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物質科學充滿原始創新機會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編者按:胡錦濤總書記2月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提到:「加快推進自主創新,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

溫家寶總理2009年11月3日在對首都科技界發表的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指出:「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搶佔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對此,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有獨到見解。

物質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還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技術原理

記者:從當前科技發展態勢來看,哪個領域可能出現的原始創新最多?

白春禮:從現代科技發展和當前科技發展態勢分析,物質科學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充滿了原始創新的機會,而物質科學的變革性突破將對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記者:什麼是物質科學?

白春禮:物質科學致力於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及其相互作用規律,它不僅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技術原理,為新材料與新器件的研發提供新的知識基礎。

物質世界的層次對應於基礎學科的分類,主要有天文學、空間科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乃至材料科學、物理、化學、納米科技、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雖然這些基礎學科的分級並不都在一個層次上,但這些學科研究對象的尺度從大到小,所對應的科學前沿分別為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生命的本質、物質的本質與基本結構等。

物質世界是分層次的,每個層次均有各自的特徵和發展規律。一旦對這個層次的特徵和規律有了新的認知,科學與技術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記者:物質科學曾經取得過哪些變革性的突破?

白春禮:李政道先生曾指出:「20世紀初, 科學中最大的謎是太陽。」20世紀中葉前, 人類所有能源都來自太陽;太陽的能量是經光傳播到地球,所以光和熱的研究是20世紀初物理界的兩大重點;愛因斯坦由於發現光電效應而於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光電效應研究催生了相對論和量子論,引發了一個世紀的創新革命,產生了原子結構、分子物理、核能、雷射、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幾乎20世紀絕大部分的科技文明均源自於此。

1981年,Binnig和Rohrer教授發明了可用於觀察和操縱表面單個原子、分子和原子團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這一發明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是納米科技的「眼」和「手」,催生了納米科技走向成熟。這是對物質科學探索而催生新工具,並因此開闢新領域的典型例子。

此外,物質科學探索中的新發現奠定了諸多大科學工程的基礎,同時大科學裝置的應用也對物質科學的深入研究和新技術應用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科學院在若干基礎研究前沿方面進行了布局,重點領域主要有量子尺度、納米尺度、宏觀尺度、未知尺度

記者:中科院關於物質科學研究未來確定了哪些重要方向?

白春禮:物質科學的前沿突破推動變革性技術的產生。中國科學院在若干基礎研究前沿方面進行了布局,並對創新型科技拔尖人才給予了特殊支持。在這方面的重點領域,主要可分為量子尺度、納米尺度、宏觀尺度、未知尺度。

記者:在這些領域裡,我們是否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

白春禮:是的。量子尺度我們取得的重要代表性成果是量子通信——通信領域的變革。

經典保密方式理論上已被證明是可以破解的,基於量子力學原理的保密方式則在理論上是不可破解的。中國科技大學是國際上該領域最活躍的研究單位之一,在60周年國慶之際,在天安門城樓、中南海、國慶閱兵指揮部等地點之間,通過該領域的突破,構建了絕對安全的實時語音加密量子通信熱線。

而納米尺度的變革性成果是納米綠色列印製版技術的創新,有可能讓印刷業產生又一次革命。目前印刷製版技術存在的問題是:感光成像,避光操作;化學顯影,廢液排放;預先塗層,資源浪費。

中科院化學所目前發明的納米綠色製版技術是非感光過程,不僅大大提高了耐印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印刷精度。該技術的優勢在於不避光、無汙染、成本低、可回收,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並有可能在該領域引領全球。

新能源研究為未來能源問題提供解決之道。暗物質和暗能量也許是21世紀最大的科學之謎

記者:我們在宏觀尺度、未知尺度裡有可能取得哪些突破?

白春禮:宏觀尺度的基本科學問題之一是新能源研究,可能的重要變革性成果是為未來能源問題提供解決之道。2020年全世界能源需求約為23兆兆瓦,現在用的約為13兆兆瓦;需增約為10兆兆瓦。

解決能源問題的渠道之一是新型核裂變電能,其發展必須面對兩大關鍵問題,核燃料的穩定供應和核廢料的安全處置,針對上述問題,中科院擬分別加強釷資源的核能利用基礎研究和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嬗變核廢料的研究。核能分為核裂變能與核聚變能,若核聚變原理應用於發電,則具備極大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輻射極小,且核聚變燃料取之不竭。

我院建造的實驗型先進超導託卡馬克(EAST),是世界上首個建成並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其成果表明EAST實驗正朝著探索長脈衝、高參數等離子體物理這一未來聚變堆發展的重要研究方向邁進。

未知尺度的重要基本科學問題是暗物質、暗能量的研究,變革性成果將會是對物質世界的全新認識。暗物質存在於人類已知的物質之外,目前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麼,它的構成也和已知物質完全不同。

根據現有觀測數據計算,宇宙總能量中的73%是暗能量,23%是暗物質的能量,已知物質的能量則不到4%。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通過中美合作,發現宇宙線電子譜有一個「超出」,被認為可能來自暗物質,受到廣泛關注。

