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
去年6月24日,白春禮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學位委員會上首次提議組建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哲學所」)。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今天,中科院哲學所揭牌,讓科學與哲學「結盟」,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
「要有原創的、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白春禮認為,中國的科學發展要實現階段性跨越,就必須緊扣科學前沿中的基本問題進行開拓和創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體系和研究路徑上跟蹤國際上的工作。中國的科學家有自己的美德和優勢,但也存在原創性普遍不足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有多種原因,包括科學傳統薄弱,以及科研製度方面的缺陷等,除此之外,我們在創造性思維上的缺乏也有重要的關係。要補上這個短板,哲學的學習和哲學思維的訓練非常重要。
在白春禮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他認為,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哲學是科學之源。從科學發展的動力來看,哲學往往是革命性科學思想的「助產士」。科學研究不只是觀察、實驗和計算,而且還需要一整套概念和思想的支撐。在常規科學階段,科學家主要是在既有的範式下解決各種問題,他們的工作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科學革命階段,科學共同體需要建立新的範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網來重新整理科學事實。而科學概念和思想的變革,有賴於科學家完成思維上的自我超越,這時候必然會涉及到哲學上的爭論,必然會在哲學思想中尋求靈感。
「如果把科學知識比作一個圓盤,圓盤的邊緣是觀察實驗獲得的經驗知識,從邊緣往裡是科學中的理論知識,圓盤的中央則是有關自然的基本哲學觀點。任何科學理論的內核,都帶有某些哲學預設。」白春禮說,科學和哲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可以這樣來說,缺乏哲學的科學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學的哲學是空洞的。正是科學和哲學的相互激蕩,使得人類的思想一次一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輝煌」。
白春禮表示,當代科學的發展正醞釀著巨大的突破,我們正在進入對宇宙、生命、意識的認識的深處,這直接關聯著眾多重大哲學問題,比如數學的基礎和本性問題、量子理論中的本體論問題、複雜性科學中的演生論問題、認知科學中的心身關係問題等。「這些問題的澄清和解決,需要科學與哲學聯手推進。笛卡爾、萊布尼茲時代那種科學與哲學緊密結盟的時代已悄然復歸」。
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白春禮說,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這對於提升科技原創能力、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搶抓科技革命機遇,無疑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意義。
目前,中科院哲學所正在凝聚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相關力量,搭建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協作對話平臺,並將以哲學家和科學家共同關切的重大問題為研究導向,致力於探討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和當代科技前沿中的哲學問題,以及與科技發展密切關聯的價值、文化和制度問題。白春禮希望,中科院哲學所密切圍繞當代科學的前沿和基礎問題開展研究。特別是要結合物理學、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在宇宙、生命、意識的本質這些正醞釀革命性突破的問題上,開闢新的思維空間。同時,要廣納百川,開放合作,儘早建設成為一個新型高水平研究機構。
【責任編輯: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