討,角度各異)。

庫恩對於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的探索是以歷史為切入口的,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中梳理出歷史中科學的發展軌跡,進而推演出什麼是科學,科學意味著什麼,在對科學史的梳理中庫恩選取了幾個特別有典型的科學理論替換時期展開論證(書中的例子我們都很熟悉,初中高中物理化學課本中課外延伸拓展都有)。

首先庫恩探討的什麼是常規的科學,常規科學的本質是什麼,這裡庫恩引入了一個自己當時自創的詞語「範式」,現在範式已經我們學術上經常引用的一個詞語了,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範式」的含義,「範式」在庫恩的表述中與「科學共同體」是聯繫在一起的,簡單來說範式是一群科學家的基本共識,綱領,基於範式不能的科學聚集在一起,研究根據同一種指導思想同一方法為同一信念研究同一種東西,有點類似我們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一樣,是一種精神性看不見的支撐。

庫恩得出的結論常規科學是一種解謎過程,我們根據範式可以不斷解釋新的現象得出更多基於原理論的新理論,但是之後會出現反常現象,新現象的出現舊有理論無法解釋了,這裡舉出的例子是在氧氣被承認之前科學家認為物體能燃燒是因為內部有一種燃素的東西,但是實驗證明燃燒後物體的質量反而增加了,常規科學出現了反常。

反常對於舊有的科學是危機,這迫使科學家做出兩種選擇,不承認新的現象宣稱反常是個案,或者用新的理論,當反常不斷出現如果全都宣稱是個案那麼這個範式將會被拋棄,新的範式將出現,新範式是基於新理論產生的新方法、新理解、新世界觀,科學家拋棄了原有的研究模式採用了配合新理論的新方式,這就是一次科學的革命,舊有的科學被新科學代替。

科恩稱上述是範式的轉移,範式的轉移是科學的一次革命,革命帶來的是世界觀的改變,這種範式轉移是必然的,科學革命帶來的是社會的進步。

回過去我們還是要思考,科學對於人生的意義,我們通過的科學通徹可以了解我們世界觀的又來,思考自身的同時可以在科學發展中找尋我們對於自己的變化,另外我強烈安利一下這本書,尤其是工科的同學,我們都一般都忙於技術性的事物,一般也不願意了解那些瑣碎無確定下充滿爭吵的哲學,但是科學哲學不一樣我們可以從其中至少稍微啟發一下我們對於科學的理解。(庫恩只是科學哲學家大家中的一個,其思想還是不少批判的,了解一個人的思想盡信不如不信)

相關焦點

  •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哲學遺產
    這種編史學所呈現的科學與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所描述的科學大不相同,所以,庫恩說,《科學革命的結構》(下稱《結構》)一書的目的就是試圖釐清這種編史學所蘊含的一種新的科學形象。庫恩關於常規科學的論述無疑是《結構》一書最有獨創性和最有意義的一部分。
  • 中科院哲學所揭牌 白春禮: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諸玄識(一)西方科技及其方法的「西學中源」按照「百科」常識,歐洲在17世紀(甚至更早)發生了「科學革命」,而它的兩個法寶則是邏輯與實驗。兩者幾乎被置於西方的獨特稟賦之列。(二)19世紀命名的「科學革命」與事實不符通常所說的17世紀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嚴格地講,這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的否定者指出:「科學革命」(這一說法)是19世紀的發明。(奧爾加·洛莫娃) 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已經被誇大了。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科學革命是什麼?這13本書告訴你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科學範式替代了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
  • 科學革命都是這樣產生的!
    認識自然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哲學的思辨,一種是科學的觀察,哲學可以為科學提出原理,指明科學發展的方向,科學則可以驗證這些原理並為新原理的提出提供新的依據,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中國人長於哲學的思辨,西方人長於科學的觀察,東西方結合就很容易發生科學革命。西方科學之所以後來居上,就是因為東學西漸,這不僅僅是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傳到西方,更重要的是「道」思想的引入,使科學上確立了「自然規律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正是對必然性規律堅定的信仰,才使西方科學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科學革命。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第一階段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代表,構成了整個物理學的支柱,其應用被延伸到了幾乎所有物理學的分支領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第二階段以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和宇宙學的標準宇宙模型為代表,在物理學的統一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第三階段以超弦與圈量子引力為代表,雖然目前它們還只是數學結構,而非成熟的物理理論,但正因如此,哲學討論的意義更大。
  • 《科學哲學》之深入淺出一
    科學哲學作為對科學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學,搞懂科學哲學,對提高科學素養有很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書作者是薩米爾·奧卡莎對科學哲學深入淺出的講解必將給你帶來深刻啟發。每個人都知道科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但如果問你使科學得以成為科學的東西是什麼,這個問題就不在顯得那麼平凡了。
  • 論科學革命
    論科學革命蘇鍾麟有網友提出科學革命的創舉,想來,科學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確實已經具備。一「科學」已經不太是科學長期以來,什麼是科學?權威理論就是科學,不然為什麼會成為權威理論?權威理論未必都是科學。那麼什麼是科學?應該給科學下一個名副其實的定義:科學就是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及其客觀規律。首先科學必須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質,它必須是物質第一性,必須是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區別於唯心主義和宗教,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其次,科學必須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是權威人士頭腦風暴一時刮起來的妖風。
  • 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科學網—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內涵
    摘 要: 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中心要務是克服舊哲學「解釋世界」的局限, 馬克思由此終結「解釋世界」的舊哲學建立起一門「改變世界」的新哲學。新哲學從三個方面超越了舊哲學:克服了其觀念本體論, 打通了哲學通往現實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觀迷誤, 唯物主義地解答了「歷史之謎」;揚棄了其先驗的價值觀立場, 將哲學改造成為人類社會解放的思想武器。  作者簡介:呂世榮, 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
    為進一步推動形成讀經典、學理論、強素質、作表率的濃厚氛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以「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為主題,將邀請一系列國內權威專家,導讀《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國家與革命》等經典著作。
  • 關於科學革命的10本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從住的房子,坐的交通工具,吃的瓜果蔬菜,穿的衣服,到現代人離不開的手機,隨時隨處都能見到科學的影子。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
  • 哲學與科學,比你想像的更親密
    蘇格拉底之死哲學是科學之母>為什麼我說哲學是科學之母?伽利略(Galileo)、克卜勒(Kepler)以及17世紀牛頓的最終革命,使物理學(physics)作為一門學科與形上學(metaphysics)分開。到了現在,有些研究物理學的系,名字仍叫做「自然哲學」。
  • 院士說丨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科技創新要跨進新階段、邁上新臺階、步入新境界,需要在科學家的頭腦中源源不斷地湧現新的科學概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而如何才能形成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氛圍、營造有助於獨創性觀念產生的環境、夯實突破性成就生長的基礎?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哲學是科學之源。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為進一步推動形成讀經典、學理論、強素質、作表率的濃厚氛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以「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為主題,將邀請一系列國內權威專家,導讀《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國家與革命》等經典著作。
  •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呼喚「術語的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話語是文化的載體,術語是話語的精華。恩格斯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