我院國家天文臺剛建成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是世界上最大的光譜望遠鏡,將揭示不同宇宙紅移處的星系分布,從而可為追溯宇宙的膨脹歷史、探測暗能量的性質,提供一定的技術基礎。這方面的研究完全是基礎性、長遠性、探索性的課題,但一旦有突破性的發現,其影響也是深遠的。

超級連結:溫家寶: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全文)

相關焦點

  • 白春禮:物質科學變革性突破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並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掌握髮展的主動權,率先復甦並走向繁榮。」 科學選擇新興戰略性產業非常重要,選對了就有可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戰機。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
  • 科學網—白春禮講物質科學:宏觀與微觀密切聯繫
    現代天文學通過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研究表明:我們目前所認知的部分大概只佔宇宙的4%,暗物質佔了宇宙的23%,還有73%是一種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圖為科學家繪製出的宇宙暗物質三維數字分布圖。 編者按 未來科技的發展將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公眾對此充滿遐想。
  • 白春禮:探究物質世界奧秘的一把金鑰匙
    聯合國大會宣布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旨在紀念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在150年前發表元素周期表這一科學發展史上的重大成就。  世界萬物是由什麼最基本的物質構成的?這些最基本的物質又是怎樣變成萬物世界的?這是人類一直好奇並致力於破解的物質世界奧秘。
  •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推動原始創新三要素不可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合肥10月2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張均斌 見習記者 朱彩雲)原始創新被稱為「錢變紙」,產業創新是「紙變錢」,只有「兩翼齊飛」,經濟才能高質量發展。那麼,如何推動原始創新發展呢?
  • 白春禮院長調研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
    2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調研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於英傑、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徐濤、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辦公廳副主任黃從利、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等參加調研。中國科大校長包信和、常務副校長潘建偉等陪同調研。
  • 中科院哲學所揭牌 白春禮: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孫慶玲)「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上說。
  • 院士說丨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代表:持續投入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019年可預期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又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燃眉之急」「心腹之患」: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也看原始創新「總體上看,在信息通信、高端裝備、工業基礎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和關鍵產業,我國存在明顯的短板。」
  • 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編者按  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哲學所)在京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成立儀式並致辭。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白春禮:中科院一直積極利用國際資源,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科學院作為一個國家科研機構,一直是積極的、主動的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積極融入到國際創新網絡,努力提升中國在國際科技的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中國科學院白春禮介紹,一是積極融入國際科技創新網絡。2018年以來,中國科學院陸續與俄羅斯科學院、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籤署了相關的科技合作協議。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
    11月20日,在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就新時期中國科技創新戰略部署發表主旨演講。白春禮表示,科技創新要適應中國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需求,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但這不意味著要「關起門來搞創新」。
  • 白春禮: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本期主人公白春禮: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化學家和納米科技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首任主席。口述:白春禮 整理:本報記者 司晉麗中國要強大起來歸根到底還要靠自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搞創新」 應與...
    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表演講。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王帆 攝「在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相比國際水平)開始進入並跑,甚至領跑的階段。
  •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化學所「一三五」規劃實施進展
    白春禮指出,化學所是歷史悠久的研究所,有著豐厚的科研積累和文化積澱,多年來在學科發展、科學成果產出、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國家、中科院作出了重要貢獻。化學所連續多年在高水平論文產出、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引進和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未來進一步實現重大產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白春禮調研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9月11日,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來到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就推進「創新2020」和「一三五」規劃落實工作進行調研。    白春禮對研究所依據「邊籌建、邊科研、邊轉化」原則開展的各項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 中科院白春禮:將部署光刻機等「卡脖子」領域攻關
    白春禮表示,其中的前五年,將和「十四五」規劃布局緊密結合。 「當前,國家科技的發展正在轉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需要科技高質量發展。面臨著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夠做一些工作。」白春禮說。 「未來十年我們還會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一些新的部署。」白春禮具體談到。
  • 本體論:創造天體物質的原始吸引力和原始離心力,科學原理是什麼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創造天體物質世界的,是宇宙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那麼它的科學原理是什麼呢?在茫茫原始宇宙中,只有吸引力和離心力,做渦旋運動,二者相互吸引,湮滅,轉化,吸引力轉化為離心力,離心力轉化為吸引力。吸引力和離心力是一種能量。
  • 中科院院士白春禮:科技需自強,中國連續多年晶片進口總額超過石油...
    白春禮表示,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白春禮強調,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不是相互對立排斥的,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絕不是說中國要關起門來搞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持續推動國際科技合作和開放創新,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可以讓中國更加平等、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 白春禮向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領導幹部
    5月16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舉辦2014年領導幹部學習班上,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加快改革創新發展為主題,應邀做了重要報告。   白春禮在報告中深入分析了中科院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深刻闡述了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大力度推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 中科院院士白春禮:關鍵核心技術關係國家前途命運 我國在高技術領域仍有短板,會令工業大廈「地基」不牢
    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支撐作用越來越凸顯,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關係一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白春禮指出,客觀來講,我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五中全會對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判斷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集中反映出我國科技發展的差距和不足。