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託馬斯·庫恩(1922-1996)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英文寫作的哲學家」(查理德·羅蒂語)
據說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起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後來興趣逐漸轉移到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去了,如果不是去研究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昔日和他共事的同一項目的物理學家後來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庫恩曾這樣回憶他對於科學哲學興趣的起源,他說當他還是大學生時讀到了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他十分驚訝,在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看起來書中是有那麼多的明顯謬誤,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居然能犯下這些看起來常人完全不可能犯錯誤,這使得他百思不得其解。而後漫長的思索中,他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們不應該用現代的眼光去評判當時的時代,在當時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許多觀點的確能解決問題,之後我們只是隨著認識的不一致否定了原有的思路,觀點,這在之後形成庫恩思想中「範式」的雛形。
科恩的思想整體來說是為了解答什麼是科學,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給人們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精神生活卻越發的失落,人生的意義變得越來越虛無與無法確定,在一些英美哲學家看來建立起科學與生活意義的聯繫可以使得這種衝突緩和,擺脫人類精神世界可能陷入的虛無境界(人生的意義一直哲學的探尋的終極意義之一,但凡偉大的哲學對此問題都有精深的探討,角度各異)。
庫恩對於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的探索是以歷史為切入口的,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中梳理出歷史中科學的發展軌跡,進而推演出什麼是科學,科學意味著什麼,在對科學史的梳理中庫恩選取了幾個特別有典型的科學理論替換時期展開論證(書中的例子我們都很熟悉,初中高中物理化學課本中課外延伸拓展都有)。
首先庫恩探討的什麼是常規的科學,常規科學的本質是什麼,這裡庫恩引入了一個自己當時自創的詞語「範式」,現在範式已經我們學術上經常引用的一個詞語了,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範式」的含義,「範式」在庫恩的表述中與「科學共同體」是聯繫在一起的,簡單來說範式是一群科學家的基本共識,綱領,基於範式不能的科學聚集在一起,研究根據同一種指導思想同一方法為同一信念研究同一種東西,有點類似我們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一樣,是一種精神性看不見的支撐。
庫恩得出的結論常規科學是一種解謎過程,我們根據範式可以不斷解釋新的現象得出更多基於原理論的新理論,但是之後會出現反常現象,新現象的出現舊有理論無法解釋了,這裡舉出的例子是在氧氣被承認之前科學家認為物體能燃燒是因為內部有一種燃素的東西,但是實驗證明燃燒後物體的質量反而增加了,常規科學出現了反常。
反常對於舊有的科學是危機,這迫使科學家做出兩種選擇,不承認新的現象宣稱反常是個案,或者用新的理論,當反常不斷出現如果全都宣稱是個案那麼這個範式將會被拋棄,新的範式將出現,新範式是基於新理論產生的新方法、新理解、新世界觀,科學家拋棄了原有的研究模式採用了配合新理論的新方式,這就是一次科學的革命,舊有的科學被新科學代替。
科恩稱上述是範式的轉移,範式的轉移是科學的一次革命,革命帶來的是世界觀的改變,這種範式轉移是必然的,科學革命帶來的是社會的進步。
回過去我們還是要思考,科學對於人生的意義,我們通過的科學通徹可以了解我們世界觀的又來,思考自身的同時可以在科學發展中找尋我們對於自己的變化,另外我強烈安利一下這本書,尤其是工科的同學,我們都一般都忙於技術性的事物,一般也不願意了解那些瑣碎無確定下充滿爭吵的哲學,但是科學哲學不一樣我們可以從其中至少稍微啟發一下我們對於科學的理解。(庫恩只是科學哲學家大家中的一個,其思想還是不少批判的,了解一個人的思想盡信不如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